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代宫廷社会史
2487800000036

第36章 私人礼仪(4)

开始时作为私人仪式出现的做法(例如 ,雍正皇帝“打破常规”把自己的生母安排在地位更高的皇后之前 ),到清末变成了对近一些的男性祖先的公开的、标准化的纪念仪式。1871年的《大清实录》记载 ,同治皇帝在父亲和祖父的生日时 “前往奉先殿和寿皇殿祭拜 ”,但他没有纪念过更远一些的祖先的生日。《大清实录》没有记载生日那天在内廷举行的其他纪念活动。公开仪式结束后 ,同治皇帝前往乾清宫东暖阁 ,在文宗的画像前上香 ,画像前一直摆着 20样特殊的祭品。这些生日纪念仪式不仅在画像和牌位前举行 ,而且在佛塔或遗物盒前举行 ,例如 ,光绪皇帝在弘历生母孝圣太后的 “金发塔 ”前上香纪念她的生日。这个 “金发塔 ” (现为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品 )是仿照佛教圣山 ———须弥山的形状用线金制作的 ,上面刻有吉祥的符号和词句。塔中有一尊金制的阿弥陀佛 ,以及盛放弘历生母头发的金匣。这个发塔是 1777年孝圣太后逝世后不久用她的金器和金印制作的 ,被供奉在寿康宫的佛堂里。

“遗念 ”包括死者穿过的衣服和其他私人物品。虽然其中一些物品在葬礼上被烧掉了 ,但按照惯例 ,亲朋好友和仆人会得到部分 “遗念 ”,还有一部分可能会被保存在皇宫。考古显示 ,努尔哈赤高曾祖父 (爱新觉罗氏的始祖 )坟墓中保存着 “遗念 ”,这是 1658年把他的尸骨迁葬到新坟墓时发现的。这表明 ,保存 “遗念 ”的风俗可能在满族的祖先女真人中就已存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 “遗念 ”毫无疑问是保存在地面上 ,迄今尚存于盛京的庙里。

1909年光绪皇帝私人物品的分配清单 ,使我们可以看到哪些人得到了 “遗念 ”。到 1909年,得到皇帝 “遗念 ”的人已不仅仅是亲属和仆人 ,重要的汉族大臣亦名列其中。共有 56名男性和 3名女性得到了 “遗念 ”:女性是隆裕皇太后、同治皇帝的遗孀瑾贵妃、恭亲王的长女荣寿格格 (她是被慈禧太后召进皇宫的)。在男性名单上 ,为首者是新皇帝 ,他得到了一顶帽子、一件袍服和一件马褂。多数男性 (包括袁世凯、徐世昌等著名大臣 )得到的是帽子、龙袍和马褂。每个王府都有一个特殊的殿堂 ,称为 遗(“) 念殿”,皇帝的遗物就保存在此殿。

皇帝的私人用品并不是全部被烧掉或分配掉 ,剩下的一部分保存在皇宫里。1756年的一份登记康熙和雍正皇帝 “遗念 ”的清单上 ,罗列的物品有宫帽、帽饰、朝袍、龙袍、褂、腰带及饰物、项链、念珠、袜子和鞋。估计这些物品是分配剩下的。皇帝的某些私人用品可能会受到祭拜。1867年7月25日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四日 )的一道上谕要求将下述物品装进一只红色檀香木匣中 :道光皇帝的白玉带扣 (形状为 “福”字和 “寿”字)、镶嵌珍珠的纯金帽饰、一尊镶嵌珍珠的金佛 ,咸丰皇帝的两个发辫、一只镶嵌珍珠的金龙、宫廷画师丁观鹏画的一幅画和一只朱笔。盛放两位皇帝的这些 “遗念 ”的檀香木匣被移放到养心殿东佛堂的一个壁龛中 ,成为祭拜对象。这可能就是慈禧太后在丈夫的忌日祭拜的 “遗念龛 ”。

生日和忌日都要在私人祭祀场所念经。除了在葬礼上念经外 ,在先皇生日的纪念仪式上也念经。咸丰皇帝活着时在中正殿和弘仁寺举行的为期 3天的念经活动 ,在他薨逝以后变成了 7名喇嘛在慈宁宫每月一次的例行公事。在他入葬之前 ,每逢忌日也诵经 7日。在嘉庆皇帝第一位皇后的忌日 ,太监喇嘛在毓庆宫念经。咸丰年间孝全皇后的画像被挂在钟粹宫 ,每逢她的生日和忌日 ,都有太监喇嘛前来念经。1845年之前 ,宫里的这些诵经活动的祭拜对象显然超出新近死亡的祖先的范围。1845年,生日和忌日的诵经活动被削减 ,这也许是紧缩开支的一项措施。然而 ,到了 19世纪末 ,甚至康熙皇帝最敬爱的祖母孝庄太后的诵经祭礼也被从宫廷的私人祭祀计划表上划掉了。

陵制

清朝皇帝和皇后都被埋葬在精心建造的地宫里 ,地宫是陵墓的组成部分 ,陵墓还有 “神路 ”、碑亭和模仿紫禁城正殿 ———太和殿而建的祭祀大殿等部分。顺治皇帝以前的皇陵都在满洲老家 ,后来的皇帝分别葬于北京东北方和西南方的东陵和西陵。在这些皇陵和明朝皇帝陵前的祭祀仪式是国家级祭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哥罗特和其他人的研究论著都对此做了论述。不过 ,在本节我们将集中探讨其他皇室成员的葬礼。

皇室成员的陵墓是按照非常详细的节约条例修建的 ,这些条例规定了坟墓、用于祭祀的大殿、圣德神功碑和汉族皇陵固有的其他一些设施的规模和大小。死者的级别不同 ,坟墓的名称也不同。只有皇帝或皇后的坟墓可称为 “陵”(皇陵 ),其他妃嫔的坟墓称为 “园寝 ”(满语为 “妃衙门 ”)。当墓主还活着时 ,墓地有一个委婉的名称 :皇帝的陵称为 “万年吉地 ”,王公或公主的墓称为 “福地 ”。王公或公主的坟墓通常不归内务府管 ,也被称为 园(“) 寝”,虽然口头语都称之为 “坟”。

如果说皇陵的主要目的在于凸显皇帝独一无二的尊贵地位的话,那么皇陵周围诸兄弟的墓葬就体现了同样是满族帝王文化重要特征的兄弟情谊。在17世纪 50年代 ,皇帝允许皇婶、皇叔和功勋卓著的高级大臣埋葬在永陵、福陵和昭陵周围。17世纪末启用东陵后 ,康熙皇帝准许把弟弟隆禧 (死于 1679年)的墓建在东陵围墙之外。最终顺治和康熙皇帝的 6个儿子埋葬于此 ,此处遂被称为 “王爷陵 ”。胤禛在西陵以南为弟弟允祐划了一块面积达 100亩的墓地 ,他的另外 4个兄弟 (包括他最喜欢的允祥 )也葬在西陵的围墙之外。

一般来说 ,王公得操办自家的丧事。不过 ,皇帝可以让这件事有例外。1794年,弘历最钟爱的皇孙绵亿的福晋去世了 ,当弘历接到安排葬礼的奏报后 ,就委派内务府官员伊龄阿前去协助绵亿的管家在绵亿养父的坟墓附近找一块 “便宜 ”墓地 ,费用全由弘历支付。不过 ,大多数王公的坟墓都散布在 “京都周围的大平原上 ”。

一般情况下皇帝与皇后合葬在一起 ,偶尔也有妃嫔合葬的。自康熙朝以降 ,皇帝被埋葬后 ,地宫就不再打开了。先于皇帝而逝的皇后最终会入葬地宫 ,但比皇帝活得长的皇后都被埋葬在帝陵附近的单独的陵中。唯一的例外是福临的母亲 ,她的孙子康熙皇帝遵从了她的愿望 ,把她葬在离子孙后代近的地方而不是盛京。作为位于盛京的昭陵的附属陵 ,昭西陵实际上坐落在东陵围墙外、顺治皇帝的孝陵之南。起初这块地方被划为这位皇太后灵柩的暂厝地 ,昭西陵直到 1724年才建成。

乾隆皇帝的生母 (被儿子尊封为太后 )逝世于 1777年 ,比丈夫活得时间长。她的灵柩被单独埋葬在儿子为她修造的泰东陵。与她的情况相似的有嘉庆皇帝的第二位皇后 (比丈夫多活了 30年 )以及咸丰皇帝的遗孀慈安和慈禧。有两位皇后被拒绝葬在丈夫身边。乾隆皇帝降旨按贵妃规格埋葬他的第二位皇后 ,以此表达对她的不满。虽然咸丰皇帝把养母 (道光皇帝遗孀)尊封为太后 ,但当她去世以后 ,他还是被迫 “遵从 ”父亲原来给她定的级别 ,把她埋葬到附属于慕陵的妃子墓 ,而不是单独的一个 “陵 ”。与此相反 ,在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的陵墓中,埋葬着几位先于丈夫而逝的皇贵妃。

在康熙年间 ,皇后的灵柩不必等到皇帝薨逝后再一同入葬。康熙皇帝的景陵是他的第一位皇后去世后开始修建的。景陵始建于1676年,建成于 1681年。到此时 ,康熙的第二位皇后也去世了。她们两人的灵柩暂存于京城以北的巩华 ,景陵建成后得以入葬。此后 ,景陵曾于 1689年、1700年和 1723年被打开 ,以埋葬他的第三位和第四位皇后、康熙皇帝 ,以及他的一位皇贵妃。雍正皇帝的泰陵始建于 1730年,直到 1737年雍正皇帝逝世两年后才建成。雍正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和他最喜欢的一位皇贵妃 (分别于 1731年和 1725年去世 )的灵柩 ,也在 1737年从庙里的暂厝地移出来 ,与他一同入葬泰陵。

级别低一些的妃嫔如何呢 ?在第四章中 ,我们曾谈及有些妃嫔因充当皇子的养母而得到晋升。康熙皇帝的两位皇贵妃在乾隆皇帝入宫与祖母生活在一起时曾照顾过他 ,他特为她们二人修造坟墓以作报答。1681年以后 ,共有 48位妃嫔入葬附属于景陵的一个坟墓中。附属于东陵和西陵的 “妃园寝 ”是按照 17世纪末的先例建造的 ,用以埋葬未与皇帝合葬于地宫的所有妃嫔。

也许最不受重视的是孩子的埋葬问题。他们的父亲很少为他们单独修坟建墓。有些婴儿被埋葬在母亲身边 ,8岁时夭折的康熙皇帝的十八皇子允祄就是这样。胤禛的皇长子 (死于 1704年)和八皇子 (死于 1728年)被埋葬后没有建坟 ,他们的兄弟弘历登基后才按照亲王的规格重新安葬了他们。弘历的皇后所生的大儿子永琏有自己的坟墓 ,因为他死后被追封为皇太子。她的二儿子永琮2岁时夭折 ,被葬到哥哥的坟中。弘历的九、十、十三、十四和十六皇子都是早年夭折 ,也被葬在永琏的坟中 ,现在这个坟墓已成为废墟。与此相似 ,嘉庆皇帝的女儿也埋葬在西陵附近的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