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
2455200000042

第42章 东方慈母,教子有方——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1)

文七妹(1867—1919年),毛泽东的母亲,1867年2月12日,生于湘乡县四都唐家的一个农民家庭,是一位心地善良、性情温和、勤俭持家、慷慨厚道、聪明贤惠的农村妇女。毛泽东深受母亲的影响,是母亲使他走上了成材之路,因此,毛泽东对母亲有深厚的感情。他非常敬爱和孝顺母亲,曾多次提到她。

我母亲是个仁慈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她同情穷人,并且当他们在荒年里前来讨米的时候,常常送米给他们。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曾经多次发生争吵。

我家分成两“党”。一个就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我母亲和弟弟组成。有时甚至于连雇工们也包括在内。可是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她批评了任何公开动感情和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

我父亲上过两年学,认识的字足够记账之用。我母亲却完全不识字。两人都是农民家庭出身。

我父亲早年和中年都不信神,可是我母亲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向自己的孩子们灌输宗教信仰,我们都曾因父亲不信佛而感到伤心。

……

可是,我看的书逐渐对我产生影响,我自己也变得越来越怀疑神、佛了。我母亲开始为我感到忧虑,责备我对于敬神拜佛的仪式漠不关心……

1.文七妹小传

Δ艰辛备历

毛泽东的母亲文氏夫人文七妹,1867年2月12日,生于湘乡县四都唐家(后改称棠佳阁,今属湘潭市韶山大坪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文绵薰,字芝仪,以农为业,家境小康。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一些有关毛泽东母亲的资料中,都认为毛泽东母亲的名字叫文其美。这个名字来源于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一书。书中记载毛泽东的话说:“我父亲叫毛顺生,我母亲在娘家的名字叫文其美。”其实,毛泽东的母亲同当时许多农村妇女一样,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只因做姑娘时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被唤做“七妹”,故此,毛泽东说他母亲“在娘家的名字叫文七妹”。斯诺用英文按其音记述了这个名字,中文又按音译成了“文其美”。

唐家距与韶山仅一山之隔,相距20余里。因文家祖坟在韶山,每年清明都要到韶山扫墓。文家为了清明扫墓有个落脚的地方,就将文七妹许给韶山毛家。

一个难忘的早上,13岁的文七妹身不由己地跟在父亲的后面,含着眼泪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母亲,告别了朝夕相处的兄弟姊妹们,告别了生她养她的唐家的山山水水,来到婆家,同毛顺生订婚。最初的日子里,她除了思念故旧时感到亲切之外,其他一切都是陌生的。更主要的是,婆家的祖父、祖母、父母双亲由于家境贫寒,整天愁眉不展,至于那位年仅10岁的男童毛顺生,由于男女之别和性格的差异,更是寡言少语。何况在毛家还要做更多的事,干更重的活。这一切使她感到冷清、寂寞和孤独。于是,文七妹经常哭哭啼啼,吵着要回娘家。

1885年,中等身材,长得清秀端庄、圆脸庞、宽前额,还有一双聪慧的眼睛的文七妹同只有15岁的毛顺生正式“圆房”成婚。据老人们回忆,现在“故居”父母卧室里陈列的大衣柜、抽屉桌就是当年文七妹的嫁妆,是在分家时从东茅塘搬来的。对文氏来说,她终于从冷清寂寞中解放出来了。她有了一个由自己和丈夫构成的温馨的家,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

后来,文七妹生下两个儿子,但均夭亡。文七妹由喜生悲,愁肠百结。她生在那样的家庭,又身处这样的环境,从而促使了她特有品性的形成,她很自然地想寻找某种灵魂的慰藉和寄托。于是,在整天的叹息和失望中,她想起了孩提时代听到长辈们讲过的信仰佛祖和菩萨就可以摆脱痛苦的话语,想起了跟随祖母、母亲到白莲庙拜佛供香的往事,看到慈悦庵出出进进的善男信女。联想到自己的痛苦遭遇,使她坚信只有佛祖才能解除她的痛苦,保佑她的儿子福大命大。因此,在1893年12月26日生下毛泽东后,惟恐他再夭折,就多方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她吃“观音斋”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在文七妹看来,以前自己的两个婴儿之所以夭折,是由于没有至真至诚地信仰佛祖所致。所以,当她身怀第三胎时,便回到了娘家休养,因为文家的生活条件好于毛家。直到分娩前,她才返回毛家。文七妹顺利生下毛泽东后,见婴儿白胖福态,更加确信是佛祖保佑的结果。后来,文七妹又生了毛泽民、毛泽覃。还生了两个女儿,但都早殇。又收养了一个女儿毛泽建。

毛泽东满月之后,文七妹抱着他回到外婆家。以为外婆家儿女多福气大,可托其福、沾其光,使儿子容易养活成人。外婆自然把小外孙看得十分贵重,按照乡村寄拜干爹和干娘。毛泽东便拜其七舅文玉瑞为干爹。

另外还有一件毛泽东拜干娘的事。在距离唐家约一公里远的龙潭山脚下,有一块拔地而起的天然巨石,石高两丈八,宽一丈余。石后有一股终年不涸、长流不断的泉水从山洞中潺潺流出。据说,很久以前,曾有一条作恶多端的妖龙卧于洞中。龙出洞,水变浑,洪水涨,淹良田……为了使妖龙不再兴风作浪,危害百姓,人们除了每年杀猪宰羊供祭之外,还在石头上修建庙宇,刻“杨四将军”石像以镇妖孽,当地人称之为“石观音”。从此,远近的善男信女纷纷前往敬香朝拜。自然,深信“八字”和命运的毛泽东的外婆和母亲就看中了这块“神石”,毅然决定让毛泽东拜其为干娘。

一天,文氏母女俩一个怀抱毛泽东,一个带上写有毛泽东的名字及出生年月日的纸钱以及香烛、鞭炮、酒肴之类的祭品来到“神石”跟前,她们又是进香供酒,又是作揖叩拜,扶着襁褓中的毛泽东跪拜“神石”为干娘,以保佑吉祥平安。因为毛泽东排行第三,故名之曰:“石三”。此后,一直到毛泽东离开韶山之前,大家都叫他“石三伢子”。毛泽东由于喜欢石头坚硬的性格,自然喜欢“石三伢子”这个乳名。1923年9月,他在写给在广州国民党总部工作的共产党员林伯渠、彭素民的信中特意指出:“此信托人带汉寄上,因检查极厉害,来信请写交毛石三,莫写毛泽东。”此外,他还曾以“石三”为名发表文章。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在韶山宾馆松山餐厅与当地父老乡亲共进晚餐的时候,还诙谐地谈及他的石头干娘:“今天,各位都到齐了,只有我的石头干娘还来,是不是还等一等……”

为了祭拜“石头干娘”,文七妹还按时论节祭拜“神石”和天地,敬祖宗,登庙堂从不误时,从未隔断,真可谓是信佛一生、虔诚一世的佛教徒。

另外,文七妹还教子信佛,孜孜不倦。她向毛泽东“灌输宗教信仰”,主要通过言传和身教。1901年正月初的一天上午,文氏把毛泽东带到“石头干娘”面前后,她自己立刻双手合十举香作揖,8岁的毛泽东站立在旁边,看着母亲的一举一动,“三伢子,还不快给石观音磕头呀!”她见毛泽东无动于衷,便拉了一下他的手催促道,“快点,跪下!”说着自己又磕了三个头。见毛泽东依然站着未动,她焦急地问道:“石三,你怎么还不跪下给石观音磕头呢?”“我不给石头磕头,我只给爹爹和娘磕头!”这时,文七妹一边擦眼泪,一边难过地说:“唉,你真是个伢子,一点也不了解做娘的心事。你是老三,你前面的两个哥哥都早死了。娘怕你有个三长两短才把你寄拜给石头干娘的。不久你就要上学读书去了,今天来祈求她老人家保佑你平安无事,可你就是……”接着自己又念念有词道,“大慈大悲的石观音,我儿石三明天就要进学堂,祈求您老人家保佑他成就学业,无病无灾。”“娘莫哭了,我听你的话。”毛泽东说完,就跪下向“石观音”磕了三个头。此外,文七妹还常常领着毛泽东在佛堂庙堂里抽签问卦,在家门外祭拜天地,在神龛前祭拜祖宗。1959年6月26日上午,毛泽东重返故居时,还站在堂屋里指着神龛说:“这就是我小时候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毛泽东在母亲神佛思想熏陶和孜孜不倦的开导下,变成了一名对神佛深信不疑的男童信徒。15岁时,由于母病而许愿于神佛菩萨,以求早日康复,毛泽东曾徒步南岳“朝圣进香”。“南岳圣帝、阿弥陀佛”,边走边念,边念边拜,就这样5步一拜,10步一跪,一直跪拜到南岳庙。当然,随着岁月的更替,毛泽东随着科学知识的增加,就不再迷信了,因而常常受到母亲的责备。

不仅如此,文七妹还千方百计地劝夫信佛。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是一个没有多少科学文化知识的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侍奉家神甚恭,却不信神佛。为此,文七妹感到难过伤心。她或苦口相劝,或与毛泽东一起劝说。然而,不仅没有效果,反而遭到他的责骂。当然,在他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也时有烧香拜佛之举,只是并不虔诚罢了。

文七妹自幼勤奋、聪慧,性情温厚。她是家里最忙碌最辛苦的人。抚养儿辈,操持家务,养鸡喂猪,锄园种菜,样样都干,事事都安排得有条有理。而且珍惜每粒粮食……这种勤劳俭朴和默默操劳的精神,对于毛顺生发展家业的成功,无疑起到了“贤内助”的作用。正如当地老人所言:“毛家外有毛顺生之经营,内有文氏之节俭,所以才建立起这样一份可观的家业。”

Δ首推博爱

文七妹待人恭让谦和,同丈夫过于自私的处世态度反差很大。她孝敬翁姑,无微不至。无论是娘家长辈还是婆家父母,她都是关照周全,竭尽孝心。她赤诚待夫,逆来顺受,维护丈夫的威信。她深深爱着丈夫,默默地支持丈夫的事业。每当家庭内部以及自家与外人发生矛盾冲突时,她总是曲为周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把委屈留给自己。文七妹常常开导毛泽东要孝顺父亲:“你爹的爆竹子脾气你是晓得的,不管是做什么事情,只要是他定了的,就是几头牛拉也拉不回的。往后,不要犟了,即使是你爹不慈,你也不应该不孝嘛。其实,他常常当面骂你,背后又在夸你。你去跟他顶撞,我做妈的心里不高兴,连那个佛爷菩萨也会不喜欢的。”关于这方面的事情,毛泽东很久都没有忘记:“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她批评了任何公开动感情和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

文七妹贤明善良,富有同情心,怜惜穷苦人,肯帮助人。每逢荒年旱月,经常背着丈夫,悄悄送米送粮,接济贫苦的乡亲们。事过数十年,如今韶山冲一带仍然传颂着她济苦帮贫的件件往事。这种美德对毛泽东兄妹影响很深,他们都拥护母亲的做法。但是,毛顺生是不赞成施舍的,家里为此常常发生争吵。

毛泽东的母亲不但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来影响自己的子女,而且热情地支持毛泽东乐于助人。不仅对亲戚是如此,就是对陌生人也是一样。

毛泽东的二堂叔毛菊生,家境十分贫困,文七妹和少年时期的毛泽东非常同情他,娘儿俩每到年关就瞒着毛顺生给这位贫苦的叔叔送米、送腊肉等。

一天,文七妹给儿子装好两箩筐白米,让他送到私塾当口粮。16岁的毛泽东挑着一担箩筐走出家门,时间不长,就空着箩筐回来了。文七妹就问儿子怎么回来这么快,毛泽东就把路上遇到本家毛承七夫妇吵架的事向母亲说了一遍。因为毛承七一家已断粮。毛氏宗祠里百把担积谷被族长死死卡住,不肯平粜。七嫂无奈,带着女儿到外村的大财主家里讨米,毛承七嫌她给自己丢了脸面,十分生气,夫妻就大吵了一场。毛泽东明白事情的原委后,就把自己那担白米倒进了毛承七家的米缸。文七妹听后,非常赞同儿子乐于济贫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