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十讲
2489100000008

第8章 “皇帝厚黑学”的典型样本

刘邦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就是他的无赖本性。他的确是一个无赖,他能够为了自己逃命,而将儿女的安危置之不顾;他为了战胜项羽,能够厚着脸向项羽讨一杯肉羹;他为了获取胜利,背信弃义,在签订停战协定之后,从背后突然发起“致命的一击”,一举击败项羽。他在历史上被人讽为厚黑鼻祖,也是咎由自取。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他的“无赖”,也正是他灵活机智的一种反映。

无赖者的如意算盘

民国初年,中国有位奇怪的作家写了一本奇怪的书,道尽了中外古今天下豪杰的真面目。那便是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

在《厚黑学》中李宗吾最推崇两个人,一个是管仲,一个就是刘邦。他们都达到了厚黑的最高境界:“厚而无形,黑而无色。”

他认为“厚黑学”的典型样本就是“刘邦”。他认为刘邦的成功就在于他脸皮够厚心够黑,不只“厚黑”而且“彻底”,而且达到了“无形无色”的境地。

其实说白了,那意思也就是说刘邦是一个典型的无赖。

元代的时候,有一个叫做睢景臣的人写了一首很有名的散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写得很有意思,其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屈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膛。

二煞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耙扶锄。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涂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拔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摔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这段曲子叙述了刘邦在村里的所作所为,着意在揭露刘邦的隐私(当然是皇帝最忌讳的东西)。春采桑(这里的“采”,可理解为“借”,因为借桑叶得到主人允许后,还要自己去采),冬借粟,其间零零星星借支的米麦数也数不清。说是借,实质是拿,从来没见归还过。经手换田契(因为刘邦是亭长),却借机勒索三秤麻,这不是无赖吗!说是还酒债,又乘机偷去几斛豆,真正是流氓!这些不是“我”胡编乱造,都有账本、借据可查。斩钉截铁的语句,使人深信不疑。欠账不还,还要我跪拜,怎不气破肚皮!一个被达官贵人捧人云端,至高无上的人物,原来有着这么许多劣迹,剥开他虚假的神圣外衣,说到底,这皇帝还不如一个正直的平民百姓,就是一个无赖泼皮。

这些人都一点儿也没有冤枉刘邦,其实历史上的刘邦在发迹之前,倒真可以说是一个流氓。

刘邦出身平民,从小就游手好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也就是说,士农工商哪一行都不干,不务正业。既不务正业,又“好酒及色”,那就只好招摇撞骗了。沾染上了浓厚的泼皮作风,形成了他的无赖处世哲学——厚脸皮黑心肝,这招实行起来往往很有效。你说我无耻,我本来就是无耻的,怎样说都无所谓,你说我是无赖,那是我的看家本领,靠的就是这个。

史书上说他好吃懒做,不大喜欢劳动,由于没啥本事,又不肯卖苦力,所以坐吃山空,成了穷光蛋。他时常到酒店喝酒,喝完了不给钱。人家恨他但拿他没有办法。无赖是最不好对付的,他属于大毛病不犯,小毛病不断,脸皮特别厚的那一种,喝了你的酒,你想要钱,没门,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在沛县东门外,有一个泗水亭,是一个位居交通要冲的地段。当时已经当上亭长的刘邦,爱喝两口,便常去两家民营小酒铺饮酒,一家是王阿婆(王媪)开的,一家是武大娘(武妇)开的,经常喝得烂醉,醉了就躺在店铺里打呼噜。而且他喝酒从来就不带现钱,总是写个白条让老板人账,那意思大概是让老板娘到年终一块结算。大概现在广为流传的“白条”就是从刘邦那里传下来的吧!

不过让老板娘们郁闷的是,这些白条几乎从来就没有兑现过。刘邦大概“打白条”的时候,也就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兑现自己的“白条”,到了最后,王阿婆和武大娘只好“折卷弃责”,把白条扔掉,放弃了向刘邦讨债。

被人家白吃白喝,到底是有些郁闷,而且宣扬出去对于“当今皇上”的名声颇不好听,所以,这两位老板娘最后大概只好编出一些故事来自我解嘲,就是当刘亭长酩酊大醉的时候,两位女老板隐隐约约看见他身上似有龙影蠕动。赖账的刘亭长既然有金龙附身,那赖账自然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不过,刘邦也不会这么白吃白喝,瞅机会还是会为两位女老板拉来一些业务的。刘邦作为一个亭长,应付上峰的视察,过往官员的迎送,都是分内的事,这就好了,那王阿婆、武大娘的酒店自然就是刘邦指定的“官方合作伙伴”了,公款吃喝,店里的收益自然不会少的。

还有一点,由于刘邦人缘好,朋友遍天下,和他结交的朋友,往往会跑到酒楼来喝酒,如此一来,喜欢到这两个酒馆的人越来越多,刘邦俨然成为酒店的“义务业务员”,两位店主人自然欢迎他了。

其实刘邦也是很慷慨的,酒钱欠账时,小费常给好几倍。两位老板由他身上得到不少好处,总觉得良心过不去,所以,到了年底便自动毁掉账单以讨好刘邦,希望刘邦继续捧场。

当然有身为亭长的刘邦在,一般黑道分子也不敢到此闹事,刘邦也算是客人兼保镖了。

所以,每当刘邦带着一大帮子人来的时候,两位女老板的收益自然不小。所以,撕毁刘亭长的“白条”,倒也有点儿知恩图报的意思在里边了。

这个刘邦少年时的确是一个无赖透顶的人,不仅在两位女店主那里白吃白喝,估计吃拿卡要的事情没少做,所以当地人对他大概也是敢怒不敢言,只得编排出一些故事来揶揄他。在下面这个故事中,刘邦“打秋风”就打到了自己的“连襟”樊哙的身上。

沛县有一条从北向南流的泗水。传说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就住在河西。那时樊哙在河西设摊卖狗肉。他经常吃樊哙的狗肉不给钱,说是赊账,常赊不还。日久天长,樊哙本小利薄,吃不消了,不赊又拉不下面子,只好悄悄由河西搬到了河东去卖狗肉。

一连三天,刘邦吃不到樊哙的狗肉,一打听,知道樊哙搬到河对面去了,便急忙向河东赶去。那时,泗水很宽,平时只有一条木船摆渡,人多船小,刘邦没有摆渡钱,挤不上去,急得口水直淌。

正巧看见一只老鼋游来,他贪嘴不顾性命,“噗”地一跳,跳到鼋背上,不到一刻,便到了河东。这时,樊哙正在集上摆狗肉摊,刘邦问樊哙:“生意怎样?”樊哙讲:“三天没有开市,狗肉存了一挑子。”刘邦见狗肉就吃,说也奇怪,刘邦一吃,旁边的人都围上来了,你争我夺的,没—会工夫,就把三天存的狗肉统统卖光。打这以后,每次赶集,刘邦总让老鼋驮他过河,到樊哙的狗肉摊上去白吃狗肉。

樊哙恨死了,躲到河东来,还没躲过刘邦。他怪来怪去,怪这老鼋不该把刘邦驮过河来。他便偷偷地把这个老鼋杀了,放到锅里跟狗肉一齐煮。刘邦一吃,感到狗肉比过去更鲜了,一问,才知道樊哙把老鼋杀了,和狗肉一起煮的,心里不痛快,嘴上也不好说什么。

不久刘邦当上了泗水亭长,想起当初樊哙杀老鼋不让他过河,太不够朋友,就借口樊哙脾气躁,身上不能带刀,派人把樊哙的刀给没收了。樊哙没有了刀,只好将狗肉煮得更加熟烂,用手撕着卖给人家吃。谁知撕的狗肉比刀切的味道更香更美,生意更好了。

把无赖行径耍到了自己连襟的身上,也真算是无赖到家了。

骗人的把戏

刘邦天生一副脸皮厚,骗个把人如同儿戏一般。

项羽杀掉义帝,惹起了天下的公愤,这就给了刘邦一个机会。

他立即命令自己的队伍换上素服,为义帝发丧,自己也马上换上一身孝服,将义帝的灵位置于大堂之上,伏地痛哭,看那样子,真是比他当初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时还要伤心十倍,这一番表演顿时激起了三军将士义愤填膺,天下百姓听说了也都感慨刘邦的仁义。其实自从戏亭散会以后,刘邦再也没有关心过这位“天下共主”的冷暖,义帝死于翻船事故的消息,去年初冬就已经传出,也没见他哀恸如此。后人看不过去了,指出刘邦这是在演戏给天下人看。

但是不管真也好,假也好,刘邦为天下行义而讨伐项羽的公众形象,总算是树立起来了。

于是他传檄天下,相约共诛项羽,以建立自己的“抗楚统一战线”。而此时,戏亭分封的诸侯王已经在长时间的倾轧中,剩下了为数不多的几位。

在北方诸侯中,因为燕国封地比较远,所以,刘邦以赵、代为自己的重点争取对象。

执掌赵、代大权的是陈馀。他看了刘邦的檄文后,向刘邦提出了一个条件:杀掉张耳。

陈馀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条件呢?这里就不能不提一下张耳陈馀这两位的故事。

其实原来张耳和陈馀可以说是刎颈之交,那怎么会闹到这一步呢?刎颈之交真的成了“刎颈”之交,一定要割下张耳的脑袋才肯罢休。事情得从头说起。

张耳原是魏国大梁人,少年时就做过魏公子信陵君门下的食客,可见不是一般的人物。后来信陵君死后,他可能干了什么违法的事,曾经逃到外黄这个地方。外黄这个地方有个有钱人,他有个女儿的丈夫死了,正在守寡,想要找个有才能的好丈夫。这个有钱人认识了张耳之后,认为张耳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就对女儿说:“你不是想要找个有本事的丈夫吗?我看张耳就不错!”她女儿一听,大概经过考察,就坚决嫁给了张耳。张耳娶了这个富有的妻子后,又得到她娘家一笔可观的资助,就学着当年信陵君的模样,也招纳远近亡命充当食客,后来还做上了外黄的小官,在当地名声很大。刘邦当年没有富贵时,在乡里惹了祸,就曾经在张耳这里避过祸。

陈馀呢,当时是张耳的一个门客,他是一个儒生,喜好攻读儒家的书籍,也不是一个平庸之辈。当地的一个有钱人家车乘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陈馀比张耳年轻,拿张耳当做自己的父亲看待。

等到秦朝灭了六国,曾经通缉捉拿这两个人,他们就逃到了陈县,以给人家看守里门——就是那个社区大门为生。有一次,有个陈县小吏,为一点小小的过失,要用荆条鞭打陈馀,陈馀年少气盛,哪里受得了这个窝囊气,正要奋起反抗,张耳悄悄地用脚尖踢了他一下,陈馀马上领会了他的意思,就顺从地接受了这个小吏的鞭打。等这小吏离开后,张耳把陈馀叫到桑树下,就数落开了,说:“我一向是怎么告诫你的?现在仅为这一点儿小小的羞辱,想死在区区一个小吏手里吗?”陈馀唯唯受训。

后来秦朝在追缉六国余孽的下落,政府公布的缉捕名单中,也包括张耳和陈馀。名单送达乡里的时候,张耳与陈馀还煞有介事地倚“社区保安”的身份,在里中挨家挨户要求大家协助捉拿。两个人曾经共过苦同过难,所以说两人有“刎颈之交”就是从这里来的。

后来,陈胜在大泽乡起事,天下大乱,在陈胜的义军达到陈县的时候,在陈县给人家看门的张耳和陈馀两个人也耐不住寂寞了,便一起投奔了陈胜。后来陈胜失败,两个人又找个赵国的旧贵族赵歇,立为赵王,也算是一方诸侯。

那么两个人为什么会闹翻呢?原来,后来秦将章邯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军队惨败,章邯将邯郸全部烧毁。赵王歇和张耳带着大家退到巨鹿,拼死抵抗,同时向其他反秦诸侯求救。

这时陈馀的部队有数万人驻扎在巨鹿的北面,但是陈馀想着自己兵少,不是秦军的对手,不敢前进。相持了几个月的时间,陈馀没有前进一步。

张耳非常恼火,很是怨恨陈馀,就派张黶、陈泽前去责备陈馀说:“起初我和你结成生死之交,现在赵王歇和我的性命危在旦夕,而你拥兵数万,不肯相救,这算什么生死之交呢?如果真想实践自己的诺言,那您为什么不攻击秦军,和我们同归于尽呢?”

陈馀回答说:“我预料,向前进攻,非但救不了赵国,反而白白地葬送全军。我陈馀之所以不和你同归于尽,是想替赵王和您报仇。如果一定要同归于尽,那好比拿肉去打饿虎,有什么益处呢?”张黶、陈泽说:“现在已经到生死关头,应该以同死来实践诺言,哪顾得上虑及后果!”于是陈馀派了五千人,让他们先去试探秦军,结果是全军覆没。于是陈馀再也不愿意出兵了。

后来幸亏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大败章邯,才挽救了赵国。巨鹿之围解除之后,张耳和陈馀这对“刎颈之交”的兄弟见了面,张耳对于陈馀见死不救的行为大为不满,并且追问张黶、陈泽的下落。陈馀非常恼火,说:“张黶、陈泽非要逼着我以死践约,我就派他们率领五千人先去试探秦军,结果全军覆没。”张耳不相信他的话,以为陈馀把二人杀害了,一再追问陈馀。陈馀非常愤怒地说:“没想到你对我的怨恨这样深!难道你以为我稀罕这个将军的职位吗?”于是便解下印绶,把将军的印交给张耳。张耳一时非常惊愕,不肯接受。

趁着陈馀去上厕所的机会,张耳的门客便劝张耳:“我听说有这样一句古语:上天给予的,若不接受,反而会遭受灾祸。现在陈将军把将印交还给您,您却不肯接受,违反天意是不吉利的。请赶快收起来!”于是张耳便佩上印绶,接收了陈馀的部下。陈馀回来,埋怨张耳也不推让一下,便接受了自己的印绶,便愤然离去。陈馀和他的几百名亲信到黄河边水泽中从事渔猎。从此,陈馀和张耳这对结拜兄弟便结下仇怨。

后来,张耳被项羽封为常山王,引起了陈馀的不满,便勾结齐王田荣赶跑了张耳。张耳无奈之下,便投靠了刘邦。

这就是陈馀要张耳脑袋的前因后果。当然刘邦不会将自己手下的脑袋轻易送给别人,更何况还是自己当年的大哥呢,所以,他就找了个张耳长得比较像的人,把他杀死,割下人头,派人送给陈馀,这时陈馀才出兵助汉。

从这也可看出刘邦的无赖了,不过,骗人之计终不能长久,后来陈馀发觉张耳并没有死,于是就背叛汉王。

这样骗人的把戏刘邦还用过一次,不过那是对付匈奴。刘邦平定天下后,匈奴的祸患便日益明显起来,可是白登山之战的阴影还在刘邦心头没有消失,用兵是不可能的。为了消除匈奴的祸患,刘敬献上了和亲之计。刘邦不愿让自己的亲生女儿去受这份罪,再说吕后也不愿意呀!这倒难不倒刘邦。他便又故技重演,找了一个宗室的女儿,封为长公主,前去糊弄匈奴,结果还真成功了。

这也就只有刘邦这样的无赖才能够想出来的办法,不过有时候还真管用,虽然不那么让人感到理直气壮。

战场上的坏名声

你看,刘邦是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赖。当然,这些都是传说,不可避免有一些戏谑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从后面刘邦的表现来看,他倒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赖了。

流氓、无赖的特性是只讲利害,不讲信用,不讲道义,不讲人情。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刘邦的无赖本性表现得更是彻底了。

在彭城时,刘邦被项羽打得是稀里哗啦的,仓皇逃命。刚好遇见在乱军之中逃命的一双儿女。他们怎么会在这里相遇呢?

原来刘邦兵败彭城,路过沛县时,才想到老父妻儿,立即派王陵带人前去接自己的老父妻儿。这打天下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别妻抛子看来真是家常便饭了,失去了好多普通人的生活乐趣。虽然,刘邦想到了自己的家人,不过,楚军已经比他抢先一步,攻占了刘邦的老家丰邑。王陵带着部下拼死杀开一条血路,保护刘邦的老爸、妻子吕雉及刘邦的儿女们冲出楚军包围,但不久就被追击而来的楚军铁骑冲散。

大概是孩子小,容易保护的原因,或者是以保护刘家的血脉为重,刘邦的孩子刘盈和鲁元终于被王陵带了出来;而由审食其等保护的太公、吕雉等人,慌不择路,反而迎着楚军追来的方向走,结果自投罗网。《高祖本纪》说,楚军“乃取汉王父母妻子于沛,置之军中以为人质”,在以后楚汉相持于鸿沟时,项羽就拿刘邦的父亲和妻子来威胁刘邦,这就是后话了。

而鲁元和刘盈比自己的爷爷妈妈幸运多了,在乱军之中居然遇上了刘邦。这时候刘邦乘坐着夏侯婴驾驭的战车正疲于奔命,突然看见分别近两年的儿女,喜出望外,忙让他们上到自己所乘的战车上,和自己同乘一辆车,仓皇逃命。

这工夫,楚军就包围上来了,领头的就是季布,《史记》上说季布“数窘汉王”,这会儿率领人马穷追刘邦,就是“数窘”中最令刘邦难忘的一次。所以刘邦在平定天下后,就立即下道诏令,追捕季布,敢于匿藏季布者夷灭三族,大概就是此时被季布追得太急了的缘故。

那时的战车为了便于交战,没有座位,都是站在上面的,车子一旦跑得快,稳定性就很差,人很容易掉下去。

刘邦这时为了逃命,自然车子跑得像飞一样。那时的车子上又没有安全带,在飞驰的车子上,刘邦还可以,两个孩子就受不住了,站立不稳,接连跌下车去。

人的本性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候表现出来。自己的亲生儿女掉下车去了,刘邦却怕被季布追上,便命令夏侯婴别管掉下去的孩子,赶紧驾车逃命。这个夏侯婴心肠倒不坏,没有听从刘邦的话,孩子一掉下车,他就把车子停下来,下车去把孩子抱上车,然后再跑。这样跑跑停停,速度自然受影响。刘邦是又急又怒,甚至拔出宝剑来,架在夏侯婴的脖子上,不许他下车营救孩子,那意思就是说:你不要因为两个孩子害得我丢了性命呀!否则我要了你的命!

这个夏侯婴倒还真可以,是个血性汉子,他也豁出性命去了,他对刘邦说:“要是杀了我,就没人替大王驾车。”估计夏侯婴这时心里也在骂刘邦呢:虎毒尚不食子,你刘老四还不如一只动物呀!这么着来个硬碰硬,刘邦倒也一点儿没办法,只得任由夏侯婴一次又一次地停车,把两个孩子抱上车来。

这时候眼见季布的人马就要追上来了,这个夏侯婴也是急中生智,他从地上捡起两块盾牌,安插在车子的两边。这样一来,小孩就跌不下去了,车速就快了很多,最后总算逃脱了季布的追击。

后来刘盈继承刘邦的皇位,就是历史上的惠帝,惠帝没有忘记当年夏侯婴在乱军之中违背父亲的命令,拯救自己的事情,给夏侯婴以重奖,“乃赐婴县北第第一”,说要使他离自己近一点儿,以示亲近。不过这惠帝想起当年自己的父亲为了自己逃命,不惜将自己丢到车下去,心里会怎么想,是怨恨,还是理解自己这位无赖父亲?估计只有惠帝自己心里知道了。

其实,刘邦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不光连自己的儿女置之不顾,甚至连自己的亲生父亲都可以不要。在荥阳和项羽相持的时候,双方就像两个武林高手一样,在苦拼内力。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除了前方吃紧之外,后方的后勤、兵源也是重点考验的对象,哪一方首先支持不下去了,哪一方就会首先垮掉。所以说,看似剑拔弩张的鸿沟两岸,双方的底牌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不过,相对于刘邦来说,项羽的日子更不好过。韩信、彭越和英布这几股势力在后方不断骚扰,尤其是粮食已经供应不上了。所以,能够撑下去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项羽在想各种方法,来早日结束这种对峙。

项羽这时候想起了自己手中的一张王牌——这就是刘邦的父亲刘老太公和刘邦的妻子吕雉。

他在鸿沟上放置一个大鼎,把刘邦的父亲,就是那个刘老太公捆了起来,置于鼎前,作出一副要烹掉的样子。这个刘老爹本来是好好地待在家乡,可惜刘邦兵败彭城的时候,让项羽给抓了俘虏。要说项羽这个人也够意思,丝毫没有为难刘邦的老爸,好吃好喝好招待,丝毫没有怠慢。这次大概也是真的气急了,所以想出来这么个主意,以烹掉刘邦的父亲相要挟,要刘邦投降:再不投降,就把你的父亲给烹了!

这个刘老太公也委实够可怜的,刘邦小的时候不听话,净惹他生气。长大了虽说做个什么汉王,可自己一天福没有享着,反而被五花大绑在两军阵前,要活活地把自己煮掉!估计刘太公心里也是酸溜溜的。

项羽一声令下,就把可怜的刘老太公推到了两军阵前,项羽对着刘邦说:“你小子赶快投降吧!要不然我就要把你的老父亲给煮了!”

孝是秦汉时对于一个人的最起码的要求,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那时一个大孝子是可以被推举当官的,“汉朝取士之法,不比今时。它不以科目取士,唯凭州郡选举。虽则有博学宏词、贤良方正等科,惟以孝廉为重”。而流传天下的二十四孝图中,汉朝的孝子就占了三分之一强的份额。足见那时对于“孝”的推崇。汉高祖的三子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是薄太后所生的。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所以被列为“二十四孝”第二位,由此可见“孝”在当时所受到的推崇。

所以项羽想借助“孝”来压制刘邦,应该也是精心想出来的一条妙计吧。

按常理,对父母孝,对子女爱,对旁人信,应该是一般人都能照做的道德准则。项羽的小算盘打得挺不错:你刘邦要是见死不救,岂不是在三军面前承担不孝的罪名?看你以后还怎么做人?还怎么统率三军?

但是他太小瞧刘邦的脸皮厚度了,刘邦对于这些一概不睬,什么仁、义、礼、爱在他心中通通没有位置。刘邦大概就没有瞧一眼他那捆得像个粽子一样的老爸,只是嬉皮笑脸地舰着脸对项羽说:“我想你应该不会忘记吧,当年我们一起服侍怀王的时候,我们曾经相互约为兄弟。既为兄弟,我的老爸,当然也就是你的老爸了。如果你一定要把咱们的老爸给煮了,不要忘了分我一杯肉羹尝尝呀!”

结果项羽本来想要拿刘邦的父亲要挟刘邦一下,没想到刘邦的父亲倒变成了“咱们的的老爸”,反而被刘邦给羞辱了一顿。气急败坏的项羽恼羞成怒,立即下令:当着汉军的面,把这个刘老爹给我烹了!结果还是项伯劝说道:“天下的事本来就不能够预知的,何况打天下的人也不会顾及自己的家室呀!你就是把刘邦的老爸给熬成一锅肉粥,可是也动摇不了刘邦打天下的决心呀,反而给自己招致一个坏名声,得不偿失呀!”这个项伯到现在还是死心塌地帮助刘邦,刘邦的魅力足见一斑。

项羽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就一边骂这个刘邦混蛋无赖,一边命令把已经吓的尿了一裤裆的刘老爹抬了下去。估计项羽后来想一想,觉得自己也够窝囊的,本来想要要挟一下刘邦,结果反而被刘邦给羞辱了,想杀这个倒霉的刘老爹吧,还没有杀成,心里是够郁闷的!

也是,谁让他碰到的是天下第一号无赖的刘邦了呢!

其实,后世对于刘邦的处理方法,评价颇高。说起来,项羽这招本来也不是特别高明,有些“损招”的味道。面对项羽的“孝道讹诈”,如果真的痛哭流涕地请求项羽放过自己的老爸,那恐怕正好上了项羽的圈套,反之,如果来个“以黑对黑”,坚决不上项羽的圈套,反而使自己的父亲得救了。

不过,方法虽然对头,但是毕竟有些“无赖”的色彩,万一项羽恼羞成怒,真把刘老太公给煮成了一锅粥,恐怕就悔之晚矣!刘邦觍着脸说这番话也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估计也就是刘邦脸皮厚,能够说出“分享老爸肉汤”的话,换一个人还真的说不出这样的话来。所以李宗吾把刘邦当做“厚黑学”的“典型样本”真是选对人了。

“死不瞑目”的郦食其

无赖的特性是只讲利害,不讲信用,不讲道义,不讲人情。只要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他们都敢大胆地做,丝毫不顾及什么别人的评价。刘邦取齐国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不过这次他的无赖手段是用到了自己人身上。

为了防止齐国和楚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消除对于自己的威胁,刘邦命令刚刚平定赵的韩信率军前去灭齐。

就在韩信大军压境的时候,郦食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对刘邦说:“如今燕、赵均已成为我们的地盘,只有东方的齐国还保持中立。齐国的田氏力量雄厚,地方广大,而且还有天险可以凭借,并与南方的楚国关系也不错。加上传统上齐人多变诈、擅智略,陛下即使派遣数万雄师都很难在短期内征服他们。因此与其力征,不如智取,老臣愿意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来说服齐国归顺,让齐国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盟友。”

刘邦也觉得齐地不易征服,连项羽都数征而无功,更何况是自己。既然郦食其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那就让他试一试吧!因此便同意了郦生的游说策略,立即命令郦食其前去说服齐王。

齐王田广早已听说韩信已经大兵压境,将要来攻打齐国。心中十分害怕,韩信凭借区区几万人马,就将赵国十万兵马打败,井径口一战天下闻名,齐王对于韩信心里自是十分忌惮,已在全国进行战备动员,并派华无伤、田解率重兵进屯历下(今山东济南西),修筑工事,做好防御准备。

这时听说汉使到来,犹如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急忙召见。

郦食其见到齐王,开篇先来一通刘汉前景无限光明的形势教育,然后宣传齐王若识时务从汉拒楚,便可永保王号封土的优惠政策。

郦食其的一席话,还真打动了齐王,他于是派遣使者去见汉王,双方签署了联合攻楚的盟约,同时撤除齐军的战备。将郦生当贵宾敬待,日日纵酒为乐。郦食其自命“高阳酒徒”,贪杯之好不难想象,如今大功告成,乐得尽欢。

但是郦食其万万没有想到煮熟的鸭子也会飞走,已经铁板钉钉的事情,竟会有乐极生悲的结局。

问题出在韩信身上。

韩信奉刘邦的命令前来攻打齐国,行进途中,传来了郦食其已经劝降齐王的消息。韩信此时的选择,自然是应当中止军事行动,同时向刘邦请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这也正是韩信最初的打算。

可是他麾下有个参议蒯通,就是那个劝说韩信造反的人,他的鬼点子比较多,他对韩信说:“你有汉王明令你停止行动的诏令吗?汉王命你东进攻齐的诏令还在你手上,为何不继续前进?如果汉王怪罪下来,你如何承担?何况将军当初以数万之众,精心准备了一年

多的时间,才平定赵国五十余城;现在郦生一介寒士,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一番瞎白话,便收服齐国七十余城。岂不是为将数年,反倒不如一个穷酸书生吗?”

其实韩信心中的本意,也不愿就此收手,韩信一向自视甚高,哪里愿意让一个书生盖过自己的功债;其次呢,韩信还有他自己的小九九,他在汉中拜将时,就向刘邦事先提出过“以天下城邑封功臣”的条件,同时还以项羽舍不得分封功臣所以留不住人才的教训来作为对照。他自然愿意多多打下些地盘,好多多得些封地,齐地一旦得手,便是邀功求封、据地讨价的重量级砝码,又何以甘心丢掉?眼见齐国七十二城被郦食其动动嘴就划拉走了,韩信心里自是不大乐意。

韩信肚子里有这些说不出口的小九九,但是在既知汉齐已结同盟的情况下,强行毁约攻打齐国,这个罪名更大。所以一直难下决心,现在蒯通点出汉王只有伐齐之诏而无罢战之令,果真令他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立即传下令去,加快进军速度,趁着齐国取消战备的机会,顺利地实现了东渡黄河。

要说刘邦的无赖习气在这个时候表现得无遗。既然已同田齐结盟,自然就应当让韩信停止军事行动,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军机大事,恐怕不能够用一句“疏忽”来解释。刘邦大概心里知道,如果别人投降,仅凭一纸盟约,恐怕不够牢靠,何况刘邦自己也不是遵守合同的典范。自然对于盟约的信赖度不高。

自己既不愿承担这个罪名,还要获得最好的结果,这也正是刘邦无赖之处。退一步讲,即使韩信得到消息不打,对全局影响也不是太大。打赢了最好,打不赢还可以韩信违令为理由,赶快向齐王赔罪解释,修补同盟;

所以他心里还是倾向于用武力解决,来个一劳永逸。所以,他迟迟不向韩信下达停止进军的命令,他觉得以韩信的聪明,断不会自己停止进军。所以这样就把这个罪名转嫁到韩信头上。

而对于韩信这方面来讲,没有停止进军的命令自是不会停止进军,何况进军对于自己来说还是好处大大的,进军是必然的。

结果韩信的运气果然不错。由于历下边备全部撤除,春节又至,齐军民都沉浸在庆贺新年的欢乐中,发起突然袭击的韩信竟得以一举突破,长驱直人,迅即打到临淄城下,十多万齐军连仓促应战也来不及,霎时溃散,强大的齐国在瞬间土崩瓦解。

可惜苦了郦食其,郦食其本来已经是大功告成,整日在齐王的陪伴下,喝酒作乐,哪里想过还有这种事情发生呢?本来已经签订了盟约的齐国君臣都感到受了郦食其的欺骗,骂他是古今第一号政治骗子,愤懑的齐王下令将其活活烹杀。

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连自己的手下都舍弃不要,这等流氓无赖的手段大概也只有刘邦能够做出来。

可耻的“背后一击”

刘邦有他的处世哲学。历史上的大奸大雄都是厚脸皮黑心肝的,这招实行起来往往很有效。你说我无耻,我本来就是无耻的,怎样说都无所谓,你说我是无赖,那是我的看家本领,靠的就是这个——这就是刘邦的处世哲学。所以,盟约对于刘邦从来都没有约束力。不只是对齐王,对于项羽更是如此。

荥阳的相持,双方的消耗都是很大的。常年的征战,人心士气也已渐入低谷,即使刘邦有一个善理财政的萧何,也已经陷人了入不敷出的窘境。所以刘邦是迫切地希望赶快结束这种对于实力和心理都是一种严重考验的对峙局面。

所以他接连派遣了好几拨使者前去和项羽讲和,首先派去的是陆贾。这个陆贾一向以能言善辩知名,经常代表刘邦出使诸侯,但是像随何策反英布、郦生说服田广这等大功,尚未建树过,因而很想借此机会,表现一番。他一见到项羽,便剖析汉军兵盛粮足、楚军兵疲食尽的优劣,督促项羽认清形势对己不利,尽快与汉王达成和平协议,否则,形势对于项羽是大大不利。

但是项羽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物,哪里能够忍受他的威胁,这一套连威胁带拉拢的伎俩,对于心高气傲的项王根本没用,反而激起了项羽的斗志:“既然汉王胜券在握,何不及早与我一决雌雄呢?”一个问号,截断了他的滔滔不绝。

陆贾铩羽而归,刘邦以他对项羽为人的深切了解,随之又派出了一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老江湖侯公。

这位老江湖一上来就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使得项羽乐意接待。随后针对项羽的脾气,大捋顺毛,褒扬项羽神勇,批评刘邦种种不堪,最后为民请命,恳求项王哀怜天下苍生的痛苦,就此停战,与民休息。这些话,对于不久以后便成为汉朝开国皇帝的刘邦而言,无疑特损光辉形象,但是这些话对于项羽来说,特别入耳。从实际情况来看,项羽此时也已是强弩之末了。所以乐得就坡下驴,终于答应了和刘邦讲和。

汉高帝四年九月,经侯公斡旋,楚汉罢战的“鸿沟和约”正式签署。该约的大体内容,是以刘、项“中分天下”为原则,双方在现实的军事分界线上实现就地停战。和约规定以南北走向的鸿沟划界,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双方可谓是皆大欢喜。

项羽认为双方既已签订了“停战协定”,自是“友好邻邦”了,就把刘邦的父亲和妻子等家属都交还给刘邦。

多年的兵戈相向,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时刻。据《史记》记载:当时两军“皆呼万岁”,双方将士都沉浸在和平终于来到的欢欣中。

根据“鸿沟和约”,位居鸿沟以西的荥阳划归刘汉。项羽在送还刘邦家属之后,马上依和约规定,令钟离昧率楚军撤出荥阳,同自己合为一路,班师东还。对于刘邦来说,“鸿沟和约”使他得以从长期据守广武的磨难中解脱出来,更是赢得了与项羽平起平坐、共享天下的权利,也感到十分满足。现在眼见项羽毫无保留地将太公、吕雉和自己的儿子送还,又爽爽快快地交出了荥阳,真有如释重负甚至是大喜过望的感受。

但是刘邦毕竟是刘邦,他不会为了些许之利,就放弃自己的愿望。就在“和平”降临世间的光荣时刻,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刘邦竟然使出了他的无赖本性,毁约了!

要说这次毁约的始作俑者不能全归于刘邦,而是张良和陈平这两个大谋士。

刘邦和项羽讲和后,张良和陈平两人对刘邦说:“君王已拥有天下大半,诸侯也都听从君王的号令,而楚军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要使他们灭亡的时机。如果我们不抓住这个时机追击他们,岂不是俗语所谓‘养虎遗患’吗?”刘邦一怔,继而迟疑道:“可是我们已经达成了约定……”

“管它什么约定不约定”,张良对刘邦说:“创大业者不拘于小节,只要把项羽消灭掉,天下还有何人敢说您君王违约!”

刘邦在张良、陈平的撺掇下,顿时觉悟,立即传令全军越过鸿沟,尾随楚军发动了追击,在项羽的背后发起致命一击。同时命令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配合自己的行动,展开对项羽的进攻。

也正是刘邦的流氓本性,倒也成全了他的霸业。所以,在历史上,人们对于刘邦的诟病最多,大概就是因为刘邦身上所具有的无赖本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