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十讲
2489100000001

第1章 前言

读史先读人阅人即阅世

读史:体验性阅读与都市脱困

社会文明程度、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今天,几乎每个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在事业、社交、生活方面不如意。而几乎每个有“不如意感”的人,都常常会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心态失衡、经受不起挫折、生活没有希望、对周围的人与事极度失望……

不过,有这样一句谚语,叫做“上帝在这里关上了门,就会在那里打开窗”。我们看到,现代都市人正在进行一种群体实践,那就是对中国古代的经典与历史进行体验性的阅读,从中寻找摆脱困境的方法。

很多都市人在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与历史时,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们遇到过的问题,古人也曾经遇到过,而且他们想出了很高明的解决办法。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向古人学习,从历史中求证如何走出“中国人式的困境”呢?

的确,古人也曾经遭遇过人生中的惊涛骇浪,但是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良好的心态渡过难关,让事态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今人虽然与古人所处的历史时代、具体环境不同,但是古人在渡过危机、扭转局势的情况下的特殊思维方式,却是值得今人去细细品味的。只有理解了古人的思维,才能将古人的智慧融会贯通;而只有了解了古人所处的特殊历史时代,才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古人为何会选择那样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

历史的人性

既然读史可以获得摆脱都市困境的良方,那么,历史是什么?

厌倦了应试教育的人认为,历史是一长串的年代、人物、事件的名称,是故纸堆里的文化,是和今天距离很远的学术研究对象。

其实不然!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的人生历程,是过去的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历史永远是生动的、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纪年和称号。

一言以蔽之,历史就是古人的人生。历史上最深刻的印记,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物。而历史人物最让后人关注的,不是他们的豪言壮语,也不是他们的赫赫功绩,而是他们作为特定时代中的人物所具有的喜怒哀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普通人,而每个人的人生都将不可逆转地成为过去,成为历史。经历成为往事,不代表它就此便会失去生命力。相反,后人阅读历史的时候,总能为古人独有的性格、气魄所感动。这就是历史的魅力,人性的魅力。

人物是历史的核心,人性是历史的神髓。因此,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阅世先读史,读史先读人”。

历史生态与现代社会

为什么人性会穿越时空,令现代人感觉到格外温暖?

因为,古人之所以具有魅力,就在于他们的人性来自于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社会。如果古人所处的时代状况与现代有相似之处,我们在阅读史书时,就会从古人的经历中找出与自己近似的遭遇,从而产生“感同身受”的体会。

古人所生活的时代,与现代社会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由特定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与日常生活组成的,它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生活背景,但它却是古人的性格之所以散发光辉的根源。

我们将这种时代因素称为“历史生态”。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能够造就曹操和诸葛亮,活力四射的唐代能够诞生唐太宗和李白,阴郁的明清则会走出朱元璋、张居正、康熙、曾国藩。

同样,很多现代人抱怨自己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没有下海,也没有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炒股,更没有在这个世纪初买房……由此而生的自怨自艾、悔不当初的说法比比皆是。回过头来看,时势造英雄,现在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时代,就算诸葛亮、曹操重生,恐怕也不能成为呼风唤雨的人物,又何必怨天尤人?

人性之所以永恒,就在于造就它的时代独一无二。这是古人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今天的现代人正确认识自己的出发点。事实上,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人的成败,也大抵如此。

读史·阅世·新知

历史应该是生动而充满细节的,因此,我们不应该读那些枯燥的历史数据与假大空的历史赞歌,而是应该从个性鲜明的人物入手,看看他们是如何从一个无名的白丁,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或者是如何从万众瞩目的事业顶峰滑落到人生谷底的。

充满现实关怀与现代气息的历史,应该是人的历史,这才是历史的精髓,古代文化的经典。而读史,就应从读人开始。古人的诗句说得好:“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只有不断地回味往事、品读古人,才能让自己的见识更加广阔,让自己的阅历更加丰富。

当然,你大可以在获得人生经验的同时,将对历史人物的感觉上升到审美的层次,其实,那又何尝不是体悟了人生之后,对历史的新知呢?

你可以嘲笑吕不韦的机关算尽、众叛亲离,也可以讥讽刘邦的小肚鸡肠、两面三刀;你可以感慨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无力回天,也可以赞叹曹操的慷慨激昂、豪情万丈;你可以向往唐太宗的礼贤下士、虚心纳谏,也可以认同康熙的事必躬亲、深谋远虑;你还可以批评张居正的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读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代,品评古人,也是为了更好地做好自己。这就是我们推出“中国历史人物十讲”丛书的初衷。但愿您能在阅读本书系的同时,增加对人生的体悟,陶冶性情、笑面人生。

魅力与争议的集合体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从夏启开始,直到末代皇帝溥仪,所有的帝王林林总总细算起来,足有好几百位。要说其中最富有魅力的帝王,既非武功盖世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亦非文才出众的宋徽宗、李后主。

最有魅力的皇帝这个名号非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莫属。

刘邦是最富有魅力的皇帝,同时也应该是最有争议的皇帝。有人说,刘邦就是一个“流氓皇帝”,骂他背信弃义。狡诈无赖的大有人在;可在另外一些人的眼里,刘邦又是一个真正的豪杰,他白手起家从市县小小的泗水亭长开始,凭借自己的努力,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汉王朝,自此中华帝国在地理上继秦朝以后再次统一,为以后的强大建立了基础,可以说刘邦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史学大师汤因比就把刘邦和西方的恺撒大帝并列,认为这两个人是对人类文明最有影响力的两大人物。

魅力和争议就这样集中到了刘邦一个人身上。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汉姆雷特”。只有把一个人放人他所处的大环境中,才能够对他的一生有个完整的了解。所以要想真正地搞清楚刘邦的真面目,就要从刘邦的出身说起。

由平民到皇帝的历程

刘邦和在他之前的所有帝王都不一样,刘邦是一个平民。平民的出身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平民化可以说是刘邦一生磨不掉的烙印,可以说,他一生都是用一个平民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的,他的一切行为都打上了平民的印痕。

刘邦在处理问题时,总是带着平民的狡诈和精明,虽然说他为他的平民心理付出过很多代价,但是他的成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平民出身分不开。尤其是在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他以平民的精明战胜了贵族的高傲,赢得了天下。

平民的出身,使刘邦在为人处世时十分精明。他很早就深知关系资本的重要性。所以,刘邦早在还没有起家的时候,就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关系高手,他广交天下英豪,上至官吏豪杰,下至贩夫走卒,皆与之为友。广泛的关系为他打开了一扇成功之门,使他找到了成功的方向。

刘邦能够最终取得胜利,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他善于用人。这一点似乎历史上早有公论,刘邦自己也多少有点儿自得地说:汉初三杰“吾皆能善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的确是一个用人高手,他兼收并蓄,豁达大度,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才,他都能够纳为己用,贵为一方诸侯者,贱如挽车走卒者,皆可以招于麾下,为己所用。

关系哲学的实践者

刘邦精通选择人才和使用人才的“经济学”,他选取人才不重出身只重实才。只要是有才干的人,无论地位高低,都放手大胆使用,使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他的帐下搜罗了诸如张良、韩信、萧何、陈平等当世俊杰,为自己出了大力。

刘邦事业的成功和他善于使用手腕也是分不开的。他善于玩弄手腕,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耍弄手段,将整个天下都纳入自己的彀中,即使连与自己最为亲近的萧何,也被他戏耍于股掌之间。他的手段,同样和他的平民化分不开。

你可以说刘邦是一个无赖,他的确是一个无赖,他能够为了自己逃命,而将儿女的安危置之不顾;他为了战胜项羽,能够厚着脸向项羽讨一杯肉羹;他为了胜利,不顾信义,在签订停战协定之后,突然出手,一举击败项羽。他在历史上被人讽为厚黑鼻祖,也是咎由自取。

你可以说刘邦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信奉“实用第一”的原则,在需要他人支持时,不惜割疆裂土,换取他人的支持。等到功成名就之时,即“烹兔杀狗”,置人于死地。

他胆气冲天,从一介布衣揭竿而起,登上九五之尊;他蔑视读书人,可又离不开读书人。无论你用或褒或贬的词来形容他,总之他在楚汉相争中,在这场平民和贵族的较量中,他胜利了,由此开创了大汉王朝四百年的江山。

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刘邦诸多策略的交替使用,是其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为了帮助读者朋友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刘邦这个最富有争议的人物,我们从刘邦平民化这个最为基本的特点出发,系统地讲述刘邦作为一代开国皇帝的成功经历,使大家能够对刘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