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一壶清茶伴老酒
2538500000046

第46章  从“借臂攀悠”到蹿房越脊

她们在一年以前,就对李三勾画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训练计划,尤其是这作为整个计划的先锋部分第一年计划,是否能够顺利实现,最为关键,它是考验和奠定整体训练计划,能否最终到达预想目标的基础和前提。现在,这第一步的基础目标顺利实现了,完成的结果竟出乎意料的要比她们所预想的结果好上十倍,这使她们感到非常欣慰,觉得这一年的辛苦没有白下,也庆幸老天给自己送来了一个绝顶的好苗子。

现在,她们要实施第二步计划了。这第二步计划,据她们所知,是一个开天辟地从来没有过的“创造。”,是“前无古人。”,也很可能是“后无来者。”的。她们给这个计划取名为“借臂攀悠法。”。什么叫“借臂攀悠法。”?这个“借臂攀悠法。”是干什么用的?它究竟包括哪些内容?要了解这些,必须了解玉面禅尼徐二旦和紫云道姑郑紫琼俩人的总体计划究竟是什么,她们的方案是按照什么样的思维逻辑谋划的?这还得要从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说起。

自从玉面禅尼徐二旦和紫云道姑郑紫琼俩人在义和团运动中死里逃生,她们俩始终对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耿耿于怀,一想到她们夫君的死,就悲痛万分,感到他们的死,死的太冤枉,太窝馕、太憋气、太不值得。她们认为,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对抗,始终处于劣势;义和团自己搞装神弄鬼,说什么“刀枪不入。”,纯粹扯淡;纯粹是自欺欺人、欺人自欺。白白地让那么多的兄弟姐妹丧了性命。

她们认为,凡处于劣势的一方,要想一些变劣势为优势的办法。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要干掉了对方主帅,就会乱了对方的阵营;而干掉了对方主帅的最好办法是行刺,而行刺的最佳时机是趁对方深夜熟睡而失去知觉;而对方在深夜熟睡时的最根本的保护措施是什么呢?是“深沟高垒。”。因此,只要能克服“深沟高垒。”的障碍,就能刺杀对方主帅;通过刺杀对方主帅,进而取得胜利。那么,就只身一人来说,能够迂越那“深沟高垒。”应该靠的是什么?这个人主要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毫无疑问,首要的,必须是具有“蹿房越脊。”的本领。可这世上,真正能“蹿房越脊。”的人是没有的,有的是小说、传说和那些说书将编造的故事。

那么,能不能制造一个能“蹿房越脊。”的事实呢?能不能使人借助于一种工具或一种本领来帮助他实现“蹿房越脊。”呢?就在这个问题上,她们俩搅尽了脑汁。要不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呐!紫云道姑郑紫琼这时想起了“飞爪百链锁。”,玉面禅尼徐二旦也想起了“跑板。”;她们俩又同时想起了“跑板。”与“飞爪百链锁。”的结合,这就初步构成了“借臂攀悠法。”的训练模式。

那“跑板。”是个什么东西?他是武术家们用以训练上房顶的一种普及方法,属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它是把一块长板子斜搭在高墙之上,训练人们顺板子往房上跑,当然,坡度越小越好跑,一跑就上去了。可坡度越陡就越难跑,但天天练,终于有一天那板子立成90度也能跑上房,就算成功了。但这“跑板。”也有个极限,不能太高,最多也就一房来高,再高冲力就没有那么大了。如果,在“跑板。”的基础上再抛出“飞爪百链索。”,用“飞爪百链索。”抓住更高处的物件,如房上的飞檐、楼房的墚柱、城墙的垛子,顺“飞爪百链索。”的长链攀援而上,那高度就增加的不是一星半点儿,可以说链子有多长,就能爬多高,而且攥住链子一头还可以“悠。”,两三丈宽的沟一“悠。”就过去了,所以她们姐儿俩称这种借“飞爪百链索。”的“臂。”,攀高悠远的方法,叫“借臂攀悠法。”。

其实,作为习武多年的行家,她们深深地懂得,练成这种“借臂攀悠法。”并非易事,那得需要这夜行人在快速奔跑过程当中,将那“飞爪百链索。”抛出去,还得准确无误地抓住高处的物件,然后必须在奔跑爬高的冲力消失之前,将那“飞爪百链索。”拉直,并迅速转入“攀。”或“悠。”的阶段,否则,将会遭到从高处摔掉地下,粉身碎骨的结果。这里至关重要的是,凡属刺杀行动都须在深夜进行,就是说,两位师姑设计的那些高难度的危险动作,都须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幕下瞬间完成,这就需要练就一双“夜观如昼。”的夜眼!

玉面禅尼徐二旦和紫云道姑郑紫琼俩人,通过对李三现状进行认真的全面的分析研究,感觉李三的“跑板。”和“飞爪百链索。”以及“爬绳。”这几项基础性的功夫,都没多大问题,关键是在高速运动中如何将这三项有效的结合起来,她们打算花四年时间,利用晚上连夜间,循序渐进地练习。为了防止习练中失误而对李三造成伤害,还在地上设置了三尺多厚的棉花网垫。万事具备,由玉面禅尼和紫云道姑俩人共同设计的第二步训练计划,有条不紊的在李三身上开始推进。正好,二叔李云虎上个月回昌平,按照奶粉的吩咐又将弟弟李四带了过来,这样,哥儿俩作伴练武,又增添了许多乐趣。

又一晃四年过去了,这时李三已十二岁了。他表面看起来还是个孩子,实际上比以前老练多了。每天还是天没亮起床,自己穿好衣服到得庵外,先伸胳膊伸腿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然后一毛腰一抬腿就跑了起来,顺着偃淄岗后的大道一直奔西北25里,来到旧州城内开元寺旧址前头的“铁狮子王。”又叫“镇海吼。”的根前,他趁着浑身冒热气儿的当口,一蹿蹿到狮背,两蹿蹿到狮顶上,那可是高下喽一丈七尺。接着,转回身又顺原道跑回来,再回到庵里,算起来整整五十里地,他却跟没事人一样。不仅如此,那所谓“蹿房越脊。”的本事,在“借臂攀悠法。”的催化下,演绎得惟妙惟肖,确实非同凡响。那二道院子当中高下约有五丈许的参天白杨,李三只需一跑一蹬一蹿就上到树的一半,只见他一抖手,又将那“飞爪百链锁。”向箭一般射向树顶,紧跟着两臂上下一倒手,双脚便踩着树干不停顿地蹬到树顶,那爬上爬下就似走平道一般利索,远远望去,就象一只猿猴在那棵白杨树上攀爬玩耍。

更值得欣慰的是,那个让李三最为头疼的,也是最磨练意志的柔术“钻圈。”功夫,在紫云道姑郑紫琼这五年时间的精心调理下,通过反复的磨练,也度过了最为艰难、最为痛苦的岁月,迎来了成功的曙光。

紫云道姑郑紫琼教授给李三的柔术“钻圈。”功夫,不同于杂技团里的“柔术。”和“钻圈。”,它们两个“性。”同“质。”不同。李三练的柔术“钻圈。”功夫,主要是针对脚脖子和手腕子两处,通过放松并拉长脚掌和手掌部位关节的刃带和软组织,使脚掌或手掌的骨格、肌肉能在短时间内发生非破坏性整合,让脚掌和手掌部位关节的横截面积,收缩得与脚脖子和手腕子的横截面积一样粗细,从而使手铐、脚镣对人失去限制作用。由于人的生长发育,是遵循着一定生理和结构上的规律的,所以,无论是谁,无论干什么,都不得违背这个规律而动。练功也如此,不能乱来,不能硬来,要循序渐进。

为了练成这门绝世武功,紫云道姑郑紫琼每天坚持给李三按摩手脚,舒筋活血,教李三气脉导引,收放筋骨,睡前还煎汤熬药亲自给他熏洗,五年时间一直不烦、不辍、不怨、不弃,终于有一天,使系在李三手腕和脚腕上的绳圈从他自己的手脚上褪了下来。这就是她当年在紫霞观出家时,师父凌云老道姑秘传给她的那个“后天缩骨法。”。

至于那李四,自来到日照寺以后,要多乖有多乖,非常懂事,特招人喜爱。他模样长得极象李三,要不是李四比他高半头,很难分出谁对谁来。不但这李四长得象李三,而且言谈话语、举止坐卧无一处不象李三,连脾气、秉性和性格都象李三,就如同哥俩从一个模子里扣出来的一样。由于李三在前头做出了练武的榜样,闯出了成熟的经验,那玉面禅尼徐二旦和紫云道姑郑紫琼俩位姑姑给李四安排功课时,根本就没费多大功夫,除去柔术“钻圈。”那一项没安排以外,其余的内容与原来给李三安排的是完全一样。那李四处处向他哥哥学习,按时按量完成各门功课,从不耍滑弄鬼,因此武功进展甚快,喜得两个姑姑成天板着笑脸装严肃,免不了喜性上来时嘴唇憋不住,“噗嚓。”一声笑个前仰后合。

玉面禅尼徐二旦和紫云道姑郑紫琼姐俩见李三武功的发展趋向,完全按照她们预期的计划目标顺利进行,心里暗自庆幸。决定抓紧实施第三步计划。她们觉得,要独立完成刺杀任务,光靠夜间偷袭是不行的,自身还要具备高强的搏击技能。说白了,就是能打,能杀。到时候能以一挡十,以十挡百,使刺杀成功的把握更大。姐儿俩商量来商量去,拿不定主意,可又不能再耽搁下去,就把李三找来征求一下他个人的意见。紫云道姑郑紫轻首先开门见山的对李三说道:“三儿呀,姑妈问你一件事,是关于练武的事。因为你在这五年里,跟我们俩人共学了梅花拳、战化拳(即义和拳)、少林拳等三套拳法,已奠定了一定的拆打基础,可就是没有让你摸兵器。现在我们认为可以了,到该摸家伙的时候了,所以,我们今天特意征求一下你的个人意愿,让你选一种你自己最喜欢的兵器出来,好让姑妈替你拿拿主意,你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