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江山的来历:中国王朝的建国故事
2480600000029

第29章 秦:西陲的百年崛起(3)

张仪最大的贡献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游说诸侯,打破了六国合纵抗秦的局面。他判断,六国合纵的核心是齐楚联盟,只要离间齐楚,六国合纵就会瓦解。因为张仪外交对象齐国、楚国和秦国几乎在一个横向线上,因此他的策略被称为“连横”。在当时,“连横合纵”是国际斗争的主要内容,相当时髦。许多说客就以此为生。

张仪首先使楚,因为楚怀王懦弱无能,毫无远见,而且还贪财好利。张仪劝说楚国与齐国断绝联盟转而交好秦国。作为回报,张仪承诺秦国将归早先占领的原楚国的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被眼前利益迷惑,拒绝了屈原等大臣的的劝谏,很快就与齐国绝交,派人随张仪去秦国接收六百里土地。回到秦国,张仪压根就不承认曾许诺给楚国六百里土地,而说只答应给楚国自己的封地六里。楚怀王盛怒之下贸然单独出兵伐秦。结果楚军大败,秦军斩首八万,还占领了楚国的丹阳、汉中两地。楚怀王郁郁而终。楚国已经与齐国恶化关系,现在也面临秦国进攻,只好结好秦国。正是因为六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各国的利益存在差异,张仪才能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让“合纵”成为了泡影,大大改善了秦国的外交环境。

张仪个人反复无常,毫无信义可言,但他成功的“连横”表演却让秦国获益不浅。

张仪之后,又有下蔡人甘茂在秦武王时入秦为相。

甘茂之后,又有楚国人魏冉在秦昭王时入秦为相。

秦国国君配一个外国丞相,似乎成为了秦国政治结构的主流和惯例。这些外国来的丞相,着实干得也不赖。就说那个魏冉,就知人善任,挖掘出了战国名将白起。白起生于眉地,是个秦人。他被挖掘出来后,一生征战70多次,竟然取得了全胜,是个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但魏冉也有个缺点,就是在他执政的后期,权势过大,开始侵蚀了国君的权威。而当时秦国王室各位公子各占一块地盘和一定的权力,进一步挤压了国君的力量。秦昭王年幼即位,生活在太后的训斥之下,加上外有权臣,权力难免受到了挑战。

公元前270年,又一个魏国人范雎入秦,向秦昭王上书自荐。

范雎的经历非常离奇,除了怀才不遇之外,他还因为才能出众或者受人怀疑在生死线上徘徊了好多次。最严重的一次,魏国人怀疑他偷了丞相家的珍宝,将他毒打后扔在茅房任人撒尿侮辱。范雎最后是装死才被下人扔到荒郊野外去的。魏国是呆不下去了,范雎只好逃到秦国碰碰运气。

秦昭王正在招揽贤才,希望能扭转不利局面。他看到范雎上书后,立即召见。

入宫门时,范雎僭越,大摇大摆地走在只有秦王才能走的道路上。宦官赶紧喝令他下来。范雎高声叫道:“秦国哪有什么大王?只有太后、权臣罢了!”秦昭王远远听到这句话,立即被戳到了痛处,赶紧引范雎密谈。范雎简要地点明了秦昭王的处境:“国君上畏太后之严,下惑于奸臣之态,困居深宫,势必终身迷惑,难有作为。”接着,他劝秦王大权独揽,无情地清洗政敌,并献上“远交近攻”的计策作为秦国灭亡六国的大战略。秦昭王于是废太后、逐权臣,任命范睢为丞相,加快了秦国兼并战争的步伐。

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是对齐楚等距秦较远的国家交好,集中力量攻打邻近诸国的战略。魏、韩两国地处中原枢纽之地,又是秦国的邻国。消灭这两国,北可攻赵、南能伐楚,最后剩下的燕国和齐国就不可能成为秦国的对手了。这样的战略分轻重缓急,由近及远,渐次扩张,为秦国指出了统一天下的具体步骤。秦军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先派兵伐魏,攻城略地,接着进攻韩国,攻占地处咽喉的荥阳,将韩断为三截。魏国和韩国都奄奄一息,不得不听命于秦国。之后赵国成为了秦国的劲敌,双方集中主力展开了长平决战。秦昭王和范雎施用反间计,促使赵国在长平大战中途换将,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决战中,名将白起取得全胜,击溃赵军四十多万。赵国由此一蹶不振。

秦国国势越来越强。天下一统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了。

政治斗争很大程度上是人与人的斗争。掌握了人才,就掌握了政治斗争胜利的钥匙。秦国虽然独霸西戎,但并不具备压倒东方所有六国国力集合的实力。正是因为对人才的成功吸引和运用,秦国才不断走向强盛。外国人才一环紧扣一环地来到秦国,适时地解决了秦国在崛起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这不能不说是秦国的大幸。

却说韩国在战场失利后,想运用阴谋诡计来报复秦国。公元前246年,韩国派出一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并劝说秦国兴修水利。韩国的真实目的是希望秦国大兴水利,借此耗费国家实力,牵制秦国东进。于是,秦国用了十多年时间,修建了郑国渠,引水灌溉四万多顷土地。这一大工程虽然使关中日后成为富饶之地,但确实耗费了秦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秦国的东进起到牵制作用。秦国朝野在意识到郑国原来是个披着水利专家外衣的间谍,韩国为秦修渠动机叵测之后,恼羞成怒。当时国内兴起了一股要求审视秦国对外吸引人才政策的声音,许多人提出了赶走所有在秦做官的外国人的要求。秦国政府很快就下达了撤免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外国人的任命。

楚国人、秦国客卿李斯也在罢官之列,面临被驱逐出境的局面。

李斯,楚国上蔡人,是著名学者荀子的学生。秦庄襄王时,李斯入秦,成为丞相吕不韦舍人。因为李斯鼓吹统一六国,不断提出兼并策略,逐步升任长史、客卿。现在,李斯对秦国国内兴起的“逐客”风潮非常担忧,就写下了《谏逐客书》作为回应。在这篇名著里,李斯回顾了秦国历代引进人才因而强盛的历史,高呼:“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是的,秦国在物质层面上并没有强盛的必然趋势,正是因为用人得当、政策得当才步步有了今日的强盛局面。他的意见可以看作是对秦国历史的一个总结,也是对秦国“借天下之智”战略的最好注解。

《谏逐客书》送上去后,得当了许多人的赞同,扭转了国内排外的趋势。逐客令撤销了,李斯不仅恢复了官职,还提升被提升为廷尉。

始皇开朝

秦国的统一大业是在秦始皇嬴政的手里完成的。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秦始皇嬴政。他虽然完成了秦国的百年伟业,使秦国“升级”成了“秦朝”,但因为自身经历和思想的限制,也让秦朝“二世”而亡。后世对秦始皇的描写非常不堪。他被许多人认为是一个“私生子”、“病夫”加“暴君”的形象。而这一切的背后恰恰隐藏着解读秦始皇这个人的钥匙。

秦始皇本来和秦国的最高权力相差很远。秦国远交近攻的时候,接好赵国,与赵国交换人质。秦国派了一个默默无闻、可有可无的王孙异人作为人质,前往邯郸。正是这个异人后来在吕不韦的“策划”下,成为了秦国的国君。很多人相信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关于秦始皇为吕不韦的私生子的史实,在多本史籍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本纪没说赵姬已有身,只讲明是从不韦那里取来生了始皇,但结合《史记?吕不韦传》的记载,我们完全可以明确秦始皇是吕不韦的亲子。后来班固撰《汉书》时候则直称秦始皇为“吕政”,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也持同样看法。因此,尽管秦史一再否认,秦始皇的私生子身份怕不能轻易否定。

嬴政出生在长平之战前后的邯郸。战后,异人怕受到赵国人的迫害,抛下嬴政母女逃回了秦国。嬴政只好跟着母亲四处逃亡。长期的隐姓埋名、四处逃亡和贫困无着的生活不可能不对一个幼童造成不良影响。在这样沉闷无助的氛围中,抑郁是必然的结果。无定的生活、家徒四壁的条件、缺乏交往的社会环境,这一切都使得未来的皇帝形成了深深的抑郁人格。他自卑、郁闷又多疑。心理学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由于早年不幸的遭遇和孤独、被遗弃的痛苦经验,往往需要以全力以赴的工作和对成功的极端追求来补偿自身的自卑感,消除幼年的痛苦记忆。这对嬴政个人历史的分析,同样有效。

可能由于早年的艰难生活,嬴政的身体发育非常不好。在《秦始皇本纪》中尉缭说秦始皇的形象是:“秦王为人,峰准,长目,挚鸟膺,挚,豺声。”郭沫若先生据此分析出秦始皇有生理缺陷,认为“峰准”就是马鞍鼻,“挚鸟膺”就是现代医学的“鸡胸”,“豺声”表明秦始皇患有气管炎。最后根据秦始皇胸形、鼻形变异与气管炎并发的情况判断他极可能是个软骨病患者。

所有的一切塑造了秦始皇暴躁、多疑的性格,进而影响了国家的性格。

我们再来看秦始皇传奇般的即位过程。

公元前251,嬴政远在秦国、从未相见的曾祖父秦昭王去世,留给后人一个强大的国家和一支庞大的军队。苦等王位的安国君已经53岁了,即位后史称秦孝文王。嬴政的父亲异人改名子楚,被册立为太子。过长的太子生涯消磨了安国君的志向棱角,也损害了他的健康,加上他在宫中长期沉醉于声色,导致身体虚空,无力应付繁杂的政务。秦孝文王在为秦昭王守孝期满后的第三天去世,享国一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短的君主之一。子楚即位,就是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相国。子楚也是个短命的君主,仅在位三年就一命呜呼了。公元前246年,嬴政在吕不韦等人的扶持下即位。因为嬴政年纪还太小,从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37年,都是吕不韦在秦国直接掌权的时代。

嬴政亲政后精力过人,处事果断,首先就将屠刀指向了吕不韦和嫪毒。

嫪毒是个“假宦官”,和赵姬祸乱后宫,并且阴谋造反。嬴政诛灭嫪毒是正常的事情,但他杀吕不韦则更多的出于集权的需要。吕不韦为推行秦国统一全国大业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政治上,他并不独揽大权,相反还注意起用老臣宿将和选拔新人才,调整统治阶层内部的关系。吕不韦曾招致宾客三千人,目的就是网罗人才,“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就是宾客之一,并且由吕不韦举荐进入仕途。甘罗的故事也发生在吕不韦时期。12岁的少年甘罗出使赵国,说动赵王割地交好秦国,秦国答应攻燕掠地偿还。秦国轻易就拓展了领土。这个奇迹是甘罗早就的,也是吕不韦背后支持的结果。甘罗因功被封为上卿。嬴政毒杀吕不韦,主要是因为后者威望在外,不利于君王权威的维护与扩大。也有可能是嬴政为了摆脱“私生子”传闻的困扰。

铲除了嫪、吕集团的势力,巩固了手中的权力后,嬴政迫不及待地启动秦国扩张的进程。与东方六国相比,秦王政时的秦国已经拥有绝对优势,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迅速完成统一。随着权力的巩固和秦国征伐的不断胜利,嬴政抑郁的人格弊端也不断发作。他不许后宫任何人干预朝政;他要求前方的将领必须与自己保持直接联系;他甚至下令所有大臣和被召见的人都不得佩剑上殿,所有的武士和侍卫都只能在自己所在宫殿的外围值勤。

嬴政重用法家代表人物李斯,提拔军事理论家尉缭,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施行“毋爱财物、赂其豪臣”的办法,离间各国的关系,摧毁了反秦的联盟。公元前230年,依附秦国的韩国最先被灭亡。秦国由此揭开了灭亡六国的序幕。六国中军力最强的是嬴政的出生国——赵国。嬴政以金钱重赂赵王宠臣郭开,用离间计杀死名将李牧。公元前23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占领,赵国残余逃亡代地。

面临存亡之危的燕国向秦国派了刺客。刺客荆轲携带燕国地图,假装割地投降,求见秦王。极端看重成败、看重拓地扩土的秦王立即召见他。遗憾的是,“图穷匕首见”。在宫殿上,秦王不得不与荆轲上演了一场赤膊战。这次肉搏没有胜利者。荆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嬴政侥幸得胜。但是视死如归的荆轲和寒光闪闪的匕首极大的嘲笑了嬴政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所作所为。嬴政严格限制大臣和侍卫的行动自由,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在刺杀事件中却被证明是极大的安全漏洞。嬴政原以为不断的征伐,不断的胜利能够补偿自己抑郁、自卑、多疑产生的困惑,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他面对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荆轲,感到了巨大的挫折感。

嬴政以更疯狂的报复来维持自己的信仰和心理平衡。公元前227年他派大将王翦率大军攻燕,次年攻陷燕国首都蓟。燕王献刺杀主谋太子丹。公元前225年他派大将王贲灭魏。两年后,嬴政开始策划大规模伐楚。公元前223年,他命李信为将出征,遭到失败。后来又启用大将王翦,倾注全国军力,出60万大军攻破楚国,杀其名将项燕、虏楚王负刍。其中消灭赵、燕残余,深入今内蒙辽宁等地。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乘齐王不备,率军攻入齐国,俘齐王建。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嬴政在10年之内灭亡关东六国,至此统一中国的大业完成。

统一后的国家到底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这在秦国朝廷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嬴政的个性对统一后的国家制度设计起到了重要作用。丞相王绾主张仍旧像夏、商、周那样分封诸侯,许多大臣也都倾向分封制。但是廷尉李斯极力反对,主张废分封,立郡县,施行中央集权制。事实上,在刚灭亡韩国时嬴政就在地区推行了郡县制。在国家制度设计上,嬴政赞同废封建推广郡县制。他说:“天下所以苦战不休,就是因为有诸侯存在。现在天下初定,如果再来分封列国,这不是重新给自己树敌吗?再求天下宁息,岂不太难了,廷尉议论的是。”新统一的秦朝,废除了夏商周三代以来施行的分封制度,施行与大一统局面相适应的新的政治体制。在中央国家制度设计上,嬴政自称皇帝,赋予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下设三公(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划分军事、行政、监察三权,又设九卿,负责具体事务,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组成中央政府。嬴政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设守,县设令。郡县守令,均由自己任免调派,打破传统的世卿世禄世袭制。这一套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奠定了千百年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秦朝所做的许多事情是第一个统一王朝为了江山永固而施行的必要政策。但是秦始皇的残暴和迫不及待使得政策推行的频繁程度和高压完全超过了社会和百姓的承受能力。再加上,皇帝本人的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和秦国原本就形成的严刑峻法,很快就使天下民怨沸腾,动荡四起。嬴政自称“始皇帝”,是想让王朝能够一世一世地传下去,直到千秋万代。谁想到,秦朝只传到第二代就灭亡了。

有人认为秦朝的速亡是秦国在统一过程中并没有尊重并吸收东方六国的文化和制度,没有尊重百姓。这有一定的道理。秦朝的灭亡还有一个原因:秦始皇的统一来得太快太猛,巩固统一的政策也推行得太快太猛,加上皇帝个性原因,远远超过了社会实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