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
2466200000016

第16章 胯下之奴垓下高歌(1)

——西汉淮阴侯韩信 韩信,秦末淮阴人,西汉著名军事家。年轻时喜研《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因家贫,佩剑出游,曾受胯下之辱。后投奔项羽义军,见弃不用,往投刘邦,任军中小官治粟都尉,因结识萧何,被刘邦拜为大将。此后,他大展雄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助刘邦平定关中“三秦”。接着,他率军东征,连克魏、赵、楚、齐,最终与刘邦会合,在垓下十面埋伏,一举消灭西楚霸王项羽之军。毛泽东称韩信“破赵之战”是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典型范例。

【毛泽东评点韩信】

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中外历史上这类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国如晋楚城濮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在原占优势和主动之敌则反是;由于其主观错误和内部矛盾,可以将其很好的或较好的优势和主动地位,完全丧失,化为败军之将,亡国之君。

——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91页。

【韩信小传】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一时星星之火很快成燎原之势。当时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都投入反秦斗争的行列,豪杰纷起,英雄辈出,韩信就是在这样的时期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一名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

韩信(公元前?—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阴市)人。他身材高大,喜欢武艺,平常总带着刀剑。他还喜欢读兵书,春秋时期吴国军事家孙武的《孙武兵法》和战国时齐国军事家孙膑的《孙膑兵法》,他都反复研读过。由于父母去世后,韩信既不经商又不种地,家里又没有什么产业,日子过得很拮据,经常到外面去混饭食。一开始,他寄食在下乡南昌亭长的家里。时间长了,亭长的妻子对他很反感,但又不便当面拒绝,更不能赶他出去,只好老早就起来做饭,人家还蒙头睡大觉的时候他们便把饭吃完。等韩信按时前来吃饭,见人家已经吃完,也没有给他留饭。韩信感到自己已不受亭长家欢迎,就一怒而去,从此不再去亭长家吃饭。

韩信离开乡村,流浪到淮阴城里,生活依然无着落。有时饿得发慌,只好到城旁的河里去钓鱼。妇女们每天都去水边冲洗丝绵絮,有一个妇女看到韩信成天在河边钓鱼,该吃饭的时候也不去吃饭,感到非常奇怪,后来才知道他是穷得连饭都没有吃的。她对韩信产生了怜悯之心,就把自己带来的饭食分一部分给他吃,韩信也毫不在意地吃了。这样一连几十天,韩信受到这位妇女的施舍,很为感动,就对这位妇女说:“有朝一日,我一定会重重报答您!”那妇女听了很生气,责骂韩信道:“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挣饭吃。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点饭吃,谁还希望你来报答?”韩信听了很羞愧。

对韩信影响最大,改变了他生活的是在淮阴城里受到的“胯下之辱”。一天,韩信在淮阴城内仗剑出游,被一个强壮的小伙子拦住。他想当众侮辱韩信一番,给人们寻开心,就当众指着韩信说:“你们别看他长得高大魁梧,还经常佩刀带剑,其实他是一个胆小鬼。”接着又向韩信挑衅说:“如果你有本事,就拿剑将我刺死;如果贪生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说完一阵狂笑,将两腿叉开,众人也跟着哄笑起来。韩信气得脸色铁青,恨不得立刻拔剑将他刺死,但他没有这么做,就忍气吞声,趴在地上,从那个无赖的裤裆里爬过去。回到家里,韩信怎么也睡不着,想起了自己的遭遇,尤其是白天受辱的一幕,更激起他满腔怒火。想自己七尺之躯,一身武艺,满腹兵书,当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恰好此时,项梁带领的反秦义军渡过淮河,进军下邱(今江苏睢宁西北),韩信连夜出发,投奔项梁的义军。

韩信在项梁手下当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士卒,总感觉到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后来项梁战死,韩信归属项羽帐下。在一次战斗中,由于韩信作战英勇,有人还知道他通晓兵法,在军中渐渐有了名气。他又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一个叫钟离暗模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将领,两人意气相投,畅谈兵法。钟离岸院信倍加赞赏,项羽知道后,就任命韩信做了一个小小的郎中(侍卫)。韩信多次向项羽献策,都没有被项羽采纳,他在项羽身边的日子一长,对项羽的认识也增加了许多,项羽这个人英勇善战,但他不善于驾御良将,虽一人可敌千夫,但终究是匹夫之勇。有时士卒生病,项羽会感到难过,并吩咐将自己的饮食分出一部分送去慰问,许多人都为之感动。但对有功的部下应该封赏爵位的时候,项羽又很吝啬,体现出妇人之仁。韩信觉得自己在项羽手下没法发挥自己的才干,于是想另谋出路。

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在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打击下宣告灭亡。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被迫去南郑(今陕西南郑县)就职。项羽给了刘邦三万兵马,但又有几万人自愿跟随刘邦去汉中。这时,久不得志的韩信也从项羽那里逃跑,投到刘邦麾下,随他到了南郑。

最初的岁月,韩信一直默默无闻,没有受到刘邦的重视,只担任军中的一名小官,一点也不能发挥才能和抱负。有一次,韩信与其他十二人犯了法,都要被处死。那十二个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的时候,刘邦的亲信夏侯婴正从这里经过。韩信便大叫道:“汉王不是想取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有才能的壮士?”夏侯婴听了很惊异,看到韩信其貌非凡,就把他放了。并把他延引入自己帐中。韩信对夏侯婴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的抱负,畅谈天下形势,夏侯婴听后深为佩服,并当面应允把他推荐给汉王。但刘邦只让韩信做了一名治粟都尉(掌管军粮的官),韩信大失所望。

后来,韩信认识了刘邦的重要谋士萧何,经过几次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多次向刘邦推荐,都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当时,刘邦的部下大部分是关东人,他们跟随刘邦到南郑后,思念故乡,纷纷逃亡。韩信感到自己得不到刘邦重用,才能得不到发挥,也逃离了南郑。

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向刘邦打招呼,就连夜带人去追韩信。有人不了解内情,赶快向刘邦报告说:“萧丞相也逃亡了。”刘邦听到消息后,又急又怒。但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并立即来谒见刘邦。刘邦这时又怒又喜,他责问萧何道:“你为什么要逃亡?”萧何连忙解释道:“我怎么会逃跑呢?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又问他去追谁,萧何说去追韩信。刘邦生气地说道:“逃亡的将士已有几十个,你都没有去追一个,现在你说去追韩信,这不是骗人的话吗?”显然刘邦对韩信这样一个治粟都尉不以为然。萧何向刘邦解释道:“那些逃亡的将领都是平庸之辈,并不难得,而韩信却是当今再难找到的一个奇才。你如果只想长期当汉王,那用不用韩信都没有关系;如果你想得到天下,那么就离不开韩信这样有谋略的人。希望你考虑一下。”说完,萧何转身欲走。刘邦赶忙把萧何叫住。萧何这一问,击中了刘邦的要害。他叹了口气道:“我也想向东发展,谁愿意郁郁不得志地长期呆在这里?”萧何见刘邦心动,又赶紧对刘邦说:“汉王决定东归,假若能重用韩信,他一定留下不走,如果不加重用,韩信终究会要走的。”刘邦见萧何这么器重韩信,就顺口说:“就让他在你下面当个将领吧!”萧何固执地说:“虽然任命韩信做将官,他还是不会留下的。”刘邦又说:“那给他一个大将吧!”萧何这才满意。萧何又建议刘邦选一个吉日良辰,设坛拜将,按照礼节亲自授给韩信大将的印信。

于是刘邦下令全军,设坛拜大将。各个将领听了,认为可能是提拔自己为大将,都高兴地去参加。出乎意料的是,汉王把大将印信授给了平时不起眼的韩信。

韩信已拜大将,刘邦亲自向他请教争天下的大计。韩信全面地分析了楚汉之争的客观形势:项羽强大,但性格上存在弱点,他只是匹夫之勇,行妇人之仁。他徙义帝,军队所过杀掠成性,百姓恨之入骨,不愿归附,项羽名为霸主,实际上失掉天下人心,将由强变弱。刘邦虽弱小,但只要任天下勇武之士,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利用将士思念故乡的心情挥师向东,没有不可征服的。韩信又提出了马上出兵东征、夺取关中的策略。韩信的这番分析让刘邦心悦诚服,觉得现在认识韩信太晚了点。

关中是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的封地,他们统率秦地子弟出关作战,战死的不计其数,最后率二十多万部卒投降项羽,降卒全部被项羽活埋,只有他们得免。他们出卖关中子弟换取封王,关中父老对他们恨之入骨。而当年刘邦进入关中时,约法三章,秋毫无犯,深得关中百姓拥护。后来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而老百姓希望刘邦做关中王,对项羽的分封很不满意。刘邦胸怀宏图,采纳了韩信的计策,部署军队,让萧何留守巴蜀,以保证后方供应。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出师东征。韩信向刘邦献计,决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首先,派出部分兵卒去佯修栈道,刘邦与韩信却率领大军悄悄地从南郑出发,由故道直指陈仓(今陕西宝鸡市)。章邯得知一些汉兵在修栈道,笑着说:那么长的栈道,几个汉兵能济事吗?到了八月中旬,章邯听说汉兵已抵陈仓,尚顾语左右道:“栈道并没有修成,汉兵从哪来呀?”不久陈仓败兵逃回时,他才信以为真。此时战机已失,章邯军被刘邦打败,章邯自刎。雍地尽为汉有。刘邦又乘胜移兵攻打司马欣和董翳,一举消灭了关中敌对势力,平定了三秦。

第二年(公元前205年),韩信率兵出函谷关,渡过黄河,迫降了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春臀和醣,在短时间内占领了河南、魏地广大地区,后又联合齐国和赵国向东发展,进攻楚国。四月,汉军攻下项羽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这时刘邦被自己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结果在项羽率精兵反击时,全军溃败,他自己只率几十骑逃出了重围。刘邦逃到荥阳(今河南荥阳西南)后,由于萧何从后方送来了兵员和粮饷,韩信也收集了一部分溃散的士兵来荥阳会合,才击退了项羽的追兵,刘邦这才喘过一口气来。

刘邦在彭城打了败仗以后,原来归顺他的关中势力司马欣、董翳又投靠了项羽,齐、赵两国也起来反对刘邦而与项羽合作。六月,归顺汉王的魏王豹也举兵占领了刘邦的关中要道蒲津关(今陕西大荔东),与楚约合,对刘邦造成严重威胁。刘邦派谋士郦食其去争取魏王豹,没有成功。八月,刘邦以韩信为左丞相,率兵攻打魏王豹。魏王豹将主力部署在黄河东岸的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封锁黄河渡口临晋关,阻止汉军渡河。韩信将计就计,将大军驻扎在临晋关的对面,又将所有的船只也调集前来,给魏军造成一个准备渡河进攻蒲坂的假象。魏军果然中计,放松了其他地方的防守。韩信暗地里将一部分军队转移到夏阳(今陕西韩城南),用木制的罂缶(一种大腹小口的器物)联结起来当船,在魏军毫不觉察下安然渡河,奔袭魏军后方安邑(今山西夏县)。正当魏王豹全力扼守临晋关时,没料到韩信大军已在夏阳渡河。他慌忙回军迎战,在曲阳(今河北曲阳西)又遭到韩信的截击,大败溃逃。韩信派军追击,在东垣(今河北石家庄东)俘获魏王豹。韩信很快平定魏地,并将其地改为河东郡。这样使刘邦的势力扩大到今山西中部和东南部,排除了从北面对关中的威胁。

韩信攻克魏地后,向刘邦提出了酝酿已久的消灭项羽、夺取天下的战略。他认为项羽既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又英勇善战,加上处于霸主地位,可以号令各地诸侯,不可轻视。楚、汉之间的诸侯割据势力,他们守境自保,服从项羽,一旦刘邦得势,他们又归顺刘邦,反复无常。韩信的战略是,在通往关中的门户荥阳一带,由刘邦率军与项羽竭力相持,以牵制楚军的主力;他自己则率军从山西进入河北,消灭燕、赵两国,再从河北进入山东,攻战齐国,直打到项羽的后方,断绝楚军粮道,并直接威胁楚都彭城。这样,一方面将使项羽处于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境地,另一方面可以消灭其他诸侯,扩大刘邦的实力,并可以免除因诸侯的反复无常而影响战争。最后,韩信与刘邦会师荥阳,与项羽决战。刘邦同意韩信的计策,并再给他三万人马。

公元前204年,韩信和张耳率部队数万人,准备东进井陉袭击赵国。赵王歇、成安君陈余得知汉军要来进攻,集结兵力于井陉口准备迎战,号称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对陈余说:“听说汉将韩信横渡黄河,俘虏魏王豹,活捉夏说,最近血战阏与(今山西和顺),今又有张耳辅助,谋图消灭赵国,这是乘胜远征,锐不可挡,但是韩信军队远离后方,后勤供应很困难,而且井陉关这个关隘,并排行不了两辆车,骑马也不能成列,韩信的军队要通过这么狭窄的山路,粮草辎重必定跟不上来。”于是李左车向陈余建议,给他三万人马,从小道绕过去,袭击韩信的辎重,切断他的后援,陈余则率赵军主力,深沟高垒,坚守不出。这样韩信的军队就前不能进,后不能退,后方供应被切断,附近地区荒凉又找不到粮草,不出十天,韩信必败。

李左车的分析和建议很正确,可陈余这个人是个书呆子,他还认为正义之师无须用诈谋奇计,他只知照搬兵书的说法:有十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就要四面包围,迫敌屈服;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现在韩信军队号称几万人,其实只有几千人,况且又是千里远袭,已经疲惫不堪。陈余认为对这样的军队都不出击,会被人视为胆小。陈余没有听李左车的建议。

韩信得知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心里非常高兴,心中的顾虑全打消了。于是命令部队东进,行到距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在半夜时分,他选精锐骑兵两千人,每人拿一面旗帜,从小道迂回而隐蔽地观察赵军行动,并嘱咐他们说:“赵军见我退却,,一定会倾巢出击追击我们。这时你们赶快进入赵军兵营,拔掉赵旗,换上汉旗。”接着韩信又向部将发令,让他们给将士发点干粮,并对他们说:“等消灭赵军后再聚餐。”又对将士们说:“赵军已先抢占有利地形并构筑了阵地,当他们没有看见我主将的旗帜,我军主力到达前,赵军一定不会袭击我先头部队,因为怕我军主力到了险要处而退走。”于是韩信派一万人作为先头部队,出动后,背水设阵。赵军看见后大笑,认为韩信不懂兵法,是前来送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