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与文化
2494800000030

第30章 天朝崩溃(2)

持续30年的洋务运动大致可以分为"自强"和"求富"两个阶段。"自强"以创办军事工业为主轴。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后迁至南京,改建为金陵机器局),以后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崇厚、张之洞分别创办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据统计,洋务派共创办了20个军工企业。同时,编练新式军队,主要是组建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其中,李鸿章管辖的北洋水师实力最盛。此外,还创办了专攻军事技术的学堂,开展新式军事教育。

"求富"则以创办民用工业为诉求。1870年后,随着中外交往的扩大和对洋务认识的加深,一些有识之士和洋务派官僚逐步认识到西方的强盛还在于其经济富庶,加之兴办军事工业需要坚强的经济后盾,所以,洋务派开始兴办民用工业。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随后创办的主要有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阳铁厂等。这些企业主要是官办或官督商办企业。

洋务运动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862年,在北京设立同文馆,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随后,各地纷纷建立新式学堂,据统计,到1894年,总共不下24所。这些学堂培养了大量新式科技人才,并且翻译介绍西学书籍,传播西学尤其是科学,即所谓的"格致之学",促进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同时,清政府还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曾国藩、李鸿章认为留学是中国的创始之举与古今未有之事。他们计划访选各省聪颖幼童,每年30名,4年共120名赴洋留学,15年后,按年分批回国,正当壮年,正好报效国家。第一批留美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起程,前后共有四批120名幼童乘坐轮船留美。1872年9月15日,美国《纽约时报》还有报道:

昨天到达的30位中国学生都非常年轻。他们都是优秀的有才智的淑女和绅士,并且外表比从前到访美国的同胞更加整洁。3位满清官吏阶层的监护人和他们同行。中国政府拨出100万美元作为他们的教育经费。中国政府计划每年选派30名学生前往这个国家。

留美幼童分别进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深造,为了更快地学习英语并了解美国,幼童被分散居住到美国人的家庭里。赴美幼童中不少都成长为杰出的科技及工程人才,中国铁路工程开拓者詹天佑即是其中一位。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西学得到广泛传播。但是,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的桎梏,只注重器物层面的变革,而不改革封建政治制度,不仅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实际成效,也难以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1894年中日甲午一役,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洋务运动宣告彻底失败。

1895年4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士大夫们惊呼这是五千年来未有之奇闻,"自有中国以来,虽石晋之事契丹,南宋之事金、元,未尝有是也"。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变法运动空前高涨。在此情形下,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思想家掀起了变法运动,希望通过变法挽救危亡,实现国富民强。

1895年5月,康有为发动1300多名赴京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要求仿效日本,厉行变法,是为著名的"公车上书"。他先后七次上书朝廷,力请变法。年轻的光绪帝"不欲为亡国之君",对康有为的变法主张表示赞同。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号召官绅士庶"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从这一天开始至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变法为止,变法活动共进行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的新政诏令有一百多道,其主要内容有:在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等工商业发展机构,提倡开办实业,发展铁路和采矿业;在各省设立商学、商报、商会各类组织等。在政治方面,允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改革律例,取消重叠的行政机构,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在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在北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等。在军事方面,裁撤绿营,力行保甲、团练,编练海陆军,各省军队改练洋操,使用洋枪,筹设武备学堂。

变法是综合性的制度变革,旨在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逐步改造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但是,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宣布重新"训政",并下令逮捕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分别在英、******的帮助下逃往香港、日本。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百日维新"时期推行的各项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及各地新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均被废弃,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虽然变法失败了,但变法之路却不可逆转。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清王朝先是受到义和团运动的猛烈冲击,后又在八国联军的胁迫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几乎将国家利益及主权拱手送给列强。惨痛的教训终于使顽固的慈禧太后认识到了实行新政的紧迫性。

1901年1月29日,逃亡西安的慈禧太后颁布"预约变法"上谕,明令群臣条议变法之策。群臣变法之议中,最著名的是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合奏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纵论兴学育才、致富致强之道和采西学之法。自此时起至1910年止,清王朝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开始了全面的制度变革,其中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裁撤六部、颁布商法、编练新军、预备立宪等重大国策,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番变革自强的新气象。

但是,已经极度衰弱的清朝政府已经无力将改革之策全面付诸实施,也无力承受因改革而起的反对力量的冲击。以废除科举为例,在中国延续1300余年的科举制的废除打破了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打开了新式人才培养的制度之门,但是也加快了知识分子对王朝政治的离心速度,传统的士绅阶层就此分裂,客观上不利于清王朝统治基础的稳固。同时,资产阶级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之中对民主政治的诉求更为强烈,清王朝实行"预备立宪",结果却是"皇族内阁",这也让他们大失所望。

编练新军是清王朝最为重视的新政之一。自1901年就废除武举,同时建立各种军事学堂,培养新式军官,按西方军制组建常备军和巡警,设立练兵处,编练新军。至1911年,共编练出新式军队17万人。这支军队本是清王朝自认为最值得信赖的力量,但是新军中最为核心的北洋陆军却被袁世凯掌握,他也由此掌握了清王朝最后的命运。

袁世凯字慰庭,号容庵,1859年生于河南项城县。年轻时两次乡试未中,遂决计弃文就武,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1882年8月,朝鲜发生兵变。当时朝鲜和中国有宗藩关系,袁世凯由李鸿章奏举,派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1895年,袁世凯由荣禄等奏派扩练驻天津小站的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他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等。小站练兵是清末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从此他青云直上,很快就步入权力中枢。1901年后,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成军,除第一镇系满族贵族铁良统率的旗兵外,其余五镇均在袁世凯的控制之下,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北洋系"。

"北洋系"势力的扩张,对满族亲贵集团的世袭地位构成严重威胁。1906年,袁世凯被迫辞去各项兼差。1909年初,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罢去一切职务,着令"回籍养疴",但他的许多部属依然位居要津,大权在握。袁世凯在"归隐"安阳洹上期间,表面上垂钓终日,无所事事,其实一直与京中部属保持秘密联络。他还写诗说:"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时刻准备东山再起。

四、辛亥革命与清朝的灭亡

在清王朝开始亡羊补牢式的改革之时,革命的脚步却在一步步逼近,这次革命的倡导者是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为号。1879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当时他的长兄孙眉为该地华侨资本家,先后资助孙中山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式教育。他早年求学时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清倾向,称赞洪秀全为"反清第一英雄"。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志向。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随后,他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但相继失败。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历经险境,不但在国内被通缉,还曾于1896年在英国伦敦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方才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政治理论。

到20世纪初,中国的反帝爱国运动进入高涨阶段。1903年,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拒俄运动,1905年爆发了抵制美货运动。此外,为抗议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的矿权和路权,在全国还兴起了收回利权运动。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也得到迅速传播,以新式知识分子及留学生为主体的革命团体纷纷创建。

1905年8月20日,以兴中会为基础,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统一的革命组织---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随后,在香港、南洋、上海等地建立了同盟会支部。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加入同盟会,同时独立开展革命活动。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其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里进一步将其阐释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主要是指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权主义,主要是指推翻封建****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主要是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成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建国纲领。

这些革命团体一方面以《民报》为阵地进行革命宣传,另一方面在湖南、广东、云南、浙江等地发动起义,但因缺乏群众基础,所依靠的会党力量组织涣散,起义都归于失败。

革命党人并不气馁,到1908年前后,又将武装起义的依靠力量主要转向新军。新军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大多来源于留学生和新式军事学堂的学生。很多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加入同盟会,他们回国后参加各省新军,各省陆军学堂的学生也有不少人加入同盟会和其他革命团体。他们加入新军后,在新军中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逐渐改变了新军的政治倾向。其中,以对湖北新军的革命宣传最为成功。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在武昌发动起义,迅速攻占武汉三镇,建立了湖北军政府。武昌首义吹响了各地革命的号角,随后,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浙江、江苏、贵州、安徽、广西、福建、广东等诸多省市的革命力量相继发动起义,宣布独立,脱离清王朝的统治,延续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在事实上已经土崩瓦解了。

起义发生后,清政府大为震惊,急派陆军大臣荫昌前往镇压,但荫昌根本指挥不动北洋军。无奈之下,清政府只得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采取两面派的手法,一方面向朝廷索要军政大权,另一方面却与革命派和谈,借战要权,借和自立,企图攫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国号"中华民国",改用公历纪年。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并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国务员(各部总长)名单,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各省代表会议改为临时参议院。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皇权****制度。但是,它并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并未能实现民主与共和,更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面对随之而来的袁世凯集团的黑暗统治,革命的烽火仍将继续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