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2480900000001

第1章 序

中国古代演唱理论是一座丰富精深、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宝库。近三十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成果众多,成绩斐然。这对于后人继续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既是一种便利,更是一种困难。因为在学术研究中,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并有所超越,是极为困难的。

赵璐的《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一书是在她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从标题可以看出,她特别注意严格限定特定的研究对象,以聚焦于古代演唱艺术中最突出的技术部分,我觉得这是很可取的。

首先,古代声乐演唱理论包括技术、声效、美学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作为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声乐艺术来说,“声”是其本体,发声首先涉及的便是方法与技术。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决定了技法的生成,而不同的发声方法则形成了相异的演唱风格。因此,技术是民族唱法审美情趣和演唱风格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是声乐演唱艺术的基础内容。故对演唱艺术的研究必须从技术层面入手,通过对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的分析以发现古代声乐演唱的本质特征,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特征、品格及价值,进而透过特定的技术技巧探寻影响其生成的社会、文化等基因,深究民族声乐独特风格的形成机制,方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其次,在民族声乐各研究领域中,演唱技术理论的研究,是难度较大的一个方面。因为声乐演唱技术是一种既形而下也形而上的东西,有关演唱技术理论,虽然历代颇多总结描述,但真正要将其落实到领会和操作的层面来看,很多东西又是只能意会而难以言说的,这就需要学者个人具有较多的艺术实践和理论领悟能力了。应该说,单纯从事理论研究或表演艺术的人,都很难达到真正的领悟。

最后,研究演唱技术理论,无疑对当今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也是最具有现实启发性和现实意义的一个研究领域。

由此看来,作者的选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较大现实意义的。

论文作者在读博前已有十余年的声乐演唱与教学的研究基础,这为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了可能;而她在硕士期间攻读的中国音乐史又使其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历史以及学界对民族声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有比较全面清楚的了解。因而应当说她基本具备了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能力。

作者在本书中力求有新的突破,并显示出自身特色。其特色在于,她以古代唱技理论思想的发展为中心,梳理唱技理论思想的演进逻辑、思想体系和理论意义,从而对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作出整体性的宏观透视,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古代唱技理论的发展脉络,突出了古代唱技理论的精髓和民族特色。我认为,这种将宏观研究与微观透视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既可系统立体地把握事物的整体概貌,又能更好地揭示事物特殊本质的研究方式是十分可取的,值得参考和借鉴。因为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宏观研究与微观透视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宏观若脱离微观基础,易流于空疏;微观若无宏观的指导,则易流于琐碎。

全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上篇“古代唱技理论的历史演进”为纵向的历史研究,作者将先秦至清代两千余年间的古代唱技理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研究它连续发展过程的总趋势,并将其细分为“先秦至唐”、“宋元”、“明清”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细致考察,明确其历史阶段性特点及成因,总结其发展的规律;由此梳理出古代唱技理论发展史的完整线索,对当代民族声乐唱技理论体系的历史来源获得了较为完整而具体的整体性把握。下篇“古代唱技理论的成就及其民族特色”着重从横向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论著及观点从共性与个性两方面进行全面解析,阐释唱技理论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力求从浩如烟海的理论文献中总结出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的精华内容,并通过与西洋唱技的比较阐明其民族特性,为古代唱技理论的正确历史定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例如对于明人魏良辅的理论成就,作者既从横向上比较魏与同代人沈宠绥的唱技理论的差别,又从纵向上比较魏氏唱技理论与前人唱技理论的异同,从而较为客观准确地揭示了魏良辅为古代唱技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在余论中作者对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史所应该占有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初步评述。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唱技理论是具有高度民族特色和深厚文化渊源的理论思想体系,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和发展的延续性,系统性较强。同时,中国古代唱技理论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其不仅有着明确的理论观点,更对唱技各个要素的特点、相互关系以及解决办法等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加以规范,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切实有用的演唱技术技巧法则。而其不同于西方唱技理论、别具一格的理论内容及其表述形式更凸显了鲜明的民族性,是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理论形态。一直以来,中国古代唱技理论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史上应该占据怎样的地位都是一个比较被忽视的问题。这种忽视不仅限制了古代唱技理论研究的进展,使古代唱技理论的研究格局显得单一、片面;同时,也限制了整个民族声乐演唱研究的进展,尤其是使得当代民族声乐演唱的研究容易陷入无源之水的境地。事实上,古代的戏曲、曲艺歌唱家、理论家们留下的有关演唱技术方面的理论是当代民族声乐演唱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创新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对古代唱技理论有一个准确的历史定位。作者的观点对正在日益引起学者关注的古代唱技理论研究将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这一课题相当庞杂而有较大难度。赵璐的这部著作当然还远说不上是完善的精品,尤其在古代唱技理论的现实性方面研究得较为薄弱,特别是古代末期与现代相交的历史时期是衔接古与今的重要桥梁或过渡,本应该加以着重研究,以求古今贯穿,联成一气,则于今天对民族唱法技术之定义及理解,均会有更多更好的启发性和现实意义。惜乎读博期间,她的家庭遭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干扰,不能不影响到她的工作计划,这些只有期待她以后再补充完善了。

尽管全书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够理想完善之处,对某些问题的具体结论可能也有待商榷,但作者在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所阐述的观点,所运用的研究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建设性和启发性,有助于开拓人们的思路,也可以引发人们继续作出更加具有深度广度的学术研究。为此,我乐于向广大读者推荐,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导。

蒲亨强

识于西南大学学府小区静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