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2527500000122

第122章 别知赋

送袁伯长[1]虞集这是一篇送别赋,当作于元泰定初年。当时任侍讲学士的袁桷,因不满黑暗的朝政和颓废世风,辞归故里。临行之际,虞集写下这篇赋作别。袁桷精通礼学,是元朝礼学权威之一,但他正直不阿,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对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非常不满。虞集当时也供职于朝廷,任为国子司业,后迁秘书少监,对元朝的政治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二人形成了相似的政治见解,也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在赋作中,作者抒发了他同袁桷之间师长加兄弟般的情谊,赞扬了友人洁身自好、不累于世俗的品德,同时,也委婉讽刺了元朝统治者,并表达了归隐的愿望。这篇赋是元朝统治下汉族知识分子的心态的写照。

余忽忽处此之无故兮[2],几偃蹇以自穷[3]。逝敛裳以遐征兮[4],抗九霄之云风[5]。眺三辰之徘徊兮,迟后古以为期[6]。何夫子之伥伥兮[7],亦踉跄而在兹[8]?于嗟乎[9],世德之浩浩兮[10],耻谓人以不贤[11]。陈珮玉于交逵兮[12],被徒舆以瑶环[13]。设厚颜之郁沉兮[14],孰敢即问乎津涯[15]?发疾呼于咽嗌兮[16],众披靡而莫支[17]。夫冶倡之狐惑兮[18],岂不足于内揆[19]?顾西子之蓬垢兮[20],益返忌乎故意[21]。惟前圣之无闷兮[22],老氏亦贵夫知希[23]。顾凉薄之多惩兮[24],犹慷慨而尚辞[25]。余固将去此而无悔兮[26],念夫子之与我日进[27]。余以不及兮,又证余以其可[28]。余尝究往来之为道兮[29],论因革之为权[30]。莫或知其濩落兮[31],子独谓其固然[32]。庶久子以自辅兮[33],克有闻以时行[34],忽先我而南骛兮[35],殆若为乎余情[36]!乃歌以送之曰[37]:长江浑浑兮[38],春多浪波;白日耿耿兮[39],击楫为歌[40];天薄我赋兮[41],非以病我[42];于嗟兮[43],昔之盛者何其多[44]!

(《道园学古录》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别知:同知己者道别。袁伯长:即袁桷,见《导游赋》作者简介。

[2]忽忽:失意貌。处此:指在朝为官。无故:没有理由。《南史·刘孝绰传》:”晚年忽忽不得志。“[3]几:几乎。偃蹇(jiǎn):艰难困顿。《新唐书·段文昌传》:”宪宗数欲亲用,颇为韦贯之奇诋,偃蹇不得进。“[4]逝:同誓。敛裳:整理衣服,指打算恭敬拜谢,辞官而去。遐征:远行。繁钦《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5]抗:抗争。九霄:极高的天空,喻皇宫、朝廷。云风:指政治变幻。

[6]眺(tiào):远望。三辰:日、月、星。后古:疑为”后右“之误。后右,占卜。《周礼·春官》:”太卜(目氏)高作龟。“注:”作龟谓以火灼之,以作其兆也。……秋灼前右,冬灼后右。“[7]伥(chāng)伥:无所适从貌。《礼记·仲尼燕居》:”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夫子:指袁伯长。

[8]踉(liàng)跄(qiàng):颠沛困顿。陆龟蒙《记事》:”圣道庶经营,世途多踉跄。“[9]于:同吁。

[10]世德:累世的功德。《诗经·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浩浩:广大无际貌。《诗经·小雅·两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11]耻谓人以不贤:即”以谓人不贤为耻“。

[12]陈:陈列。珮(pèi)玉:用作佩饰的美玉,比喻美德。《大戴礼记·保傅》:”下车以珮玉为度。“交逵(kuí):四通八达的道路。

[13]徒舆:众人。叶适《林正仲墓志铭》:”玉虹桥在市心,坏久,计费数百万巨,徒舆缩手,正仲自与钱劝成之,至今为利。“瑶环:玉环。

[14]厚颜:即厚颜无耻。郁沉:阴沉沉。设:摆出。

[15]津涯:边际,门径。高适《三君咏》:”代公实英迈,津涯浩难识。“[16]疾呼:急切地呼喊。咽嗌(yì):咽喉。

[17]披靡:溃败状。《新唐书·杜伏威传》:”大呼冲击,众披靡。“莫支:无法抗拒。

[18]冶倡:即”冶叶倡条“,形容杨柳枝叶婀娜多姿,借指妓女。李商隐《燕台春》:”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偏相识。“狐惑:形容女色惑人。

[19]内揆(kuí):内心度量。

[20]西子:美女西施。蓬垢(gòu):即”蓬头垢面“,头发蓬乱,面有尘垢。

[21]益:更加。返忌:违背。故意:原意。温庭筠《张静婉〈采莲曲〉序》:”侃自为《采莲》二曲,今乐府所存,失其故意。“[22]前圣:古代圣贤。无闷:没有苦恼。

[23]老氏:老子。知希:《老子》:”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后用”知希“表示知己难得。

[24]凉薄:微薄,浅薄。杜光庭《蜀王本命醮葛仙化词》:”绾六镇之封疆,德惭凉薄;控诸化之灵胜,诚切欣荣。“惩:恐惧。

[25]慷慨:情绪激昂。尚辞:崇尚言辞,不出浮华之言。

[26]固:坚决。去此:离开这里,指远离世俗禄位而归隐。

[27]日进:天天有所进步。

[28]余以不及兮,又证余以其可:以我之不足,向袁桷学习,并以他正确的言行作为我的准则。其:指友人袁桷。证余:作为我的行为的准则或验证。

[29]究:考究。为道:修道。《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往来:以往与未来。《鹖冠子·能天》:”量往来而兴废,因动静而结生。“[30]因革:沿革。葛洪《抱朴子·用刑》:”以划一之歌,救鼎湧之乱,非识因革之随时,明损益之变通也。“为权:作为权变。

[31]濩(huò)落:原指廓落,引申为沦落失意。王昌龄《赠宇文中丞》:”仆本濩落人,辱当州郡使。“[32]子:指袁桷。固然:本来就如此。

[33]庶久:长久。自辅:按自己的原则行志。

[34]克:能够。时行:在当时流行。

[35]南骛(wù):飞向南方。指友人辞归,返回故里庆元(今浙江庆元县)。

[36]殆(dài)若:大概。为乎余情:指友人的行为也可以寄托、表达我的心情。

[37]乃:于是。

[38]浑(hún)浑:浑浊貌,纷乱貌。陆云《九愍·感逝》:”时蔼蔼而未飏,世浑浑其难澄。“[39]耿耿:光大圣明。

[40]楫:船桨。为歌:作歌咏唱。

[41]赋:天资。

[42]非以病我:指我辈天生愚钝,并非是上天厌恶我们。这两句包含着归隐全生的念头。

[43]于嗟:同吁嗟,叹词。

[44]昔之盛者何其多:此句感叹昔日的盛世不再,耿直多识之士难以行志。

评赋文从听到友人辞归的消息后的心理感受写起,”余忽忽处此之无故兮,几偃蹇以自穷“,怅然悲伤之情溢于言表。”于嗟乎“以下,讽刺了世态的炎凉和投机之徒的厚颜,歌颂了他们之间”互证互进“式的君子之交,这同势利之徒趋炎附势的丑态形成了鲜明对比。文章还赞扬了友人品德的高尚和难得,对友人”抗九霄之云风“,以礼学呼唤良知、净化世风的努力给予了很高评价。

这篇赋将对比、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结合使用,抒发作者独特的感情,反映当时的社会百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李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