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策略与方法
2484000000033

第33章 历史的诡计——经典谋略中的心理战(6)

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很慌乱,并趁机故意放俘虏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乱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为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仅撤退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惨重的报告,觉得大势已去,只好收拾残部,悻然返回龟兹。

◎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被荷兰殖民者统治了数十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立志收复台湾。公元1661年4月,郑成功率两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澎湖岛。想要占领台湾,赶走殖民军,必须先攻下赤嵌城(今台南安平)。

郑成功亲自寻访当地熟悉地势的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走:一条是南航道,这条航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行无阻,又较易登陆。荷兰殖民军在此设有重兵,工事坚固,炮台密集,对准海面;另一条是北航通,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礁石密布,航道狭窄。殖民军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北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郑成功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浅,但海水涨潮时,仍可以通大船。于是郑成功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城。

郑成功计划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做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者急忙调集大批军队防守南航道。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势浩大,喊声震天,炮火不断。所以,郑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平安无事。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南航道激战正酣,郑成功率领主力战舰,人不知鬼不觉地乘海水涨潮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军从梦中惊醒,发现已被包围。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狼狈逃窜,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

声东击西这一计谋讲究的是造成错综复杂、危机四伏的处境,然后抓住敌人不能自控的混乱局面,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之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使敌人产生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在心理学中,声东击西实际上是在利用环境的力量给敌人造成混乱的局面。社会心理学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模式,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情境有时候甚至能够决定人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效果。声东击西正是利用这一点,达到扰乱敌人心智,进而乱中取胜的效果。

瞒天过海中的心理战

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施展瞒天过海之计,出其不意取胜的战例不胜枚举。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施展瞒天过海之计,出其不意取胜的战例不胜枚举。瞒天过海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在战争中,它是一个利用人们存在常见不疑的心理状态,进行战役伪装.隐蔽军队集结和发起进攻企图,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计谋。可以说这一计谋,又是建立在对人们惯性思维利用的基础之上的。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这一计谋被用的频率非常高,在现代的商业战争中,虽然有违反商业道德的质疑,此计也经常被运用。

◎ 陈后主中瞒天过海之计

公元583年,陈叔宝当了陈朝皇帝。他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奸臣乘机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陈朝危在旦夕。当时,隋文帝统一了北方,国力强盛,斗志正旺。他分析局势,深知陈朝国力空虚,已不堪一击,便派兵南下,想一举攻灭陈朝。可是,隔着一条长江,如何进攻才能够万无一失?老臣高颖悄悄向隋文帝献了一条妙计。隋文帝依着高颖的计策,命令几路大军浩浩荡荡一齐进攻,首先切断了长江上游与中下游的陈军的联络,使他们不能相互照应。

与此同时,隋朝大将贺若弼率大军向陈朝国都建康进军。兵马来到长江北岸驻扎下来。只见帐篷林立,军旗飘扬,人喊马嘶,一派战前景象。江南陈朝将领见此阵势,以为隋军即将渡江攻城,顿时紧张起来,召集全部人马,抖擞精神,准备与隋军决一死战。谁知剑拔弩张地等了几天,隋军不但没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下一些破旧小船。陈朝将士以为隋军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轻易进攻,上上下下都松了口气。可是不久,隋军又集结江北,安营扎寨,陈军慌忙再度备战。这样反复折腾了几次,陈军人困马乏,加上粮食又被隋军间谍烧毁,陈军更是人心惶惶,进退两难。就在这时,隋军突然发起总攻。浩浩长江之上,万船齐发,战鼓喧天,陈军哪里还有还击之力,连陈后主也乖乖地当了俘虏。隋文帝笑逐颜开,重奖有功将士。他夸赞高颖道:“好一个瞒天过海之计!若不是如此麻痹敌军,我们怎会不费吹灰之力就取胜?

◎ 张守圭计破契丹

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多次侵犯唐朝。朝廷派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平定契丹之乱。契丹大将可突干几次攻幽州,未能攻下。可突干想探听唐军的虚实,派使者到幽州,假意表示愿意重新归顺朝廷,永不进犯。张守圭知道契丹势力正旺,主动求和,必定有诈。他将计就计,客气地接待了使者。

第二天,张守圭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营中宣抚,并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内部的底细。王悔在契丹营中受到热情接待,他在招待酒宴上仔细观察契丹众将的一举一动。通过观察,王悔发现契丹众将在对待朝廷的态度上并不一致。王悔又从一个契丹小兵口中探听到分掌兵权的李过折一向与可突干有矛盾,两人貌合神离,互相不服气。

王悔特意去拜访李过折,装做不了解他和可突干之间的矛盾,当着李过折的面,假意大肆夸奖可突干的才能。李过折听罢,怒火中烧,说可突干主张反唐,使契丹陷于战乱,人民十分怨恨。他还告诉王悔,契丹这次求和完全是假意,可突干已向突厥借兵,不日就要攻打幽州。王悔乘机劝说李过折,唐军声势浩大,可突干肯定失败。若他脱离可突干,建功立业,朝廷保证一定会重用他。李过折果然心动,表示愿意归顺朝廷。

王悔完成任务后,立即辞别契丹王返回幽州。第二天晚上,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袭可突干的中军大帐。可突干毫无防备,被李过折斩于营中,契丹营大乱。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涅礼召集人马,与李过折展开激战,杀了李过折。张守圭探得消息,立即亲自率领人马赶来接应李过折的部属。唐军火速冲入契丹军营,契丹军内正在火并,混乱不堪。张守圭乘势发动猛攻,生擒涅礼,大破契丹军。从此,契丹叛乱被平息。

瞒天过海可以这样来理解,当防备十分周密的时候,就容易麻痹大意,平时看惯的往往就不再怀疑了。把密谋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事物。

因此,瞒天过海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实际上,它利用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定式,甚至包括心理的刻板印象。在战争中,这一计谋利用人们存在常见不疑的心理,进行伪装,隐蔽了军队集结和发起进攻的企图,从而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欲擒故纵中的心理战

欲擒故纵这一计对于施计方智慧的要求可以说是三十六计中最高的,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对方,因而在我方占有优势的情况下故意先放松一步,放对方一马,使对方麻痹大意。和其他计谋不同的是,要想使用欲擒故纵之计,必须对敌方的心理特点了如指掌,能在我方占有优势的情况下主动放松一步,这也要求施计方具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因此,历史上成功运用此计的都是一些名垂青史的军事大家。

◎ 诸葛亮七擒孟获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诸葛亮得知后一笑,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诸葛亮找来孟获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诸葛亮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到了汉营。诸葛亮用计第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

这次,汉营的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样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像是开玩笑一样。诸葛亮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必有后患。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一计。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诸葛亮一眼就识破了他的诡计,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仍是不甘心,诸葛亮便第三次放虎归山。

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时而动。一天,忽然有探子来报,说诸葛亮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诸葛亮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就这样,直到孟获第七次被擒,才真心投降。

诸葛亮的七擒孟获,用的是心理战中的“怀柔夺心”战术,使其心悦诚服。“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诸葛亮正是抓住了孟获的这个心理特点,不惜七擒七纵,终于为蜀国的边境迎来了长久的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