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码三国英雄
24818700000011

第11章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第四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前面林林总总的讲了九讲,从曹操一生的大事件及成长轨迹到曹操的智慧与建树以及曹操在历史社会中人们对他的误解都作了叙述分析,现在该是对曹操形象作总结的时候了。那么曹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用陈寿的话说,曹操应是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结尾写道:“汉朝末年,天下大乱,豪强同时起兵,袁绍在北方四周虎视眈眈,力量强大,没有人是他的敌手。曹操运筹帷幄,用武力征讨国内,采取申不害、商鞅等法家治国的策略,通晓韩信、白起的用兵奇技。根据每个人的才能授予官职,是人尽其才,克制感情,讲求谋略,不记旧仇,终于能完全掌握了国家机要,建成大业,就因为他具有最优越的智慧和才略,曹操可以说是个非常的人物,盖世的豪杰。”陈寿从政治家与军事家两个方面对曹操做了概括,作为政治家能采取申不害,商鞅等法家的主张依法治国。作为军事家,通晓韩信、白起的用兵奇计。不管是政治家,还是军事家,他都能善于用人,克制感情,长于谋略。陈寿下结论说,曹操是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由此,我准备从三个方面说说曹操为什么可以称为“非常之人,超世俊杰”。

一、冲锋陷阵的战士。

曹操,在沙场上披坚执锐,身先士卒,鼓励士兵忘我战斗。这方面的事例太多,只列举一例,让大家管中窥豹。

曹操与吕布的濮阳之战。

对于这次战斗《三国演义》十一回、十二回浓彩重墨,曹操在这次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虽“误中匹夫之计”,仍是“吾必当报之”。在攻濮阳城时,李典曰:“主公且在城外,容某等先入城去。”操喝曰:“我不自往,谁肯向前!”遂当先领兵直入。其战士不怕牺牲,冲锋陷阵的勇敢性格一句“我不自往,谁肯向前”表现得淋漓尽致。进城中计,被重兵包围,好不容易被典韦救出,又被冲散。途中又撞上吕布。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也。”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曹操拨转马头,望东方而去。正逢典韦,后又遇上夏侯渊,才得以捡回一条性命。曹操在吕布以戟击盔的危难时刻,仍能从容地反指曰,表现了曹操临危不惧、临乱不惊的淡定。

二、出奇制胜的将军。

老子说:“知人之智,知己者明”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两位先贤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对人、对己认知的重要性。老子是哲学家。他是从人生观的角度上来解读的。其意思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慧能力就是表现在对人、对己的认知上,在做事时认知了别人,认知了自己,就会很智明或者说明智地对待双方,处理好事情。而孙子是军事家,是从战争的认知角度上解读对己、对人的认知。如果在战斗中,既掌握了自己的情况,又掌握了对手的情况,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克敌制胜。曹操就是这样一位将军,战场上常常转危为安,化被动为主动。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就是基于对人、对己的透彻认识,下面举三例作说明。

其一、曹操与审配、袁尚的邺城之战。

审配守邺城,曹操将邺城围住。“尚还救邺”,诸将皆以为“此归师,人自为战,不如避之”。公曰,“尚从大道来,当避之,若循西山来者此成擒耳”。“尚果循西山来临釡水为营”。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写众人害怕“不如避之”。其理由是“此归师,人自为战”。这是回家复仇的部队,他们为保卫家园而战,为复仇雪恨而战,定抱必死之心,以一当十,人自为战。这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曹操既知其一,也知其二。既知其一,他们如果从大道而来,说明这是一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部队,我们应该回避。他又知其二。如果从西山小道而来,那么这支部队虽然是回家为保卫家园而战,但是他们还是没有以死相拼的勇气,他们还是有畏惧,有后顾之忧。对于这样一支报仇却怕死的部队,其战斗力可以想象,强大不到那里去。而袁尚果从西山小道而来。由此,曹操自信地说“孤已占领冀州了,你们各位知道吗?”他的将领都说“不知道”。曹操又说“你们各位不久就知道了”。《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后来的结局果如曹操所料,对于这一点《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做了详细交代,曹操为什么能打败回师救援的部队顺利占领冀州呢?就是基于对袁尚有深刻地认识,认识到袁尚所带领的部队并不是一直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部队,而是一支左顾右盼、三心二意、贪生怕死的部队,基于此做了准确分析,作了周密部署,掌握了主动权。

其二、曹操坐收渔利。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孽根性。这一人类共有的劣根性,也被曹操拿来设计,而且是随心所欲。如北征乌丸。袁尚、袁熙最后逃到了辽东太守公孙康那里。客观上讲,逃到那里,要剿灭袁尚是有难度的。其难度有三点:第一点,“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公孙康这个人本来就是凭天高皇帝远这一点不服朝廷,有反抗性。第二点,袁氏家族与辽东官员的关系较好。“袁绍皆立其酋豪为单于,以家人子为己女,妻焉”。好到什么程度呢?这些单于都是袁绍扶持起来的,为了巩固关系,袁绍把家中佣人的子女当做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些人为妻。第三点,如果加大打击力度,袁尚与公孙康就会联合起来,做困兽斗。他们害怕被消灭,会以死相拼。在这样的险情下,曹操没有采纳部下,“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的计谋。而是,自信的对这些人说:“我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我还想让公孙康斩杀袁尚、袁熙,派人送来首级,不需要麻烦士兵了。曹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但没有进兵,反而是撤兵回柳城。不久,公孙康果然派人送来了袁尚、袁熙及速仆丸等人的首级。对此,部下大惑不解。曹操解释说:“公孙康向来就害怕袁尚这些人,我如果抓紧攻打他们,他们就会联合起来,以死相拼。不攻打他们,他们反而会自相火拼。情势就是这样,为什么是这样呢?这就是人性的自私自利性造成。实际情况也是这样。《三国志。袁绍》裴松之注,引用《典略》中内容:“尚为人有勇力,欲夺取康众,与熙谋曰,‘今到,康必相见,欲与兄手击之,有辽东犹可以自广也。’康亦心计曰,‘今不取尚、熙,无以为说国家。’乃先置其精勇于厩中,然后请熙、尚,熙、尚入,康伏兵出,皆缚之,坐于冰地”。由此可见,曹操对人性入木三分的认识,对于这种困兽,如果你抓紧攻击,就给他们造成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胜利条件。所以,曹操回避了这一点,转而利用人性自私的劣根性,让他们彼此为了活命而自相残杀。由此,说曹操利用人性的弱点设计而造成随心所欲的程度,这一点也不过分。

其三、吕布,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用《魏书》曰:“于是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不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这个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十二回。吕布第一次来攻击时,曹操是空城,只有一千多士兵在家,想布疑兵,也无兵可布。由于屯子旁边有茂密的树林,又曹操本人诡计多端是出了名的。据此两点,吕布怀疑林子里有伏兵,而且吓得不轻。是相互提醒,曹操这个人诡计多端,不要中了他的伏击。其结果是自行退兵十余里。吕布第二天又来了,这次来是想好了主意的,是先放火烧掉那片树林,企图将伏在树林中的士兵烧死。可惜的是,吕布这一点心事早已被曹操看透,吕布第一天之所以退兵,是怀疑树林里有伏兵,那么曹操将计就计,多插旌旗于林中,以疑之。而把伏兵布在无水的长堤上,以断其后路。由此,大败吕布。

曹操,我们说他是一个出奇制胜的将军。其实,这个“奇”并没有多么奇怪,只是出其不意而已。只是对手疏忽被曹操钻了空子。曹操之所以能事先知道对手有机可乘,是基于人性的深刻认识。如“公孙康与袁尚的窝里斗”,袁尚已到山穷水尽,按部下建议,应是痛打落水狗。而曹操却反其道而行,放落水狗一条生路。不但没有进攻袁尚,反而撤军回柳城,表面上看,留给公孙康与袁尚一条生路。而实际上是给两条饥饿的狗一块骨头,这两条狗为了生存,必然会为了一块骨头生死相搏,二狗相争,必有一败,曹操由此坐收渔利。要是公孙康与袁尚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为了一块骨头窝里斗。可惜,他们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就必然遭曹操算计。

三,海纳百川的领袖。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意思是: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周公是怎样礼待天下贤士的呢?据《史记》记载:“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意思是周公为了接待天下贤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先后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曹操与周公比较起来,做得更具体、更细致、更周到。下面试着举几例说明。

其一、能宽容、包容部下的过失。最有影响的事件是毕谌和魏种,毕谌是欺骗了曹操。曹操刚刚占有兖州时,陈宫、张邈等人趁曹操征战徐州,投奔了吕布。此时,张邈掳走了毕谌的母亲,妻儿。曹操知道后,劝毕谌为了母亲还是投靠张邈。应该说曹操是很看重亲情的,但毕谌却表忠心,说他不会为了母亲,去投靠张邈。会一心一意跟曹操革命到底。曹操听了这句话,非常感动,感动得流下了鼻涕眼泪。可是,一转眼,毕谌就找了一个机会跑了。跑到了张邈那里去了。后来曹操打败吕布,活捉了毕谌。很多人数都替毕谌担心害怕,可是曹操不但没有为难毕谌,还给了一个鲁相的职位。其理由是“夫人其孝如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无所求也”。魏种更特别,魏种是由曹操推举为孝廉的,兖州叛乱,曹操对魏种很信任。说“谁都会叛变我,惟有魏种不会叛变我”。当看到魏种也逃叛了,曹操气得发怒说“只要魏种不逃到天涯海角,我就不会放过他。”后来,魏种被曹操活捉了。曹操还亲自为其解开捆绑的绳子,并重用了他。其理由是“唯其才也”

其二、勇于承认错误。陈群后来做了管干部的官,当时有人推荐乐安人王模,下邳人周逵,曹操要征召他们。陈群不同意,并且封还了曹操征召王模、周逵的任命书。后来,这两个人作奸犯科,被判处死刑。曹操于是向陈群道歉。

更特别的是高柔的例子。高柔在洛阳任法曹掾,曹操任用卢洪、赵达等人担任校事,高柔反对曹操任用这两人担任校事。不但反对任用这两人担任校事,而且还主张约束惩罚他们。其理由是,这两人品行不好,曹操不同意。并说,你对赵达等人的了解恐怕不如我。他们能打探,举报,分辨很多事情,这些事情让贤人君子是做不到的。后来赵达等人违法牟利,东窗事发,曹操杀了这两人以此向高柔致歉。能知错,认错,改错更加赢得了部属的信任。

曹操能重用高柔,向高柔认错。与陈群相比,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你要是知道了高柔其人就会为曹操唯才是举之举感到敬佩。高柔,陈留人,高干的堂兄。高干是袁绍的外甥,高干被袁绍派到并州驻守,曹操打败袁绍后,高干假意投降,后又反扑。而高柔早年在曹操领兖州牧时,与张邈相争。就劝族人离开陈留,去投奔高干。后来,高柔归顺曹操,曹操借故要杀掉他。但由于高柔的才干,不但没有杀害他,反重用他。对于这样一个仇人的亲属,曹操能如此对待,不能不令人敬佩。

其三、善于关心人,善于做人的工作。如,徐奕这个人,脾性秉直,做事一丝不苟。当时,丁仪等人很受宠信,一起陷害徐奕。而徐奕始终不屈服,曹操对徐奕说:您的忠诚坦荡,古人也超不过您,但稍稍有些过于严厉。过去西门豹佩软皮带,以警示自己不要太急。能够以柔弱克制刚强,这是我对您的希望。如今,您统管留守大事,我就不再有后顾之忧了。用古人西门豹劝勉徐奕,不但有作为上司如父亲般的关爱和信任。更有作为兄长般的信任与体贴。加上西门豹这面镜子更具有可知得失的劝勉作用。由此,赢得了徐奕的忠心耿耿。对此,后来的曹丕都感叹不已“未尝不嗟叹,思奕之为人”

其四、关心部属,细致入微。如前面讲过袁涣这个例子。袁焕死后,曹操为之伤心流泪,并赐给谷物两千斛,并为此写了两张手令。一张是以国家的名义写的,用的是国家仓库的谷物。一张是以自己的名义写的,用的是自己家的谷物。这两张手令各有含义:用国家的名义是依法赏赐,用自己的名义是以情赏赐。而两张手令表现出的共同意义是体现曹操不管有多忙,都不忘对有贡献的部属的细致关怀之情。

其五、曹操对人的关怀,体现在生前死后。典韦死后,曹操路过其遇难的地方,还专门停下三军,为其设祭。袁绍死后,曹操路过其墓地,还专门祭拜。尽管这人生前既是自己的死对头,也曾是自己的好朋友。但不管是自己的死对头还是好朋友,曹操对之祭拜,表现的是人性的怜悯与人文情怀。

其六、绝不强人所难。曹操虽然爱慕有才之士,有德之人。但对于这些令自己倾慕之人,曹操表现出来的同样是大度心境,绝不强人所难。如辛评、审配、韩珩都是袁绍的部属,这些人都是曹操敬慕的人士,见到这些人后,曹操都想留下这些人为己所用。但他们都不动摇对袁绍的忠心,不改变自己的初衷,不倾慕曹操给予的荣华。曹操对此表现更加敬慕。如审配被曹操活捉后,说:吾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吾主在北,不可使吾面南而死,乃向北跪,引颈向刀。对此,操怜其忠义,命葬于城北。曹操的礼贤下士是不分敌友,只是倾慕对方的才干与高义。

当然,还可以列举很多,只是无需赘述了。曹操诚心诚意的礼贤下士,赢得的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说像荀彧、郭嘉这些人从不同地方、心悦诚服的来到曹操身边,一心一意的辅助曹操。也不说像华歆、王朗这些人如何从孙权身边来到曹魏集团,如何死心塌地的为其效劳。更不说程昱不愿为公府征召,却心甘情愿的跑到曹操身边鞍前马后服务一辈子。单以何夔一人为例,就可以见曹操当时为天下倾慕的大情势了!

何夔这人与袁术沾亲带故,袁术千方百计地拉拢何夔。何夔就是不领情,而且逃离了袁术。你说何夔不想当官吗?后来,却接受了曹操的任命,为司空掾属,何夔接受曹操的任命是带着毒药走马上任的。为什么要带着毒药走马上任呢?因为曹操这个人太可怕了,曹操性情严厉,掾属所办公事如不合意,常常遭到杖责。何夔知道这一点,所以就带着毒药在身边,誓死不受杖责的屈辱。袁术是千方百计地礼待他,他却千方百计地逃离袁术。曹操那里是随时都有杖责的屈辱,他却带着毒药上任,尽职尽责的为其服务。由此,曹操为天下有识之士所倾慕可见一斑。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仅是一个“归”字,更多的是“心”字。是天下“有识之士”的忠心耿耿,“有志之士”的心悦诚服,虽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任峻是一个特别的例子,曹操为了表达对任峻的信任,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了他。其结果是曹操给了任峻一个老婆,任峻给了曹操一个三军享用不尽的粮仓。《三国志。任峻》传说曹操每有征伐之事,任峻常驻后方留守,以供给军需。魏国军旅之用和国库的富饶,起于枣袛的屯田而完成任峻的屯田。正因为有了任峻这一类人,曹操才无后顾之忧。

典韦,曹操给了其一句“古之恶来”的赞赏。典韦给了曹操肝脑涂地的回报。在濮阳与吕布的征战中,典韦几次单身冲进城内,营救曹操。在淯水与张绣作战时,典韦为了保护曹操逃命,徒手与张绣的敢死队相搏,最后身受重创,倒在门前,以生命报答了曹操对其一句“古之恶来”的赞赏。

再如毛玠在组织部长的位置上,居然敢拒绝太子曹丕的请托。诸于此类的事情,举不胜举。由此,曹操感叹“用人能做到这样,使天下的人自己管好自己,我还有什么事可干呢?”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天下英才,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曹操麾下,曹操真可谓海纳百川。

今天,我们不但对曹操的故事饶有兴趣,而且这些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对于这一点,各位如有兴趣,请看下一节,英雄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