第八十五章:定都长安
刘敬,原本姓娄,齐国人。汉五年,刘敬到陇西服役,途径洛阳。当时,刘邦正在洛阳。刘敬穿上自己的羊皮袄,从车上跳下来,见到他的老乡虞将军,便对虞将军说:“我想见皇上说一些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虞将军见是老乡,很乐意帮助刘敬。虞将军还为刘敬准备了一些华美的衣服,刘敬却说:“我不特意打扮,就穿这身粗布衣去见皇上。”虞将军带着刘敬进入宫中,见到了刘邦。刘邦还赏赐了一些食物给刘敬。
过了一会,刘邦询问刘敬进宫的目的,刘敬反问刘邦:“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想与周朝比较,看水更兴旺吗?”刘邦说:“正是这样!”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尧封他于邰,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公刘为避开夏桀的****而到豳居住。太王因为狄族侵扰的缘故,离开豳,拄着马鞭只身移居到岐山,国内的人都争相跟着他去岐山。到了周文王做了西方诸侯之长时,他曾妥善地解决了虞国和芮国的争端,从此才成了禀受天命统治天下的人,贤能之士吕望、伯夷自海边回来归附于他。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不相约而自动到孟津会盟的有八百诸侯,大家都说殷纣可以讨伐了,于是就灭掉了殷。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辅佐他,就在洛邑营造成周城,把它作为天下的中心,四方各地的诸侯来交纳贡物赋税,道路都是均等的。这样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它称王统治天下,没德行就容易因此灭亡。凡是建都于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样务必用德政来感召人民,而不想依靠险要的自然形势,让后代君主骄奢淫逸来虐待百姓。在周朝鼎盛时期,天下和睦,四方各族心向洛邑,归附周朝,仰慕周君的道义,感念他的恩德,依附而且一起奉事周天子,不驻一兵防守,不用一卒出战,八方大国的百姓没有不归顺臣服的,都进献贡物和赋税。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分为西周和东周两小国,天下没谁再来朝拜,周室已经不能控制天下。不是它的恩德太少,而是形势太弱了。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带着他们直接投入战斗便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交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的哭声不绝于耳,伤病残疾的人们欲动不能,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私下认为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再说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为依托,这就是所说的形势险要、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啊。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与别人搏斗,不掐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完全获胜的。如果陛下进入函谷关内建都,控制着秦国原有的地区。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它的后背啊。”
刘邦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都是山东地区的人,争先恐后地申辩说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关内只到二世就灭亡了,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他们说:“洛阳东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地形的险要和城郭的坚固也足可以依靠。”刘邦对此犹豫不决,便找来张良,咨询张良。张良说:“洛阳虽然有这样险固,但它中间的境域狭小,不过几百里方圆,土地贫瘠,四面受敌,这里不是用武之地。关中东面有崤山、函谷关,西面有陇山、岷山,肥沃的土地方圆千里,南面有富饶的巴、蜀两郡,北面有利于放牧的胡苑,依靠三面的险阻来固守,只用东方一面控制诸侯。如果诸侯安定,可由黄河、渭河运输天下粮食,往西供给京都;如果诸侯发生变故,可顺流而下,足以运送物资。这正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的建议是对的。”于是刘邦当即决定起驾,往西关定都关中。刘邦为了奖励刘敬,便赐“刘”姓,所以娄敬便变成了刘敬,并任命刘敬为郎中,封号为奉春君。
刘邦定都长安后,本以为江山永固,一劳永逸了。殊不知又有一个读书人给他添堵。刘邦一生不愿意读书,见了读书人不但烦,而且总是想着法子侮辱读书人。有时竟将读书人头上的帽子揭下来往里面撒尿。但这个读书人不忌惮刘邦这样侮辱读书人,还是主动接近刘邦,让刘邦烦,这个人是谁,为什么让刘邦烦?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叔孙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