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
2496200000066

第66章 关于洪秀全族谱(1)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之姓洪,今日已为妇孺皆知之事,但在几十年前却是一桩疑案。清朝的一些官书和私人记载有称洪秀全又姓朱者,有称洪秀全本姓郑而后冒姓洪者,直至20世纪30年代,仍有学者认为秀全之本姓郑为毫无疑义。他们认为秀全之所以改姓洪,是为了同会党联系之需要,是为了符合"复明"的宗旨。1936年简又文发表《游洪秀全故乡所得到的太平天国新史料》,1937年罗香林发表《太平天国洪天王家世考》,他们根据所见的洪秀全族谱介绍了洪秀全家族和世系的一些情况,改姓之说不攻自破,洪秀全本姓洪乃成铁案。此后,对洪秀全身世的研究,简、罗所介绍的材料乃成为重要的依据之一。

1965年,罗香林将1937年所见的洪氏族谱摘录编入《客家史料汇编》,其前言说:

花县洪氏宗谱旧钞本一册,乃余同族罗慕颐君于民国二十六年春视学花县,曾亲往官禄故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故里考察访问,由洪氏族长洪师带先生以所藏该谱赐借,并商定由慕颐携至广州,交余精钞,即以精钞本寄回彼族,以旧本赠余,为参考研究之资者。

罗香林的旧抄本所记宗支最晚辈为第十八世,又有注明为"同治癸酉年(十二年)"出生者,是此本当为同光之间的抄本。

1979年,我因花县洪秀全故居纪念馆馆长欧阳国同志的帮助,得到了他们馆藏的洪秀全族谱的抄本。这本族谱(本文以下称"馆本")封面题"万代宗枝应元祖遗存民国三十六年岁次丁亥季冬立记"。应元祖,查谱内世系,系指纬房第十七世洪应元,是洪秀全的族侄辈,生于同治元年(1862),终于1944年。"馆本"宗支排列至第二十一世,提供了较多的各支派的人名。简又文所见族谱是洪族父老"俊叔公"所藏,"馆本"中纬房第十九世辉利,注明系亚俊之子,疑"俊叔公"即亚俊。罗香林所见系洪师带所藏,查"馆本"世系,师带是经房第十七世官元之子。亚俊、师带都是洪秀全的侄孙辈。查对罗香林编印的族谱和简又文对所见族谱的介绍,与"馆本"颇有异同之处,可见并非同一抄本。

关于花县洪氏及其族谱,还有一段传奇性的经历。罗香林在1937年发表的《太平天国洪天王家世考》中提到了一名日本人自称洪秀全后裔而与官禄洪族后裔联系的情况,说:

近据余同族慕颐视学花县访问所得,谓天王家族,当南京陷落时,尚有逃往日本而入其国籍者,经改姓矢野氏,其孙矢野兴,尝为驻粤日领事署随员,数年前曾至花县官禄访问洪族,洪氏族人初不承认,矢野兴乃述天王在乡故事为证,谓其父生时,曾谓天王在乡教读之书院前,埋二石狮,为天王昔年所最爱者。族人依言掘之,石狮宛然,始承认之,矢野兴自是常往来游览,且拟自粤汉铁路花县同乐车站筑公路至天王故里,后以"九一八"东北事起,遂不果行,今矢野兴已返日去矣,云云。

罗香林认为"此当为矢野氏伪托……谨书此以待后证,且以揭他人用心焉"。

1939年,官禄遭到日本侵略军的骚扰,洪氏宗祠受到破坏。这时有一名叫矢崎的日本军官从广州到官禄,说是奉命来访问洪氏后人,宣布不准骚扰洪秀全的家乡,付给了修复洪氏宗祠的费用,同时也取走了洪氏族谱。以后虽然归还,但人们认为,交还的已不是原谱而是复制品了。

事隔四十余年,1980年5月,英国学者柯文南先生从日本来到中国,带来了这本洪氏族谱的消息。他告诉我说,东京大学教授小岛晋治的老师增井经夫有这一族谱的抄本,他见到了。接着,小岛晋治先生于7月6日写信给我说:"我的老师增井经夫先生在四十年代看过《洪氏宗谱》原本(一日本人在抗日战争中从花县得来的)而抄写了全文,他主动地借给我那个抄本,我已经复印了那个抄本。"承他好意,寄赠给我一份。后来他又来信进一步提供了这本族谱在日本的情况。因其有关史料,现将小岛先生提供的情况转录于下:

增井先生抄本的封面是《万派朝宗》,没有写年份。增井先生在1943年左右从一日本人那里借览《万派朝宗》。那人告诉增井先生:"我在花县得到《万派朝宗》。"此外,已故的东京大学和田清教授在1943年做过题为《关于洪秀全的家谱》的讲演。和田先生说,他从南方军总司令官那里得到洪秀全家谱的抄本,封面是《万派朝宗》。我想,增井先生所见的《万派朝宗》和南方军总司令官的《万派朝宗》大概是同一件资料。

小岛先生正在寻找原本,但迄今还未发现。我们希望将来总还有发现之日。不过,增井经夫教授既已就原本作了抄录,作为一种史料,它总算很幸运地保存下来了。

增井经夫先生的抄本(本文以下称"增本")封面字句与"馆本"不同;在内容方面,也是详略互异,可见两本并非同出一源。据罗香林介绍,他所得到的旧抄本,前半部有嘉庆十二年(1807)嘉应州洪岐(西轩)所撰《洪氏议修宗谱序》,乾隆元年(1736)嘉应州洪锺鸣(官邦)所撰《定谱序》以及《谱内条款》、 《凡例》、《订正原谱序》、宋丞相文惠公撰《谱序》和《洪氏世系源流》等凡十九篇;下半部则为官禄洪氏之宗支记述。今按"增本"、"馆本"篇目也大略相同,但"馆本"脱漏《洪氏议修宗谱序》一篇。这篇序写于嘉庆十二年即1807年,其中说:"以我嘉应洪氏之谱言之,其谱创于康熙丁未六年……修于乾隆丙辰元年……迄今七十余年,族欲修者屡矣。……余揭家谱核之,阙略居多。及回家园,恭邀族老,酌条规,举首事,商议修之。"罗香林认为,这就是花县洪氏族谱的缘起,花县洪氏族谱就是洪岐所创修。但细读其文字,并未有一字涉及洪氏有一支自嘉应州迁至花县,而且,无论是"馆本"还是"增本"的花县洪氏世系人名中,均未见洪岐(西轩)之名,也未见序中提到的他的族弟"名英"之名。故罗香林的看法,实是误解,洪岐所修的仍是嘉应州洪氏之谱。花县的洪氏族谱前半部是从嘉应州洪氏族谱抄来的。"增本"首载洪岐所写的这篇序,其中介绍了嘉应州洪氏几次修谱的简要情况,说到了洪岐因"劝捐宗祠两至江右","丙寅初冬偕族弟名英抵宜黄峡石拜访宗老……展忠宣父子绘像瞻之",这些情况是谱牒学方面的有用材料。总的来说,"增本"较详较胜于"馆本",对"馆本"的脱漏、错简,也可以有所订正。(如"馆本"所录宋乾道四年(1168)洪遵所写的《增文安公序》,有十几行述元末洪族迁移情况,经校勘"增本",知系清康熙五年洪敬登所撰《原谱序》错简掺入,"馆本"的《原谱序》则缺此段。又如"馆本"的《洪氏世系源流》,在第十世祖秋公(晋太康年间)之后,复有第九世祖炳公、十世祖彦暹去(均北宋),经校勘"增本",知"十世祖秋公"后脱漏第十一世"二十九世祖古雅公",其后文脱漏"江西饶州府乐平县岩前派世系"第一世祖玉公至第八世祖士良公。)但"馆本"除在20世纪40年代后增补的内容外,其他也有"增本"所无的记载,对历史研究者来说,也有稍胜于"增本"之处。将这两本族谱以及罗香林的摘录本、简又文对所见族谱的介绍结合起来,我们对洪秀全的家世家庭,可以有较多一些的了解。

洪秀全是客家人。族谱中记有洪氏历代世系情况,可以使我们了解洪氏一族自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的移动踪迹。洪族的远祖,据说肇始于共工氏,至唐末而有一支因避乱而迁至江西饶州。这种过远的追溯,大抵出于附会,无甚意义。洪仁玕叙述的《太平天国起义记》追叙他们的远祖到宋朝的洪皓父子,今谱中有洪皓之子洪适、洪迈、洪遵为前谱所写的几篇序,嘉庆年间嘉应州洪族还去江西拜访宗老,洪皓父子为洪族之远祖,似不无影响。洪适的孙子洪璞在南宋绍兴年间为进士,授福建泉州晋江尉,在那里落户。大约十世以后,福建的洪族有一支自宁化石壁迁往广东潮州海阳。(谱中《编次世系》说:"移自宁化石壁。或自泉州移汀州自汀州移潮州,亦未可定。"按宁化县属汀州府。)又四世,有念九郎者复移居广东程乡县,即后来的嘉应州,今之梅县。念九郎迁居嘉应州的年代,谱中一说在明永乐年间,一说在明景泰帝时。大抵这时的嘉应州还是土旷人稀的地区,"民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 光绪《嘉应州志》卷三十二引《石窟一征》云:"邑无北宋以前土著。或疑当日草莱未辟,今邑中旧族南宋来者亦复寥寥,当是北宋前甫启狉榛而南宋后叠遭兵燹,土著逃亡,仅存一二,而遗黎凋翅,转徙他乡。历元而明,中原衣冠世族始稍稍迁至。杨诚齐入程乡界诗:长乐昏岚着地凝,程乡毒雾喷人腥,吾诗不是南征集,只合标题作瘴经。大有深林密箐景状。"又引《谈梅》云文天祥兵败后,嘉应州"所余遗孑只杨、古、卜三姓,为之墟。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多,所有戚友,询其先世皆宁化石壁乡人。")。客家人南移对南方的开发有很大作用。但在封建社会,经济的开发又往往与人口逐渐稠密相连。到了清朝前期,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和生产力的低下,一方面是经济得到开发,另一方面却是人口渐多,贫苦者衣食难继,劳动者只好继续迁移。(关于这种情况,清乾隆年间由嘉应州迁往广西桂平紫荆山的曾家的族谱有体的描述:"梅西公……生于广东嘉应州折洋梅子墩,见桑梓里人稠,贫苦者衣食壮岁之时偕妣揭(及)家子妇徙湖广衡州府酃县七都山。居五载,谢妣终焉,晚子长媳李氏死焉,丧去三人。公凄凉落寞之甚,携子复回家折洋梅子墩。居二载,又来西,三子寄著公家养。来至浔郡,囊无分文,东奔西驰,劳碌无家。后至宣市余,寻到紫荆山之三江开铺,生理顺利,遂造屋宇家焉。"见桂平紫荆山《大冲曾谱·曾梅西公家传·迁西源流序》。)念九郎的第十一世后人洪三乃又由嘉应州迁到花县官禄。

洪三是洪秀全父亲的高祖。他始迁到花县的具体年份未据载明,但谱中说三长子英经生于康熙甲子二十三年(1684),估计迁移时间应在此前后。大抵始迁时同嘉应州老家还保持着不少联系,三本人葬于花县大水边芙蓉嶂,其妻温氏却还是葬在嘉应州石坑堡老家,长子英经也仍葬在嘉应州,直到道光二十七年(1847)才由其曾孙迁葬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