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调教明朝
2515400000238

第238章 闹鬼

仁寿宫又开始闹鬼了,那夜勒死云妃的内监平日胆小,一到黄昏的时候就不敢经过仁寿宫。这天晚上竟忘记了闹鬼的事,走过仁寿宫的门前正当云黑风凄的时候。又不曾带灯火,猛见云妃满脸血污,脖子上拖着白绫,站在仁寿宫门口。那内监吓得怪叫一声,跌倒在地不省人事。仁寿宫的宫女听到宫门外的喊叫,提着宫灯,七八个宫人一齐拥出来,看见一个像云妃的白影飘着远去,那内监倒在地上,嘴里冒着白沫,纷纷惊叫起来。

“有鬼,有鬼,闹鬼了!”大半宫女也是胆小,见内监吓成那样,也抛下宫灯,四下乱逃。

自那天起,仁寿宫天天闹鬼,起初不过在仁寿宫附近,渐渐闹到晋福宫。过了没几天,长春、仁庆、永福、永春等宫都闹起鬼来。尤其是仁庆宫闹得最厉害,惠妃曾亲眼看见云妃坐在她的榻上,手拿着白绫去套惠妃的脖子,吓得惠妃再也不敢住在仁庆宫。宫里的宫女也看见一团红光裹身的女子在宫里行走,本来晚上辉煌的灯火会变得绿豆大,发出碧绿的光亮,鬼气森森。白天鬼叫,夜里红光在宫墙上滚来滚去,好在还没有死人。

宫里闹鬼,自然传到了英宗那里,英宗也感到宫里怨气太重,他心里明白错杀了云妃,可嘴上是不能承认的,多次叫来王振和那个内监打听情况。那个勒死云妃的内监最怕鬼,他心里也明白云妃是怎样死的。

那个内监只有二十岁,从来没有干过杀人的勾当,加上胆小,英宗命他去勒死云妃,他不敢推诿,接了白绫就去了仁寿宫。云妃见那内监来临,心中料想不妙,偏偏内监也说不明白,只说皇上请娘娘自缢一句话。云妃听了,花容失色,昏倒在绣椅上。宫女们救醒云妃,内监不停地督促,云妃见无生望,提起白绫套在脖子上,打了个结,两手向两边拉扯,顿时感觉呼吸困难,倒在了床上。可是照云妃这样的自缢法,根本就死不了,那内监见云妃还在喘气,也顾不了许多了,闭着眼,咬着牙,跳上床,骑在云妃的上,两手拉着白绫两端,死命地拽。云妃被内监按住了上身不能转动,两只脚在床沿乱蹬乱敲。过了很久,那内监见云妃的脚不动了,两条腿也软了,才松开白绫下来,确定云妃早直挺挺地死了。

那内监勒死云妃的时候是闭上两眼的,等云妃气绝,他取下白绫的时候,被云妃的惨状吓得魂都没了。只见云妃粉脸青紫,额头布满红筋,两眼瞪出眼眶,舌头吐出两寸来长,青丝散乱,鼻孔鲜血直流。那内监第一次杀人,顿时吓得手足瘫软坐到在地,动弹不得。过了很久才硬着头皮,解下沾满鲜血的白绫,匆匆复旨。

第二天早朝,千秋鉴的太监奏知英宗,英宗才想起云妃死了,可昨夜酒醉后所干的事他一点都想不起来。急忙退朝,到仁寿宫来看云妃,进了宫门就感到阴森可怖,那妆台上燃着一对绿烛,烧纸的气味阵阵呛鼻,绣榻上云妃直挺挺地睡着,身上遮盖着一幅红罗,黄缎掩着脸,情形凄惨。英宗走向榻前,忍不住揭开那幅黄缎,这时的云妃,玉容已经完全青紫,瞠目吐舌的形状把英宗吓得倒退几步,吩咐尚义局从丰收敛,照贵妃例安葬。

英宗自误杀云妃后,深责惠妃在酒醉中教唆自己,使云妃含冤而死,心中也很郁闷,足足两个月没去仁庆宫,间接又恨王振,责令王振捉鬼,并把叶三调到身边做御前侍卫统领,叶三成为了第一个官居三品大元的御前侍卫统领。

王振接连几天带着锦衣卫在宫里捉鬼,却被那裹着红光的女鬼戏耍了个够,每名锦衣卫背后都被那女鬼用鲜血写上了冤字,搞得宫里冤声四起。这时叶三进言,述说了王振在京外虐杀官员,宫里怨气太重,需皇上制止王振的暴行,并且要抚恤死难官眷,才可平息宫里闹鬼的事,否则,不但宫里永无安宁,还会引起刀兵之乱。

可英宗还是偏信王振,让王振自行办理,不要再乱杀官眷。王振知道叶三说他坏话,更是怀恨在心,虽然停止了杀官行为,可趁叶三不在军中,通过兵部袁舟铭夺得军权,开始了复仇之路。

正统一十四年,钱皇后生了太子,英宗很是欢喜,弥月祭告太庙,赐名见深,册立东宫。正当群臣致贺,西北边塞警报进京,急报兀良哈联手瓦刺部也先,兴兵入侵,围困大同,西宁侯宋英、武进伯朱冕出城迎战,都大败而回。朱冕阵亡,宋英身受重伤,回城后伤发身死。总兵杭艺,参将王良飞骑入京求救。

英宗接到奏报,见果然应了叶三的话,边塞起了刀兵之灾,不由得心慌意乱,急忙招王振进宫商议拒寇良策。王振见等待已久,扬威天下的机会来了,心中大喜进言。

“皇上,历代先皇征服沙漠都是御驾亲征,今陛下正是英年,若亲统六师,不但可以灭了贼寇,且威震化外,使边地黎民免受刀兵之灾,岂不是两全其美?”

英宗根本没有想到御驾亲征,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被王振一怂恿,也就跃跃欲试,招集大臣宣布要御驾亲征的事。大臣们一听皇上要御驾亲征,如同惊天霹雳,朝堂之上顿时炸了锅,首先带头反对的就是吏部尚书于谦。

王振为拉拢于谦,让他主管人事,这下可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由于吏部是主管官员的任命,威望之高居六部之首。于是,在于谦的带动下,百官联名上奏折反对英宗亲征。兵部尚书邝埜更是对王振的胡作非为不满,联手于谦极力反对。一时间,朝野上下乱哄哄的。结果,英宗还是听从的王振的意见,决定亲征。

两位大臣的奏折被英宗驳回,并且被王振打破了他们的联手。为了准备皇帝的亲征,于谦调任兵部,暂时代理兵部事物,尚书邝埜陪同英宗出征。

叶三不在军中,也说不上话,感到王振怂恿英宗亲征,其目的就是为了除掉他。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统领,皇帝亲征,他必然紧随左右。在乱军当中击杀他的机会太多了,仅背后的暗箭就让他防不胜防。无奈之下,只有祈求此次出征能够旗开得胜,班师回朝。可是,叶三知道,此次出征根本没有得胜的希望,除非扭转历史,夺取军权,击溃蒙古也先大军。可叶三自从来到大明,根本没有看到凭自己一己之力能够扭转历史的车轮。

怎么办?只有私下向英宗进言,力求扭转局面。

“皇上,微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叶三在英宗面前还是非常谨慎。

英宗对叶三非常敬重,宣宗临死时就对英宗说过,如有战事,叶三可随身护卫左右,但不可领军,英宗记得非常清楚。

“爱卿有话就直说,大军出征在即,爱卿也要做好随朕出征的准备。”

“谢陛下。现今也先攻打大同,如陛下亲征,大军行进缓慢,必定贻误战机,陛下可在亲征之前,先遣一支援军,以解大同燃眉之急。”

英宗听从了叶三的建议,经过朝议,决定派驸马井源作为援军,出兵大同。驸马井源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将领,一天也没耽搁,带领三万人马,杀奔大同。

驸马井源出征的第二天,英宗御驾亲征的事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英宗作为此次出征的统帅,可实权却在监军王振手中。当年他在东海做强盗的时候,被官军包围击溃,逃出重围后,发誓要统领大军,在战场上找回面子。可没想到在采花的时候,被叶三斩去,随冒名顶替进宫做了太监,心灰意冷之下,本想在宫里隐居躲避一世,没想到在英宗身上又看到希望,要想统领大军,最大的靠山就是英宗皇帝。在他的怂恿下,英宗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实现他统领大军的宏愿指日可待。

王振的宏愿算是实现了,可论军事素养却不敢恭维,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集结了二十万兵力,可以想象士兵的战力低到何种程度。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想当年永乐帝远征的时候,动用的后勤大军就有二十万。大量的辅兵,车辆牛马,在兵线上供专门设置的机构调遣,军需物质都要准备好几个月。王振可好,几天就全办妥了,效率实在是高啊。

叶三可是随永乐帝不止一次远征,看到王振如此愚蠢,就知道必败无疑。忙里偷闲,他找到了于谦,他要把京里的一切托付给于谦。

“大人,叶三此次远征可能回不来了,京城就拜托大人眷顾了,我的家眷都送回老家徐州。”

“叶统领何出此言?大军未动,怎么就说丧气话?”

“是预感吧。大人在皇上亲征后,要尽快从全国各地集结精兵强将,京师兵力空虚,到那时就全指望大人了。”

“叶统领,怎么越听越象要亡国一样?如果真像统领所言,本官得惠于统领的城防攻略正好派上用场。”

“哦?大人知道是我送的城防攻略?”

“早就知道,并且本官研读至今,收获匪浅,不然,皇上如何敢把兵部的职位交给本官。”

“一饮一啄真不敢想啊!当时我只看出大人是个非常人,不想让大人秀才领兵捉襟见肘,没想到现在竟成了居家救命的稻草。”

“统领说哪里话,等你出征后,家眷我会安排人护送扫徐州,请放宽心。”

“多谢大人。”

叶三回到伯爵府,就把刚才的安排交代了下去,如嫣、雪纷飞、杜芳华都欣然接受,也没感觉出有什么问题,唯有唐甜说什么也要随同叶三出征大漠。叶三被唐甜缠得没折,只有让唐甜女扮男装,安插在御前侍卫里,做了自己的亲兵护卫。

在这短短的几天里,叶三在安排后事,王振做着留名青史的美梦,英宗也没闲着,他要率领绝对的精锐出征。在军中,他最相信的就是英国公张辅,张辅身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可这次张辅不愿做军中统帅,不愿受制于王振,只是陪同英宗一起出征,多少令英宗有点失望。可张辅确实年老力衰,不能担当重任,英宗也没极力相劝,有他随行就可以。还有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连新科状元曹鼎也带去了。御前护卫统领叶三,护卫军统领樊忠,加上监军王振等文武大臣五十多位,可说此次出征,朝廷精锐尽出,盛况空前。

英宗亲征前,下旨郕王朱祁玉监国,于谦和新任吏部尚书王直相辅。一切都安排好后,又去后宫辞别钱皇后。自从云妃死后,惠妃失宠,英宗和钱皇后相处的更加恩爱。就在英宗和钱皇后话别的时候,几百里外的大同,同时爆发了一场大战。所有人的命运随着这场战争的爆发,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