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2010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成都论坛论文集
2466500000053

第53章 四川音乐学院通俗音乐艺术实践调查报告(3)

川音通俗音乐学院现代音乐文学系于2007年培养了第一届毕业生共35人。全部向答辩委员会提交了毕业论文,并全部通过了答辩。从论文的选题来看基本与我们指定的培养方向大致吻合(见附录一)。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选题与培养方向吻合的有24篇论文,占绝大多数。选择传统音乐学史学与民族音乐学的选题有八篇,选择音乐教育类的有两篇,选择音乐制作的有一篇。毕业生的选题反映了几个问题。第一,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音乐类招生的时候普遍对文化课要求不高,所以我们学生的文化功底也相应较差。我们的四个培养方向当中,歌词写作、戏剧剧本改编、音乐策划与文案写作,都要求有相当的文学功底,因此学生大多选择了关注当前音乐生活的音乐评论方向。第二,从老师的角度来看,两名指导教师都是音乐学系出身,并没有由聘任教师来担任指导教师,所以从知识结构的层面上来说也限制了学生的选题。第三,从学生实际完成论文的情况来看,并非都是以应用学科来选题的,比如选择史论与民族音乐理论的同学,据笔者了解都是有考研意向的。因此从构建知识体系的长远性来讲,我们的学生这样做是有道理的,而我们的指导教师也同意了其选题并做了认真指导。第四,选择音乐教育类的学生是在实习期间已经找到了教育机构的工作单位,因此选择了这一方向。

从以上四点分析来看,第一,音乐评论专业的培养比较适合我们的学生情况。第二,改变现行指定指导教师的情况,为学生提供导师的双选制是比较合理的。第三,既然面临艺术类高校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我们又有学生有考研欲望,而且个别学校又增设了流行音乐研究方向的硕士点,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考研平台,也可视为流行理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现有的三个培养方向的应用学科,现在看来并非实用了。另外,从论文的质量上来说基本达到了要求,但是有个别出现了不按照学术规范办事, 例如引文不注、选题过大,乃至学术腐败等等问题。在实际的解决中我们除了安排指导教师外,还设立了由系里其他五名教师组成的评审小组,在学生完成初稿后审查,这样部分地解决了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与学生选题陌生之间的矛盾。从最后的答辩情况来看还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依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遗留问题应该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二、优化、整合、改革现有课程设置

诱发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涉及生源素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建立教师知识结构更合理的教学梯队、如何把教师科研与教学统一起来等等。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当务之急应该是针对目前这些既成事实的,且在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的问题和现象,更快地、积极地在教学管理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才是确保和提高我院现有本科学生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现有的课程设置

专业设置基础课如下:乐理、和声、曲式、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流行音乐概论、民族音乐、概论音乐赏析、艺术概论、古诗与现代汉语概论,这些课程的开设时间除视唱练耳、钢琴为两学年(每周两学时)外,其他课程均为一学年(每周两学时)。设专业课如下:音乐评论、歌词写作、音乐策划与文案写作、剧本改编与写作,开设时间为一学年(每周四学时),毕业论文写作(一对一)一学年(每周一学时)。

由于音乐学理论越来越注重跨学科交叉方式的研究,同时也从侧面推动了流行音乐理论应用学科的建设,比如曾遂今、宋祥瑞、孙凡、汪森等人对音乐传播学的研究,曾随金、曾力田对音乐社会学的研究,蔡际洲、李兴悟老师对音乐编辑学的研究,金兆钧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史的研究,梁茂春、居其宏对音乐批评学的研究,加上系内各位老师的专题研究等等,都已经具备了将更多应用学科引入教学的时机。

(二)优化、增设、整合现有课程

由于现有的课程设置已经达到教育部本科学生四年课程的总学时数,而现有的几个应用学科,还包括钢琴、视唱课程又占用太多学时,因此主要针对现有课程设置的开设层次以及怎样对专业课的优化产生了如下构想:

第一,优化专业及基础课程。优化设置是根据现代音乐文学系与音乐学系培养目标的不同,从培养目标的不同对象入手对课程实施改革。具体做法是将原来四个方向的专业课程各自优化为一年。将原来开设时间为两年的视唱练耳课与钢琴课各自优化为一年。第二,增加具备有条件开课的应用学科及老师的专题研究,如应用学科的音乐编辑学、大众音乐传播学、音乐社会学,专题研究的中国摇滚音乐史、流行音乐的题材与风格等。第三,分步骤整合乐理、和声与作品分析课程。根据于润洋先生在《美国专业音乐教育考察报告》一文的显示,朱利亚音乐学院开设了音乐文献与材料课程将作曲技术理论的四大件整合为一门不分裂的开课时间总长度为四年的课程。我们可效仿朱利亚音乐学院根据流行音乐的风格与技法整合上述三门课程。但是要分步实现,首先由同一位老师带这三门课,其次要求其上课增加流行音乐的谱例分析,最后实现三门课程的整合。第四,鼓励学生多报选修课,由于四川音乐学院具有庞大的教学体系和充足的跨学科资源。因此于2006年建立了全院的公共选修课机制,我们的学生还是尝到了“甜头”。比如就有学生向答辩委员会提交了《论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的论文,应该说是学院公选课提供的条件,笔者坚信必修课学基础知识,选修课学文化。第五,上述论文选题分析已经看到了关注当前音乐生活的音乐评论方向选题在现代音乐文学专业可行性较大。笔者试按照把音乐评论课作为系内主导学科,按分阶段实施课,构想如下:

第一阶段:

第一学年开设音乐赏析、写作基础、钢琴、视唱练耳、乐理、现代汉语与古诗词欣赏。

第二阶段:

第二学年开设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和声、流行音乐概论、音乐批评学概论、歌词写作、戏剧剧本改编。

第三学年开设音乐学术规范导论、音乐传播学概论、音乐社会学概论、

作品分析、音乐评论、流行音乐专题研究(包括中国流行音乐史等)。

第三阶段:

第四学年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艺术实践或实习。

这样就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形成了:写作基础——音乐批评学概论——学术规范导论——毕业论文写作为主干课程,兼容传统音乐学课程与应用课程并且突出应用课程的分层课程设置。在第一阶段打下音乐知识与音乐素质基础,第二阶段在建立音乐学学科背景下突出应用学科,第三阶段完成具有创新意义的毕业论文。

结语

按照历史规律和学术界的共识,流行音乐学科的建立,不可回避地要面对三个问题,第一是“关于学科的定义”;第二是“学科研究的对象”;第三是“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而寄希望于流行音乐学科当中的音乐理论专业人才培养,寄希望于从教学实践中摆脱依附式教学并且为流行音乐学科的研究找到一些本学科基本的、独立的研究方法是一条较为可行的捷径。川音通俗音乐学院现代音乐文学系自建系以来始终在探索、思考、改革。像这样的专业应该怎么办学,并且始终在追问注入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是否能找到自身独立的研究方法。流行音乐学科下属的音乐理论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怎样才能区别于音乐学系的人才培养,还是应该将这一学科纳入音乐学的门类之下。仅仅是按照市场的动向改变现有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我们面对现状都在迷茫着、探索着,但是笔者坚信只有自身求发展,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才能保证办学质量,从而适应市场生存与需求。基于这次大会的主旨是流行音乐教育,而本文是对现代音乐文学系教学的一次自我曝光,由于“身在此山中”,我们的改革、构想是有局限性的,也许并不是合理的。诚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学科的真正进步。”在本文中笔者只能客观地交代现代音乐文学系的现状、问题、解决办法与构想。希望通过本篇论文得到各位专家同人的共同商讨,从而达到发现问题的目的。现斗胆拿出带有工作报告式的拙文,由于笔者教龄短,学术水平更是有限,写作方式也不能让人如意,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