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雄视千古的大英雄。可是在今天的许多人心目中,曹操却是个古往今来数一数二的奸雄。这里,我们就来看一看曹操怎样从乱世英雄变成了“窃国巨奸”。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是曹操在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说过的一句流传千古的豪言。这句话并非《演义》作者的杜撰,它见于《三国志·先主传》。
曹操确实非常自负。不过,他一生的作为也实在不愧于“天下英雄”这四个字。说到中国历史上那些大有作为的皇帝,人们常常爱提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康熙大帝。其实,被后人称为魏武帝的曹操完全可以同这些“一代雄主”们并驾齐驱。
鲁迅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曹操确实是一位值得佩服的大英雄,是一位集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千古风流人物”。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战乱连年不息,就像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所描写的那样: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中原大地的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在这种极端混乱的局面下,曹操凭借着自己的远见卓识,打起了“兴义兵,诛暴乱”的旗帜,他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搜罗了大量杰出的人才,组成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并且采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用武力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张绣等豪强割据势力。接着又进行北征,平定了辽东的乌丸,统一了整个北方。他还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为日后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虽然他生前并未登上皇位,但却是曹魏真正的开国皇帝。
曹操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登高必赋,及选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所创作的诗歌,激昂慷慨,悲壮苍凉,开所谓“建安风骨”之先河。许多篇章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和《龟虽寿》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其中的名句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期露,去日苦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在三国时代的群雄之中,曹操无论在胆略胸怀,治国用兵,选择人才乃至文采风流等各方面,都有如鹤立鸡群,刘备和孙权比起他来,明显差了一截。当时曾割据汉中的张鲁就说过:“宁为曹公奴,不为刘备座上客。”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的总评之中称曹操为“明略最优,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对刘备的评价则是“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这样一位雄才大略、文采风流的一代开国之主,到了明清以至现代的文学和戏曲舞台上,却变成了妇孺皆知、万人唾骂的白脸奸臣。这是为什么?其间到底发生过一些什么事情呢?
简单地说,就是后世历朝历代的帝王们为了各自的“正统”地位,一会儿“尊汉(刘)抑曹”,一会儿“帝魏寇蜀”(以曹魏为皇帝,以蜀汉为盗贼),使得曹操的“政治面貌”不断地变来变去,最后由《演义》下了“结论”,成了今天这副面孔。
司马氏建立的晋朝,直接承袭了曹魏,就像曹魏承袭东汉一样,因此自然要尊曹魏为正统。于是作为西晋史官的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就称曹操为皇帝,而把蜀汉和孙吴称为割据政权。
没过多久,北方被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占领,东晋政权偏安江左,有点像当年蜀汉的处境,于是统治者又一变而打起“尊汉抑曹”的旗号。当时的史学家习凿齿写的《汉晋春秋》,就把蜀汉作为正统,把曹魏视为窃据中原的“伪政权”。与此同时,占据北方的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表示自己的政权是“正统攸归”,则打起了“帝魏寇蜀”的旗帜。
唐朝的政权得自隋朝,隋朝的政权则得自北周,都属于北方一脉。因此李家的子孙们也一直高举着“帝魏寇蜀”的大旗。
有唐一代,曹操很是受人尊敬。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自撰写了《祭魏太祖文》,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德代”。完全是一种惺惺相惜、英雄相赞的口气。唐明皇李隆基对曹操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宫中常常自称“阿瞒”(曹操小名)。唐代诗人所写的关于曹操的诗篇,几乎都在表达对这位英雄的倾慕和向往。诗人杜甫有一首《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开头几句这样写道: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诗中不仅把曹操称为英雄,而且说作为他的子孙也是十分光荣的。
这种情况在北宋时期基本没有改变。
女真人入主中原以后,南宋王朝只剩下半壁江山。情况又类似偏安江左的东晋了。于是“尊汉抑曹”的旗帜又重新被树了起来。南宋初年的王十朋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刘备当年托孤的白帝城就在这里)当地方官时,重修了昭烈(刘备)庙和武侯庙。他在《谒昭烈庙》一文中写道:“东都(东汉)之际,盗窥神器,分鼎者三,帝乃刘氏。……旁观八阵,细读三志。我虽有酒,不祀曹魏。”民族英雄岳飞也说过:“一死何足惜哉。要使后世书策中有岳飞之名,与关(羽)张(飞)辈功烈相仿佛耳。”把蜀汉比作正统,当作汉族力量的象征,自然也就把曹操视为奸贼,把曹魏比作入侵中原的金国。
有趣的是,当南方的宋人“尊汉抑曹”的时候,占据了北方的金人则打起了“帝魏寇蜀”的旗帜。每当岁时,金王朝都要以隆重的礼仪祭奠漳河岸边的所谓“曹操疑冢”。原因很简单,金朝的形势颇似当年的曹魏,他们自然要尊曹魏为正统了。
“尊刘抑曹”的思想在南宋时期格外盛行,与曹魏相抗衡的蜀汉被人们当成了收复中原的汉族政权的象征。于是刘备就分外吃香,曹操则大倒其霉。而此时正是三国故事广泛流传,并且被编成文学和戏曲作品的时候。“尊刘抑曹”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些作品的主导思想。在这些作品中,刘备、诸葛亮和关张等蜀汉人物备受颂扬,而曹操和他的部下则受尽揶揄和挖苦,成为了窃国的奸臣和帮凶。
《演义》的作者接过了“尊刘抑曹”的大旗,对曹操进行了刻意的加工描写。不仅把曹操写成一个奸雄,写成一个窃国大盗,而且着意渲染曹操性格中狠毒、奸诈、自私、嗜杀成性的一面。可以这样说,《演义》中曹操的所作所为,几乎都在为他的那句名言作注——“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就这样,雄才大略、文采风流的一代开国英主曹操,变成了古往今来数一数二的奸臣、屠夫、民贼。
历史上的曹操和《演义》中的曹操是如此的不同,所以我们要用不少的篇幅来谈一谈二者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