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
2455100000089

第89章 东北易帜赤心永存(2)

张学良深知:经济是一国命脉,经济不能复兴,政治永远没有独立的一天。因此,他主政东北后,大力发展东北的经济,振兴东北实业。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禁止种植和贩卖鸦片。2.在发展工农商各业生产中,增加税收,鼓励官民兴办煤矿、纺织、烧窑业、冶铁工业及农产品加工等各项工业。在他的支持下,濒临破产的东北民族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3.寓兵于农,把整军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把屯垦与开发边陲、巩固国防结合起来。设置兴安屯公署,并移直、鲁、皖等省难民到东北垦殖荒地,大力推行军垦和民垦。这不仅巩固了边防,也发展了经济。4.拒不承认张作霖与日本明文签订的铁路合同,不顾日本的威胁和反对,加紧筹建中国自己的铁路与港口。5.发展电信业,使东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通讯系统。6.克服金融危机,使货币日趋稳定,市场日渐繁荣,国库益加充实。总之,在“九一八”事变前,东北的经济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收入大于支出的可喜现象。

张学良认为:“国家大事,当从事于教育于一途”,因此,他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在他执政期间,东北的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28年8月,张学良担任东北大学第三任校长,他捐出180万元,由德国公司承包,仿柏林大学规模,对东北大学进行扩建。仅一年之后,东北大学就成为拥有文、法、理、工、教育等五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不仅各院的教学大楼、实验工厂、图书馆、体育场的规模和质量为当时全国之冠,而且师资力量也非常雄厚。在发展大学教育的同时,张学良还非常重视中小学教育和社会教育。他捐出大笔私款建立“汉卿教育基金会”,资助各校经费及社会教育活动,资送优秀毕业生出国深造。

1929年7月,“中东路事件”爆发。中东路是沙俄在东三省修筑的横贯东西的铁路。1924年5月,苏联与当时的北京政府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但同时又签订《暂行管理中东路协定》,仍要控制中东路。1924年9月20日,苏联与张作霖签订《奉天协定》,重新获得中东路的控制权。中东路虽然名义上为中俄双方共管,但实际控制权全部都在苏方手中。为了维护祖国主权,张学良主政东北后,采取了加速收回中东路主权的措施。7月11日,张学良强制接管中东路,解除苏方全部职员职务,将苏方人员全部驱逐出境。7月13日,苏联抗议,要求互派代表谈判。17日,双方陷于僵持状态,苏联宣布与中国断交。8月15日,张学良发布动员令,派兵6万,后增至10万陈兵于中苏边境。10月中旬,10万苏军向中国发动攻势,东北军损失惨重,被迫停战。中东路恢复战前冲突状态。

1930年5月,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之间爆发了历史上国民党内部规模最大的内战,双方投入兵力达100万,前后共历时七个月,双方军队死伤约30万人,平民牺牲无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原大战,又称阎、冯、蒋大战。

当时,张学良拥兵数十万,雄据东北,在这场战争中举足轻重,双方都在争取他。张学良坐镇关外,审时度势,认为东北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父丧未久,内部也不稳定,担心参与战争而引起内部分裂,因此,在战争的初期,他严守中立,力主和平,极力避免东北军卷入这场战争,并多次发表和平通电,希望经过会商解决分歧。但是,蒋和冯、阎各方都把张学良视为决定胜负的筹码,派代表来回到沈阳与张学良会晤。6月3日是张学良的生日,蒋介石派人到沈阳给张祝寿,不久,蒋介石又任命张为陆海空三军副司令,并赠以巨款,劝张学良就职并挥兵入关,帮助中央抵定大局。冯、阎也派代表到沈阳,对张学良进行拉拢,组织反蒋阵线。

对于这一重大问题,东北军内部意见也不一致。老派的如张作相等人反对出兵参战,主张保境安民,认为东北人斗不过“南蛮子”,“与蒋介石合作,不啻拱手让出东北”。新派的如莫德惠等主张出兵助蒋。为此,张学良多次召开东北军的文官武将进行商讨。最后,张学良认为,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视已久,如欲抵制外侮,必须国内统一。蒋介石企图以军事解决西北,以政治解决西南,以外交解决东北,是一个阴谋野心家。但为了整个大局计,必须实现国内统一,早停内战。而此时冯、阎已败退黄河北岸,蒋介石已攻下济南,如果等到蒋介石打败了冯、阎,东北军也就失去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蒋介石也就不必借重东北军了,同时东北军也失去了恢复华北势力范围的机会。于是,张学良毅然倒向蒋介石一边,出兵关内。9月21日,东北军占领天津。26日,进驻北平。至此,平津、河北的政权遂被东北军全部接收,东北集团的势力一下子扩展到华北,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实力派。

10月9日,张学良在沈阳宣布接受蒋介石的委任。蒋介石为了使张学良更好地为自己卖命,于11月特邀张学良到南京参加三届四中全会,并推之为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931年5月,张学良第二次到南京出席国民会议,由浦口过江时,江上军舰与狮子山炮台礼炮齐鸣,国民政府军政大员群集下关迎接,满城张贴“欢迎拥护中央,巩固统一的张学良将军”、“欢迎维护和平效忠党国的张副司令”的标语。张学良被推为国民会议九人主席团之一,两次主持会议,摄影时与蒋介石并排立于前排中央。蒋介石还邀请张学良阅兵、训话,张学良离京时,蒋介石亲自到机场送行。蒋介石的盛情感动了张学良,他表示:“学良誓尽精诚,以拥护中央,完成和平统一,虽牺牲生命,亦必完成此志。”

就在张学良帮蒋介石翦除异己之时,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7月制造了长春“万宝山事件”,唆使盘踞在河北邢台地区的军阀石友三叛乱。张学良当即命部队迎头痛击,彻底击败叛军。8月,日军又制造“中村事件”,企图借机寻衅。对此,张学良连连向蒋介石请示机宜,但蒋介石却于8月16日电令张学良:“无论日本军此后在东北如何挑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由于张学良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深信不疑,因此,他将蒋介石的命令转告东北各军政长官,要他们一体遵守,还不时下达指示。

1931年9月18日子夜,日军胡说中国兵扒了一段南满铁路,并以此为借口悍然出兵进攻沈阳。张学良听此紧急情况后,当即用电话向东北军下令:“有抵抗者、开枪者,枪毙,这是蒋委员长的命令。”所以,日军如入无人之境,占领了沈阳,并在前后不到142天的时间内,使东北三省全部沦亡。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轻易地夺去了我国1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3000万东北人民从此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张学良本人也蒙受了极大的损失,不仅丢了10多万人的部队,而且还替蒋介石背上不抵抗的黑锅,被人嘲笑为“不抵抗将军”。从此,张学良失去了东北地盘,政治上相对独立、雄据一方的局面也消失了,其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1931年12月15日,由于失职和全国舆论的谴责,张学良至电国民政府,表示“守土无状,万死不足以蔽辜”,请辞海陆空三军副总司令职。国民政府照准,改任他为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坐镇华北。

1932年8月,张学良被蒋介石任命为军委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当时,伪满洲国成立不久,日寇的侵略矛头又指向了热河、北平、天津,企图占领华北。张学良决心用热血贯彻抵抗,保卫祖国,洗刷自己和东北军不抵抗的恶名。1933年元旦,日寇进攻山海关,张学良命令东北军何柱国部奋起还击,就此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2月21日,日本关东军以锦州为基地,开始进攻热河。由于蒋介石继续执行妥协投降政策,前线的将士军心涣散,毫无斗志,张学良的作战部署无法贯彻下去。日军只用了13天的时间就占领了热河。

热河失守,全国舆论大哗,愤怒谴责国民党政府,也谴责张学良。3月8日,张学良即致电南京引咎辞职。电文说:“自东北沦陷,效命引间,原冀戴罪图功,勉求自赎,讵料热河之战,未逾旬日,失地千里……戾愆丛集,百喙莫辞……”。张学良原以为蒋介石会挽留他的,在电文发出后,还对左右说:“我要亲自率领刘多荃的精锐部队和全部东北军与日寇一拼,誓死收复热河。”没想到,蒋介石3月9日从江西剿匪前线赶到保定对他说:“现在全国舆论沸腾,攻击我们两个人,我与你同舟共济,若不先下去一人,以息全国愤怒的浪潮,难免同遭灭顶。”就这样,张学良再次充当了蒋介石的替罪羊。

回到卧室,张学良伏枕大哭。三年后,张学良在西安对人说了他当时的心情:由于全国人民抗日,中央军也北上参战,他非常兴奋,以为蒋介石要决心抗日了。“哪知保定见蒋委员长,不谈抗战,反而逼我下台,所有以前的热情支持,不过是诱我上圈套,好逼我下台。这是日、蒋合演的把戏而已!”“有谁较为善良,或者让人稍微喘口气呢?毒害是一样的,如果定要加以区别,那就是蛇比虎更狠。因此,我回到车厢,就闷倒在我的床上,号啕大哭。”

3月9日,张学良回到北平,对一亲信说:“中日问题,蒋先生以和为主,还不知道演变到什么地步。人骂我不抵抗,我也不辩。但是下野后,天知道我这不抵抗的罪名要背到哪天呢?”并要对方给他查出林肯说的三句话:“你可欺骗全体人民于一时,或欺骗部分人民于永久,但不能欺骗全体人民于永久。”看来,张学良总算对蒋介石有了一点了解,可惜,远远不够。

3月11日,张学良通电下野。4月,被罢官出国。出国前,他先到上海戒毒。张学良大约从1925年开始吸鸦片,后因庸医用吗啡戒鸦片,以致毒瘾更深。经过两次挫折,张学良深知不戒毒,不仅无法复仇雪耻,并将中毒而死。因此,为戒毒,他把手枪放在床边,并命令左右侍从:“无论我如何痛苦呼喊,你们也不准给我打针,谁要是胆敢走近我的床头,我就立即一枪把他打死。”大约经过半个月的艰苦努力,张学良终于戒除了这多年的恶嗜。戒毒不仅使张学良身体健康,也使他的政治生命有了转机。

1933年4月10日,张学良一行从上海出发赴欧洲考察。他先到西欧,着重了解德、意法西斯的一套办法。他也打算去苏联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但因“中东路事件”的影响,苏联拒绝他入境。

1934年1月,蒋介石将张学良从国外召回,令其指挥东北军参加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的行动。

本来,张学良这次回国只是一心想抗日,不想参加任何内战,正如他的《自述》所说:“归国当时之志愿:一本想为一超脱军人,不再统率东北军,为私情所累和他们保持超然关系,以备将来抗日也。二不希望参与任何国内战争。”东北军的许多高级将领也反对东北军参加内战,不同意张学良充当打内战的司令。但是,张学良回国后结合从欧洲得来的一些体会,思想却发生了变化。张学良认为:“日寇侵略野心很大,我们国家正处在危急存亡时刻。日寇为什么敢于大胆地侵略中国呢?就是因为中国不统一,要统一就必须大家都拥护国民政府,拥护蒋委员长。我在德国作了考察,他们就是由于全国有严密的组织,有大家拥护的领袖,所以才富强起来的。我们中国也要走这条道路才能富强,才能抵抗日寇的侵略。”他还认为,尽管有人批评蒋介石“为人私欲过重,缺乏忠诚,不足以为民族复兴的领袖”,“但环顾当前人物,在政治上、军事上真能领导全局者,除蒋先生外又有何人”?因此,张学良决定继续拥护蒋介石为领袖,容许他有个试验的机会。出于这一思想,张学良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也就全盘接受。他对部下说:“现在外有强敌入侵,内有共产党捣乱,要求国家真正统一,必须先消灭共产党,委员长的先安内而后攘外的政策是绝对正确的,我们为挽救国家危难,收复失地,只有拥护委员长,贯彻委员长的国策。”

1934年2月,张学良出任鄂豫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驻节武昌。他从东北军抽调了八十多个团的兵力,围剿鄂豫皖根据地。可是,他们被徐海东领导的红25军打得落花流水,围剿计划失败。1934年底,红25军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蒋介石电令张学良继续围剿红军,否则以“纵匪抗令论罪”。1935年2月,蒋介石撤消鄂豫皖三省“剿匪”司令部,成立军事委员会武昌行营,张学良任主任。4月2日,国民政府授张学良为一级陆军上将。从7月起,张学良经常来往于武昌与西安之间,进行围剿红军的准备工作。10月,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司令,并代理总司令职务。

最初,张学良和东北军对进攻革命根据地还是很卖力的,指望通过围剿的胜利取得蒋介石的信任,从而扩充势力,以便有朝一日打回东北老家。1935年9月,张学良指挥10万之众,向陕甘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三次围剿,结果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东北军被人数和装备远远逊于他们的红军打得落花流水,损失了两个半师的兵力,两名师长阵亡,两个师参谋长、六个团长非死即俘。这样惨重的损失在东北军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张学良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1935年10月末,张学良到南京参加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和五全大会。本来,蒋介石曾宣布过,因打红军而遭受损失的部队优先补充。但这次张学良到南京,蒋介石对他剿共失利不仅没有任何安慰的表示,反而由军政部长何应钦出面下令撤销张学良的两个师番号,停饷,连张学良请求对两个师长每人发10万元特恤金的要求也被驳回。这对张学良是个沉重的打击,使他愤懑异常。张学良痛定思痛,思想上开始有所转变。

国民党五全大会结束后,张学良来到上海,会见了爱国人士杜重远和义勇军将领李杜。杜重远给他分析形势,着重谈了联合战线和抗日救国的问题,指出:“东北军能攻善战,应当用于抗日疆场,日寇并不可畏,真正可畏的是一个民族丧失了气节;只有抗日,东北军才有前途,你个人也可以有荣誉;东北军现在陕甘,正应当联合共产党、杨虎城和盛世才共同抗日。”张学良非常赞同杜重远的意见,感叹自己受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愚弄,表示决心今后退出内战,高举抗日旗帜。

正在这时,“一二·九”运动爆发。共产党坚决抗日的主张,剿共作战的失利,全国炽热的抗日气氛和杜、李二人的忠告,使张学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认识,剿共只有死路一条。只有联共抗日,他个人才能在全国人民面前一洗前罪,东北军才有出路,中华民族才有希望。于是,张学良开始积极要求与共产党建立联系。

1935年底,张学良回到西安。他首先同驻守西安的西北军即第17路军将领杨虎城将军会晤,就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问题进行了磋商。由于杨虎城早就同共产党有联系,于是双方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