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2527500000090

第90章 避暑赋(2)

[33]缨虽泉而莫涤:指汗湿冠带。《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涤我缨。“曹植《王仲宣诔》:”振冠南岳,濯缨清川,潜处蓬室,不干势权。“[34]袁绍酒:喻指美酒。曹丕《典论·酒诲》:”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光禄大夫刘松,北镇袁绍军,与绍子弟宴饮。松以盛夏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于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故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后因以指夏日避暑之饮或酣饮。何逊《苦热》:”实无河朔饮,空有临淄汗。“[35]方朔肉:喻指佳肴。东方朔《神异经》:”南方之兽如鹿豕头,名无损兽。人割取肉不病,肉自复。其肉惟可作鲊,使审肥美,而鲊肉不坏,吞之不入。审尽更澡肉,复作鲊如初,愈美,名不尽鲊是也。“[36]修竹茂林之僻:僻静的山林。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37]六合:天地与东南西北四方,泛指天下宇宙间。

[38]八极:八方极远之地。《淮南子·坠形》:”八纮之外,乃有八极。“[39]卑:鄙视。骊山仙游: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为古代帝王游幸之地。老君殿为骊山著名道教观,相传唐玄宗两次在此见到老君降临阁内,故称之降圣阁或朝元阁。

[40]陋:贱视。摩诘旧迹:王维,字摩诘。中年时在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购得宋之问蓝田别墅,改筑为辋川别业。王维《辋川集·序》:”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41]飙(biāo)无扇金:即扇无金飙,谓扇子扇不起凉风。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称秋风为金风或金飙,也指凉风。《逸周书·时训》:”立秋之日,凉风至。凉风不至,国无严政。“[42]景已含璧:谓夕阳与山相衔,状如半圆玉璧。景,同”影“,日光。

[43]唯意是适:唯有意安神闲方可消除心中燥热。佛教谓产生意念之处为”意田“。

[44]羲扇:相传扇子源自伏羲,故称。唐李冗《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45]楚襟:楚服。《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后喻指隐居守志者之服。

[46]拄西爽之笏(hù):即拄笏看山,比喻在官有高致。《晋书·王子猷传》:”王子猷为桓冲参军,冲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所持手版。《晋书·舆服志》:”手版即古笏矣。尚书令、仆射、尚书手版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47]抚南薰之琴:弹唱《南风》,心怀百姓。《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裴骃《史记集解》引王肃曰:”《南风》,育民之诗也。其辞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48]桃笙:桃枝竹编的竹席。苏轼《仇池笔记·桃笙》:”柳子厚诗云:‘盛时一失贵反贱,桃笙葵扇安可常。’不知桃笙为何物。偶阅《方言》:‘宋魏之间,簟谓之笙。’乃悟桃笙以桃竹为簟也。“[49]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东汉时自北方少数民族传入,故称。隋改称”交床“,唐称”绳床“,即今”马扎“。

[50]机沉:北斗星斜。机,同玑,北斗星座第三星,亦称”天玑“。

[51]虚室生白:月光满屋。语出《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释文》引司马彪云:”室,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后以喻清静心境。

[52]玄关不扃(jiǒng):敞开大门。玄关,指住宅正门。扃,上闩,关门。佛教喻入道法门为玄关。南齐王简栖《头陀诗碑》:”于是玄关幽楗,感而遂通。“后以指顿悟。

[53]耳洗巢父之水:谓耳清心静。皇甫谧《高士传》:”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后用作厌闻利禄之典。

[54]面障元规之尘:遮蔽脸面,以避俗尘。元规,庾亮字。《晋书·王导传》:”时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趋向者多归之。导内不能平,常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徐曰:‘元规尘污人。’“后以喻权门世俗之气。

[55]逡(qún)巡:顷刻间。肺腑之疾:胸中燥热郁结懑闷之疾。疾,一作”痞“。

[56]逶(wēi)迤(yí):渐渐地。

[57]驾黄鹄而访河汉:乘黄鹤游银河。道教称羽化成仙为”驾鹤仙游“。《列仙传·陵阳子明》载:子安死,有黄鹤鸣子安,子安乘鹤升天。李白《登敬亭山南望怀古》:”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鹍鸾。“[58]跨青鸾而上蓬瀛:骑青鸟游仙山。青鸾,传说中的凤凰类神鸟,五彩而多青色。《山海经·大荒西经》:”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大黎,一名少黧,一名青鸟。居三危之山,为西王母取食。“班固《汉武故事》:”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载七胜,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鸾,夹侍王母旁。“明方汝浩《东游记》:凡得道之人,均乘”青鸾“游于四海。蓬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列子·汤问》:”勃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59]朝市不避风雨之吏:仕途劳顿追名逐利之官吏。朝市,朝廷与市肆,喻指争名逐利之所。《战国策·秦策》:”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晋王康琚《反招隐》:”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60]山林不知寒暑之人:隐居山林,不问世事之高人。

[61]休:安闲,松弛。

[62]永:长,深。

[63]幡然而作:突然起身。幡然,同翻然,迅速而彻底地。

[64]警:警醒,惊悟。

[65]两间:天地二者之间。

[66]二征:寒暑两种征候。

[67]四序:春夏秋冬节序。

[68]犹兆人之告病:尚且使万民痛苦不堪。兆人,百姓,民众。本作”兆民“,自唐代避李世民讳而改。《礼记·内则》:”降德于众兆民。“郑玄注:”万亿曰兆。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告病,称说有病,诉说病痛。《尔雅·释诂》:”病,苦也。“苏轼《教战守策》:”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69]中宇宙而立:立于宇宙之中,此谓上承天命,下治百姓的天子。语出《庄子·让王》:”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70]司民物之柄:掌管人民和万物之权柄。

[71]唐帝风殿:指贞观二十一年(647)专为唐太宗李世民避暑所建的翠微行宫。朝殿名翠微殿,寝殿名含风殿,其址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滦镇黄峪寺村。

[72]汉文露台:汉孝文帝刘恒停建的露天台榭。《史记·孝文本纪》:”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值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后以之为帝王节俭之典。

[73]庶乎:庶几乎,或许可以。

[74]二老:伯夷和吕尚(姜太公),为避纣王****而隐退海边。《孟子·离娄上》:”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75]得不:莫非,难道不是。炮烙之刑:纣时酷刑。《史记·殷本纪》:”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涂油铜柱,以炭使热,令罪人爬行其上,坠辄烧死。

[76]四皓(hào):商山四皓。司马贞《史记索引》:”四皓也,谓东园公(唐秉)、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甪里先生(周术)。“秦末为避始皇****隐退商洛山。

[77]弃灰之令:《韩非子·内储说上》:”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史记·李斯传》:”商君(商鞅)之法,刑弃灰于道者。“商朝对弃灰于道者令断其手,秦朝对弃灰于道者处黥刑,均主张轻罪重罚。

[78]有司之酷于暑:意同苛政猛于虎。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79]毋乃:岂非。元元:善良的百姓。《史记·主父偃列传》:”元元黎民得免于战慖,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80]已矣哉:表示欲说还休之意。

[81]兔没乌升:月落日升。传说月中有玉兔,日中有金乌,故称。李白《上云乐》:”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82]燕去鸿宾:燕去鸿来。《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郑玄注:”来宾,言其客止未去也。“《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雁来。鸿雁不来,远人背畔。寒露之日,鸿雁来宾。鸿雁不来,小民不服。“句谓月落日升,燕去雁来,酷热会随季节推移而销解。

[83]毋炎上其性:不要因炎暑而性情燥热。炎上,本指火,借指炎暑。火向上燃,故云。《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84]毋热中其情:不要因酷热而心情躁急。热中,内心急躁。《孟子·万章上》:”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朱熹集注:”热中,躁急心热也。“[85]夜气:指今夜的清静之心。

[86]赤炽:太阳的烈焰。郁郁:浓烈,强烈。欲东:将会迁移。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87]起凉风于青萍:秋风渐起。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评赋文第一部分铺陈酷暑荼毒,并以”酷吏堪畏“、”权门可炙“为喻,将酷热与酷政相绾合,意旨深远。第二部分叙写陋室避暑,通过”怀高山流水“、”想修竹茂林“、”披楚襟“、”歌南风“等事典,表明高洁怀抱和恤民情志。第三部分借古议今,抨击时政,以”唐帝建风殿“与”文帝罢露台“的对比,”二老遁海滨“和”四皓避商山“的史鉴,阐明酷吏酷于暑、苛政猛于虎之主旨。第四部分以期盼祝愿作结,既希望凉风速起,以解民于愠热,又期望朝政清明,能拯民于水火。前代王粲、刘桢、陈琳、繁钦、曹植、夏侯湛、卞伯玉等,宋代欧阳修、张耒、晁公武等,以至明代朱灏等,其同题材的赋作虽各具特色,但都止于铺叙渲染酷热和阐发修身养性之理。李曾伯任地方官多年,对酷吏之害多所体会,故能在思想深度方面超越前辈。

(赵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