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以如来涅槃之后第四百年,应期抚运,王风远被,殊俗内附,机务余暇,每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宫说法,而诸异议部执不同。王用深疑,无以去惑。时胁尊者曰:“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弟子部执,师资异论,各据闻见,共为矛盾。”时王闻已,甚用感伤,悲叹良久,谓尊者曰:“猥以余福,聿遵前绪,去圣虽远,犹为有幸。敢忘庸鄙,绍隆法教,随其部执,具释三藏。”胁尊者曰:“大王宿殖善本,多资福佑,留情佛法,是所愿也!”王乃宣令远近,召集圣哲。于是四方辐凑,万里星驰,英贤毕萃,睿圣咸集。七日之中,四事供养。既欲法议,恐其喧杂,王乃具怀白诸僧曰:“证圣果者住,具结缚者还。”如此尚众。又重宣令:“无学人住,有学人还。”犹复繁多。又更下令:“具三明、备六通者住,自余各还。”然尚繁多。又更下令:其有内穷三藏,外达五明者住,自余名还。”于是得四百九十九人。王欲于本国,苦其暑湿,又欲就王舍城大迦叶波结集石室。胁尊者等议曰:“不可。彼多外道,异论纠纷,酬对不暇,何功作论?众会之心,属意此国。此国四周山固,药叉守卫,土地膏腴,物产丰盛,圣集之所集往,灵仙之所游止。”众议斯在,佥曰:“允诺。”其王是时与诸罗汉自彼而至,建立伽蓝,结集三藏,欲作《毗婆沙论》。是时尊者世友,户外纳衣,诸阿罗汉谓世友:“结使未除,争议乖谬,尔宣远迹,勿居此也。”世友曰:“诸贤于法无疑,代佛施化,方集大义,欲制正论。我虽不敏,粗达微言,三藏玄文,五明至理,颇于沉研,得其趣矣。”诸罗汉曰:“言不可以若是,汝宜屏居,疾证无学,已而会此,时未晚也。”世友曰:“我顾无学,其犹涕唾。志求佛果,不趋小径。掷此缕丸,未坠于地,心当证得无学圣果。”时诸阿罗汉重诃之曰:“增上慢人,斯之谓也。无学果者,诸佛所赞,宜可速证,以决众疑。”于是世友即掷缕丸空中,诸天按缕丸而请曰:“方证佛果,次补慈氏,三界特尊,四生攸赖,如何于此欲证小果?”时诸罗汉见是事已,谢咎推德,请为上座,凡有疑义,咸取决焉。是为百贤圣,先造十万颂《邬波第铄论》(旧曰《优波提舍论》,讹也),释素缆藏(旧曰修多罗藏,讹也)。次造十万颂《毗奈耶毗婆沙论》,释毗奈耶藏(旧曰毗那耶藏,讹也)。后造十万颂《阿毗达磨毗婆沙论》,释阿毗达磨藏(或曰阿毗昙藏,略也)。凡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备释三藏,悬诸千古,莫穷其枝叶,究其浅深,大义重明,微言再显,广宣流布,后进赖焉。迦腻色迦王遂一赤铜为,镂写论文,石函缄封,建窣堵波,藏于其中。命药叉神周卫其国,不令异学特此论出。欲求习学,就中受业。于是功既成毕,还军本都。出此国西门之外,东西而跪,复以此国总施僧徒。
《西域记》说五百贤众以世友为上首,次第造论、释经、释律各十万颂,计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备释三藏。此外,《世亲传》中说:佛灭后五百年中,有迦旃延子罗汉,于萨婆多部出家,与五百罗汉及五百菩萨,共撰集萨婆多部阿毗达磨;西藏所传:迦腻色迦王于迦湿弥罗国的耳林精舍,集五百罗汉、五百菩萨、五百在家学者,使结集佛语,自此以后,十八部异说,悉认为真佛教。又记录律文,其经论未有记载的,今亦记录。三说之中,当以《西域记》较为可信。同时,此次结集的成功果,是二百卷的《大毗婆沙论》,可是现在的该论中,却有“昔迦腻色迦王时”的字样,推想其内容,业已经过后人的增补了。
迦腻色迦王支持之四次结集的五百罗汉,皆是证得无学果之声闻,其中上座究竟是世友一人或者有多人,这五百罗汉之来历,又有种种的故事。依《西域记》卷二所载,此五百罗汉之前身为五百蝙蝠,居于树中,后此树燃于火,其时,复有人在树下诵阿毗达磨藏,五百蝙蝠以爱乐法音之故,忍苦不去,命终之后遂得人身,舍家修学,普证圣果,并应迦腻色迦王与胁尊者之招请,结集《大毗婆沙论》。五百罗汉是否蝙蝠转世姑且不去管其真伪,但五百众中,有胁尊者、世友、法救、妙音、觉天等人为上首是实。故将其五人简介如下:
胁尊者胁,音译作波栗湿缚,又作波奢,意译为难一。为印度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之论师,付法藏之第九祖,禅宗传法之第十祖。精进修行,未曾胁卧,故时人称之为胁尊者、胁比丘、胁罗汉、长老胁、勤比丘等。尊者初为梵志师,年八十舍家染衣,城中少年讥之,以为其年衰老耄,无所进取,托迹清流,徒知饱食而已。胁尊者闻知,乃自誓必通三藏之理,断三界之欲,以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至席,经历三载,果断三界欲,得三明智。后又从佛陀蜜多深佛教深旨,并证得阿罗汉果。马鸣初习婆罗门之学,才气纵横,智辩无碍,致使中天竺佛教大衰,胁尊者欲换中天竺佛教之衰运,入摩揭陀国华氏城,与马鸣对论,并折服之,马鸣即入胁尊者门下,受具足戒。基后胁尊者归北天竺,马鸣留中天竺宣扬佛教。后迦腻色迦王攻华氏城,携马鸣归。胁尊者后奉迦腻色迦王之命,于迦湿弥罗国与五百圣贤共编纂《大毗婆沙论》,得王崇敬。后于北天竺布教,高龄以殁,君臣衰悼,集其舍利,起塔供养。
世友音译婆须蜜多、筏苏蜜罗、代苏蜜多罗。乃说一切有部之一祖,又作天友。为公元1—2世纪时北印度犍陀罗国人。迦腻色迦王在迦湿弥罗举行第四次结集时,世友任五百圣贤之指导者,编集《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总结说一切有部理论学说,与法救、妙音、觉天等被誉为婆沙四评家或婆沙四大论师。又著有《异部宗轮论》一卷,叙述小乘二十部派。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载,世友为说一切有部之一祖,出生于迦多衍尼子之后,胁尊者之前。惟《日杂难经》称他已证阿罗汉果并预言当来成佛。《师子月佛本生经》更载,他将次于弥勒成佛,号师子如来。
但其他称世友者,尚有数人:如《俱舍光记》卷一、《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说之《品类足论》与《界身足论》之作者世友,于《俱舍论光记》卷五、《成业论》所说之经部异师世友,及《慈恩传》卷二所载玄奘西游时,于迦湿弥罗宣扬有部宗义之世友等,恐有混杂不清,特此注明。
法救音译达磨多罗、又作昙摩多罗、达磨怛逻多,意译法救。为说一切有部之论师,继婆须蜜(世友)、瞿沙(妙音)之后出世,或谓他为婆沙会四大论师之一。另于《俱舍论》及世友所集论、《大毗婆沙论》等中,多处以“大德法救”、“尊者法救”、“尊者昙摩多罗”、“大德”或“大德”说而引用其论说。此外,《法句经》之编者亦名为“大德法救”,然难以推知是否为同一人。其余事迹不详。
觉天音译佛陀提婆、勃陀提婆。为说一切有部之学者,婆沙会四大论师之一。主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法依前后相待而有异。《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说一切有部有四大论师,各别建立三世有略……尊者觉天说待有异。”他与其他毗婆沙师相比,思想较为进步,他主张:“造色即是大种差别,心所即是心差别。”其余事迹不详。
妙音又作瞿沙、惧沙、巨沙。为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四大论师之一。北印度都货逻国人。与世友曾至阿守磨波浪多,受阇提长者之供养。他由相之差异而立三世之别,以此称名于世。古来由此而尊之为婆沙会四大论师之一。著有《阿毗昙甘露味论》二卷(有汉译本,但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五四载,他主张****无想天之众生仅于结生与命终之二刹那有心念作用,其余时刻均无起心动念之作用。所谓结生之心,乃“等无间缘”及“四缘”所生起的命终之心。由于此类见解,遂有评其说为不应正理者,而斥为异端,谓其为说一切有部之异师,而非婆沙之正统派。
上述除胁尊者之外,被称为婆沙四评家。迦湿弥罗国于迦腻色迦王统治时,五百罗汉聚集,评译《发智论》,编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其中以法救、妙音、世友、觉天等四大论师,昔来即被称为婆沙之四评家。此四论师立于“法体恒有而说三世之别”时,各有不同之见解。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载,说一切有部四大论师各别建立三世有异,即:尊者法救说类有异,尊者妙音说相有异,尊者世友说位有异,尊者觉天说待有异。
§§§第三节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的内容及传译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凡二百卷。略称《大毗婆沙论》、《婆沙论》、《婆沙》。相传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弘护佛教,鉴于当时部执纷纭,人说各异,便请胁尊者在迦湿弥罗建立伽蓝,召集五百位有名论师,以世友等为上,费十二年,造十万颂注释迦多衍尼子之《阿毗达磨发智论》,是名《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大毗婆沙”含有广说、胜说、异说三义。《俱舍光记》卷一称:“论中分别又广,故名广说,说义胜故,名为胜说;五百阿罗汉各以异义解释《发智》,名为异说。具此三义,故存梵音。”表示此论为说一切有部的广大教藏。该论典列举大众部、法藏部、化地部、顾光部、犊子部、分别说部等部派及数论、胜论、顺世论、离系论(耆那教)等外道的观点,加以批驳;还以《发智论》为基础,并参考了《发智论》的各种注释,同时摄取《六足论》中的教义,弥补了《发智论》的不足,为说一切有部理论的全面、系统的总结。该论将一切法分为五位,即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用以论证“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同时否定“我”之实。在十六卷以下,还详述“六因”之说。对有关十二因缘、四谛、涅槃佛身等的述说亦甚为详尽。此论重逻辑论证,带有经院哲学的色彩;该论典论及部派佛教的方面很多,带有早期佛教百科全书的性质,是研究部派佛教的宝贵资料,因而在印度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该论的编辑,部派佛教教义遂因而广为宣扬,对大乘佛教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由于其篇帙极为浩瀚,读者罕能通读。该典原书无目录,古来无人为之科判,近代梁启超先生与《发帙论》互勘,为备检阅读者试略一浏览此目录,当可略知此二百卷大著述中所言何事,及其内容之若何丰实,条理之若何详尽。窃尝论之,欧洲所谓心理学者,近数十年来始渐成独立之一科学,其在印度,则千五百年以前殆已大成。印度学者之论物的现象,因为试验工具所限,诚不免幼稚的臆断。至其论心的现象,则因彼族本以禅悦为公共之嗜好,加以释尊立教,专以认识为解脱之门,故其后学对于心理之观察分析、渊渊入微,以较今欧美人所论述,彼盖仅涉其樊而未窥其奥也。然论兹学第一大师,必推迦旃延。而大毗婆沙,则迦旃延学统之大成也。吾若此论不谬,则婆沙在世界学术上之地位,从可见矣!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提到了第一位哲学大师是《发智论》的作者迦多衍尼子,另外并包括了法救、妙音、世友、觉天等四人,不管他们是否与该论之编辑有无直接的关系,而他们的思想观点对该论典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且常被引述,因为其代表迦湿弥罗佛教的正统看法。佛教在中国弘传,《婆沙论》亦被受到重视,曾前后有三次汉译。第一次译本名为《鞞婆沙论》,凡十四卷,尸陀槃尼撰,苻秦僧伽跋澄译,又作《阿毗昙毗婆沙》、《鞞婆沙阿毗昙论》,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八册。第二次译本名为《阿毗昙毗婆沙论》,凡六十卷,北凉浮陀跋摩、道泰等共译,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八册。依道挻所作之序载,该论旨在注释“八犍度”,初译成百卷,惟以北魏太武帝攻破北凉之故,经书、什物皆被烧毁,其后零落收拾而仅得六十卷(一作八十卷)。六十卷中唯注释杂、使、智等三犍度,其余五犍度均已逸失,后世称该论为《旧婆沙》,即梁启超先生目录中所称之北凉译本。第三次译本名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凡二百卷。唐代玄奘大师译,嘉尚、大乘光等笔受,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七册。后世称该论为新译或唐译。然而由于《大毗婆沙论》卷帙繁多,包括十万颂三百二十万字,广解《发智论》之八品,而该八品彼此并无教义上的关联,每一品中之各节亦如是。即是各品各节有注释,其理论系统亦不很清楚,而且常在主题之外,插入枝节,更造成复杂混淆。因此,《大毗婆沙论》的缺点是缺乏组织,没有联贯系统,虽对熟悉各种教义有大重之用处,而于初学者不易了解。为了去其缺点,而有节本或纲目性的创作出现,以将《大毗婆沙论》缩简,现存汉译中的这些论典有:
《阿毗昙心论》凡四卷,略称《心论》,印度法胜造,东晋僧伽提婆及慧远合译,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法胜于公元250年将《大毗婆沙论》浓缩为二五○颂,他自己将各颂做了一简单注释,对小乘佛教基本概念如有漏、无漏、色法、十八界、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进行论释。计分为十品,即界品、行品、业品、使品、贤圣品、智品、定品、契经品、杂品、论品。在印度,该论典之研究曾盛行一时,其释论亦有数部。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僧伽提婆译为中文,十六年慧远大师整理成四卷。异译本有北齐那连提耶舍与法智共译之《阿毗论心论经》六卷、刘宋僧伽跋摩等译之《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皆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八册。
《阿毗达磨俱舍论》和《阿毗达磨正顺理论》、《阿毗达磨藏显宗论》亦是属于这一类的纲目论典。但富于批评精神的世亲菩萨造《俱舍论》时,并未采用迦湿弥罗佛教说一切有部的传统看法。故这些论典将在《俱舍论》及经量部的论典中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