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愤怒的小鸟理财学
2550600000007

第7章 找到那根最关键的柱子:蛮力有时候真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古往今来的战争总是那么玄妙,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启迪和无尽的想象,就连一款虚拟的对战型益智游戏也逃脱不了此种命运。

小鸟和绿皮猪的战斗进入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在之前的战斗过程中,小鸟们以一批批同胞的壮烈牺牲换来了宝贵的作战经验,它们懂得了要根据每个战斗成员的特点组织进攻,在进攻时要讲究攻击的角度和力度,在最合适的时机做最合适的事情。它们还知道要点燃城堡的能量场,让它为己所用。这些经验让小鸟们在进攻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自信,每场战斗的时间也明显减少了。

但遗憾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前路就是一片光明,要知道,在小鸟们不断累积经验的成长过程中,绿皮猪们也没有闲着,它们也在不遗余力地加强城堡的防护能力,修补结构上的硬伤,尽全力封堵小鸟们的攻击。

就这样,随着战事的推进,小鸟们的对手越来越难缠。如果说之前绿皮猪的城堡还能被称为有解的方程式,那么现在更多呈现在小鸟们面前的是一团乱麻。一座座绿皮猪城堡就这样看似无意、稀稀拉拉、散乱地摆在那里,小鸟们感觉从任何一个角度、以任何一种力度、在任何一个时机都有可能杀伤敌人,但仔细一想,它们就会意识到,每一种方案都坚持不到最后。这样的情况让小鸟们很是头疼,很是焦躁。

好在头疼和焦躁并没有持续太久,战斗经验已经非常丰富的小鸟们渐渐发现一个规律:无论城堡给人的感觉多么杂乱、没有破绽,都有一个对全局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支点,它是整个阵型的命门和机枢,只要抓住了,至少就成功了一半。而如果只把重心放在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整体阵型上,反而会干预对关键支点的判断。不需要太多花哨的攻击技巧和华而不实的调查分析,只需要静下心来,从常识出发,排除各种干扰和迷惑性因素,找到要害部分,然后打掉它,这个过程一定要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

明确这一攻击策略之后,小鸟们的进攻显得更为顺畅了,即使离最终的胜利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排除万难后所获得的绝对不是简单的“1+1”的累积,而是呈几何级数的递增。因为小鸟们不仅累积了一个又一个技巧,还累积了一份又一份信心,自然会产生强大的叠加效应。

小鸟们能够跳出纷繁复杂的表象,直达绿皮猪城堡的要害,而正在理财之路上的你现在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你是否觉得自己已经对各种理财项目的特点和思路有了充分的了解,却总是感到有一股隐隐的忧虑环绕在身边,挥之不去?你是否已经通过各种努力累积了一定的财富,但还是感到有些头疼和焦躁,不知道怎么处理重大变化,从而无所适从?

如果你正遭遇以上两种情况,那么恭喜你,这一章,我们将会讲到小鸟们如何应对变化。

第一节 现金流是财富累积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说是吧?

绿皮猪的城堡看似杂乱无章,但总有一个部分是它的“命门”,这个命门可能存在于堡垒的任何一个部位。如果它得以保全,那么损失再大也不足为惧,而一旦失去了这个命门,其他部位保全得再完整,大势也已去。因此,绿皮猪要做的事情是用尽量多的干扰因素来影响小鸟们对命门的判断,尽最大的努力保住这个关键支点,而小鸟们恰恰相反,它们需要从常识出发,排除干扰,直达绿皮猪城堡的要害。

这和我们理财规划所面临的问题是多么相似啊:不管你的面前现在摆着多少种选择,它们对你的诱惑有多强烈,你首先要做的都是抓住一个关键性的支点;不管你是要进攻以获得更多的财富,还是要防止可恶的绿皮猪们偷走辛苦得来的“鸟蛋”(收入),你都不能避开这个问题。

理财规划中的关键支点是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现金流——永不断档的现金流。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现金流为何能够担当起如此重要的角色。一般而言,现金流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现金流入,二是现金流出。具体情况请看下面的表6。

表6家庭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入现金流出每月的工资、奖金(税后)房屋租金或每月需偿还的房贷年终奖、节日福利或者项目提成教育费其他现金收入(如业余稿费或者兼职收入)养老费投资收益存款利息股票、基金、保险等当月收益股票、基金、保险等当月分红其他收益汽车养护、贷款偿还以及保险费医疗费及赡养父母的费用日常固定开支水、电、气、物管费交通费、通信费餐饮费日常用品购置费衣服鞋袜购置费保险费(如财险、寿险、医疗疾病险等)其他支出(如出游娱乐、个人护理等)

从表6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现金流入是一切财富积累的基础。没有稳定而持续的现金流入,整个家庭的财务基础就会出现极大的动荡。不管你现在的财务状况如何,你一定要在脑海中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你可能会在某一个月遭遇现金的零流入,但没有哪一个月能做到现金的零流出。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小张,在一家外资企业上班,月薪6000元左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月光族”,每个月下来顶多能剩两三百元。由于年轻,也有技术,小张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很稳定的,不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小张与公司的两年劳动合同到期的那一个月,公司裁掉了相当大一部分员工,他们基本上都是和小张同一批进公司的。大家都很不解,工作没犯什么错误,公司怎么就这样把人给打发走了呢?后来,他们才知道,这家公司在中国迟迟打不开局面,总部董事会对每年打水漂式的投入很不满意。他们给出了两个意见:要么公司解散,各回各家;要么就压缩开支,再给两年的时间,以观后效。最后就有了这么一个处理结果。不过这对小张来说已经没有意义,对于当时的他而言,丢工作并不算大事,只不过他是在合同到期的时候丢掉工作的,这意味着他得不到相关的补偿,如果他不能在接下来的1个月内找到工作,他就不可避免要遭遇零现金流入。

很不幸,小张没有在1个月内找到满意的工作。这位往日过得异常潇洒,颇有些心高气傲的青年才俊苦苦度日,那段时间他真是过得极为困顿。

现在想想,小张的生活本不应落到那步田地。关键就在于他没有抓住现金流这个关键支点。公司因为高层管理者的经营不善而裁员,这怪不得小张,他已经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资金流断裂毫无疑问是小张自己的原因,就算他每个月能省下500元然后存起来,两年时间也能有至少1万元的积蓄,这笔钱足以支撑到他拿到新工作的第一个月工资。或者,小张如果能够将消费标准适当降低,生活费由每月6000元压缩到每月2500元,只要他愿意去做,这是一定能做到的,因为就算在上海、北京等高消费水平的城市里,每月2500元生活费都能够顺利地生活,更何况是在二线省会城市呢?这样一来,小张也能顺利地度过这段失业期。遗憾的是,这两条路他都没有走,最后他只能百十个不情愿,靠借钱度日。

除了小张这种现金流完全断裂的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你有现金,但在你需要的时候,它“流动”不起来。比如,小孩要升学了,但成绩不是特别理想,想上好一点的学校,就必须额外缴纳几万元的“择校费”。而你的储蓄账户里只有1万元,夫妻二人领了工资后最多也只能凑齐8000元。而其他钱要么购买了保险,要么被套牢在股市里。总之,手上除必要开支外能够动用的资金只有2万元左右,这和目标额还有一定的差距。类似这种情况,也可以被称为现金断流。

为了避免以上这两种情况在我们身上发生,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我们要在心里牢牢地树立起关于现金流的危机意识。

我们要明白:现金流入可能会中止,但在你的有生之年,甚至你离开人世后的一段时间内,现金流出一刻也不会停息。只要没有了现金的流动,所谓理财就是空谈。

第二,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概念:现金流并不等于现金储备。

现金流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属于自己的资金;二是这笔资金能够顺畅地流动。因此,在银行里的定期存款、有赎回时间限制的基金和银行投资理财产品、到一定年限后才能领取收益的保险,它们都不能满足顺畅流动这一条件。它们只能被称为资产,而不能被称为现金流。

第三,现金流储备的基本原则在于满足个人或者家庭的日常开支。

日常开支没有固定的数额标准。对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而言,平时有3万元可以随时动用的现金,基本上就可以保证应对半年的日常必需开销和一般的意外情况(如突然失业)。然后再将每月流入的超额部分投入流动性较差的理财项目中去。

但对于一个大富之家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想当年,张子强绑架了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大儿子,然后到李嘉诚的家中谈判赎金的问题,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确定赎金为10亿元港币。李嘉诚为了确保儿子的安全,表现自己的“诚意”,当即决定先把家里留有的一笔资金——4000万元港币——交给张子强。而张子强嫌“4”不吉利,最后离开的时候只带走了3800万元港币。

可见,由于每个家庭的收入和开销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没有必要规定随时能支配的现金数额具体是多少,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以每月的平均消费为基数,然后乘以5,就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比例。这笔资金一般以活期储蓄、通知存款、没有赎回时间要求的理财产品等方式进行运作。流动资金越多越好的观念不可取,主要是保证整体稳定。收入多的时候,转移部分现金进行收益更高的长期投资;不足的时候,要尽快补齐差额。

第四,要想让现金流更健康,必须在流入和流出两个方面同时下工夫。

在现金流入方面,要尽量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这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固定收入保持持续增长(这里主要指工资收入),这是不断做大家庭财务这块蛋糕的基础,也是输送现金流过程中最稳定的一台发动机。而要想达到持续增长这个目标,突破事业的瓶颈极为重要,至于怎么突破,大家可以参看我前面提到的关于加强对自身投资部分的内容。

二是确保在投资理财项目上的整体收益持续上升。我们不能强求所投资的每一个理财项目都大涨特涨,那不现实,我们只能借助多元化的投资来降低风险,提高整体收益。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不能对自己太过苛刻。在收益不是那么理想的情况下,频繁调整投资项目,这样通常会得不偿失。我的建议是在选择的时候格外慎重,选择的理财产品尽量多元化(或者说像基金一样拥有多元化的投资性质)、少换手。

在现金流出方面,则要将重点放在规划统筹上,做到对开支有预见性。

就拿前面提到的几万元“择校费”来说吧,作为父母,在孩子考试前的几个月,就应该对这种情况有所考虑。首先应确定孩子一定要上哪种水平、层次的学校,这类学校对孩子成绩的要求是怎样的,孩子的成绩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是否有把握考上这类学校。即便孩子有把握考上,但会不会出现意外,考不上又该怎么办?不管出于怎样的考虑,最后都会落到一个问题上来——“择校费”大概是多少。只要想到了这一层,父母就应该提前几个月筹这笔钱,这样方能做到有备无患。

也就是说,我们对现金流量必须有调节意识,可能有大笔开支的时候,我们应调高流量,以备不时之需;如果没有大笔开支,我们就应该相应地调低流量,以冲抵调高时带来的损失,做到高低相济。

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就像天平的两边,最核心的原则就是平衡。现金流入如果不能持续增长甚至减少,现金流出所带来的压力就会相当大,而现金流出太快的话,也会迅速拖垮现金流入部分,使其丧失持续增长的活力。

现金流是一切财富积累的基本出发点,它就像绿皮猪城堡的命门,有它就有机会,没它,一切就都玩完。

)第二节 学习有钱人的思维习惯

有钱人从不寻找温床……

[小鸟和绿皮猪的故事]

小鸟们之所以在拥有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依然不能从容地应对绿皮猪,除了绿皮猪会与时俱进地调整策略,将城堡的关键支点加以掩护,对小鸟造成迷惑之外,小鸟们自身也脱不开干系。因为,被迷惑,至少说明小鸟们对绿皮猪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小鸟自身也还不具备应对变化形势的从容心态,这才让绿皮猪的掩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也就是说,绿皮猪已经适应了小鸟们的变化,而小鸟们还没有同步地适应绿皮猪的变化,它们的战略水平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当你通过朋友介绍或者一时冲动,“理”出自己的第一个10万元、第一个50万元的时候,你是否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你是否满怀忐忑,感觉迷茫?你是否对自己的理财能力有信心?

其他人不敢说,我自己确实经历过这样一段时期,当年我刚工作没几年,就误打误撞赚到了20万元。这笔钱当中,有的是靠前辈指点业务获得的,有的是我自己在股市中靠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冒险精神拼来的,还有一部分连我自己都不太清楚是怎么积累起来的。

放到现在,两三年挣到20万元不算什么,但对当时的我而言,这确实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自然,我第一个感觉是幸福,在同学朋友中,仅靠自己的能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赚到这么一大笔钱,我是第一个。而且20万元在那个年代是能做很多事情的,买一套二居室的房子基本不成问题。

幸福过后,我迷茫了起来。是的,我想买房,我想买车,我想环球旅行,我还想让这20万元迅速变成100万元、1000万元。但可惜的是,我只有20万元,买了房就不能买车,也不能环球旅行,当然,更没有本金去赚取100万元、1000万元了。以前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的时候,我在股市中敢于乱冲乱碰,有了20万元之后,反而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了,总担心出差错,会损失很多钱。总之,我就像小鸟一样,对调整了阵型的绿皮猪城堡无从下手,变得焦虑不安。

最终,小鸟们凭借经验和尝试,找到城堡的命门,但这又意味着很多同胞死在了探索的路上。但是,我不想眼睁睁地看着20万元变成1万元,用钱验证出哪条理财道路是行得通的、哪条路是行不通的。我需要寻找到一条更为稳妥的道路,它能让我坦然地面对这20万元,利用这20万元赚到40万元、80万元、100万元。

很幸运,我找到了这样一条道路。因为我当时在做保险,而那几年,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对保险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比较低,而一些先富起来的人由于交际面广,而且对各种理财方式都有较深刻的了解,因此他们对保险的认可程度较高。在和这一群富人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我遇到的这些问题他们也曾经遇到过,只不过他们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解决得很好,要不他们也不能成为富人。原来我和他们的差距不在于具体的行为方式,而在于思维习惯。在这里,我将自己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大家分享,以避免太多人像小鸟一样做出无谓的牺牲。

经验一:对自己的理财目标有极为清晰的认知。

世界上没有人愿意成为穷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穷人和富人(或者说将会成为富人的穷人)之间的最大差别就是对财富目标的界定。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我要成为像比尔?盖茨那样的人,我要成为内地的李嘉诚——这听起来很带劲儿,我也曾经想过要利用自己的第一笔20万元成为中国的巴菲特。现在想想,这真的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因为说这种话很简单,只需要张几下嘴,根本就不过脑子。这是典型的穷人的思维方式。

最终能够成为富人的人则大不一样,他们也会喊出自己的致富目标,但这个目标不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另一种表达方式——我要在多少年的时间里积累多少财富,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就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思维习惯: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代表着一种向往,而且是一种模糊的向往。对于普通人而言,比尔?盖茨的数百亿美元只是脑海中的一团浆糊,根本不能形成行动力。而假如把目标设定为我要在10年内赚到300万元,过上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酒楼的生活,情况就完全不同了。10年、300万元、酒楼,它们会不断刺激你去行动、去尝试,因为每过一天,你都能清晰地感知自己是离目标更远了还是更近了。这是一种现实的约束力,而非空洞无物的情绪化宣泄。

经验二:在作决定的时候,只考虑原因;而在作决定之后,只考虑怎么做。

其实,上天赋予了每一个人成为富人的权利和机会,而之所以有的人成了富人,有的人一辈子都和富裕无缘,关键就在于他们对机会的识别和执行存在差别。

当中国深圳第一批股票出现后,很多稚嫩的公司股票只能通过摊派等方式进行发售,包括万科。但谁能想到,20余年后,其股票价格已经上涨了若干倍。

机会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我们需要做出自己的判断——买还是不买?这个时候你所要关心的唯一的问题就是有多少理由支持你买这只股票,有一个算一个,只要有5个以上很有说服力的理由,你就可以下手了。这就是在作决定的时候只考虑原因,也就是对机会的识别。而在购买之后,再考虑当时做出的购买决定是否明智,这是一件很没有意义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只是长期持有还是见好就收,是增仓还是平仓——你唯一需要考虑的只是如何将目前的事情做得更好。这就是对机会的执行要坚决。

实际上,穷人和富人在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应该做的时候,给出不同结论的可能性并不大,穷人和富人都知道新能源在未来一定是赚钱的买卖,穷人和富人也都知道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区别在于后者——执行。

一件事情、一个理财项目的实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必然会受各种各样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富人对待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一般是和它们周旋,进而化解它们。而穷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被吓蒙了,然后马上想:我当时为什么那么傻,那么冲动?再然后就是迅速收手。如果项目最终还是失败,他们会为自己的早早退出庆幸不已,而如果项目最后获得了很好的发展,他们会认为自己没有成为富人的命。第一次是这样,以后每次几乎都是这样。你能想象:习惯这样行事的人,他与富人之间存在交集吗?

经验三:能够看到债务的一面,也能看到债务的另一面。

在现阶段的中国,相当大一部分人对债务的认识还停留在落后的位置,死守着千百年前的价值观——除非万不得已,一般不借债。借债不仅意味着欠了别人的钱和人情,还意味着自己的失败,丢了整个家庭乃至家族的脸。这类人主要是农民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中老年人。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想一想跟自己有过交往的人,我敢说,你至少能够找到一个这种人的典型代表。

还有一部分人的消费观念相当超前,超前得让人心生寒意。他们高调宣扬“银行的钱,不用白不用”,大肆超前消费,用这张信用卡的钱补另一张信用卡上的亏空,想用空手套白狼的方式换得此生的幸福。这类人以都市小白领为代表,就目前来说,人数还不是很多,毕竟,中国人整体上还是很传统的。

我谈到这两类人,并不是想说他们的为人,而是说他们对待财务的态度存在很大问题。前一类人往往不能在事业上有所突破,一直过着质量不高的生活,你能想象现在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不贷款买房将会承受多大的压力和时间成本吗?而后一类人往往为债务所俘获,步入债务循环的黑洞中不能自拔,要知道,债务对于债权人来说也是以复利计算的。

但在富人的思维习惯中,他们会将债务作为帮助财富成长的工具,以及促使自己不断奋进的动力。当然,其前提是他们控制债务,而非债务控制他们。

以下两条建议也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建议一:个人的一般消费尽量不负债,而在投资活动中,则设法利用债务产生杠杆效应。因为人们在一般消费中负债是为了满足及时行乐的快感,这会消磨掉你实现远大财务目标的动力,还会让你养成一个很糟糕的消费习惯——总是买太多没用的东西;后者则是投资所必需的,比如创业,如有条件利用贷款等方式为企业的发展积累必要的资金,这是非常好的事,因为这既能用2元办成4元的事情,又能有效地抵御单一资金投入带来的风险,其实企业和银行是最好的伙伴,它们都希望对方能够赚钱——大把地赚钱。并且,当你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收益不仅很高,而且收益能够被其他股权人一起分享时,就算企业遇到困难,你的股东们也会想方设法帮助调整,这个时候,就算企业想倒闭,都是件不容易的事。

建议二:将每月的债务还款额控制在除必要开支外剩余部分的50%以内,也就是说,假如你每个月的收入现金有8000元,日常生活的必要开支为5000元,那么,每月还款的额度应尽量不超过1500元。因为一旦超过了这个限额,你虽然不至于马上沦落到被债务控制的地步,但这至少发出了警告——你已经跨出了向那个方向前进的第一步。

经验四:有强大的信仰作为支撑。

说到信仰,很多人会认为这和理财没有关系,即便是有关系,那也得先富起来之后才能有信仰。一个要房没房、要车没车的人凭什么跟人谈信仰?那和一个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啃泡面,对着一张皱巴巴的地图研究南海局势和美国的太平洋岛链政策的宅男有什么两样?

如果你对富人有所观察,你就不会再有这样的看法了。信仰是一个具有奇特魔力的东西,房和车不是在信仰建立之前就有的,而是在信仰建立之后才有的。当年马化腾等人凑了50万元,没有买房,而是搞了一家叫腾讯的公司;当年马云也是有了50万元,他也搞了一个叫阿里巴巴的公司,现在他们钱有了,名有了,更不用说房子、车子了。而现在的年轻人呢,很多人在进公司之前首先做的就是计算月收入、年终奖,然后再计算现在的房价水平,最后得出自己在公司工作几年后能够付得起买房的首付。不可否认,你最后会得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也仅仅是一套房子而已。

信仰的魔力就在于,它能让你避免被既得利益左右,比如说你的目标是5年内买一套房子,10年内买两套房子,那么你一眼望去就全是房子,而且还只看得见5年后的那套房子。因为你的目标就是房子,后一套房子并不比前一套显眼,这会让你产生严重的懈怠情绪。而如果将拥有第一套房子的目标换成拥有一家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的公司,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个还算宏伟的目标会在你的正前方等着你。你甚至会放弃掉第一套房子,因为在后一个目标面前,这个目标显得那样庸俗和不值一提。就算后一个目标实现不了,一辈子就为一堆钢筋混凝土、装饰材料而奋斗,着实也没什么意思。

因此,要想成为富人,首先必须树立一个无法轻易实现的目标,时时督促自己朝着那个目标前进。

经验五:勇于跳出温床,激发自身潜力。

稳定而易得的高收益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穷人孜孜以求的目标是找到一张具有这些特点的温床,躺下去,享受着、享受着,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富人虽然也想拥有这样一张温床,但他明白,那只是一个使人堕落的沼泽,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温床,因此他会从让人艳羡不已的岗位上毅然决然地离开,对大家一致追捧的理财产品保持绝对的克制。总之,他会和自身的惰性展开永不停息的战斗,将自己不断放逐到那些暂时还少有人关注的领域和项目上面。

这就是穷人和富人的区别,一个苦苦寻觅本不存在的温床,另一个却在不断自我放逐中变得越来越强大。

相较于具体的操作手法而言,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保持思维上的同步更加重要,小鸟们是如此,我们的投资理财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