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江湖郎中,行骗江湖
“朱熹有足疾,曾有一个江湖郎中来为他治疗。针灸以后,老夫子感到腿脚轻便了不少。朱十分高兴,重金酬谢的同时,还送给这个道人一首诗:‘好多年走路靠一根瘦竹撑动,想不到针灸还真有神奇之功。扔开拐杖出门儿童看了发笑,这难道就是从前匍匐而行的老翁?’道人拿了朱熹手书的诗章,就离去了。没几天,朱熹足疾重新发作,且比没针灸前更厉害了。急忙派人去追寻道人,已不知道逃到那里去了。朱熹叹息道:“我不是想惩罚他,只是想追回赠的那首诗,唯恐他拿去招摇撞骗,误了别人的治疗。”以上引用的是江湖郎中的寓言故事,而民间又常常将江湖郎中与卖狗皮膏药的人联系在一起。卖狗皮膏药的人与江湖郎中十分相似,他们虽说没真本事,但也有那么一点点蒙人的雕虫小技,再加上他们高超的骗术,行走江湖,骗人钱财,往往得手。他们之所以行走江湖,飘忽不定,是因为他们明白,正因为是行骗,所以必须平凡的走动,以免被人抓个现场。将刘备与江湖郎中比较,也是十分相似的。不能说刘备一点本事也没有,只是他那点本事与他匡扶汉室的理想比较起来,不相称。所以,刘备要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不得不装仁义、装孙子,以此江湖行骗。下面从四个方面揭露刘备的江湖骗术。
第一节、本是奸雄
社会现在流行一种作法,无论是找工作还是提干抑或晋级、评职称都要填一张履历表。为什么要填一张履历表呢?就是用人单位会通过这张履历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对其本人作出判断。一般来说,只要你提供的履历表是真实的,那么依据履历表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基本上是真实可靠的。我现在为大家提供一份刘备真实、可靠、较为详细的履历表,你就可以判断刘备到底是“天下枭雄”还是“天下奸雄”了!
刘备从东汉末年大动荡的背景下起事----组织义军征讨黄巾农民起义军,这段经历曲折、动荡不安。先是跟从校尉邹靖征讨黄巾军有功,弄了个安喜县县尉,后又因鞭笞督邮丢了官。不久又攀上了都尉毋丘毅“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这一段经历,居无定所,无明确作为,所以略去。主要履历从跟随公孙瓒开始:
一、刘备与公孙瓒
刘备是怎么搭上公孙瓒这只船呢?
刘备和公孙瓒是同学,比公孙瓒小几岁。读书时,两人关系很好!刘备视公孙瓒为兄长,任高唐县令的时候,县城被黄巾军攻破,由此去投奔已为中郎将的老同学公孙瓒。公孙瓒看在老同学的分上,表其为别部司马,让他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抵御冀州刺史袁绍。多次立有战功,由此暂时代理平原县令,后又兼任平原相。按理说老同学对公孙瓒是有情有义的,在刘备无所安身时,不但接纳了刘备,还上表为其申请了官职。后来又晋升为平原县令,但刘备却不安心,跑到了徐州陶谦那里。跑到陶谦那里也就算了,却用尽心计离间公孙瓒与赵云的关系。本来赵云与公孙瓒的关系就不那么铁,经刘备多次暗示,赵云终于离开了公孙瓒,走到了刘备一起。赵云的本事大,大家是知道的。公孙瓒与袁绍作战时几乎丧命,幸亏赵云相救才打败了袁绍,捡回了一条性命。可见赵云之于公孙瓒多么重要。公孙瓒就这么一根擎天柱,可惜也被刘备挖走了。
二、刘备与陶谦
刘备到徐州牧陶谦那里,是因为徐州牧陶谦杀死了曹操的父亲等一干亲戚、家人。曹操为报父仇,带兵血洗徐州。在这一种紧迫环境下,刘备去徐州解救。刘备这人运气好,来到徐州,写信给曹操,劝说曹操撤兵。曹操本来就看不上刘备,对刘备给自己写信,劝自己撤兵嗤之以鼻,并说“刘备何人,敢以书来劝我?”但此时,曹操的后院,兖州出了变故。吕布被李傕打败后,来到了兖州。陈宫与张邈也叛变投靠了吕布,兖州几乎都成了吕布的了。此时,曹操不得不撤兵回家救火。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才卖了个顺水人情给刘备,但陶谦不知道详情,还以为是刘备退兵有功。要将徐州让给刘备,刘备死活不肯接受。对此,《三国演义》第十一回、第十二回进行了大胆演绎,歌颂刘备多么仁义。陶谦再三让徐州,刘备都不为所动,最后是在众人的劝说下才半推半就地接手了徐州。为了歌颂刘备的仁义,《三国演义》还作了大胆铺垫。按《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到徐州去是因为刘备当时与田楷共为公孙瓒防御袁绍进攻,一同驻扎在东面的齐国。陶谦向田楷求救,田楷带着刘备一起过来了,到徐州后陶谦给了刘备四千士兵。事后田楷回去了,刘备就留在了徐州。而《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却交代此时,刘备正在北海孔融那里,替孔融征讨围城的黄巾军。孔融建议刘备同往徐州解救陶谦,刘备说我到公孙瓒那里去借几千人马,随后就到。对此,孔融不太相信,怕是托辞。刘备说了句令所有人不能忘怀的一句名言“圣人仁: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这是一处铺垫。第二处是刘备到公孙瓒那里借兵,两人有这样一段对话,“瓒曰,‘曹操与君无仇,何苦替人出力?’玄德曰:‘备已许人,不敢失信。’”由此两处铺垫,刘备的仁义、诚信形象就完备高大起来了。此时的刘备不但向老同学公孙瓒借兵两千,还借走了赵云。
除了这一段话是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与诚信外,经《三国演义》的作者大胆演绎后,刘备不接受徐州也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那样。“孔文举令备来救徐州,为义也,今无端据而有之,天下将以备为无义之人矣。”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不接受徐州并不是为义也,而是害怕。“陶谦死,糜竺率众人迎先主,先主不敢当”。有两点理由可以证明先主不敢当。第一点理由是众人都劝说刘备接手徐州事务,刘备说了一句话:“袁术近在寿春,这个人家里四代人出了五个三公,天下的人都归心于他。您可以把徐州托付给他。”对此,孔融有一句话“袁术他不是忧国忘家的人。他的先人不过是墓中的一堆枯骨,不值得挂在心上”。这里的意思是“四代五公”是过去式,不可怕。第二点理由,见《三国志。陈群》传,其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当时陶谦病死,徐州的官员想迎纳刘备去做州牧。刘备想去,陈群劝刘备说:袁术的力量现在还很强大,您现在东去徐州,一定要和他争斗。如果吕布袭击将军的后路,将军即使能得到徐州,事情也一定不会成功。”刘备最终还是东去徐州,和袁术打了起来。吕布果然袭击了下邳,又派兵帮助袁术大败刘备,刘备十分后悔没有听从陈群的劝告。陈群是当年刘备任豫州刺史的别驾,由此可以看出刘备不是不想要徐州,而是十分想得到徐州。不要徐州不是出于“义”,而是害怕守不住。
三、刘备与吕布
徐州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再加上人口多,地方富裕,谁都想要。刘备来到徐州等于是坐到了火药桶上。先是吕布来了,吕布是在兖州被曹操打败后,无路可走时到徐州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讲吕布到徐州,刘备认为吕布是当今英勇之士,出城三十里迎接,并打算把徐州让给吕布。其意思是突出刘备的至仁、至义、至信。而《三国志。吕布》传裴松之注引用《英雄记》的内容有这样的叙述“布见备,甚敬之……令妇向拜,酌酒饮食,名备为弟,备见布语言无常,外然之而内不悦”,由“外然之而内不悦”可知,刘备只是表面上与吕布应酬,而骨子里却看不上吕布。由此可知,刘备不会如《三国演义》叙述的那样要拱手让徐州于吕布。我们都知道吕布为人也不怎么地道,刘备让吕布屯军小沛是有恩于吕布,吕布却乘刘备与袁术交战时乘机端了刘备的徐州老窝。不过后来,吕布为刘备做了两件好事。一是刘备与袁术作战,最后落得无家可归,无粮可食,以至“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的悲惨景象。此时,刘备求救吕布,吕布接受了刘备的投降,让其驻军小沛。这是《三国志。先主传》的说法,而《三国演义》第十五回的说法是刘备引兵东取广陵,被袁术劫寨,折兵大半,回来时遇上吕布之使,邀请刘备回徐州。二是在袁术遣三万大军围攻刘备时,刘备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向吕布求救。吕布化解了这次危机。那就是著名的辕门射戟的故事。可是后来,刘备又不安心小沛,在那里不断招兵买马,壮大自己的实力,又抢走了吕布托人买的战马。由此,吕布恼怒。吕布派高顺打败了刘备,并再次掳走了刘备的妻子儿女。后来曹操帮刘备打败吕布,并将吕布活捉去,吕布求刘备在曹操面前“发一言而相宽”。当曹操问刘备怎么处置吕布时,刘备回答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吗?”意思是说吕布反复无常,处死不足惜。吕布目视玄德,大呼:“是儿最无信者”。这段故事记叙在《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三国志。吕布》传也有同样的记载。
四、刘备与曹操
刘备与曹操的关系十分纠结。我这里主要讲赤壁之战前,刘备与曹操的关系。
刘备与曹操早就认识,《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英雄记》讲:“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兵会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这里可以看出,刘备与曹操早年志同道合。后来,刘备被袁术、吕布打败后,曹操都出手相救,刘备先后两次投奔曹操。
第一次是“袁术来攻先主,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阴。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侯”。这是《三国志。先主传》的说法,这是曹操从道义上支持刘备。而《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据此演绎出“二虎夺食计”,企图借此计离间刘备与吕布的关系,让其火拼。此计不成又生出“驱虎逐狼计”,挑拨刘备与袁术的关系,企图借袁术的力量消灭刘备。这与《三国志。先主传》明显不同。《三国志。先主传》是“袁术来攻先主”,袁术是主动进攻,而《三国演义》是“却说袁术闻说刘备上表欲吞其州县”,是刘备主动进攻。如果真有此说法,就不会有曹操第二次、第三次相救刘备了。
曹操第二次相救,是刘备经吕布同意,驻扎在小沛,不但大肆扩军,还抢走了吕布的战马。由此恼怒了吕布,被吕布打败。逃到曹操那里。曹操不但没有采纳谋士处决刘备的建议,还厚待刘备,表荐刘备为“豫州牧”。以兵三千,粮万斛,使往豫州到任,并向东进攻吕布。这段故事,《三国志。先主传》与《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叙述的基本相同。
第三次是曹操帮助刘备打败了吕布后,刘备又回到了许昌曹操那里。《三国志。先主传》是这样记载的:“助先主围吕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复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甚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并让刘备见了汉献帝,通过查阅宗族家谱,认了“皇叔”。曹操先后三次出手相助,特别是第二、第三次,是帮刘备从困境中走了出来。如果刘备是一个仁义至信的道德君子的话,应该是感恩戴德的。刘备是怎样对待曹操的呢?不说早年为了陶徐州差点与曹操干戈相见,就是后来刘备也不为这一切所动。刘备终“不为人之下”之人,尽管曹操给了他很多。那些都不是他所要的,他所要的曹操给不了。他也知道了曹操的心事,为了麻痹曹操,弄了一块荒地,终日侍弄蔬菜,以此掩饰自己的狼子野心。后来终于逮了一个机会,曹操同意他带兵讨伐袁术。刘备借这个机会逃跑了,逃跑时慌慌张张,以致关羽、张飞也大惑不解:“兄今番出征,何故如此慌张?”玄德告诉他们:“吾乃笼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海,鸟上青霄,不受笼网之羁绊也。”跑到徐州,迫不及待的杀死了曹操的徐州刺史车胄,并占领了徐州。
五、刘备与袁绍
到了徐州,杀了曹操的徐州刺史车胄,闯了大祸。曹操一怒之下,派兵攻打徐州。刘备丢下关、张兄弟,还有老婆、孩子,逃到了袁绍那里。袁绍父子是怎么招待刘备的呢?
先是袁绍的儿子,青州刺史袁谭“将骑迎先主”。谭“驰使白绍”。后是“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绍父子倾心敬重”。而刘备是怎样对待袁绍的,不说早年刘备帮公孙瓒进攻袁绍,差点要了袁绍的命。也不说其二弟关羽帮助曹操杀死了袁绍的两根擎天柱——颜良与文丑。就说刘备当下是怎样对待袁绍的。一是在袁绍那里,以召集逃散的士兵为借口,不断地招兵买马。驻扎一个多月,就召集了几百人的队伍。二是背着袁绍与关羽联系,关羽也回到身边。三是见到袁绍与曹操相拒官渡,大势已去,暗地里做准备离开袁绍。最后见袁绍大势已去,被曹操打败,无处可走的情况下,跑到了刘表那里。在刘表那里,袁谭被曹操追赶得无路可走时,向刘表求救,希望刘备从中帮忙。刘备将袁氏父子的好处忘得一干二净,不但没有帮袁谭求情,反而为刘表支招,写了两封没有用的信,分别把袁谭与袁尚奚落了一顿。
六、刘备与刘表
到了刘表那里,同样也是受到了热情接待和实质性的帮助。所谓热情接待,《三国志。先主传》是这样写的:“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刘表亲自出城迎接,用上宾之礼对待先主。所谓实质性的帮助,《三国志。先主传》是这样交代的:“差其兵使屯新野”。加强他的兵力,让他屯驻在新野。既给他扩充了部队,又给了他地方。由此可见,刘表是真心实意欢迎刘备的,对其帮助也是真心实意的。但刘备是终不为人之下,吃人家的,拿人家的,却还是要挖人家的墙脚。一句“荆州豪杰归先主者甚多”就可看出。由此,刘表起了疑心,暗中防备,让刘备驻守博望坡,在那里抵御夏侯惇、于禁的进攻。见《三国志。先主传》。
从《三国志。先主传》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刘表对刘备是真心实意的,后来察觉刘备有异心,也只是暗中提防,没有加害刘备之意。而《三国演义》根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世语》与《魏书》中的内容演绎了两个故事。一是刘表设宴谋杀刘备,其意是突出刘表容不下刘备。二是刘表临终时将荆州托付刘备,刘备不接受,其意是表示刘备的仁义。
第一个故事,裴松之注引用的是《世语》中的内容,大致的意思是说:刘备驻扎在樊城,刘表对他很好。但同时也害怕他的为人,不是十分相信他。设宴请刘备,蒯越、蔡瑁等人想乘刘备赴宴的机会谋害刘备。被刘备发觉,伪装上厕所,偷偷的逃出去了,他所骑的马名叫的卢。骑着的卢逃跑,不幸掉到襄阳城西面的檀溪水中,陷在淤泥当中,无法摆脱。刘备着急地喊道:的卢啊,今天的处境很危险,你要努力啊!的卢似乎通人性,乃一跃三丈,跳过去了。后来有人追过来了,传达刘表的致歉,说:为什么这么快就离开了呢?对于这个故事,孙盛不相信,说:这些话是不值得相信的,刘备在刘表那里是不得已,客居于此。当时刘表与刘备的实力悬殊,刘表要加害刘备那是分分秒秒的事。如果真有这种变故,为什么刘备在刘表那里一直到刘表去世都没有危险呢?这都是世俗之徒的妄加评说,不是事实。《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根据这段叙述作了大胆演绎,其意是说蔡瑁、蒯越等人借宴请刘备之机,加害刘备。
第二个故事,裴松之注引用《魏书》的内容,意思是说刘表病得不轻,将荆州托付给刘备,对刘备说:我的两个儿子没有本事,而部下也七零八落。我死之后,治理荆州的大任就交给你了。刘备回答说:你的儿子都有才干,您不要太担心了。有人劝刘备采纳刘表的主张,刘备回答说:刘表对我太好了。如果按他的话去做,都会认为我这人缺少仁义,所以不忍心这么做。对于这个故事,裴松之最后评论说也不值得相信,其原因是刘表夫妇向来就宠爱刘琮。放弃刘琦,立刘琮为太子是刘表夫妇早已确定的事情。刘表临终前将荆州托付给刘备,这是无缘由的。对于这个故事,《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作了交代,表现了刘备的仁义之心。这回开头有这么几句话,刘表病危,诸葛亮劝刘备趁机取荆州以作为安身之地。“今若不取,后奈何及”。玄德曰:“吾宁死,不忍作背义之事。”这就是《三国演义》演绎这个故事的目的,拿没有的事突出刘备的至仁至义。
再者,这两个故事前后自相矛盾,前者是要处死刘备,后者却要让刘备为荆州牧。从这一点看,孙盛、裴松之的说法都有道理。
七、刘备与孙权
曹操统一北方后,终于来到了荆州。刘表走了,刘琮投降了,刘备没有了依靠。曹操率轻骑追刘备一日一夜急行三百余里,于当阳长坂坡追上了刘备。刘备丢掉老婆、孩子带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跑。在如此危急时刻“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在如此危急时刻,孙权是怎么对待刘备呢?孙权给刘备做了三件好事。
第一件好事,联合刘备于赤壁打败了曹操。使刘备在生死存亡之秋终于活下来了!如果没有孙权的帮忙,刘备肯定活不下来。当然孙权自身也有危险。
第二件好事,打败曹操后,给了刘备安身的地方。赤壁之战之前,是刘表让刘备在新野安身,后来曹操来了,刘备从新野逃走了。由此就没有了安身的地方,赤壁之战后,孙权让刘备有了立足之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这是《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江表传》的内容。由此可见,刘备借荆州是有根有据的。
第三件好事,为了巩固孙刘联盟,孙权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当然其用意主要是孙权对刘备有点畏惧,想以此牵制刘备。
但刘备是怎样对待孙权的呢?最有名的,家喻户晓的是借荆州不还。借荆州不还本来就是一件没有仁义,不守诚信的丢脸事情。却被《三国演义》拿来反复演绎,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而一个理智的读者应该读出的不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而应是泼皮无奈,没有诚信。
刘备不但借荆州不还,后来还以为关羽、张飞报仇为借口,企图剿灭东吴。可惜的是不但没有剿灭东吴,反而让东吴火烧连营七百余里,落得白帝城托孤的悲惨结局。
八、刘备与刘璋
诸葛亮说刘璋暗弱,意思是刘璋是一个昏庸软弱的人。不管这句话是否有凭据,但刘璋是一个讲仁义、实诚的人,这是有证据的,《三国志。法正》传有这样的记载。尽管这一点前面以交代,我觉得在此需要重复几句。郑度劝刘璋说:“左将军刘备孤军深入来袭击我们,部下士兵不到一万人,军民还没有归附他,他只能用田野中的庄稼作为军粮,军队缺少必要的物资。对付他的最好办法,是把巴西和梓潼的百姓全部驱赶到涪水以西,将仓库中的粮食和田野的庄稼全都烧掉,增高壁垒,深挖战壕,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到来。他们到这里,熬不过一百天,就一定会自行逃离。这时我们追击,就一定能抓获刘备。”郑度这个焦土抗战的策略不能不说是成功取胜的上策,连刘备听了都害怕。可是刘璋没有采纳,不采纳的理由是:我只听说用抵御敌人的办法使民众安定,还没有听说过扰动民众来躲避敌人。从这方面看刘璋暗弱也不无道理,但是从这点来论刘璋宅心仁厚也是名副其实。刘璋不但没有采纳郑度的馊主意,还罢了郑度的官。刘璋不但不做没有仁义的事,连讲不仁义的话的人都深恶痛绝。
现在回到正题上来,刘璋是怎样对待刘备的呢?
听张松说:刘备是使君的汉室宗亲,曹操的敌人,善用兵。若用刘备来讨伐张鲁,张鲁必败。打败了张鲁,益州就会强大起来。益州强大了,曹操就是敢来进攻,也不会有好果子吃。由此派法正带四千人的队伍去迎接刘备。先后送给刘备的物资以巨亿计,刘璋自己也亲自离开CD前去迎接,相见甚欢。
刘备是怎样对待刘璋的呢?
其一,还没有见面,就有法正、庞统建议刘备在相会的地方袭击刘璋。只是刘备有点担心,这是件大事,不能草率,怕出乱子才没有动手。
其二,本来到益州是来讨伐张鲁的,刘备没有立即这样做,二是“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实际上是图谋不轨。
其三,是不断地向刘璋索取。本来刘璋就够大方了,给刘备的馈赠是以巨亿计,对之太好了。使刘备没有理由对刘璋下手,后来找了个借口,说曹操进攻孙权,我们和孙权唇齿相依,不救孙权,我就有危险,要回师救孙权。你刘备回师救孙权,你要走就走,但是却提出了一个条件,要刘璋提供士兵一万及所需要的军用物资。刘璋没有满足刘备的要求,只给了四千士兵,其余的物资只给了一半。但毕竟还是给了,刘备说刘璋给少了。以这个理由向刘璋进攻,占领了益州。这有点像萨达姆,找科威特借钱,后来到期不但不还,反而说科威特那块地方都是他的,真实强盗逻辑。
以上,我们将刘备从投靠公孙瓒开始,到取刘璋而代之占领益州为止,以上这段简历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从这个履历表中,我们可明白无误的认识到刘备并非天下枭雄,而是天下奸雄。他所到之处都十分伪装,在公孙瓒那里装老同学,求得同情;在陶谦那里装仁义,求得虚名;在吕布那里装“熊样子”,求得原谅;在曹操那里躲在菜地不出来,装农夫,求得蒙人;在袁绍那里装忠诚,求得宽容;在刘表那里装皇室宗亲,求得信任;在孙权那里装英雄,求得援助;在刘璋那里也是装皇室宗亲,以此糊弄刘璋。
刘备还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家伙,在强者面前装孙子,在弱者面前打肿脸充老子,被强者打得满地滚。如在曹操、吕布面前,连老婆都被打丢了。打得弱者满地滚,如刘备对待刘璋就是这样。
当然事情都有两面性,刘备的伪装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也是策略。韬光养晦,在强者面前,力量不如人,其技也不如人,不装孙子也不行。这装孙子也是一门策略,这是老子的策略,“柔弱胜刚强”。刘备最后在益州建立蜀汉政权,称王称帝。尽管是偏安一隅的小皇帝,这也是一件十分不简单的事。再加上与曹操、孙权显赫的身世相比,刘备毕竟只是个编席贩履之徒。这样一个编草席子,贩卖草鞋营生的草根,居然做了皇帝,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更应推崇这种装孙子的计谋与为人之道。
另外,从这份履历表中,刘备还有一点值得推崇,那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意志与精神。我们做事情有这种精神就会增加成功的砝码。
至于《三国演义》大肆渲染刘备的至仁至义这一点,我认为也值得商榷。我并不认为刘备有什么仁义,我倒认为刘备毫无仁义可言。由此,大家请看下一节,刘备毫无仁义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