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与文化
2494800000037

第37章 后记

中国是世界上数千年历史从未中断的文明古国,又有着深远的历史纂修传统。以史书而论,既有正史之二十四史煌煌在列,也有无数民间史著并存争辉。2002年8月,国家清史编纂工程正式启动,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修史传统在今日中国的延续。在近代学术分科之前的时代,史学一直居于显学的地位,上自官绅士人,下至黎民百姓,大致都有"读史知史"的传统。当然,普通民众因受教育程度所限,读史的途径、目的和方法都迥然有别。文人学士以辨史、疑史、证史为矢的,升斗小民则多在故事、戏曲、评书之中领略"后朝戏说前朝事"的乐趣和教益。由是,对历史著述来说,既有写法之不同,也有读法之不同。

在当代,史学早已不是显学,甚至已是公认的"冷门学科",但这并不表明民众的读史传统已经消逝,也不代表民众对历史已经失去兴趣。恰恰相反,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之中人文传统的回归激活了人们对于历史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经典重读、电视讲坛的时兴正是这股文化潜流的反映。但对于非专业的读者而言,阅读专业的史著或者大部头的通史都难免耗时费力。此外,不少的教材都将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及当代中国分开而论,难免对完整了解中国历史造成障碍。本书希望通过较为简短的篇幅,以18章的内容对从初民社会至今日中国的历史做素描式的叙述,在内容选择上以文明发展史为主线,在语言风格上尽量简洁生动,以便于读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总体了解。本书还配以相应图片及照片,便于增加读者对中国历史人物及文明成果的感性认识。这些图片主要选自陈高华等主编的《中华古文明大图集》和苏振申编《中国历史图说》,谨此致谢。本书可用作大学历史学专业学生的通史学习及非专业学生的通识教材。

本书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文中序言由朱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撰写,第一至第四章由魏文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撰写,第五章至第九章由洪振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撰写,第十章至第十四章第一、二节由路中康(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历史系讲师)撰写,第十四章第三、四节至第十八章由吴志国(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撰写。当然,限于学识水平及经验,本书肯定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欢迎方家及读者的批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本书编辑在编写过程之中也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谨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