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宇宙结构论,是佛教对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整体结构以及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是对世界的立体层次和平面图景的宗教描述,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宇宙图式论、宇宙模式论。这种宇宙结构论并不是佛教的创造,而是佛教学者以因果报应论为主导,吸取、利用古印度的天文地理知识和神话传说,运用虚构和夸张的手法,加以改造而成。
它的宗教信仰色彩要远远超过它的哲学意蕴。
佛教典籍对世界结构通常作两种区分,一是把世界分为佛国世界和众生世界,并把众生世界又分为欲界、****和无色界三界;二是把世界分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两种。
佛教对人类所处的世界作出了十分具体细腻入微的描绘,宣扬须弥山须弥山,梵文音译,又译为“苏迷卢山”。意译为“妙高”、“妙光”等。印度神话中的名山,后为佛教所采用。中心说。佛教提出三千大千世界说,宣传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量无边的,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交织成无限的宇宙。所以,佛教的宇宙结构论,也可称为宏观宇宙论。
§§§第一节三界与佛土佛教根据善恶报应理论和禅定修行的结果,勾画出世界的立体层次结构,把世界分为若干高下不等的类别。这种分法的具体内容,虽大小乘各派说法不尽一致,但把众生世界分为欲界、****和无色界依次上升的三界是各派所共同承认的。此外,大乘佛教还安立无数佛土(佛国世界)。佛国世界在佛教宇宙结构体系中的位置,大乘各派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主张在三界之外,有的认为是与三界相即同体的,还有的主张在众生心中,实际上是反对在现实世界之外另立佛国世界。从佛教理论的逻辑来说,佛国世界应是高于无色界的最高级世界。
一、欲界欲,贪欲,主要是指食欲和****。欲界是指深受各种欲望支配和煎熬的生物所居住的住处。
其间又分六类,即上文所述的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关于欲界中由低到高的六类与大地的关系,以及在空间的位置,具体情况是:
1.地狱。佛教设置无数的地狱,其中的八万四千小狱,即“孤独地狱”,位于大地上面,在山间旷野之中,水上树下等处。“近边地狱”,位于世界边界之外。还有“八寒地狱”,通常说是位于南赡部洲下面极度寒冷的地方。最主要的是“八热地狱”,位于南赡部洲下面,有说是地层下二万里深处的地球中心,有热锅火湖烧炙受报者。地狱之王是阎罗王(琰魔王),手下有十八判官和成千上万的差役,内中设有法庭以审判受报者,并由鬼卒分掌处置。佛教的地狱是印度的自然环境和阶级社会的曲折反映,是现实苦难的颠倒反映。由于印度炎热的气候,而有“八热地狱”之说,由于古印度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而有判官、差役惩治罪人之说。
2.饿鬼。居于阎罗王的统治区域,有的也居于世间,如坟地、黑山洞等处。
3.畜生。住在地面上,多半在水中。
4.阿修罗。居于须弥山低处和轮围山一带。
5.人。住于南赡部洲的地面上。
6.天,也称“天神”,其复数则称为“天众”、“天部”。天是高于人类的上界的生类,指天神、梵天等。较高级的天神都是中性的,没有男女性别之分。他们虽住在天上,但天不是指天空。天的又一含义是指这些生类生活的环境,包括欲界六天、****十七天或十八天、无色界四天。这里要叙述的是欲界六天。欲界六天,也称六欲天,因这六重天不离食欲和****,不脱离生死痛苦,故名。具体结构是:
(1)四王天,也称四天王天、四大王众天,是六天中最低的天,即最接近人世的天。居于须弥山腰的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峰,各住一天王,各护一天下。四天王在中国又俗称为四大金刚,是东、南、西、北四方的守护者。东方持国天王,全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全身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全身红色,手绕缠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着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四天王各有九十一子,辅翼四王守护空间十方——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四天王又各有八个大将,代理天王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以及其他地方的小神。八大将中居首位的是韦陀,其专职是保护出家僧人,因此极受中国僧人的尊崇。
(2)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是诸天的第二天。佛典谓此天在须弥山巅,四方四峰各有八天(共三十二天),以辅佐居于中央的帝释天,合名为三十三天。须弥山山巅太平地的正中,为此天的主人帝释天的王城,城址每边长二千五百由旬由旬:梵文音译,又译作“踰缮那”,其长度说法不一,通常多谓40里或30里长。,有高一由旬半的金城围绕。地由金铺成,并用五颜六色的杂宝镶饰。王城中为帝释天的宫殿,四周共长一千由旬,城外周围是四苑,苑中各有如意池,池里积满了功德水。城东北有神树高达百由旬,叶茂花繁,妙香芬馥。西南有会堂,为天人讲经说法处。
(3)夜摩天。在忉利天上面八万由旬处,此天昼夜不分,光明灿烂。
(4)兜率天,又称“史多天”。在高于夜摩天的十六万由旬处。所住天人通体光明,能照耀全世界。佛教宣传,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诃摩耶死后就受生于此。将上升为佛的菩萨也住于此,如继释迦牟尼为佛的弥勒菩萨就在此天上。中国晋代著名僧人道安就倡导弥勒净土信仰,以祈求往生兜率天为最高境界。
(5)他化天,也称乐变化天。在兜率天上面三十二万由旬处。因住在此处的天神的主观欲望都能立刻变成现实的快乐,故名。
(6)他化自在天。在乐变化天上面六十四万由旬处。是欲界六天中位置最高的,是能自由变化、自在受乐的天。他化自在天有魔宫,他化自在王是欲界之王。此天的上面就是更高的****的梵天。
欲界六天由低到高,每层相隔的高度距离愈来愈长,后二天的间隔为前二天间隔的两倍。
对于欲界六天的空间大小,佛教各派说法不一,有说上一天比下一天大两倍,也有说夜摩天以上诸天为忉利天的四倍大。六欲天虽有地居、空居的差别,但都有固定的国土世界,也都有王臣父子一类的社会等级形态。
二、****色,指物质现象,也指物质身体。但****的物质与欲界的粗重物质不同,是有色有光而无重量无窒碍的物质,也叫做清净妙色。由清净妙色构成的身体,十分轻灵,可以自由飞行。****是粗俗的欲望已经断绝的地方,只是其中的居住者仍然具有形状和身体,有居住的宫殿、国土,即还有“色”,故称“****”。****在欲界六天之上,具体分为十七层(或说十六层、十八层)梵天,前九天三个为一排,连同后八天,高高地居于地球和欲界之上。
据《阿毗达磨俱舍论》,****为四禅十七天。初禅三天,一是梵众天。梵,天神,天王。
此天为大梵所有所化所领,故名梵众天。二是梵辅天,即大梵天王的辅相。三是大梵天,是初禅天的王。二禅三天,一是少光天,谓光明最少的天。二是无量光天,光明增加为无量无限的天。
三是极光净天,此天光明遍照,而且说话时也口出净光。三禅三天,一是少净天,二是无量净天,三是遍净天。离喜受乐为“净”。这三天是按照“净”的情况区分的。净少为少净天,净转为无量为无量净天,净周遍一切为遍净天。四禅八天,一是无云天,和以前诸天不同,此处无云。二是福生天,有胜福力者方可往生的天。三是广果天,果报最胜最广的天。四是无烦天,即没有烦乱的天。五是无热天,离诸恼热的天。六是善现天,指果德易彰的天。七是善见天,见极清澈的天。八是色究竟天,是****中最高的天。此天上立大自在天,主大千世界,也就是所谓十住菩萨的最后生处。
上述四禅十七天是依据四禅定果的次第分类的。前文已提到过,四禅是佛教用以根治迷惑、产生功德的四种基本禅定。初禅是感受到离开欲界生活的喜乐,但是仍然有对事理的粗略思考活动(“寻”)和细密深入思考活动(“伺”),还应当加以断除。二禅是断灭“寻”、“伺”,泯除理性活动,形成内心信仰,产生神秘直觉,从而感受到禅定自身的喜乐。三禅是舍去二禅的喜乐,住于非苦非乐的境地,产生“离喜妙乐”,即非常净妙的静观。四禅是进一步舍去三禅的妙乐,唯念修养功德,而得“不苦不乐”的极深感受。这四禅和****诸天密切不可分离。修持四禅可以脱离欲界感受,而和****观想与感受相应,在死后可生于****四禅天。所以****诸天,也是个体的世界,是随个体修持禅定的功德而出现的。
关于****诸天的大小,佛教典籍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第一禅天的大小与大地相等,第二、第三和第四禅天的大小则分别与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和大千世界相等;二说是,第一、第二和第三诸禅天的大小分别与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和大千世界相等,而第四禅天则广阔无垠,不可计量。
三、无色界三界最高的一界是无色界,这是既无欲望又无形体的生存者居住的处所,是没有宫室居住和自然国土的处所。因此界没有任何物质性的东西,故名为“无色界”。虽然此界是无色,并无固定的方所,但是就果报来说,是在****之上。
无色界(天)和无色定相应,无色定有四种,由此无色界也分四类。四无色天(“四空天”、“四空处”)和四无色定(“四无量禅”)的名称也相同。根据四无色定的高下,四无色天是:(1)空无边处(天),修空无边处定,以空无边际为观想对象,超越四禅的色想,由此所生的为空无边处(天)。(2)识无边处(天),修行识无边之定,观照无边之识相,超越“空无边处”所生的天,为识无边处(天)。(3)无所有处(天),以无所有处为静观对象,超越识无边处的观想所生的天,为无所有处(天)。(4)非想非非想处(天),超越无所有处的观想,进而达到非有想、非无想的绝对寂静状态,即非想非非想处定所生的天,为非想非非想处(天)。前三处的居住者还有心识存在,第四处则连心识乃至于无心识都空了。佛教宣传修四无色定的可以生此四天,修某一定圆满的,死后相应地生于某一天。同时又强调,无色界诸天虽有许多优胜之处,但生存此界的寿命特别长,容易耽搁修持进入最后境界涅槃的途程,所以又劝导众生不要希求往生此界。人们于此也可见佛教宇宙观是和其宗教实践密切相关的,是为宗教实践作论证的。
四、佛国净界小乘佛教几乎不讲佛土,他们认为“佛”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众生是难以修行成佛的。
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地方,是佛和众生共同居住的世界。大乘佛教认为,除释迦牟尼之外,一切自己觉悟,又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者,都是佛。他们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是佛,其数量如印度恒河里的沙子一般,多得难以计量。大乘佛教宣传佛所居住的世界,是“净国”、“净土”、“净刹”、“净界”,与世俗众生居住的所谓“秽国”、“秽土”、“欲界”相对。
佛教典籍对于所谓三世十方佛的具体说法不尽一致,比较常见的有三世佛和四方佛之说。三世佛有横竖之别,横三世佛,指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竖三世佛,指过去的迦叶诸佛、现在的释迦牟尼佛、未来的弥勒佛。
四佛,一是指过去四佛,即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二是指四方的四佛,即东方香积世界的阿佛、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相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的微妙声佛。
关于佛国的具体情况,大乘的不同经典也有不同的描述。下面以最有影响的几种说法为例,略作叙述。
弥陀净土。《无量寿经》和《佛说阿弥陀经》着重宣扬的弥陀净土,也称为西方极乐世界。
原指许多同样重要的佛国中的一个,《华严经》甚至给予不高的位置,但是在地处东方的中国和日本的佛教僧侣心目中,它却成为一切佛国中“声誉”最高的一个,因此影响也最大。
净土宗就是以专念阿弥陀佛,死后往生阿弥陀西方净土为目的。《无量寿经》和《佛说阿弥陀经》描绘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尽善尽美、庄严奇妙的景象。在极乐世界里,国土以黄金铺地,所用一切器具都由无量杂宝、百千种香共同合成,到处莲花香洁,鸟鸣雅音。在极乐世界里,众生没有任何痛苦,享受着无限的欢乐,比如“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无量寿经》)。“衣服饮食,花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同上)在那个冥冥高空上面的西方极乐世界里,一切人间的痛苦都顿然消尽,人们可以得到在世间企求不到的快乐和幸福。十分明显,这里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根据古印度上层统治者的荣华富贵的现实生活构想出来的虚幻境界,也可说是古代奴隶主的王宫以及宫廷生活的写照和折射。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严经》宣传世界是毗卢舍那佛的显现,各类生物、山河大地,一切现象都是佛体,一切声音都是佛法的狮子吼。中国佛教华严宗据此突出毗卢舍那佛的地位,强调毗卢舍那佛是美妙的莲华藏世界即华藏世界的教主,进而宣扬莲华藏世界构成的特别妙胜。莲华藏世界是属于佛教化众生的国土,由须弥山无数风轮所持,最下风轮能持上面的一切宝焰,最上风轮能持香水海,香水海中有大莲华,四周为金刚轮山所围绕。莲华藏世界有无数香水海,每一香水海中各有大莲华,每一莲华中又都包藏无数世界,所以称为莲华藏世界。莲华中包藏的多层次世界,次第布列,其中第十三重是娑婆世界,为人类所居住。由于整个华藏世界是光明灿烂的世界,因此在娑婆世界里,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的本性,只要彰显佛的本性,就能成就为佛。
印度大乘佛教的多佛说和多佛土说,在中国和日本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大体上有两条途径,第一是形成统一的大佛,第二是以众生的心为佛。沿着第一条途径,一些宗派逐渐形成一尊统一的至高无上的大佛,其他的佛都相形见绌地被融摄于这一佛之内,这尊大佛的佛土也被认为是众生追求的解脱之地。上述净土宗宣扬的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华严宗宣扬的毗卢舍那佛和莲华藏世界,就是这种变化的典型表现。此外,密宗也相当典型,它视毗卢舍那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是一切光明中的无上光明的显现,故为尊奉的主要对象。密宗宣扬菩萨修行有十三地,相应也有十三天,毗卢舍那就住在最高的一天。佛教徒修行圆满,死后要辗转经过十三地而达到毗卢舍那所在地,其顺序是:(1)在不动明王处度初七日;(2)在释迦牟尼佛处度第二七日;(3)在文殊师利处度第三七日;(4)在普贤处度第四七日;(5)在地藏处度第五七日;(6)在弥勒处度第六七日;(7)在药师处度第七七日;(8)在观世音自在处度百日;(9)在大势至处度一年;(10)在阿弥陀处度三年;(11)在阿处度七年;(12)和(13)相继在大日如来和毗卢舍那处。这虽然是神秘的烦琐的虚构,但是却表现了密宗的特殊的佛国结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