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
2466200000056

第56章 怒发冲冠精忠报国(2)

金与伪齐军队在襄、邓遭到岳家军的痛击,决定改变战略,避开岳飞的防区,改由东路渡过淮河侵入淮南,然后伺机侵略江南。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十五日,金齐联军大举进犯。十二月初,庐州(今安徽合肥)告急,高宗赵构急令岳飞率全军东下,日夜兼程支援淮西战场。敌军对岳家军闻风丧胆,此时岳家军如神兵天降,出现在庐州城外。敌军惊慌失色,望风而逃。金军大将兀术屯兵十万于离庐州一百余里的地方,听到岳家军杀来,当晚北窜。不久,金与伪齐全线撤军,淮东、淮西遂定。

南宋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岳飞认为此时是恢复疆土的大好时机。他上书高宗说:“金贼所爱惟子女金帛,志已骄惰,刘豫僭伪,人心终不忘宋。如以精兵二十万,直捣中原,恢复故疆,诚易为也。”见《宋史·岳飞传》。但宋高宗赵构只图稳坐半壁江山,偏隅东南,毫无恢复中原之志。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夏,岳飞奉朝廷之命,领兵到洞庭湖地区镇压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岳飞凭借军事上的优势,使用围困、诱降兼强攻的战略,镇压了农民起义,杨么败死,部将黄佐率部投降。岳飞收编了农民起义的军队。岳家军队伍猛增。岳飞因镇压有功,加授检校少保,进封国公。

赵构虽然一贯主和,但在朝野的一片抗战声中,不得不迎合主战派的意见。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二月,坚决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宰相兼都督诸路军马事的身份,召集各路将领在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商议北伐,决定由岳飞进驻襄阳府,准备收复中原。临行,张浚勉励岳飞道:“这是你的宿愿,希望你好自为之。”岳飞派副将杨再兴收复西京长水县(今河南洛宁西南),又率军攻下虢州(今河南卢氏县),获粮十五万石,降其众数万人。向西又收复商州(今陕西商县),向东经栾川(今河南栾川)攻克顺阳(今河南嵩县西南)。岳家军这次主动出师进攻,收复了伊、洛的险要之地,声震河洛之郊,在军事上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同时,夺取和烧毁大批粮食和物资,使敌人在经济上也受到很大损失。但是,岳飞很快发现自己孤军深入敌境,既无援兵,又缺粮草,于是不得不决定放弃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疆土,在九月二十八日回军鄂州。

岳飞因这次战功,由少保提升为太尉。但是,跟他一心想完成的北伐大业相比,加官进爵又算得了什么!每次出兵北上,他总是满怀恢复中原的热忱和同仇敌忾的心情,但不是由于孤军无援,就是由于粮饷不足,被迫半途而归,终于功败垂成,壮志难伸。在雨过天晴的一天,他凭栏远眺,放怀遐想,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写下了一首成为千古绝唱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充满了作者对敌人的无比痛恨和报仇雪耻的迫切心情,以及恢复疆土的不可动摇的意志。

伪齐刘豫连年用兵南侵,都被宋军打得丢盔弃甲。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十一月,金下令废黜刘豫伪齐政权。挞懒等人主张将河南、陕西地区归还给宋朝,要求赵构向金称臣,贡纳岁币。金熙宗与群臣议定后,将宋朝在金使臣王伦放回,让他回去报告这一消息。

赵构本无心抗战,得报后喜出望外,立即加紧与金议和。为了准备和议,他重新起用跟挞懒有亲密关系的秦桧,任命他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秦桧摸透了赵构急于求和的心理,便尽力迎合,同时打击和排挤所有反对和议的官员,扶植党羽。秦桧与赵构沆瀣一气,十分露骨地向金朝乞降,引起了宋朝文武官员和广大人民的激烈反对。统兵驻守在鄂州的岳飞,上书朝廷,希望朝廷“乘刘豫新废,金人无备,增兵北伐,图取中原”。他曾对枢密副使王庶表示他抗金的决心说:“今岁若不举兵,当纳节请闲。”见《宋史·岳飞传》。岳飞到临安朝见赵构,赵构把金遣使请和,归还河南、陕西的情况告诉岳飞。岳飞说道:“金人不可相信,议和不足依靠。宰相(秦桧)不好好替国家着想,恐怕要遭后代人的讥议。”这一正义主张不仅得不到支持,反而遭到了以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的嫉恨。

绍兴九年(1138年)正月,宋金和议达成:金朝把陕西、河南“赐还”给宋朝,并归还徽宗及其皇后的灵柩;宋朝向金称臣,每年进贡银子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匹。这本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而投降派却对和议大喜过望,掸冠相庆,满朝文武加官进爵。岳飞在谢表中再一次申述了他一贯反对和议、坚持抗敌的主张。他认为夷虏背信弃义,不会遵守和议,为了暂时解除国家的危难而议和,决不是长远之计。他表示:“臣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于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今稽颡以称藩。”岳飞的这篇充满爱国激情的谢表,道出了广大爱国人民的心声,激发了南宋军民抗金到底的决心和勇气。不久,高宗授岳飞开府仪同三司,位居三公。岳飞上书力辞,说:“现今的形势是只能引以为危而不能引以为安,只足以使人忧虑而不足以使人祝贺,应该加紧训练士兵,以备不测,而不应该论功行赏,被敌人耻笑。”要求朝廷收回成命,三诏不受。

果不出岳飞所料,和议尚未践约,金朝内讧,兀术掌权,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熙宗采纳兀术的建议,撕毁和约,兵分四路,向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金朝归还的土地重新被金兵占领。赵构和秦桧一伙顿时慌了手脚,不得不下令各军分头进行抵抗。又给岳飞晋职,除原职外又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由荆、襄北上。岳飞一面准备率军出击,一面派人暗渡黄河联络北方义军。数天后,岳家军渡过淮河,浩浩荡荡地进入河南中部。然后分兵进击,在短短四十多天时间内,先后收复了陈州(今河南淮阳)、颍昌(今河南许昌),郑州等军事重镇,从东南、西、南几个方向对汴京形成弧形包围圈。

兀术得知前线连吃败仗,不免有些心慌,立即在汴京召集元帅左监军、龙虎大王突合速等各路将领商讨对策。兀术认为宋朝将帅都不难对付,只有岳飞一军深入,将勇兵精,而且有河北忠义民兵响应作声援,其兵锋锐不可挡。他决定寻找机会,与岳家军决一死战。

岳飞得知兀术的意图,他故意分散兵力,自己反以少数轻骑驻守郾城(今河南郾城)。兀术侦知郾城兵力很少,便集合了龙虎大王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宗贤和昭武大将军韩常的兵马,抄小路进逼郾城。在郾城以北二十多里的地方,宋、金两军相遇,各自摆下阵势。岳飞首先命令长子岳云出战,大败金军。勇将杨再兴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杀死敌军几百人。兀术眼见不能取胜,决定孤注一掷,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出动“铁浮图”和“拐子马”这两支骑兵共一万五千人,向岳家军杀来。“铁浮图”又称“铁塔兵”,是头戴双层铁盔,身披重甲的骑兵,以三匹马为一组,用皮带相连;后面放着拒马子,用来阻止马后退。“铁浮图”常常担任正面冲锋的任务,推进时像一堵铁墙,给对方造成极大的威胁。“铁浮图”的左、右两翼,配备着号称“拐子马”的轻骑兵,这些轻骑兵常常在跟对方战斗到白热化时突然出击,往来冲杀。兀术妄图用这两支骑兵一举歼灭岳家军。

岳飞早就盼着兀术能倾巢出击。他专门训练了一批步兵用来对付“铁浮图”。等敌军临近阵前,他立即命令步兵各拿一种叫“麻札刀”的大刀和大斧上阵。步兵们弯腰专砍马足。马一摔倒,人就跟着摔下来,一匹马躺下,另两匹马就不能前进。岳飞又指挥两支骑兵,专门对付拐子马。两军短兵相接,从午后一直杀到天黑,金军全线崩溃。兀术看着被杀得七零八落的人马,哀叹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见《宋史·岳飞传》。

郾城惨败之后,兀术仍然不肯罢休。他收集残部,并从各地征调援军,又拼凑了十二万人,驻扎在郾城以北的临颍县(今河南临颍),伺机反扑。岳飞料想兀求会进攻颍昌(今河南许昌),便令岳云速援驻守在那里的王贵。金兵来攻,岳家军早已有备,岳云引骑兵正面突击,王贵率步兵攻其左右,大败金兵。

郾城和颍昌之战,岳家军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战斗力。金兵被打得闻风丧胆,他们感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向赵构上书,报告了河北人民盼望宋军前去解救和金兀术已经命令金人老少渡河北撤的消息,指出现在是宋朝中兴之机,金兵必亡之日。他请求赵构命令各路人马火速并进,发动总攻击。与此同时,岳飞亲自带领全军从郾城继续北上,进军朱仙镇,不几日,距离汴京只有四十五里了。被围困在汴京城的兀术已成瓮中之鳖。兀求为挽救覆亡命运,倾巢出动,又被岳家军打败,连夜逃回汴京,岳家军取得了朱仙镇大捷。

金军的溃败,岳家军的屡屡得胜,更增强了岳飞乘胜渡河收复河北的决心。他再次上书赵构,“要求深入敌境,复取旧疆,以雪亡国之耻。他鼓励部下说:“直捣黄龙府(今吉林农安,为完颜女真发祥之地),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正指日渡河,而坚持妥协投降的宋高宗和秦桧,却害怕人民力量在抗金斗争中壮大起来,害怕抗金将领岳飞“尾大不掉”,又怕迎回钦宗,自己帝位难保。于是急令岳飞退兵。岳飞坚持要求继续进军,上奏说:“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见《宋史·岳飞传》。高宗和秦桧知道岳飞坚志难移,遂先下令撤回其他各路军队,然后又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一日连发十二道金牌,严令岳飞迅速退兵。岳飞愤惋而泣,痛心地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遂不得不奉命退兵。

岳家军班师的消息不胫而走,百姓扶老携幼,纷纷赶来挽留。岳飞挥泪取出诏书给百姓看,说:“吾不得擅留。”遂暂留兵五日,保护百姓向南撤到襄、汉一带。金兀术听说岳家军已经撤走,不禁额手称庆。不久,郑州、颍昌、陈州、蔡州又重新沦入金人之手。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兀术又率军渡淮南下,其前锋直逼长江北岸。当金兵抵庐州时,高宗命岳飞率军支援,金兀术听说岳家军来到,急引兵北退。

金兵退后,赵构和秦桧加紧与金议和。他们首先要解除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于是于绍兴十一年五月以论功行赏为名,授其枢密使职务,实际上解除了他们的兵权,接着又拆散了他们的军队。金兀术利用南宋统治者急于求和而取得暂时苟安的心理,指示奸细秦桧:“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只有杀飞,始可议和。”接着,赵构和秦桧一步步迫害岳飞。秦桧唆使万? さ劾岳飞,后又指使人诬告岳飞谋取兵权,阴谋造反。岳飞被捕入狱。在审问时,岳飞撕开衣服,袒露背脊,显出昔日刺在背上、切入肌肤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以表示对秦桧等人的抗议。岳飞遭受严刑拷打,审理两月,毫无证据,而秦桧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手书指令,决定杀害岳飞。朝廷内外许多正义的官员,士大夫为岳飞鸣冤,韩世忠更是不顾个人安危,当面责问秦桧,秦桧含糊其词地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或许有)。”韩世忠大怒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见《宋史·岳飞传》。但最后岳飞还是被赐死。临死前,他仍然坚持自己抗金救国无罪,他相信老天有眼,一定会证明自己的一生光明磊落,他镇定自若地写下了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被害后二十年,即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金朝统治者再次撕毁和约,分兵南侵。国难思良将,太学生程宏图上书为岳飞鸣冤,但直到宋孝宗即位,才给岳飞的冤案昭雪。

【作者点评】

岳飞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也是我国人民极为熟知和深为景仰的历史人物。毛泽东很推崇岳飞等人“以身殉志”的崇高气节。1939年4月8日,在延安“抗大”工作总结大会上演讲时,毛泽东说:多少共产党员被捕杀头,这是威武不能屈。但尚有一部分叛徒起先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且做工作,但一旦“威武”来了,就屈服,带路捉人,什么都捉。一种人被捉了,要杀就杀,这种英雄的人中国历史上很多,有文天祥、项羽、岳飞,决不投降,他们就有这种骨气。那些叛徒就没有这种骨气,所以平素讲得天花乱坠,是没有用的。毛泽东在这里一面痛斥周佛海、陈公博之流,同时也在教训广大干部要像岳飞那样有骨气,要“以身殉志”。

毛泽东对岳飞答宗泽的那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给予肯定,并把它加以阐释,赋予新的意义,作为中国革命战争中的一条很重要的军事原则,即指挥员基于客观实际情况,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

岳飞冤死风波亭,人们把责任全都推在秦桧身上。毛泽东博洽多闻,熟读史书,他认为主要责任不全在秦桧,幕后是宋高宗。秦桧不过是执行皇帝的旨意。而且赵构自己也承认:“讲和之策,断自朕志,秦桧但能赞朕而已。”毛泽东又谈道,这是封建史家为“圣君讳耳”。明朝文征明的《满江红》,“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并非独排众议。毛泽东此番话是针对舒湮写的话剧《精忠报国》以秦桧影射汪精卫说的,在毛泽东看来,汪精卫是赵构,是投降的罪魁祸首。

岳飞的《满江红》一词是他的传世名作。毛泽东很爱读这首词,并曾手书《满江红》全词。1975年8月,毛泽东接受摘除眼睛白内障手术,就是在《满江红》这首词的唱片声中进行的。“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表达了岳飞的济世壮志,与毛泽东这位新中国的缔告者的壮烈情怀产生了共鸣。

岳飞一生以“精忠报国”为己任,坚决抵抗金人入侵。”敌未灭,何以家为?”他要雪靖康之耻,灭臣子之恨,在壮志难酬之时,他还期待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实现“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雄心壮志。

岳飞在抗金战场上屡建奇功,创造了以五百亲兵击败金军十万大军的战争奇迹,郾城一战,他因敌而制胜,抓住铁塔兵和拐子马的致命弱点,趋利避害,采取灵活的战法,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充分发挥马步军的作用,一举歼灭金兀术的精锐,使金兵对“岳家军”闻风丧胆,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家军之所以能百战百胜,与岳飞严于治军密切相关。他曾谈到用兵之术,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岳家军行军或驻扎时,都对百姓秋毫无犯,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崖,饿死不掳掠”,成为岳家军的一种光荣传统。岳飞对将士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平时对士兵爱护有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犒赏,岳飞都平分给将士,从不拿一分钱。朝廷封官拜爵,他总是以“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为托词辞谢。在作战指挥上,他勇武而有智谋,善于以少击众。每遇强敌,坚定自若,身先士卒,武勇过人。欲有所举,总是先召集诸将谋划,谋定而后战,因而获得胜利。

《宋史·岳飞传》称赞岳飞道:“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有人认为他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不正是体现了岳飞的优秀品格吗?“青山有幸埋忠骨”,他英勇抗击外族侵略、坚决反对民族压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优秀典范,值得人民永远纪念。

(卜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