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2476400000083

第83章 热类(四)

或言下痢白为寒者[者:原脱,据伤寒三书本补。],误也。若果为寒,则不能消穀,何由反化为脓也。所谓下痢,穀反为脓血,如世之穀肉果菜,湿热甚则自然腐烂溃发,化为活水[活:诸本同,疑为“污”字形近而误,作“污”。义长。]。故食於腹中,感人湿热邪气,则自然溃发化为脓血也。其热为赤,热属心火故也。其湿为黄,湿属脾土故也。燥郁为白属金肺也。《经》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谓燥金之化也。王冰曰:郁谓奔迫,气之为用,金气同之[郁谓奔迫,气之为用,金气同之:奔迫,急促、紧迫;同,原作“用”,误,据王冰《素问》注改。]。然诸泻痢,皆兼於湿,今反言气燥者,谓湿热甚於肠胃之内,而肠胃怫热郁结[怫热:怫,隆起貌。怫热,热势过甚。],而又湿主乎痞,以致气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肠胃之燥,使烦渴不止也。

有人说下痢色白属寒证,是错误的。假如果真属于寒证,便不能消化水谷,为什么反会化为脓呢。所说的下痢病,是指谷物反化为脓血,正如同自然界的谷肉果菜一样,湿热郁蒸过甚,便自然腐败溃烂化为污浊之水。所以食物进入腹中,感受人体中的湿热邪气,于是便自然溃败而化为脓血。热为红色,因为热属于心火的缘故;湿为黄色,因为湿属脾土的缘故;燥邪郁结为白色,因为燥属肺金的缘故。《内经》说:一般由气所致的积滞壅满,呼吸急迫,多数是属于肺的病变,称之谓燥金的气化。王冰解释说:郁为奔迫气急,是气机逆乱所致,肺金之气失常与此相同。然而,所有的泻痢,都兼有湿邪,现在反而说有燥气的原因,是肠胃之内湿热过甚,而肠胃热邪郁结太过,湿性黏滞闭塞不通,以至气机水湿阻滞不通,伤耗津液,于是形成肠胃燥气,使病人出现心烦口渴不止的病症。

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热相兼,其说犹误。岂知水火阴阳寒热者,犹权衡也[权衡:权,即秤锤;衡,即秤杆。权衡,此指水与火、寒与热、阴与阳平衡协调。],一高则必一下,一盛则必一衰,岂能寒热俱甚於肠胃,而同为痢乎?如热生疮疡,而出白脓者,岂可以白为寒欤?由其在皮肤之分,属肺金,故色白也。次在血脈之分,属心火,故为血疖也;在肌肉,属脾土,故作黄脓;在筋部,属肝木,故其脓色带苍;深至骨,属肾水,故紫黑血出也。各随五脏之部而见五色,是谓标也。本则一出於热,但分浅深而已。大法下迫窘痛,後重裏急[後重裏急:即“裏急後重”,为痢疾的一个重要证状,大便之前腹痛,欲便时迫不及待,称之为“裏急”。大便时窘迫难解,排出不爽,且****有重坠感,称之为“後重”。],小便赤涩,皆属燥热,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则为热明矣!

假如下痢赤白色,一般认为是寒热相兼,这种说法尤其错误,他们哪里知道水与火、阴与阳、寒与热,就像秤锤和秤杆一样必须保持平衡,一头升高,则另一头必然降低;一方偏盛,则另一方必然偏衰,寒与热均甚于肠胃之间怎么能产生痢疾呢?如因热邪产生疮疡,出现白色的脓液,总不能认为有白脓就是寒证吧!由于病发生在皮肤部分,皮肤属于肺金,所以色白;其次病发生在血脉部分,属于心火,所以形成红色的疖肿;若病在肌肉,属于脾土,所以形成黄色脓液;病发生在筋部,属于肝木,所以脓液带青色;病变深到骨髓,属于肾水,所以颜色紫黑出血。总之分别随着五脏所属的部位,而表现出五色,这是指疾病的标而言,而根本还是热邪,只是病位浅深不同而已。按一般原则,下痢窘迫疼痛,里急后重,小便红赤且滞涩不畅,多属于燥热。而下痢白色,也是有的,既然如此,那么下痢色白属热,是很清楚的了。

或曰白痢既为热病,何故服辛热之药亦有癒者耶?盖辛热之药能开发肠胃郁结,使气液宣通,流湿润燥,气和而已。然病微者可癒,甚者郁结不开,其病转加而死矣!凡治热甚吐泻亦然。夫治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药治之,或微加辛热佐之则可,盖辛热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如钱氏香连丸之类是也[钱氏香连丸:钱氏,即北宋医学家钱乙,著有《小儿药证直诀》;香连丸,方剂名,书中载有白附子香连丸,豆蔻香连丸,小香连丸,三方,分别用于治疗各种不同类型泻痢。]。故治诸痢者,黄连、黄檗为君,以其至苦大寒,正主湿热之病。乃若世传辛热金石毒药,治诸吐泻下利,或有癒者,以其善开郁结故也。然虽亦有验者,或不中效,反更加害。凡用大毒之药,必是善药不能取效[必是善药不能取效:善药,指性味平和的药。效,当理解为“速效”。],不得已而用之可也。幸有善药虽不能取效,但有益而无损者,何必用大毒之药,而谩劳巇嶮也[谩劳巇嶮:谩,màn,音“慢”,通“漫”,即随便地;劳,通“略”,略,行也;巇,xī,音“西”,险恶的意思;嶮,同“险”,险阻、危险。谩劳巇嶮,意谓随便承担风险。]!《经》曰[《经》曰:下述引文非《内经》原文,乃王冰注语。原注为:“方与其重也,宁轻;与其毒也,宁善;与其大也,宁小。]:宁小与其大,宁善与其毒,此之谓也。

有人说,痢下色白既然属于热证,为什么服辛热药也有治愈的呢?大凡辛热性味的药物能开通发散肠胃郁结,使肠胃阳气津液宣散流通,水湿布散流畅,滋润肠燥,气机调和罢了。然而这种治法,只仅仅是对病情轻微的可以治愈,对于病情重的就不能开通郁结,有时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死亡。凡是治疗热邪过甚的吐泻也是这样。治疗各种痢疾,不如用味辛苦、性寒凉的药物治疗,或者稍微加点性味辛热的药物相佐就可以了。一般性味辛热的药能发散开通郁结,味苦的药能燥湿,性寒的药能清热,使气机宣通平和罢了。如钱乙制定的香连丸就属于这一类。所以治疗各种痢疾,用黄连、黄柏为君药,因为它们性味大苦大寒,恰好是主治湿热病证。世面上流传用辛热金石毒药治疗各种呕吐下利,也有治愈的,是由于这类药长于开通郁结的缘故。然而,有的也虽然有效,但也有无效反而更加伤害病人的。凡是使用毒性剧烈的药,必然是先用性味平和的药物不能获效,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使用的。性味平和药,虽然见效缓慢,但对身体有益而无损害,何必用毒性剧烈的药,随便地去冒风险呢!王冰说:宁可用小方,不可用大方,宁可用性味平和的药,不可用毒性大的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