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浅析
2527300000004

第4章 行由品第一(1)

释品题:行由,修行之因缘由来。行由品是六祖慧能自述他的身世及得法,乃至登坛说法的由来,故以“行由”为品题。《六祖坛经》的德异、宗宝两种版本的原刊,其品数、品名的原样已不可考,或谓与宋契嵩本略同。但经“明季”刊被人翻改以后,流传至今,所有品数的分段及品名的题名,早已非德异、宗宝两版本原刊之旧貌。姑从现有刊本,共分十品;其两种版本现有品题之略异者,另有括号列注品题之后,以供参考。

经文

时大师至宝林①。韶州韦刺史②,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③,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注释

①时:同于佛经上的“一时”,是指时间,但未确指是某一个时间;可以理解为是六祖慧能大师来到宝林寺而韦刺史入山来请的当时。依法海《旧序》推定为唐高宗仪凤二年丁丑(677年之春)。宝林:指宝林寺,《旧唐书》作广果寺。位于广东省曲江县南35公里之曹溪山。今称南华寺、南华古寺、南华禅寺。梁天监元年(502),天竺僧智药所建。唐仪凤年间(676—678),六祖慧能大师开法扩建,学徒云集,法道大振,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等皆嗣其法。神龙元年(705)改称中兴寺。景龙二年(708)重建,改名法泉寺。五代间复称宝林寺。宋开宝年中(968—975),遭兵火烧毁灵照塔,寻即营修庙塔,改称南华寺。明时,憨山德清应请入山,大举兴复。今存六祖肉身像、饭钵、晌鞋等遗物,及唐代之卓锡泉、宋代之灵照塔等古迹。②韦刺史:韦刺史,名琚,是当时韶州的刺史。丁福保之《佛学大辞典》根据《广东通志》作韦宙。宙是韦丹的字,与卢钧同时,钧与宙先后任岭南节度史,为文宗、宣宗间的人。即使韦宙在卢钧节度岭南时曾任韶州刺史,但上距六祖慧能大师迁化的开元元年癸丑已经是约在百年以上,若以六祖初出韶州大梵寺说法之时推算,绝不可能是韦宙入山来请的。因此可以论定韦琚与韦宙不是同一个人;此时的韶州刺史是韦琚。《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五灯会元》等,韦琚皆作韦据。③大梵寺:位于广东曲江县河西。唐开元二年(714),僧宗锡建,始称开元寺,后又改称大梵寺。提示每一部佛经都要具足“六成就”,即: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法会要有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儒宗学士、僧尼俗等人即为众成就;大梵寺是说法的地方,即为处成就;六祖慧能大师是讲法之人,为主成就;“时”即是时成就;“同时作礼”具足信成就;“愿闻法要”具足闻成就。

经文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①,菩提自性本来清净②,但用此心,直了成佛③。善知识,且听慧能行由得法事意。”

注释

①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据《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常啼品》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于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了五十五位善知识(一般作五十三位善知识),即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释氏要览》卷上引《瑜伽师地论》,举出善知识有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十种功德。《四分律》卷四十一载,善知识须具备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告、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等七个条件,即所谓“善友七事”。经论中胪列善知识之各种类别,据智者大师之《摩诃止观》卷下载,善知识有如下三种:

(1)外护,指从外护育,使之能安稳修道。

(2)同行,指行动与共,相互策励。

(3)教授,指善巧说法。

据圆晖之《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九载,与法者为上亲友,与财、法者为中亲友,仅与财者为下亲友,以上称为“三友”。《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亦举出人、法、人法合办等三种善知识。《旧华严经》卷三十六《离世间品》则说十种善知识,即: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能令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能令具足辩才随问能答善知识、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善知识、能令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善知识、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识。于佛教中,对善知识的要求很高,但亦作为一种尊称在使用。②菩提自性:菩提,意译为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1)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心。(2)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3)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4)出到菩提,谓第八地不动地、第九地善慧地、第十地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著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5)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天台宗以三菩提为十种三法之一,即:

(1)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2)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3)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以上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执著自我;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背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还列举三清净心,即:(1)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2)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3)令众生赴菩提而予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为菩萨。求无上菩提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自性: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关于自性之义,《十八空论》谓:“自性有两义,一无始,二因。”《显识论》亦举出不杂、不变二义。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将自性分为集性自性、性自性、相自性、大种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等七种。《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将一切法之性相分为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种。然《中观论》等则认为,诸法皆由因缘所成,而没有一定之自性,故自性即空。③佛:全称为佛陀,意译为觉者、智者、觉。觉悟真理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佛之尊贵。对佛悟证之内容,诸经论有种种说法。对佛身、佛土等,各宗派亦各有异说。但大乘则总以“至佛果”为其终极目的。提示菩提自性是人人原有的智慧觉性,本来都是清净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要用这个真心,可以直截了当成佛。一部《坛经》,就是开示顿悟成就的提纲,所以六祖-开始就讲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告诫行者,不要用那妄想的心。

经文

慧能严父①,本贯范阳②,左降流于岭南③,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④。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⑤。其寺是五祖忍大师⑥,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⑦;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慧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注释

①慧能严父:慧能,亦作惠能,即六祖。严父:父严母慈,所以尊称父亲为严父,母亲为慈母。②范阳:地名。唐代设郡;约为现宛平、昌平、房山、宝坻一带。③左降:谓降职。古以右为尊,故谓迁秩为左降。六祖慧能大师父亲卢行瑫,武德中谪官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流:流放;为五刑之一。即安置于远方,终身不准返回。《尚书·舜典》曰:“流共工于幽州。”注:“遣之远去,如水之流也。”唐代将流放,分远近为三等。岭南:唐贞观时设置的道名,因在五岭(越城、都庞、萌诸、骑田、大庾等五岭之总称,在湖北、江西和广东、广西等省区边缘;一说有揭阳岭而无都庞岭)之南,所以称为岭南,包括现在两粤之地及安南,今粤中尚有岭南之称。④南海:县名,县治在佛山镇。⑤蕲州黄梅县:蕲州治蕲春,今为蕲水县,属湖北省。黄梅县隋代设置,在蕲水县东。东禅寺:位于湖北黄梅县西南。又称莲华寺、东渐寺。为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之道场,当时门下僧众达七百余人。据传,五祖于碓房半夜密传衣钵于六祖慧能。寺内尚存六祖当年之簸糠池、坠腰石等遗迹。此外,另有名画家吴道子所绘之传衣图。⑥五祖忍大师:即弘忍(602—675),我国禅宗第五祖。浔阳(江西九江)人,或谓蕲州(湖北蕲春)黄梅人。俗姓周。七岁,从四祖道信出家于蕲州黄梅双峰山东山寺,穷研顿渐之旨,遂得心传。唐永微二年(651)五十一岁,道信入寂,乃继承师席,世称“五祖黄梅”或仅称“黄梅”。咸享二年(671)传法于六祖慧能大师。我国禅宗自初祖菩提达摩至弘忍之传承,为后世禅宗各派所承认。弘忍继此传承,发扬禅风,形成“东山法门”,禅宗传教自《楞伽经》改为《金刚经》即自其始。弘忍之思想以悟彻心性之本源为旨,守心为参学之要。门下甚众,其中以神秀及慧能二位大师分别形成北宗禅与南宗禅两系统;至后世,分衍出更多宗派。弘忍于高宗上元二年示寂(即传法后四年),世寿七十四。代宗敕谥“大满禅师”。相传著有《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一卷,或以为是后人托名之作。⑦门人:指生徒、弟子。《论语·先进》:“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这里是指在五祖门下学禅的人。⑧即自见性:《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性各自有,不待因缘。”据六祖《金刚般若经注·自序》云:“经是圣人之语。教人闻之,从凡悟圣,永息迷心。此一卷经,众人性中本有。不见见者,但读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自性之义,参阅“菩提自性”条之注释。提示这段有一客施慧能纹银十两,这是一个大的供养。若以慧能大师每日砍柴而卖所得,只值几个铜钱,即是千日卖柴所积,也不值十两纹银。所以这强调出“宿昔因缘”。慧能大师识字不多,却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他的根性智慧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及,这亦可说是“宿昔因缘”所种植的善根。

经文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①,若为堪作佛?”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②,獦獠身与和尚不同③,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慧能曰:“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④。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⑤,汝更勿言,著槽厂去!”慧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⑥,差慧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注释

①獦獠:獦通猲,音葛,兽名。短啄吠。獠,音老。古时骂人的词语。《新唐书·禇遂良传》:“武氏(则天)从幄后呼曰:‘何不扑杀此獠?’”隋唐时,獦獠指岭南溪洞中少数未开化的少数民族,射猎为生,吞噬昆虫。獦獠本为西南少数民族之一种,用此称呼,含有贬意。岭南当时为荒蛮之地,故对居住于此的居民多用獦獠称之。②佛性:又作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据《北本涅槃经》卷七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烦恼覆而无显,若断烦恼即显佛性。原始、部派佛教等,不说佛、菩萨以外者之成佛,故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旨。

但据世亲之《佛性论》卷一,说一切有部等部派主张众生无先天之“性得佛性”,但有后天依修行而得之“修得佛性”,依此,分决定无佛性、有无不定、决定有佛性三类众生。对此,分别说部以空为佛性。一切众生悉以空为本,从空所生,故主张本性皆具佛性。该书卷二复将佛性分为三位(称三位佛性、三佛性),即:(1)住自性佛性,众生先天具有之佛性。(2)引出佛性,通过佛教修行所引发之佛性。(3)至得果佛性,至佛果圆满显发者。中、日佛教各宗派于此亦有诸说而互相论难。一是天台宗立正、了、缘之三因佛性之说,即:(1)正因佛性,一切众生本具三谛三千之里。(2)了因佛性,观悟佛理所得之智慧。(3)缘因佛性,能起智慧之缘的所有善行。其中,前者属性(先天),后二者属修(后天),但本来性修不二,圆融无碍,三佛性是非纵非横(非前后继起,亦非同时并列),又因三佛性加上果性(菩提之智德)、果果性(涅槃之断德),即称为五佛性。以其因果不离,故为因位、果位互具。二是据华严宗,众生之佛性圆满具足一切因果性相,有情具足成佛之可能性为佛性、觉性,以此与非有情具有真如之理称为法性加以区别,故主张成佛唯限于有情。三是据密宗,森罗万象悉是大日如来之法身,故立悉有佛性之说。四是三论宗废有关佛性之种种议论,以为别说因果即是迷执,故称非因非果之无所得中道为佛性。五是法相唯识宗说二种佛性,即:(1)理佛性,所有存在本体之真如理。(2)行佛性,含藏于各人阿赖耶识中成佛之因之无漏种子。具理佛性而不具行佛性者,亦不得成佛。又立五种姓说,即菩萨、声闻、缘觉证悟所得之三种定姓、不定姓及永不能成佛之无姓;主张唯菩萨定姓与不定性者具有行佛性。六是禅宗虽言证悟众生本来之面目,但却否定执迷佛性有无等问题,故有“狗子佛性”等公案。七是净土宗承认理佛性之说,然亦加有以否定者。日本净土真宗主张成佛系依阿弥陀佛之本愿力,谓如来给予众生之信心为佛性,此即信心佛性说。此外,诸经典亦见佛种,佛种性等语,意谓成佛之因,但其内容依其经典而各异,通常多指众生本具之佛性,若指烦恼、菩提心、菩萨之修行、称名等。③和尚:亦作和上、和阇、和社、殟社、鹘社、乌社。音译为邬波驮耶、优婆陀诃、郁波第耶夜。意译为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