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社会病
2461500000029

第29章 幸福快乐:期待来敲门(7)

有38.7%的受访居民将就医视为自己最关注的头三等大事之一,但并不意味着其他人不关心它,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居民反映本地区就医难(看病贵)问题较为突出。

2011年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收官”之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李绍荣教授对记者表示,尽管新医改历时三年取得一定进展,但与居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要求还有差距。

李绍荣认为,“十二五”期间,基本医保有必要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通过不断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和参保率,进一步探索建立重大疾病保障机制;

建立合理科学的定价机制,保证基本药物的质量和供应;确保补偿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经费足额到位,否则基本药物制度将难以为继,甚至前功尽弃。

房价过去几年一直是居民关注的焦点话题。2011年也不例外,本次调查得出的关注度为35.0%,居十大关注热点的第三位,但较2010年的53.8%下降明显。

与2010年不一样的是,自2011年年初以来,在中央严令之下,多个城市相继出台限购等措施,房价逐步停涨,进入年底,一些城市的房价开始松动,更多地方的楼市仍陷在深度观望状态中。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说:“在中国,房子的概念不仅仅是居住的功能,它被赋予了更多家的含义,年轻人结婚的前提是需要有个新家。从这种功能上讲,也使得老百姓十分关注房价。”

除前3项外,其他社会热点关注度依次为:社会保障28.0%,食品安全问题27.8%,城市交通问题21.4%,社会公德问题14.9%,就业问题14.4%,环境保护问题13.8%,子女教育问题13.4%。

九成以上居民感受到物价压力

物价高企,是近几年中国居民头上一直挥之不去的阴影。

与本次调查结果相一致的是,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对媒体表示,目前最热点的词汇就是物价上涨,“物价上涨有一个重要特点,推高物价总水平的主要是食品,这就导致大家天天都要面对物价上涨,顿顿都遭遇通货膨胀,所以社会反响特别大”。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居民不同程度感受到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其中41.8%的受访者表示感受到“很大压力”,这一比例比2010年的33.3%上升了8.5%。中低收入人群对物价上涨尤为敏感。在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较低收入人群中,92.2%的人表示不同程度地感受到物价持续上涨带来的压力;在人均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中等收入人群中,这一比例为94.6%;而在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以上的收入人群中,这一比例则降至73.9%。

虽然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居民收入水平每年以10%左右的幅度稳步提高,但当问及“您觉得物价上涨的幅度和您的收入增加幅度一致吗?”时,近九成居民认为收入没有“跑赢”CPI,其中74.8%的人明确表示物价比收入上涨更快。

不少受访者还表示,虽然政府控制物价政策出台较早,但物价上涨势头直到现在才得到控制,这一结果比他们预期的要慢。由于物价调控政策存在时间差,65.9%的居民认为调控措施“效果不明显”,认为“效果显著”的比例只有2.9%。

55.6%的被访者预计今后半年内物价总体上仍将上涨,但其中只有10.5%的人认为将“继续快速上涨”,这一比例与2010年同期调查结果(13.8%)相比有所下降,另有45.1%的人认为将“会缓慢上涨”。

“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还应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前瞻性、灵活性,并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陈明生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1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2012年的工作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

近半居民期望房价调控更严厉

近年来,中国许多城市房价过高,价格上涨速度过快,大大增加了居民的购房负担,“房奴”和望房兴叹者成为中国人中痛苦指数较高的群体。

对目前的住房价格水平,居民普遍无法接受。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45.9%的居民认为“太高了,无法接受”,另有42.9%的人表示“偏高”。认为目前房价“合适”或“偏低”的人合计仅占8.6%。

为了控制房价,2011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房价增速初步得到控制,部分地区房价已有所下降,“拐点”到来或即将到来已成业内的主流看法。

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超过八成的居民表示,最近3个月以来本地区房价基本停止上涨,其中有30.6%的人认为当地房价有不同程度下降。

现行楼市政策实施效果得到多数受访居民的肯定,54.5%的人表示现行的楼市政策对抑制房价上涨有一定效果,其中8.5%的人认为“效果非常明显”,46.0%的认为“效果较为明显”,也有36.6%的受访者认为“无明显效果”。

对2012年上半年房价走势,有32.0%的居民看涨,这一比例较2010年同期调查结果(45.8%)下降了13.8%;看跌的人占32.2%,比2010年的11.5%大幅上升20.7%。另有35.7%的人预计将“相对稳定”。

对2012年上半年楼市政策,47.0%的居民期望“出台更严厉的房价控制政策”,而26.0%的人建议“继续保持现有政策执行力度”,25.4%的受访者表示,应该“适当放宽政策限制”。

“房地产问题,已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社会问题。”杨帆认为,目前房地产行业最大的问题,是人为炒高了房价,每年都建房,但房屋的空置率高,真正需要房子的人却住不上。

在陈明生看来,目前实施的“限购令”、“限价令”等措施,带有明显的“一刀切”色彩,2012年是否还会继续出台房价控制目标,有诸多变数,这将取决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博弈的结果”。

八成居民对道德状况评价不高

2011年频频出现道德失范事件,有的引发社会的极大震动,许多人在呼吁“道德重建”。

多起“老人跌倒无人扶”事件和“扶老人反成被告”事件举国瞩目,而小悦悦事件更是引发了一场全民关于社会道德的大讨论。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被两车相继碾轧,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道德重建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高级统计师周江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关注利益关系,道德问题愈显突出,可以说这是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针对当前社会道德状况,9.8%的居民表示“很差”,24.7%的人认为“比较差”,47.1%的人表示“一般”,三者合计为81.6%,而对此给予积极评价的仅占18.4%。

对前述关乎道德的事件,65.4%的居民认为使自己对当前社会道德问题的看法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中29.3%的人表示这种负面影响“很大”。

而就导致此类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法律支持体系不健全,好人可能得不到好报”排在首位,46.6%的受访居民认为存在这一原因;其次是“社会价值取向严重扭曲,公众丧失了向善的力量”,提及率为23.6%;第三是“内心中对社会和他人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提及率为21.4%。

如果社会给每个公民都提供完善的法律和经济、医疗保障机制,此类事件会不会减少,甚至不发生?81.8%的居民对此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其中41.4%的人认为此类事件“肯定会明显减少”,40.4%的人认为“会有所减少”。

51.2%的居民认为,“健全社会法律体系,保障救人者的权益”是改善当前社会道德风气较为有效的措施,这一比例在各项建议中最高;其次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道德水平”,提及率为36.1%;“加强舆论监督,利用媒体进行宣传教育”的提及率为30.6%,居第三位。

“多数中国人不仅不冷漠,而且还很有爱心和正义感。”周江说,“目前有些媒体大肆渲染道德危机,尽管颇为解气,却很可能无益于扭转道德危机,反而会伤害许多人对‘好人有好报’的信念。”

周江举例说,虽有见死不救的“18个路人”,但也有护在伤者身前挡住车流的“最美女孩”,还有伸臂去接10楼坠童的“最美妈妈”。

在周江看来,需用制度筑起道德建设的“防风墙”,这涉及司法、行政、教育等多个层面,比如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司法制度,大力推行道德教育,重建社会信任,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各社会阶层的道德规范制度。

不尽幸福,但信心犹在

在2011年春的全国两会前后,“幸福”成为其时最流行的词语之一。它之所以流行,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现实不尽幸福。2010年年底《瞭望》新闻周刊与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的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为70.0,及格了,但未达优良。

而一年之后,本次调查的受访居民的幸福指数为68.8,比一年前还略有下降。

在多位专家看来,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

“幸福感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周江说,“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收入、食品安全与居民幸福感有较高的关联性,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依次排在前三位。

生活压力感受对幸福感评价也有直接影响,生活压力越小,幸福指数越高。约六成受访居民表示过去一年中自己生活压力较大,其中20.3%的人认为“压力很大,喘不过气来”。

根据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当前居民的生活压力来自多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压力源”依次为:物价上涨幅度大,影响生活水平;社会保障不完善,担心养老问题;看病难看病贵,难以承受。

尽管面临种种压力,但受访居民普遍对2012年生活预期保持乐观。对2012年国内社会局势的稳定,有21.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有信心”,37.0%表示“比较有信心”,32.0%表示“有信心”,合计为90.4%。

对2012年国内经济形势稳定、持续发展,表示“非常有信心”、“比较有信心”、“有信心”的受访者分别为12.3%、30.4%、37.4%,合计为80.1%。

关于2012年个人收入变化,有90.4%的受访者预计不会减少。其中,44.9%的人认为可能有不同程度增加,预计中的增加幅度平均约为25%。

另一方面,也有高达86.0%的受访者预计2012消费支出不会减少,其中43.3%的人认为可能有不同程度增加,增幅平均在20%左右。如果收支一如预计,那么,2012年的中国城市居民将生活得略微宽松。

附:调查说明

调查机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

调查时间:2011年12月1日至12月11日

有效样本量:3620

调查方法: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

调查范围: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昆明、太原、兰州、吉林、秦皇岛、章丘、延安、绵阳、荥阳、鹤岗18个城市市区

抽样误差:95%置信度下抽样误差±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