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祈福”说。认为是一种祈福的方式。据元代的《云南志略》说,土僚人死后,置于千仞巅岩之上,先附者为吉。也就是说,悬棺放置越高越好;自然坠落时,落得越快越好。这样,为了子孙后代幸福安康,死者的尸骨就只能越放越高,一个比一个高了。
悬棺葬之谜似乎有了一些解,但这些解能否成立,还是古代文化史中的谜。这些谜团的答案只有随着对古代百越人的思想、文化、风俗、技术能力的了解的深入才能逐渐揭开。
小妹妹愿把绣球抛情郎
抛彩球风俗探秘
小小彩球一扔,如意郎君便入我怀。如此大快芳心之乐事,风行中原本是意料中事。
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在《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一剧中,叙述了洛阳富绅刘仲实欲为女儿月娥择婿,但想到“姻缘是天之所定”,就决定以抛彩球的方式“凭天匹配”,“但是绣球儿落在那个人身上的,不问官员、士、庶、经商、客旅,便招他为婚。”不料绣球竟中贫士吕蒙正,于是演出了一段悲喜故事。关汉卿《山神庙裴度还带》叙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只是关剧中的一对男女早已确定联姻,男的金榜题名,奉皇帝之命完婚之后,以抛彩球的方式作为完婚的礼仪。这不同于王剧的刘仲实抛彩球是基于不信人事,惟听天命。另外还有女子看中某男,抛球择婿的。如《西游记》第九回三藏之父陈光蕊被相府小姐相中而抛球成婚就是一例。
这种婚姻方式在汉族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吗?史学家和民俗学家各执己见,至今难下定论。
持存在论的学者认为,抛球成婚的风俗是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周礼·周官·婚氏》记述:“仲春令会男女,奔者不禁。”此言虽语焉不详,不像元代以后文学作品所描述的盛况,但可能就是这种风俗的雏形。至于为何以后的史书、地志及诸家笔记中绝少言及此种风俗,乃因为此种风俗随着社会物质的进步,婚姻礼仪渐趋繁复而逐渐衰微。明人梁玉绳《黔苗词》注云:“阵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为节。奔而不禁……”又云:“未娶者插白鸡羽跳月;又以五色布为球,谓之‘花球’,视所欢者掷之。”梁氏所描述的虽是苗家风俗,但与《周礼》所言有相似之处。可能是这种风俗由汉族传入苗族。明代诗人高启见过宋时一幅描绘南宋时期抛球择婿的盛况的画,高启《观顾蕃所藏宋赐进士丝鞭歌》一诗较详细地记叙了当时新中进士游街、富家抛球择婿的情况。诗中有“天街直拂花枝过,择婿楼高彩球堕”的诗句。清人金檀引《宋状元录》注高诗云:“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辛未,策试进士赵逵等及第,出身有差。上御集英殿拆号,唱进士名,各赐绿袍、白简、黄衬衫;赐状元等三人酒食五盏。三人……骏马快行……自东华门至期集所,豪家、贵邸竞列彩幕从观。其有少年未有室家者,亦往往于此择婿。”又注“择婿楼高彩球堕”一句云:“苏轼诗:‘眼乱行看择婿车’。”从此看来,宋时汉族有此风俗。其所言与小说、戏剧中的情况极相似。
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汉族没有这种抛球成婚的风俗。他们指出,如果中国历史上汉族存在过这种婚姻风俗,那么为何史书、地志及各家笔记中难以见到记载,而仅见于文学、戏曲作品?在封建社会,信天命者极多,如果王剧《破窑记》中的刘仲实能如此,那么抛球联姻者就不知有多少了,但这些仅是稗官之言。再说,这种联姻方式过于奇巧,于情理不合。婚姻自古以来皆被视为人生大事,取决于这种俄顷间的抛打彩球似乎不可信。如果男女间本已定姻,或女方看中某男,但在乱哄哄的时候难免抛中他人,那么是嫁之乎?拒之乎?如果被掷中者已婚或本人并不情愿,那么又该如何处理呢?看来,这是文人们构想出来的。如果要说有,在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中倒有这种婚姻方式,不过有别于小说、戏曲中所描写的结彩楼和女子抛球。陆次云《跳月记》记载苗族男女春月跳舞求偶,女持球以掷意中人的详细情况。又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载:“交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驰’。男女目成,则女受驰而男婚己定。”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所载与周氏相同。在电影《西南高原的春天》里,亦可见傣族抛彩球的仪式。可见在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中,在旧时其婚仪中多有抛彩球之俗。学者们据此推测,中国元代文学作品中抛彩球的风俗,是因为元代形成了各民族的空前大一统,当时西南各族与中原往来频繁,这种风俗自边州以口头而传至中原,时人感到新鲜,文人遂加以改造而加于小说、戏剧之中。更重要的一层原因是长期受多重压迫的妇女尤其喜闻这种有些微选择配偶自由的风俗,因而随之宣扬。虽然妇女仍因礼教的束缚而难以实现自由择偶的意愿,但终可寄理想于此,因而元代以后描写这类风俗的小说、戏剧大盛。
抛彩球联姻的风俗,文学作品中描写甚多,西南诸民族确曾存在过,而史志及各家笔记惟独没有关于汉族这一风俗的记载。因而,抛球联姻的风俗到底是中原所原有,抑或是中原本无而为西南诸族所独有,此谜至今仍难解。
火把照亮的前程
火把节来历之谜
每年6月25日,大理城乡各族群众穿起节日盛装,杀猪宰羊,庆祝火把节。由于民族和地区不同,仪式和娱乐方式大不相同,来历也是不同的。
火把节是中国西南彝【yí】族和白、哈尼、傈僳【lì sù】、纳西、普米、拉祜【hù】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其时间在夏历6月24日或25日,一般延续三天,因以燃火把为节日主要活动内容而得名,是名闻遐迩的民俗活动,其中以彝、白两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对于这个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传统节日的起源,在文献和当地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动人的故事。
据明清时期的《同诏通记》、《南诏野史》、《滇系·杂载》等书记载,火把节源于阿南死节。这个故事说,在汉代元封年间,云南大理曼阿奴酋长的妻子阿南,被汉将郭世忠看中。他为了达到占有阿南的目的,害死了她的丈夫曼阿奴,坚贞的阿南恐遭郭世忠逼迫,假意答应于他,并要求郭世忠允许她搭帐篷来祭奠亡夫,焚毁原夫给她的衣服后再换上郭世忠所给的衣服,并要使国人都知道她的再嫁是合乎礼节的。在郭答应后的第二天,阿南在焚毁亡夫的衣服时,当众说:“‘妾忍以身事仇?’遂引刀自断,身扑火中。国人哀之,每岁以是日燃炬聚会以吊之。”这天恰是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李元阳《万历云南通记》卷十一)。
《记古滇说》、《滇载记》、《滇史略》等明代文献和白族民间传说中认为火把节是因慈善殉节一事而起源的。这个故事说,在唐朝时期的云南六诏中,南诏的势力最为强大。唐开元十八年,南诏王皮罗阁为了吞并其他五诏,设下圈套,用松明建造了一座楼,以祭祀为名,通知其他五诏的诏主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来松明楼举行祭祖大典(六诏同祖)。各诏主接到请柬后,先后起程来到南诏(其中越析诏因路远未到),邓赕诏主的妻子慈善行前曾感到此行有诈,因劝说不成,便给丈夫套上一个铁手镯,与之告别。当各诏主齐集松明楼祭祀完毕后,皮罗阁便在夜里命人放火烧楼,楼上的四位诏主均遭惨死,其尸骨只有邓赕诏主臂有铁镯而被慈善认领。皮罗阁见慈善才貌双全,欲娶为妃,但慈善不从,并拥兵守城,与之抗衡,最后因寡不敌众,自尽殉节。后人为了纪念慈善这段智慧贞烈的事迹,便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以点火把缅怀她。
火把节的起源除了文献记载外,在民间还有不少传说故事。撒尼人传说:天上阿育神把五谷撒到地上,人间丰衣足食,天王对此极为不满,便派大力神来到人间毁坏庄稼。大力神逞威,一下把水牛打翻在地。这时,英雄朵阿惹姿挺身而出,与大力神摔跤搏斗,战而胜之。大力神气急败坏,撒下香炉灰,变成各种害虫危害庄稼。人们便点起火来烧害虫。这就是火把节摔跤、斗牛的由来。
纳西族传说:玉帝嫉妒人间美好生活,命掌火天神去放火。天神不忍烧毁人间,悖旨被斩,一滴血掉在地上变成小孩,教人们连点三夜火把,以瞒过凶残的玉帝。火把节就是纪念这位保全人间的天神。
阿细人传说:为了打败残暴的奴隶主那迢迢,救出被抓同伴,英雄阿真拿无数火把捆在大群饿羊的角上,赶着羊开路率众冲进城堡,把那迢迢烧死,其后便年年点火把庆捷。
撒梅人传说:点火把是为寻找在保卫撒梅家园的战斗中,被入侵部落杀死的撒梅王的精灵。
拉祜族传说:世上出了专吃人眼的恶人,善人用蜂蜡裹羊角,点上火,找到恶人,并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制服了他,人们便定这天为火把节,以纪念这位善人。
傈僳族传说:诸葛亮南征到维西,帮助百姓开田种稻,派兵回四川运稻种,路遇猛虎、瘴气。百姓闻风便点起火把前去,赶走猛兽,驱散瘴气,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接回运稻的汉族士兵,以后便以这天为火把节,庆贺民族亲睦交往。这种种美丽的传说,也像火把节本身那样多姿多彩。
刘尧汉、卢央、陈久金在其所著的《彝族天文学史》中认为,那些历史传说故事只是从表面上附会于火把节的起源,实际上并未道出火把节的真正来历。火把节就是星回节,是彝族的新年节日,也就是农历中所保留的十月太阳历的节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火把节和星回节都是汉族对这个节日的称呼,前者从表面上反映了节日活动的主要特征——点火把,而后者则指出了节日的性质。火把节一名比星回节要晚出现,它直到清康熙以后才在文献中见到。十月太阳历是中国上古的一部历法,它的基本结构是全年分为10个月,每月恒定为36天,以十二属相轮流纪日,两个月为一季,余下的5至6天为过年日。在以阴阳历为主的中国文化中,十月历是目前已知的中国第三部太阳历,即阳历。
火把节燃火把究竟是何意义呢?一般认为,燃火把反映了西南地区彝、白等民族对火的崇拜。因为火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人们的心中,既有畏惧心理,又有崇敬心理,是人们普遍崇拜的自然力之一。此外,火在西南民族的农业生产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火耕作为一种原始的耕作方法,在很多民族中曾长期施行过,它对农作物收成的丰歉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人们燃火把也有祈祷丰年的意思。
水中折射的笑脸
傣族泼水节来历之谜
泼水节是傣族的年节,节日来到,人们盛装而行,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象征吉祥、幸福和健康。水的洗礼,水的欢唱,水花朵朵,笑语阵阵,一片欢腾……
泼水节是欢快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年节,傣语称为尚罕或京比迈(新年),又叫厚南(泼水节),属小乘佛教一岁之首的宗教节日。时间在傣历的六月(公历4月中旬),每次举行三至五天,头几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以前在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要沐浴盛装到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继而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然后再把一尊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妇女围着佛像,泼洒用香花泡成的香水,为佛“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为戏,进而四处游行,泼洒行人,相互祝福,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除病。下午便举行“丢包”,属青年男女借以求爱谈婚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进行放高升(用竹筒装入火药的自制大爆竹)、赛龙舟等盛大庆祝活动,整个泼水节达到了高潮。解放以后,当地政府已破除了一些陈规陋习,增加了健康内容,改为第一天开欢庆大会,会后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如文艺演出、赛龙舟,放高升等;第二天举行欢快的泼水活动,从早到晚无论是城市或农村,大街小巷到处水花飞溅,欢声如潮;第三天赶摆(赶街),组织物资交流活动。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一年一度的傣族泼水节盛况。
然而,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民间传说很多,其中有一个主要神话故事说。相传很早以前,傣族地区有个凶恶的魔王,他滥施淫威,使风雨不定,庄稼难活。他有七个妻子,都是从民间抢去的美丽姑娘。姑娘们看到恶魔给人间带来无穷的灾难,自己也深受其害,就想法把恶魔杀死。可是恶魔本事很大,杀死他非常困难。后来,她们听说只能用他头上的一根头发拴住他的脖子,才可以把他杀死。一天夜里,魔王喝得酩酊大醉,睡成一堆烂泥。她们便悄悄地从他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紧紧地拴住了魔王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颅掉了下来。姑娘们非常高兴。可就在她们欣喜无比的时候,滚在地上的那魔王的头突然冒起火来,而且火越烧越大,眼看将酿成大火灾。大姐情急,一把将恶魔的头颅抱起,说也怪,魔鬼亦随消失,地上的火也熄灭了。为了不使百姓受害,她们便把魔鬼的头轮流抱在怀里,一直抱到腐烂。每当轮换时,姐妹们便泼洒清水,为替换下的姐妹冲洗身上的污秽。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舍己为人的姑娘,就于每年这一天互相泼水,即沿袭为泼水节。
另一个神话传说即直接与创建傣历有关。说很早以前人们不懂得历法,只按下雨和干旱等自然季节进行生产,后来才曲彭麻鲊【zhǎ】、阿先由彭、罗戛阮那彭三天神创立了历法。但这历法一年只分为三季,没有过年习俗。天长日久,这不精确的历法,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农业生产。后来有个王子叭山沙为了拯救人们免于灾难,决心不娶妻,不继承王位,四处巡视,最后终于利用木制的翅膀飞到天上,恳求天神修正历法,以降福于人间,但却遭天王拒绝。叭山沙气愤已极,在5月15日用头猛撞天门自杀,这一壮举感动了另一位天神努巴努彭,最后才修订了历法。当百姓知道叭山沙王子以自杀身亡的代价感动天神,修正历法的消息后十分感动,人间从此以6月作为过年。年节定为4天,第一天称“莫为”(意已死),第二天称“恼”(意腐化),第三天称“叭王玛”(意新年到来),第四天定为娱乐日。从此,人们为了洗去叭山沙的血污,每逢新年都要泼水,以便洗旧迎新。为了给叭山沙带来新年的快乐,每年泼水节时都要向天上放高升。
目前,学术界关于傣族泼水节的来历看法也不一致。王军在《泼水节源流考略》一文中认为:关于泼水节的真正来历,是跟佛教的产生和传播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泼水节又称佛诞节、浴佛节或花节,是纪念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6月15日诞生的节日。佛教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神话传说,在这一节日中一般要举行****,以香水泼洗佛像,施舍僧侣,不少地方举行拜佛祭祖、赛龙舟以及互相泼水祝福等活动。关于佛诞节(泼水节)的日期,原是为佛历6月,日本是公历,而云南傣族正是在公历4月中旬,可见,泼水节来历与佛教是息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