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一刀见血杂文集
25583000000003

第3章 旁观棋者

(一)

于国人来说,象棋大约是人们颇为偏爱的,尤其是男人。也难怪,金戈铁马、沙场麈兵、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六朝兴亡、尽在指掌,既无性命之忧、亡国败家之患(性格暴烈,心胸狭窄、心理素质差者除外),又有气吞万里如虎、怀抱天下之意,如此天大好处,爷们们自然趋之若鹜。诚然!

于是,闲瑕时,总见两人高呼酣战而数人旁观。执牛耳者得意处神采飞扬、雄盼四顾,洋洋之色四溢;失意时长吁短叹,嗟怨一着失着,苦思峰回路转。旁观棋者大都是泾渭分明,在楚河汉界的两边运筹帷幄、摇旗呐喊,与各自主将同悲欢、共赴难。于是,在众生相中,就多了一种,叫做旁观棋者。

与旁观者的麻木冷漠凉血不同(说旁观者麻木冷漠,其实也是冤枉了许多好人的:比如对于预备跳楼的人员,就有盼其早点鱼跃而下一展消逝美姿的旁观者,这种比跳楼者还要心急心切的心理,参与的意识不能说不强,只不过不是自己跳而已;比如对于受伤生病倒在路边的路人,也有不少张大嘴巴流着口水一看数小时都感觉不到腿疼腰酸的旁观者,其热忱也是盛况空前,只是未及时施以援手而已。等等罢,有这样的人和事在,说旁观者麻木冷漠,实在还是有些武断),旁观棋者具有无可比拟的热忱和参与意识,他们大多不会因为自己主帅的没落而放弃最初的立场,不会因为“不为所用”改变“留”的坚定意念,不会因为棋局局势的险恶而停止顽强的抗争,在优劣交替变幻无常的棋局中,他们善始善终、立场坚定,他们聚精会神、殚精竭虑,他们不畏权威、不惧耻笑,哪怕末路途穷,还是一样的全身心投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敢打敢拼,敢怒敢恨,白热化时常见鼻尖冒汗,声调变形,两眼发直,手指发颤,刀斧临头不知,山崩地裂不顾,如此之精神,岂是旁观者之类的东西能望其项背的。

对于旁观棋者,于我,应该说是大有渊源的。有一点即可说明,我后来之所以也学会了下棋,确实与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无关,都是那些在棋盘周围纵横捭阖、任意挥洒的旁观棋者们潜移默化的结果。那时的我真的很羡慕他们,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如他们一样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不过有一点很奇怪,时到今日,我还很惊奇自己当初的想法,竟是只求作一旁观棋者而非自己赤膊上阵一执牛耳。可见,自小就胸无大志!

(二)

中国,是崇尚“观棋不语真君子”的国度。虽然至今我也不知道老祖宗们当初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和看法,但据现实,则是说归说、做归做,确也没有多少人据此来衡量小人和君子。——这委实是我辈大幸。否则,在开个日系车都可能被扣上汉奸铁帽以至千夫所指、万人唾骂、致伤致残的今天,多少人都得被无辜打入小人行列。

大约是“君子、小人”约束力不够的缘故,或者是现在的许多人都已改变了对“小人”面目的看法,由观棋而推定“君子”的想法和做法现在是越来越少了(这也是很可惜的,否则现在官员们的选拔任用哪有那么复杂,至少“君子”官员不会跑官要官、腐化堕落、欺上瞒下、为害一方、贪恋美色等等罢!)。现在的棋局和旁观棋者,由于下者不同,观者不同,“观棋不语”戒律的贯彻程度也是千差万别,难以尽述,这主要取决于双方主的态度。

如果执牛耳者淡泊输赢胜负,宽宏大度,从谏如流,那么自然观者云集,高呼酣斗,局势或是一夫当关,万夫竞开,或是势均力敌,各争长短,乃至观者反客为主,主帅反退其次,生生把观棋不语这条戒律破坏的一塌糊涂。由于主帅与智囊团群策群力、同仇敌忾,必欲将对方置于死地而后快,十脑所思、百目所视、千夫所指之下,自然奇招怪式迭出,精妙杀着频现,即使棋艺很普通的下棋者,出手也多是极尽稳重毒辣为能事,常见的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时有的是奇兵突起、频繁挖坑,颇有大国手之风范。单以下棋而言,我想,这于下者、观者,都是不无裨益的。

如果执牛耳者气度狭窄,动辄冷眼相待、白眼相看,或嗤之以鼻,或勃然大怒,乃至掀翻棋盘、狠敲棋子、拂袖而去以显示其性格者,则旁观棋者大抵廖廖。执牛耳者拿棋如掌印,不怒自威的风范气势、拒人千里的冷漠轻蔑,都让观者战战兢兢、口舌痉挛,以至只好肃然起敬、不出一言的做“真君子”。此举虽然正了世风,让人不再感叹“人心不古”,却也因为仅凭一人之心力,造就了即使下者棋艺堪与大国手比肩,结局也不过是一家之言,加上中国休闲式对棋对手大抵固定,由于视力、思维、见识之局限,真正成了“一胜一负,莫非前注”了。观者不言,或惋惜或气闷,自找气生,反不如不看;下者易怒,或气愤或冷漠,力使无趣,反不如不下。如此棋局,我想,于下者、观者,都是没有多少好处的。

(三)

有一种旁观棋者是我所不喜欢的,那就是指点评论型。观棋时立场飘摆不定,妄加评论的时候多,出谋划策的时候少,居高临下的时候多,心平气和的时候少,党同伐异的时候多,求同存异的时候少,忽左忽右的时候多,从一而终的时候少,几句看似切中要害、颇有见地的评判,让赢家望峰息心,输家心惭不已,乃至高兴之处,自己似乎也变成真正赢家了,不但自喜,而且自负:“放眼天下、舍我其谁”。

做什么事,总会有人指点,看似高明,实则是事后诸葛,令刘皇叔白哭了几场。

(四)

也有一种对旁观棋者的评价是我不敢苟同的,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结论实在是有些武断。

而且,这也很容易造成恶劣的后果:要么让旁观者自以为“旁观者清”,就老虎屁股摸不得,不管合理不合理都敢、都必须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要么让执牛耳进入“善人能受尽言”的误区,承颜候色,成了代言和傀儡。——都是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的大害。

(五)

古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说,我想,凡棋局,即使下棋者为大智之人,视界开阔,高瞻远瞩,心思缜密,算无遗策,但竟一人之心力,估计永远也无法达到攻守兼备、无破碇可循的程度(传说有呕血谱,据说是仙人所创,我等凡人,姑且置之不论。而且,那个好象是与围棋有关系)。而合数人之心力,即使下棋者、观棋者智力平庸,但由于各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在对点的突防上的谋划自然也就各异,在这中间,难保不会有一个最佳的方案、最凌厉的杀着、最有效的制胜手段,所以,三个臭皮匠、超过诸葛亮之说也并非全是调侃之言、无稽之谈。

肯定有人会反驳:按照你的逻辑,一个下棋高手和一群下棋庸手对战,是肯定会输的了,然而在现实中,为什么结果大多会恰恰相反呢?其实很好解释,可以举个例子:三国时期蜀之名将魏延,如论谋略,据《三国演义》的说法,在谋士如雨的当时应算不上多么出类拔萃,较之妙算神机、如鬼神般难测的诸葛孔明,更是差了不知几许层次。然而,如果在一出祈山时诸葛能用其谋,说不定历史就将改写,“此间乐、不思蜀”就极可能变成“二奶多、不想魏”。可见谋是一回事,用又是一回事,众人之心未形成合力,执牛耳者不能科学辩证的归纳、总结、吸取旁观棋者的意见建议,或急功近利,或深闭固据,或首鼠两端,或刚愎自用,或目光短浅,或因人废言,本来正确的不敢坚持,本来错误的不知改正,该果断出手时却犹豫不决,该稳一稳的时候却一昧盲干,输亦自然。但这绝非是一人对数人的较量,而是一人对一人或是一人对零点几人的较量。

(六)

由此,想到其它一些棋局的博弈,譬如房价居高不下的问题。作为政府部门,有十万智囊为之谋,有百万官员通其意,有数亿百姓盾其后,集生杀毁誉成败得失大权于一身,举全国民心梦想之所向(须除却房姐房叔房祖宗),与房地产开发商实力相较,当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却屡战屡败,甚至难与开发商较一日之长短,为何?言因刚性需求过大,然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世纪初,人数不少于今时今日,结婚也需爱巢陪衬,房子也是丈母娘之首选,何以刚性需求不大?言因炒房投机,然那些发达国家抑制炒房的策略早已有之,何不早借鉴、早防范?言因经济被其绑架,投鼠忌器,不能下猛药、用重典,然而,可以忽略大多数父母、大多数房奴被压的透不过气的问题么?还是在前几年,与友人闲侃,谈及房价居高不下的问题时,一友不屑一顾,言:一招即可解决此问题,根本不用限购,根本不用八条或十条。闻者俱大惊失色,满怀敬畏向此君垂询,该君言:建立一项制度,自房屋建成之日起,三年内卖不出90%者,由开发商负责将该地块恢复原貌,并按现行市场价赔偿已购房者的损失;个人购房,以人均九十平米为限,超出者,超出部分每年按购入价的十分之一交纳占用资源税,此税收专费专用,用于补贴不足者!众一笑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