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小乘佛教
2528300000019

第19章 部派佛教与阿毗达磨(2)

一、《法集论》,又作《法僧伽》、《法聚论》。该论典之内容系分解说一切法。该论初列举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以下一百二十门之“论母”的名目。次为本文,分为《心生起品》、《色品》、《总说品》、《义释品》等四品。该论典系将散见于《经藏》中之术语,加以整理定义,于巴利七论中与《分别论》并称为基础论典。出现在该论典之重要论目,其详细解释可见于佛者之《清净道论》。同时,该论典初揭之论母一百二十二门亦被《分别论》、《界论》、《双论》及《发趣论》等所引用。

二、《分别论》,略《毗崩伽》(分别)。系由多方面解说一切法之作,一般认为系《法集论》之续篇,乃仅次于《法集论》之基础论典。在说一切有部的诸论典中,《法蕴足论》最类于该论典。该论典共有十八分别(品),前十五分别概揭示“经分别”、“论分别”与“问难三段”;末后三分别则分“本母”与“广释”二段而解说之。其次第如下:蕴、处、界、谛、根、缘相、念处、正勤、神足、觉支、道、定、无量、学处、无碍解、智、小事与法心等分别。

三、《界论》,音译作“陀兜迦他”。内容为阐述蕴处界等诸法摄不摄及相应不相应之论,在汉泽《论藏》中《品类足论》卷三、卷八至卷十、卷十八,与《众事分阿毗昙论》卷二、卷六、卷七、卷十二等均述及。同时该论典第六品所说者,颇类于《界身足论》中所论心、心所及蕴处界等之相应不相应。该论典之重要疏本有佛音之《本论注》,阿难陀论师之Tatiya—paramattha—ppakāsini(收于《阿毗达磨根本末注》之第三篇。

四、《人施设论》,系分类说明补特伽罗(人)之论典。即主论述蕴、处、界、根、谛、人我等六施设中之人我施设及人我之各种类。内容分“论母”与“解说分”,“解说分”为该论典之主要部分,将“论母”揭出之一人五十种以下分为一人乃至十人等十章逐一解说,然只下定义,而无精审之解说。在巴利七论中,一般认为该论典与《分别论》为最早之著作,并且该论典与汉译《舍利弗阿毗昙论》从《人品》及连结众经之《集异门足论》,具有相当密切之关系。

五、《发趣论》,原称《发趣大论》,或单作《钵叉》,但木村泰贤称之为《品类论》。该论典详述“论本母”一二二门与二十四缘之关系。初分为“论母设置分”及“缘分别分”,次述本文,由二十四发趣而成。二十四发趣大别为“顺发趣”、“逆发趣”、“顺逆发顺”及“逆顺发趣”等四种,再各展开出“三法发趣”、“三法二法发趣”、“三法三发趣”及“二法二发趣”等六种。

六、《双论》,音译“耶摩迦”。内容系采用问答形式,以阐明诸法相互之摄不摄、起灭诸关系,凡分十品。第一《根本双论》、第二《蕴双论》、第三《处双论》、第四《界双论》、第五《谛双论》、第六《行双论》、第七《随眠双论》、第八《心双论》、第九《法双论》、第十《根双论》。十品皆有“施设分”、“转分”、“遍知分”等三分。其中“施设分”更可二分为“总说分”、“义释分”。唯第一《根本双论》与第八《心双论》无“转分”与“遍知分”,第七《随眠双论》七分为“随增分”、“有随眠分”、“断分”、“遍知分”、“遍知分”、“己断分”、“生分”、“界分”等,异于其他《双论》方组织。

盖于“施设分”,列举法数;于“总说分”,提示有关各法之问题;于“义释分”,逐一解答问题;于“转分”,进一步论究各问题;于“遍知分”,定各法遍知之界限。要之,该论典阐释诸法相互之关系,以解识诸法之定义。其成立年代不详。

七、《论事》,音译“迦他跋偷”,又作《论事说》。系以锡兰大寺派之立场评破诸部派异部之著作,为巴利七论之一。相传乃佛教第三次结集之主持者目犍连子帝须所著,凡二十三品二一七论,各品末皆有摄颂。叙说前三世纪僧团中之各种争论,批驳大众部、说一切有部等部派之二一九种见解,而主张:1过去、未来无实体。2并非一切法皆为实有。3四谛可以顿得现观。4没有“中有”。5证得阿罗汉则得不退。6没有真实之补特伽罗(包括人、个人、灵魂、有情等诸义)。7佛与二乘修道不同等。综观上述,知该论典为研究部派佛教之重要典籍。该论典所破之部派名称并未载于本文之中,然可由佛音之《论事注》所传加以补入。据此,则有犊子部、正量部、说一切有部等十六部派,其中以案达派揭示之次数最频繁。《弥兰王所问经》之所说,与该论典之关系密切。

上述南方七论,其中前六论据佛音说:佛陀成道后,于菩提树下思惟,共后于三十三天说法,真是佛陀说的;第七《论事》虽是佛灭后二百余年目犍连子帝须所作,但这是由于佛陀的悬记而作,所以在关系上仍然可说是佛陀说的。从历史事实来看,这是不可信的,但南方视七论为佛说,对其加以尊重,大约是出于这种传说的关系。

在此七论之外,为南方的纲要论典,还可以说属于阿毗达磨论典的,其中比较著名而有相当影响的,是5世纪佛音所作的《清净道论》,特介绍于下。

《清净道论》凡三卷,为佛音(觉音)所著。该论是综述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详细、最完整而最著名的著作,是研究南传上座部教思的必读之书。佛音引用了整个南传三藏要点,并参考斯里兰卡当时流传的许多古代三藏论疏和史书而写成该论。所以《大史》称它为三藏和义疏的精要,现代学者称之为是一部“佛要百科全书”。这部巴利三藏的代表著作世界各有许多文字的译本,我国有叶均的汉译本。

佛音是公元5世纪中叶的人,是南传巴利语系佛教的一位杰出学者,他用巴利文写了很多书,对上座部佛教有很大的贡献。因为佛音时代印度大部分学者都已采用梵文,巴利文佛教业已衰落,只有锡兰(斯里兰卡)和菩提场的比丘依然忠于巴利文。由于佛音的努力,巴利文这一系的佛典古语学才又活跃起来。

根据《大史》记载,佛音出生于北印度菩提场附近的婆罗门族,通《吠陀》学,晓工巧明,精于辩论。在菩提场一座斯里兰卡人建造的寺院出家,从离婆多大长老学习巴利语三藏。受比丘戒后,便写了一部叫《发智》的书,为了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他在摩诃男时代(409—431年)来到斯里兰卡的首都阿罗陀补罗,住在大寺,从僧伽波罗长老学习三藏经典和义疏。在此期间,因接受僧伽波罗的请求,佛音首先撰成了《清净道论》。继之,大寺僧众即把所有僧伽罗文的三藏注疏都供给他做参考,要求他写更多的著作。于是佛音便移居根他伽罗寺,埋头《律藏》的注释《普悦》、《善见律毗婆沙》,《婆罗提叉》的注释《析疑》,《长部经》注《善吉祥光》,《中部经》注《破除疑障》,《相应部经》注《显扬心义》,《增支部经》注《满足希求》,《小部》第一《小诵》,第二《经集》注《胜义光明》,《法聚论》注《殊胜义》,《分别论》注《迷惑冰消》,其余五部论注《五论释义》、《本生注》、《法句譬喻》。后来他回到印度礼圣菩提树,不知所终。相传柬埔寨有一座古寺名佛音寺,是他去世的地方。

佛音所写《清净道论》,是严格按照当时大派的思想体系来撰写的。其组织的次第和内容,有许多地方和优波底沙所著的《解脱道论》相拟,优波底沙早佛音二百余年。该论典除了序论的结论外,全书分为二十三品,依照戒、定、慧三大主题次第叙述,即前二品说戒,中间十一品说定,后十品说慧。

前二品主要说明怎样持戒,戒的种类,持戒有什么好处,怎样自愿受持十三头陀支等。就是说如何严格地遵循比丘僧团的生活方式。佛音在评论持戒的出发点时说:“以爱为出发点,为求生命享受而持戒者为下,为求自己解脱而持戒者为中,为求一切众生解脱而持戒者为上。”可见佛音也接受了当时发展中的某些大乘佛教的思想影响。

中间十一品,主要叙述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定、食厌想、四界差别等四十种定境的修习方法。对于怎样去修每一种定,都介绍得很清楚,有心者可以按照这些方法去实践。

后十品说慧学,是该论典最重要部分,集南传佛教论藏的主要内容和从前述七部论以后发展出来的教理。其主要论题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谛、十二缘起等。解释物质方面的色蕴,有二十四种所造色;解释精神方面的识蕴,有八十九心、心识过程中的十四种作用和五十二心所法;解释缘起的各种条件有二十四缘等。这些都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特色。

《清净道论》乃南传佛教之最高权威论典,可与有部之《大毗婆沙论》匹敌。

§§§第三节 北传有部阿毗达磨论典

北传的所谓小乘论部,大多属于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论典,只有《三弥底论》三卷(失译者,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说是属于正量部的;《舍利弗阿毗昙论》三十卷(姚秦昙摩耶舍、昙摩崛多等译,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八册),说是属于犊子部或正量部的。在诸部派中,说一切有部是最重论部的一派,在《大毗婆沙论》等论典中,有部的论师就名阿毗达磨论师,所以这派出了很多的论典。其中,以《发智论》及《大毗婆沙论》具有重大的意义,以此为中心而有《六足论》,是为有部论典的主体。本节只就《发智论》及《六足论》作一简介,并将《三弥底论》及《舍利弗阿毗昙论》附后,至于《大毗婆沙论》及其纲要论书《俱舍论》,在下二章中专门叙述。

有部的基本典籍常被称为“一身六足”,“一身”就是《发智身论》,“六足”就是指《集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界身足论》、《品类足论》,现分别简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