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隋唐三教哲学
2487200000013

第13章 二安史叛乱之前的佛教哲学(1)

当儒者们在为国家治理操心的时候,佛教传进来了。儒者们为国家治理操心,并不只是奉献,而是有应得的回报。儒者们相信,只要他们按照先王之道或圣人之道去做,不是可以立功,就是可以立德。而无论是立功还是立德,都能使他们在生前得到一个较好的社会地位,死后享受规格较高的、时间较久的祭祀。然而现实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他们的信仰。现实中不仅是所谓治世少而乱世多,而且昏君佞臣又总是得势,使他们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告诉他们说,你行善得恶报或许是前世或前不知多少世所造下的业,而恶人得善报也或许是他多少世之前曾行过善事。安心行善吧,善行总会有善报的。于是许多儒者都相信了佛教,而南朝刘宋政权甚至要用佛教来治理他的国家,这样,佛教就日益广泛地流行开来。经过数百年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磨合,到南北朝末期,佛教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宗派。第一个中国佛教宗派是天台宗,其后是法相宗、华严宗和禅宗。由于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法藏原本是法相宗领袖玄奘译经班子中的成员,所以我们在法相宗之后叙述华严宗。由于安史之乱后几乎禅宗一家独秀,其他宗派则日益衰落,所以我们把禅宗放在这一章的最后。

(一)天台宗哲学

1《法华经》和天台宗先驱天台宗最重要的经典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法华经》和一前一后译出的《般若经》、《大般涅槃经》一起,成为“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的经典支柱”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414页。。随着天台宗的形成,《法华经》更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法华经》称,该经是“日月灯明如来”佛在临涅槃之前所说的经:“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序品》),因此,《法华经》乃是佛说的最后的真理。那么,在它的信奉者看来,它应当就是最重要的经典。不过,《法华经》之所以受到特殊重视,固然与它的自称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它讲述了一些更为深刻、世人更加需要的佛教教理。魏晋时代长期流行的《般若经》,强调诸法皆空,甚至佛法也空,阿罗汉、菩萨、佛,也都是空。虽然,空并不就等于零,但是,空毕竟是个表示不存在的概念,说佛及佛法也都是空,也就必然削弱人们对成佛的追求。但在《法华经》中,佛和佛法,都是真实不虚的存在。该经认为,当今的释迦牟尼佛,原本是释氏宫中人,后来出家修行成就了佛道。而成就佛道之后,就获得了永存不灭的寿命。说他灭度,只是为了劝诱世人努力修行而已。并且“诸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如来寿量品》)。释迦牟尼真实不虚的成佛故事,给了其他追求成佛者一个可信可学的榜样;而他成佛之后真实不虚的存在,更是给了追求成佛者以无限的希望。《法华经·如来神力品》还说,《法华经》乃释迦牟尼佛所说,而且这经包括了一切佛法:“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其《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还说,《法华经》就像帝释是三十三天中王、大梵天是一切众生之父一样,此经乃是“诸经之王”,是“一切贤圣学无学及发菩萨心者之父”。

因此,诵读这部经,也就能够获得特殊的、无量的功德,成就佛道。那么,过去的佛已经过去,当今的释迦佛也已灭度,佛为何又出现于世、并且说了这部《法华经》呢?其《方便品》反复阐明:“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就是向众生展示佛之“知见”,并且让众生都能获得佛之“知见”: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故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而众生也只有获得这佛之知见,才能成就佛道,舍此没有另外一条路好走。通过获得佛之知见而成就佛道的道路,被《法华经》称为“一佛乘”(《方便品》)。而且诸佛的一切所作所为,也都是为了让众生获得这佛之知见:“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方便品》)。那么,如何获得这佛之知见,也就成了做佛的根本。佛之知见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透彻地了解佛法的真实面貌,在佛经中叫做“诸法实相”。一般说来,这诸法实相是个非常难以理解的问题,所以《法华经》说:“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方便品》)。依《法华经·方便品》所说,所谓诸法实相,即“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然而,这如是相,如是性又是什么?如何获得这如是相,如是性?《法华经》并没有给出详尽的说明。这就给中国的高僧以充分自由的活动余地,构成了天台宗高僧们理论活动的基本内容。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是智。依据天台宗僧人自己的说法,他们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印度的龙树。至于中国,则智之前有慧文和慧思。佛教的创立,是由于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数日,最后悟得了佛理,成就佛道。后世僧人仿效佛祖,也都把静坐作为成就佛道的基本手段。这样的修行方法,在印度叫做“禅那”(音译),简称为禅,其意为“静虑”,即在思想非常安定的情况下,去体会佛教的义理,和静坐、安定相结合,又叫禅定或坐禅。本来,坐禅或禅定,为的是在安静的条件下体会佛教义理,而体会佛教义理时有一个清静的环境也属必要,所以这两个方面也就向来为佛教所重视,看做是一件事。但在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分裂,也加剧了文化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于佛教,就是南朝佛教重义理,北方佛教重坐禅。

慧文是北方禅师,然而他不满意偏重于坐而忽视对义理的探讨和体会,主张在禅定中重视对佛教义理的体会。坐禅是静止,体会佛理被称为观;坐禅也叫禅定,佛理就是智慧,所以这种方法又叫“止观并重”或“定慧双修”。据天台宗僧人的追述,慧文对《般若经》和《中论》中的一些论述,都有十分精辟的见解。而止观并重、定慧双修,此后就成了天台宗立宗的基本标志。慧思是慧文的弟子,他接受了慧文的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修行方式,并且形诸文字,阐述佛教的道理。慧思认为:“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在慧思看来,佛教所追求的所有目标,包括一切功德,一切神通,一切佛法,都是从禅定产生的。或者说,禅定,是成就佛道的必由之路。但是禅定的目的不是使心念不起,去追求寂静的效果,而是要在思想安静的条件下,去体会佛理。慧思把这样一种方式称为“若欲断烦恼,先以定动,然后智拔”(《诸法无诤三昧法门》)。“智拔”,就是用智慧去拔除烦恼。拔除了烦恼,也就成就了佛道。智拔的方式也就是观,那么,智拔的内容是什么呢?也就是说,用什么样的智慧去拔除烦恼呢?慧思说,观,“应先观身本”。所谓“身本”,就是如来藏,就是“自性清净心”、“真实心”;或者说,就是真如佛性,是佛教最高、最基本的道理。慧思这样描写“身本”: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断不常,亦非中道。无名无字,无相貌。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住处。无愚无智,无缚无解,生死涅槃无一二。无前无后无中间,从昔以来无名字。如是观察真实竟。(《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也就是说,这个“身本”,乃是一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自身没有差别的、永恒存在的绝对实体。这样一个实体,乃是身之本,它也就是法身。与“身本”相对,是“身身”,即肉体之身。这个身,“从妄念心生,随业受报”(《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在六趣中轮回。所以,它是空、是幻。一面是绝对的真实,一面是绝对的虚幻,这就是佛教天台宗修行的根据,也是他们的哲学基础。这个“身本”,或者叫法身、如来藏身,是人人都有的,为什么还要为它修行呢?慧思说:若无净戒禅智慧,如来藏身不可见。如金矿中有真金,因缘不具金不现。众生虽有如来藏,不修戒定则不现。(《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修行,也就是开发自身如来藏、成就佛道的手段。慧思所说的观法,有许多种,都是教人把佛教教义的某个方面作为目标,去认真领会。比如观身本,就是在静坐安宁的条件下去领会真如佛性的永恒不灭。观身身,是在安宁静坐中领会肉体的虚幻。观五蕴,领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道理。观身不净,就是要想着身体是如何肮脏和不值得留恋。在禅定中,通过这样的观,认真领会佛教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向佛教追求的目标前进,比起仅仅追求寂静,使一念不起,显然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在众多观法中,有“观心”一法。观心的方法,可以先想心在何处?在外吗,外面找不着;在内吗,身内也不见心在何处。不外不内,在中间,也见不到心。因此,心也是空无所有。心如此,性也如此:“复观心性,无有心性”。这里的心性,显然是个体的心和性,在慧思看来,它们都是虚幻不实,甚至是不存在的。但是同时,慧思又认为:“三界虚妄,皆心所作”;“自无明缘至老死,皆是心相之所造”(《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这样的心,慧思又称为“妄念心”。与妄念心对立的,是真心,慧思把真心也叫做心性。和真心同义的心性是清净的,也是永恒不变的:“心性清净无有相”,“心性清净如明珠”,“心性寂然不变异”,“心性无体无名字”……(《诸法无诤三昧法门》)。这种虚妄心和真实心的对立,为他的后继者开辟了广阔的理论活动的天地。2智的诸法实相论智继承了慧文、慧思开创的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传统,对止观的意义作出了更加明确和充分的阐述: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若偏修习,即堕邪道。(《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虽说是止观并重,实际上,智仅仅把止作为观的条件,而“把止观的重心放在观上”潘桂明《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9页。。然而,观的内容也非常多,原则上说,任何一种佛教道理,都可以作为观的对象,或者说,也应该作为观的对象。那么,在这些观的对象之中,有没有一种最重要的呢?依《法华经》所说,“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并且指出了诸法实相的“如是相,如是性”等等。这种只有佛与佛才能究尽的道理,自然是佛教最高的道理,也是修行者观的最高道理,最主要的内容。智说:实相是佛智慧门,门即境也。(《摩诃止观》)通过观,究尽了诸法实相,也就得到了佛的智慧,悟得了佛之知见,进入了佛的知见,成就佛道。据说智在修习止观时,有一天,忽然对诸法实相有了深刻的体悟。《佛祖统纪》卷六载:师又因读《中论》,至《四谛品》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恍然大悟,顿了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龙树的《中论》是大乘空宗的代表性作品,偈文的思想,是《中论》的核心内容。由于诸法无非因缘所生,所以它们是空,即虚幻不实。这里的空,一般被认为是“真谛”,即佛教的真理;而世俗的人们给了它们各种各样的名字,认为它们是真实的存在,但是这些名不过都是假名。这里的假,被认为是俗谛,即世俗人所说的真理。既看到世俗人的认识是假,又看到诸法不过是因缘所生,虚幻不实,这就达到了正确的认识(中道谛)。这首偈和空宗的基本思想一致,不承认任何真实存在的东西。但在智看来,这首偈反映了空与有的统一。而中道,说的就是“空有不二”。智所说的有,就是诸法实相,是永恒存在的、不变的本体。但是这样的本体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通过因缘所生的诸法而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是通过这些虚幻不实的存在而体现出来的;而这些虚幻不实的存在,也不是绝对的空和假,而就是那真实的诸法实相的表现。在智看来,只有这样的认识,才是中道,即才是不陷入片面性的正确认识。有,体现于空和假中,所以有离不开空和假;空和假中体现着有,所以空和假也离不开有。于是空有不二,三谛(真、俗、中道)圆融。这体现于空假之中的有,智没有去着力论证它的真实不虚,而是用“妙有”这样一个概念去描述它的存在:实相之相,无相不相。又此实相,诸佛得法,故称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