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
2455100000020

第20章 名震中外的“战神”(3)

战斗进行到15日下午,粟裕命令我军向74师发起总攻。在74师的顽固抵抗下,战斗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我军每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代价。为了抢占制高点,我军将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奋不顾身,勇往直前。15日的总攻击战,我军近万名将士负伤,2000余人壮烈牺牲。战斗的惨烈程度,超乎寻常。16日,我军再次向敌74师发起猛烈攻击。紧张激烈的战斗进行到下午,所有高地均被我军占领,击毙敌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随着孟良崮顶峰的攻克,战斗以我军的胜利告终。粟裕在看俘歼敌军的数字时,觉得跟实际不相符,便命各纵队继续搜查,果然在一个隐蔽的山谷里发现漏网残敌约7000余人,我军当即发起攻击,实现了全歼敌第74师的作战计划,共歼敌32000余人,取得孟良崮战役的辉煌胜利。蒋介石获悉噩耗,痛心疾首地说,“孟良崮的失败,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真是空前大损失,不能不令人哀痛”。陈毅对粟裕在华东解放战场上的军事指挥才能曾给予高度评价,他说:“粟裕同志可算为理论与实际兼优的人,战役指挥很高明,他长期在实际战争中锻炼,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刚创造了一个空前大胜利,就被下一个更大胜利打破了纪录,空前之后又来一个空前,接着还有另一个空前。”毛泽东打来电报,高度赞扬和肯定华东野战军:“我华东军在第一年作战中已表现自己为全国各地战绩最大的军队……”

1947年6月30日,随着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党中央、毛泽东制定的全国性战略反攻拉开了序幕。为配合刘邓大军在中原战场上顺利实施战略行动,中央军委命令陈粟率领的华东野战军,组成东西两个独立行动的兵团,分路进击敌人。8月,刘邓奉命率部提前挺进大别山,陈粟也奉命率6纵、10纵和特纵南渡黄河,进入鲁西南,统一指挥外线部队,配合刘邓作战。陈粟率华野外线兵团在鲁西南打的第一个歼灭战便是发起沙土集战役。是役,我军歼敌整编第57师,活捉敌师长段霖茂,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扭转了我军在外线作战的不利态势。1948年1月,中央军委给粟裕来电:为配合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入敌人深远后方,决定派粟裕率华野三个纵队,渡长江南进,赴闽开辟新战场,以吸引敌军主力跟进,分散敌军,减轻华东我军压力,并请粟裕“熟筹见复”。

粟裕掂着手中的电文,深邃的目光注视着位于濮阳的华野司令部门前的一条小河,陷入良久的思考之中。4月,他给中央军委复电,提出了自己的三个纵队暂不过江,在中原黄淮地区寻找战机、大量歼敌的建议。该建议指出,我军三个主力纵队过江远征福建,沿途作战,必造成重大伤亡、减员,且难以调动敌主力部队跟进,不如我军暂不过江,以此三个主力纵队配合友军在中原寻机歼敌。粟裕以共产党员的坦荡胸怀斗胆直陈,分析利害得失中肯,条理明晰。党中央和毛泽东在接到粟裕的电报后,非常重视,当即回电请陈粟上中央当面汇报。粟裕接电后赶往河北阜平南庄,向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当面汇报了自己的意见,得到了他们的同意和首肯。这次河北阜平南庄之行,其结果是粟裕率华东野战军挺进中原。因陈毅调中原军区任副司令员,没有回华野,粟裕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华野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从6月17日到7月1日,华野将士在粟裕的指挥下,以风卷残云之势,所向披靡,连克开封、睢杞,合称豫东战役。豫东一战,共歼敌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师、四个保安旅,计歼敌近10万人。后来,粟裕回忆豫东战役:“这是一次包括攻坚战和运动战在内的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大兵团作战,也是我亲身经历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之一。”

9月24日,粟裕指挥的济南战役原定一个半月完成,结果只用了8天就攻克济南,全歼敌人10余万人,活捉敌统帅王耀武。就在当天,粟裕向中央军委、华东局、中原局各发一电,提出发起两淮和海州战役的建议。10月11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11月6日,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战斗在我解放大军猛烈的炮火中,正式打响。淮海战役中,我军共有60余万兵力参战,而华东野战军就占其中的70%,达42万人。粟裕亲率华野部队,奔赴淮海战场。粟裕一面指挥华野几十万大军在各条战线同敌人作战,一面从战略高度时刻关注全局,根据战事的发展,不断向中央军委和总前委提出一系列建议。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粟裕准确地预见到徐州之敌杜聿明率部逃跑的可能和方向,调遣华野主力分作几路南下对其展开尾追堵截,最后终于将逃敌包围在徐州西南的陈官庄地区。我军以强大的政治攻势配合凌厉的军事攻击,国民党部队许多官兵看清跟着蒋介石只有败亡的下场,纷纷向人民解放军投诚。而杜聿明、邱清泉等人犹作困兽之斗。1949年1月6日,刘、邓、陈、粟、谭5人联合向各纵队下达总攻命令。战斗到第四天上午,全歼国民党第2、第13兵团,活捉杜聿明,击毙敌兵团司令邱清泉。历经65天的艰苦战斗,我军取得了震惊中外的淮海大决战的胜利。在这次战役中,我军歼敌徐州“剿总”1个总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万人。其中有44万敌军为华野所歼,占歼敌总量的80%。

淮海战役,不但是中国现代革命战争史上我军谱写的无比精彩、光辉的一页,也是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的胜利,为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堑,早日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渡江战役打响前夕,中央军委对全军进行了整编。原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各野战军,依次分别整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野战军下辖兵团,兵团辖军,军辖师。华东野战军改为第三野战军,粟裕被任命为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仍代行司令员兼政委职务。三野下辖四个兵团,十六个军。经中央指示,原淮海战役总前委继续行使统一领导渡江作战的职能。3月底,根据总前委拟定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三野第7、9兵团共30万人,组成中作战集团;第8、10兵团,共35万人,组成东作战集团,二野部队组成西作战集团。1949年4月,二野、三野大军纷纷南下齐聚长江北岸,作整训和渡江准备。3野部队将在长江中下游渡江,担负对付汤恩伯集团的75个师近45万兵力的作战任务。4月20日,国民党政府在蒋介石的操纵下,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各野战军、地方兵团和游击队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当晚20时,3野部队开始强渡长江,打响富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渡江战役。21日,我百万雄师渡江作战全面成功,并以锐不可当之势,迅速向敌占区作纵深推进。23日,三野第8兵团解放南京。25日,粟裕又指挥东路和中路大军东西对进,在郎溪、广德之间包围由南京、镇江等地南逃的敌五个军部、十四个师共10万余人,经战斗予以全歼。随后,粟裕命令中路大军直奔杭州,东路大军进逼上海。到5月上旬,三野所有担负解放上海任务的各主力部队均已赶到预定地点。汤恩伯妄想以在上海修筑的坚固防御工事,同我解放大军作垂死一搏。为了有效地保护上海市区,粟裕等决定将敌主力阻断在苏州河以北的江湾、吴淞、高桥一带,尽可能将敌主力歼灭在上海外围地区。5月12日,上海外围战打响。敌人借助强大的海、陆、空协同作战的火力优势,负隅顽抗。我军奋勇猛攻,但收效不大。粟裕当机立断改变战术,并亲临战斗最前线指挥战斗,取得外围战的突破性进展。23日,三野以九个军的兵力全面进攻市区,汤恩伯从海上仓皇出逃。27日,粟裕率三野大军秩序井然地进驻上海,受到上海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6月1日,随着崇明岛的解放,上海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手中。

京、沪、杭解放后,粟裕带着长期因伤病折磨、瘦弱不堪的身体,又率领第三野战军,投身到肃清东南沿海残敌和剿匪的战斗中。新中国成立后,粟裕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他始终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那股旺盛的精力,为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1958年5月至7月,在军委召开的扩大会议上,粟裕因被某些人扣上在训练工作中存在所谓的“教条主义倾向”的帽子,受到严厉批判。会后,粟裕调到军事科学院,先后担任副院长、第一政委、院党委第一书记的职务。1959年,粟裕担任国防部副部长;1966年,任中央军委常委;1980年,粟裕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2年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这期间,他以坚强的毅力忍受着伤痛和病魔的侵蚀,着手撰写革命回忆录。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遵照粟裕生前嘱咐,丧事从简。没有哀乐,也没有追悼会,只有自发组织起来的人群,含着抑制不住的热泪,默默地为他送行。4月1日,粟裕的骨灰由夫人楚青亲自护送,踏上南下的列车。按粟裕遗愿,他的骨灰将洒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几个省市的土地上,与革命战争年代牺牲在此的千千万万个战友英魂安息在一起。青山永驻,绿水长流,我们的将军远走了,但他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所创下的丰功伟绩和他谦虚朴实的人格魅力,将如恒星一般永远闪烁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作者点评】

20世纪上半叶,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是一部饱经沧桑的苦难史,也是一部震撼世界的伟大革命史。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党全军全中国人民携手奋进,谱写了无比壮丽辉煌的中国革命斗争篇章。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老一辈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粟裕大将,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戎马一生,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呕心沥血,指挥了成百上千次的大小战斗。黄桥决战、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著名战役无不紧紧地与粟裕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也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常胜将军”的殊荣。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名列十大将之首。粟裕大将的一生,战功卓著,为迎来全中国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从不邀功请赏,居功自傲。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他又多次让贤,心甘情愿作副职竭力配合工作。他高尚的革命情操和为党、为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将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耀着、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后来者。

(李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