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五千年历史之谜
2485600000048

第48章 传说背后的悬疑——神话之谜(5)

还有一种说法:嫦娥是由常仪、常宜、常羲、尚仪演变而来。常仪可见《大戴礼》。《大戴礼·帝系篇》说:常仪为帝喾妃,?訾【zōu zǐ】女。以善于占月之晦、朔、弦、望而著名。《礼记》孔颖达疏又把常仪写作常宜。说帝喾次妃?氏之女曰常宜,生帝挚。《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有人说帝俊即帝喾,常羲即常仪。《吕氏春秋·勿射篇》说:“尚仪作占月。”有人说古读常为尚,尚仪即常仪。总之,常仪、常宜、常羲、尚仪都是嫦娥的音转而已。

常羲生12个月亮的说法,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雏形。月亮在黑暗的夜晚,给人以美丽的光亮。上古的人民观察月亮明、暗、圆、缺的变化,掌握了每月29天左右发生一次盈亏。每12个月又有一个周期,“十二”的观念便随着古人对月相的观察而产生了。

从民家女到护海神

“海神”妈祖之谜

古代人民行驶在惊涛骇浪、深不见底、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就如离开了父母亲的孩子般孤独无助,这时人们心中便有了依靠——海神“妈祖”。

妈祖,原名林默,后人尊她为灵女、龙女、神女,民间习惯上又称她为妈祖,是宋代福建莆【pú】田湄州的一位传奇式人物,也是世界闻名的中国“海神”。

相传妈祖出生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父帷悫【què】,讳愿。五代闽时,任都巡检(负责沿海治安巡逻的官员),母王氏,生一男六女,妈祖即为其最小的女儿。自出世至满月,不闻哭声,因此取名为默。妈祖自幼聪颖不凡,8岁时进私塾读书,过目成诵、进步非凡。10岁时即信佛焚香念经,早晚不懈。13岁时常有一位老道士玄通往来其家,对林默说:“你具仙骨,应得渡入正果”,于是授以“玄微秘法”。经依法修炼,均能领悟要旨。16岁时尽“窥井得符”,通灵变化,能为人治病,并常渡海救助遇险船只,于是闻名遐迩,人们尊她为“通贤灵女”。13年后,即宋雍熙四年(987年)丁亥秋九月初九日,妈祖28岁,别诸姐上湄峰最高处,白日升天而去。由于神话传说中的妈祖生得神异,聪明过人,虽出身于仕宦之家,然却颇善于驾舟泅水,勇毅超群,以行善为乐。她一生中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众多渔舟商船;且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己任,因之世世代代受到沿海一带的渔民的爱戴与崇敬。

有人认为妈祖的父母,正史中无明确记载,妈祖实际上是普通民女的神化,把神的出身和血统高贵糅合起来,是后人提高对神灵尊崇的结果。按周立方先生的研究,妈祖应是个普通劳动人民的女子,由于她的舍己救人和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而受到广泛的尊崇;更因其心地善良、智慧超群,关心乡里疾苦,好行善事,抢救海难,奋不顾身,而赢得了人们的爱戴。

蔡尔鸿先生认为,宋朝泉州、莆田航海十分发达,湄州介于福州、泉州之间,也曾是一个重要港口,然因海上航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于是企求神灵保佑的安全心理,更成为人们的迫切希望,妈祖信仰因之应运而生,成为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在宋代,道教曾一度占上风,阴阳学说在民间很流行,而阴阳学说则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也属阴”;又“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合适”,正是在这种阴阳学说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认为水在地上属阴,故水神自然是属阴的女性,富有传奇色彩,以拯救海难为怀的妈祖正中其选。宋代朝廷,为进一步统治人民,推行封建迷信这一“麻醉剂”,利用顺从民间信仰,加予赐封,从而使原先只在莆田地区沿海建庙信仰的妈祖崇拜,得以公开推广扩大开来。特别是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路允迪奉使高丽安然返国后,船中有莆人李根向朝廷奏陈系妈祖显灵相助,请求封赐,于是宋廷即赐封妈祖顺济庙额,得到了公开承认与推广,历元至今,逐渐成为全国性的信仰。这其中的推广发展媒介,除来自朝廷的不断加封,达官显贵与富豪的献地立祠创庙外,还有如下传播媒介:

首先,封建王朝的褒封和上层人物的推崇,是妈祖作为中国海神得以迅速推广的关键。从妈祖诞生的宋朝起,经元、明、清历代帝王的数十次褒封,如南宋王朝褒封妈祖尊号就达14次之多。妈祖从“夫人”、“天妃”、“天后”,直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如无封建统治者的这般极力推崇,显然也就难以推广的。正如台湾学者林明峪先生所说,“这种受帝王尊崇、上行下效的结果,使妈祖的信仰圈子更为扩展,造成更广大的香火气象,而无人不知不晓的局面的形成,实有赖于帝王的带动作用”。

其次是船员、渔民和海商。妈祖既是一位公认的海神,故凡与海有关系的人们,就必然是妈祖信仰的虔诚信徒,在科学不甚发达的当时,海上航行对神灵的寄托祈祷,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是人们的普遍心理。故船员、渔民、海商足迹所至,就会建造更多的妈祖宫庙,出现更多的妈祖信徒。如创建于元泰定三年(1226年)的天津天妃宫,后来竟成为全国三大天后宫之一。明代以降,妈祖信仰更进一步向我国沿海地区,甚至海外各地传播,如美国西太平洋的檀香山、旧金山也都建有妈祖宫庙。郑和下西洋、郑成功开发台湾,均有大批船员商人,在取得一定经济实力之后,也认为是海神保佑的结果,因之捐资兴建天后宫,遂成风气,越建越多,建筑也越来越壮观。

再次,华侨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媒介。众所周知,福建华侨人数众多,他们远涉重洋到国外经商谋生,均得冒生命危险,才能到达目的地,于是祈求神灵保佑,旅途一帆风顺,乃是大家的共同心理,妈祖自然会成为他们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华侨一旦经营发家致富,均认为是妈祖神助的结果,于是建庙祭祀自不待言,华侨无形中也就成为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天然使者。如马来西亚,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天后宫35座,时至今日,香火还很旺盛,尤其是1985年竣工的吉隆坡天后宫,费时五年,其建筑之壮丽,堪为全马来西亚建筑之冠。再加上林氏宗族成员的积极传播,迁居台湾、日本及至东南亚,妈祖信仰更达到登峰造极。如台湾的妈祖庙共有500多座,大多与林氏宗祠设在一起。日本鹿儿岛片浦的妈祖神像,相传也是明末莆人林北山从湄州祖庙请去的。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台湾、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又再次掀起了“妈祖热”,纷纷不远万里上湄州岛朝圣行香、旅游观光,人数多达10万人次以上。加上明清以来,我国沿海北到京、津、鲁、江、浙、沪,南到广东、海南所建的众多妈祖宫庙,遂使妈祖成为统领四海的最高海神,她的名字又伴随漂洋过海的侨胞传到世界各地,成为颇具世界影响的中国海神的象征。

不过有人认为妈祖有如此广大神力,非普通女子所能及,妈祖被封为天妃、天后,实为水神、地的代称。

无论如何,妈祖在人民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形象,一个救人于水火中的“海神”,一个值得学习尊敬的传奇人物。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之谜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成语,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八仙也是民间所喜爱的仙人。那么,八仙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八仙的神话传说又是怎样演变的呢?

据有人研究,“八仙”一词,比铁拐李等八仙的出现要早得多。他们认为汉朝时已有“八仙”一词,原是指汉晋以来神仙家所幻想的一组仙人。盛唐时有“饮中八仙”。在汉唐时代,“八仙”只是一个空泛的名词,与铁拐李、钟离权等有名有姓的八仙还没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公认的铁拐李、钟离权、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滨、韩湘子、曹国舅这八仙,似乎到明中叶才确定下来。据赵景深《八仙传说》指出,在元代,甚至在明代前期,八仙究竟是哪几位,尚无定论。在元代马致远的《吕洞滨三醉岳阳楼》中,八位神仙,何仙姑榜上无名,多了一个徐神翁。在另一些戏剧中,也有类似“重男轻女”的倾向,这回顶替何仙姑的是张四郎。或有了何仙姑,又缺了曹国舅;甚至无张果老、何仙姑,而又冒出了风僧寿、元壶子。但徐神翁在八仙中是经常有位置的,后来才不知不觉为何仙姑所取代。自从明代吴元泰《东游记》和汤显祖《邯郸梦》问世后,八仙就按现在流行的八位固定下来了。

八仙并不是人们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有历史人物为依据的,但到底是哪几位历史人物,说法一直各异。铁拐李,一说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六篇《明之神魔小说》中,又说铁拐姓李,名玄;赵翼《陔余丛考》中记载,铁拐本姓刘;也有的书说他姓岳、姓姚等等。张果老,原名张果,有关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郑处海的《明皇杂录》等书。张果其人,在《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说他生于尧时,长生不老,因此不知他的籍贯和生年,武则天、唐玄宗似乎都信以为真,派使者去请他出山,曾出入宫廷,等等。何仙姑的事迹见于宋人著《集仙传》,说她是唐代零陵人;《续通考》则说她是武则天时代的人,生于广州增城,是何泰之女。韩湘子,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韩愈的侄孙,进士出身,官至大理丞;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至于曹国舅,据《续文献通考》及明代陈仁锡《潜确类书》所载,是宋丞相曹彬的儿子、曹太后的弟弟;然而《宋史》中记载曹彬之子、曹太后之弟曹佾,未尝有成仙之事,此外又别无曹国舅成仙的记载:因此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对此提出了质疑。

有人说,“吕洞滨、钟离权、蓝采和纯属民间传说”。其实这三位在历史上也是有案可查的。在八仙的来历中,故事最多、分歧最大的是吕洞滨。历来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吕洞滨姓吕名岩,唐末人。《全唐诗》、《词综》中都收有吕洞滨的诗。赵景深在《八仙传说》中,列举宋代有关吕洞滨的记载五条,指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洪迈《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均有记载。明代有关吕洞滨的文章更多,有的说他是唐代礼部侍郎吕渭之后,唐末举进士不第;也有的说他咸通中进士及第,做过县令。对他的籍贯,也有二说:一说是唐京兆人,而《宋史·陈抟传》又说他是唐关西人,活了一百多岁。关于他的字“洞宾”,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冯吉曾在《文汇报》载文谈及:据说,他因时局混乱,看破红尘,遂弃官携妻出走隐居,老夫妻俩住在山洞中,相敬如宾,故而得名。在八仙中,只有吕洞宾与张果老两位是正史中有记载的。

钟离权,《全唐诗》卷三十一传中称他是唐咸阳人,号和谷子,曾遇老子授仙诀,后传道入崆峒山。《集仙传》则说他在“唐末入终南山”。《全唐诗》收有钟离权诗一首。他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后人误称他为汉钟离,《历代神仙史》把他列为汉代神仙,汉大将钟离权,后又有人附会其为汉代将军钟离昧,越说越离谱了。

关于蓝采和,陆游《南唐书》等书均有记载,是唐末逸士,据说他着夏服絮衫,冬天常卧于冰雪之中,还常在长安市中拥蓝而歌,并自称为蓝采和。元代《蓝采和》杂剧中又说他原名许坚,蓝采和只是乐名,《全唐诗》也收有许坚的诗,注明是庐江人。

八仙的来历,在清代已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注意和考证。乾嘉学派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指出,韩湘“初不言其有异术”,是一种附会,曹国舅成仙的传说,与《宋史》中曹佾的记载不符,等等。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八仙的故事作评价,认为这些故事最初是由流传在人民口头上的一些民间故事结集起来的,但在社会上影响很大。解放后,中国出版部门刊行过《四游记》,其中的《东游记》,就是专门讲八仙过海的故事。

回头看看八仙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八仙的地位并不牢固,时常有别的仙翁来凑热闹,企图取而代之。幸亏他们事迹卓著,又颇得民众喜爱,才得以名存青史并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