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2476400000106

第106章 火类(十二)

凡人风病[风病:此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中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其主也。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风瘫痪者[中风瘫痪:中,zhòng,音“众”,感受,受倒,中风,为风邪所伤,中风瘫痪,指卒伤风邪而致,肢体瘫痪无力的病证。],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阴虚阳实:肾主水属阴,心主火属阳,阴虚阳实,即肾水不足,心火暴盛。],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若微则但僵仆,气血流通,筋脈不挛。缓者发过如故。

中风病,多数是因为热邪亢盛。而风燥证,为风与热的兼化,其根本原因为热甚。习俗所说风病,只是指其表面现象,而忘记了引起中风的根本。所以中风瘫痪病,并不是肝木风邪过甚而造成的突然中风,也不是外伤风邪。是由于生活调理失当,引起心火突然过甚,肾水衰弱不能制约心火,于是形成肾阴虚而心阳盛,阳热郁结而使心神昏蒙,筋骨失去正常功能活动,于是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多数是由于喜、怒、思、悲、恐五志过极,五志过极则化火,因而突然出现中风病。病情轻微,便只出现昏倒的证状,因为气血流通正常,不出现筋脉拘急抽搐。病情缓慢的发作过后像正常人一样。

或热气太甚,郁结壅滞,气血不能宣通。阴气暴绝,则阳气後竭而死,俗谓中,不过尔。或即不死而偏枯者[偏枯:一侧肢体痿废不用,久则患侧肢体肌肉萎缩。],由经络左右双行[经络左右双行:十二正经中同一名称的经络左右各一条。],而热甚郁结,气血不得宣通,郁极乃发。若一侧得通,则痞者痹而瘫痪也,[痞者痹而瘫痪:痹,音义同“闭”。痞者,痹而瘫痪,痞塞闭阻的一侧形成瘫痪。]其人已有怫热郁滞,而气血偏行,微甚不等。故《经》言[《经》:指《素问》。],汗出偏沮[汗出偏沮:沮,jū,音“拘”,阻止;汗出偏沮,应汗出而半身无汗。],令人偏枯。然汗偏不出者,由怫热郁结,气血壅滞故也。人卒中,则气血不通而偏枯也。

也有因热气太盛,郁结壅滞,气血不能宣散流通,使阴气突然断绝,致使阳无所附随之衰竭而死亡,人们通常所说的卒中就是这样引起的。也有即使不死只出现半身不遂的。由于十二正经中同名经脉左右对称分布。热邪过甚,经络郁结阻滞,气血不能宣散流通,当郁结达到极点时,气血才能勉强通行。假若一侧气血能通,而另一侧仍然痞阻闭塞,从而形成瘫痪。患中风的人体内本来就有热邪郁滞,气血偏行于一侧经络,两侧轻重不同。所以《内经》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然而造成身体一侧无汗的,是由于热气郁结,气血壅滞的结果。人突然中风,一侧气血不流通,从而出现偏枯。

所谓肥人多中风者,盖人之肥瘦,由血气虚实使之然也,气为阳而主轻微,血为阴而主形体。故西方金、北方水,为阴而刚也;东方木、南方火,为阳而柔也。故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所以肥者能寒不能热[能:nài,音“耐”;音义均同“耐”;下各“能”字同。],瘦者能热不能寒。由寒则伤血,热则伤气,损其不足,则阴阳愈偏,故不能也,损其有余者,平调,是故能之矣。故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血液衰少而为燥热,故多为劳嗽之疾也[劳嗽:多由劳倦、或酒色过度所招致的虚劳咳嗽。]。俗以为卒暴病甚,而为热劳。徐久病微,而为冷劳者,是以迟缓为言,而病非冷也,识其证候,为热明矣,但热有微甚而也。

常说胖人容易中风,人的胖瘦是由气血的虚实所造成的。气属阳而性质轻浮;血属阴,其性重浊而有形。西方为金,北方为水,属阴而性刚;东方为木,南方为火,属阳而性柔。因而血盛气弱的人,形体肥胖;气盛血弱的人,形体瘦小。形肥的人,耐寒而不耐热;形瘦的人,耐热而不耐寒。因为寒能伤血,热能伤气。如果损伤其不足的一面,阴阳偏颇加重,所以不耐寒热的变化;如果损伤其有余的一面,阴阳就达到了平衡协调,所以耐受寒热的变化。瘦人腠理疏松汗多而易出,因而血液衰少而形成燥热,多患虚劳咳嗽病证。一般人认为,起病突然,病情重的是热劳。而起病缓慢,病情轻的是冷劳。只是从起病缓慢而言,而病的性质并非属寒,认真分析一下证候,病的性质属热,是很明确的了。只是热有轻重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