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
粟裕(1907—1984年),我国著名的常胜将军,军事家,1907年8月10日出生于湘西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一个清末秀才家庭。早年曾就读于常德第二师范学校,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部队进军井冈山。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生涯中,他历任红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师长、红4军参谋长、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粟裕历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副指挥、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第1师师长、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委,曾巧妙运用军事战术,取得黄桥决战、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重大胜利,其所率军队被毛泽东誉为全国各地战绩最大的军队。毛泽东称其是“常胜将军”。
【毛泽东评点粟裕】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摘自毛泽东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人民出版社出版。
好,粟裕捉了张辉瓒,还是粟裕有办法!
——摘自《毛泽东与十大将》第18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3月出版。
是呀,1934年,方志敏、粟裕他们率抗日先遣队从赣东北出发,到皖南,行程5000华里,减员1/2还多,志敏同志也是那时被敌人包围后,被俘就义的。可以想象,这次华野前出闽浙赣,要走10000公里的路程,损失也不会少于1/2。
——摘自《毛泽东与十大将》第26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3月出版。
好!粟裕斗胆直呈,那就请他到中央来,他不听我们的,就让我们来听听粟大将军的。把朱老总、陈毅也都搬回来,在一起很好地讨论一下。
——摘自《毛泽东与十大将》第2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3月出版。
恩来啊,粟裕这个电报很好呀,我们正是需要这样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不计个人权力大小,以革命事业和大局为重的同志。
——摘自《毛泽东与十大将》第3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3月出版。
粟裕同志: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
——摘自《毛泽东与十大将》第40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3月出版。
【粟裕小传】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在湘西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旧社会,湘西这块边远、物产丰富而充满灵性的土地,由于其山高林密、峰险路陡等诸方面的原因,几乎和外界没有什么联系。正所谓山高皇帝远,天空任鸟飞。这里,是闲云野鹤的乐土,亦是土匪出没的天堂。
粟裕的父亲粟嘉会是一位正直老实的清末落第秀才,对于当家理财,他一向很不擅长。粟裕出生以后,家里日子虽然一年不如一年,但他的童年并没有受到窘迫生活的影响。相反,那是他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粟裕11岁那年,因村子附近周边山里匪患严重,父亲咬着牙,向亲戚举债将一家人安置到会同县城。粟裕也结束了私塾的学习生活,被父亲送到县城的“洋学堂”念书。会同县虽说是交通不便,信息堵塞,但当时在中国土地上熊熊燃烧着革命烈火,它炽热的火光还是强烈地照到了这个偏僻小县,使粟裕深受震撼。1924年春,粟裕毅然告别一心盼他振兴家业的父母亲,坚定地踏上去常德求学的旅途。次年,粟裕考入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二师学习期间,粟裕开始接触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论,并努力用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来武装自己。正是在二师这块革命土壤里,粟裕逐渐成长起来。1926年11月,粟裕光荣地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并和帝国主义相勾结,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革命群众。血雨腥风中,粟裕等进步学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巧妙突破包围二师的反动军警,迅速从常德撤离来到武汉,被党组织安排在叶挺的第24师教导大队,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接受严格的训练和系统的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这里的学员都是遭到反动派迫害的湖南、湖北的进步学生。教导大队的训练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开始粟裕瘦弱的身躯有些吃不消,但他咬着牙坚持。由于粟裕刻苦用功和具有出色的组织能力,他被任命为班长。不久,他由一名共青团员正式转为共产党员,随部队开往南昌。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等人的领导下,南昌起义的枪声打响了。粟裕所在的中队担任起义军革命委员会的警卫队,主要负责警卫起义军指挥部所在的江西大旅社的安全。粟裕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参加革命战斗,但他显得是那样的沉着冷静,细心大胆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警卫任务。起义成功后,为了避开蒋介石纠集的大批敌军的进犯,起义部队决定撤离南昌,到广东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起义部队一路走一路打,损失惨重。在转向闽赣边时,近万人的起义部队合并起来只剩下2000余人了。一次,粟裕所在排在担负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时,粟裕头部负伤,昏迷掉队。苏醒后,他连走带爬,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支撑,在另一位掉队的战友搀扶下,追上了前面的队伍。不久,粟裕被任命为连队指导员,从事领导部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1928年4月,南昌起义剩余部队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发动湘南暴动,经过八个多月的艰苦转战,终于在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5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正式宣布成立。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并将部队进行整编,组成第28团、第29团、第31团、第32团共四个团。井冈山斗争初期,粟裕担任主力第28团第5连党代表。根据部队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提高战斗力的需要,粟裕的职务在党代表、连长之间曾作过几次调整。粟裕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中,谨记毛泽东、朱德一再强调官兵平等的要求,并从实践中逐渐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那就是他总是设身处地,将自己摆在一名普通战士的位置上,与战士们进行耐心而诚恳的思想交流。渐渐地,战士们有什么想法都主动找他谈心。在大家的眼里,粟裕既是一位坚持原则、严厉的指导员,又是一位和蔼可亲、体贴入微的兄长。从1928年开始,在近一年时间中,粟裕跟随着毛泽东、朱德转战在赣南、闽西地区,参加过大小战斗数十次。在战场上,粟裕那机智、沉着的战斗作风,多次受到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表扬。1929年8月,粟裕被任命为红4军第1纵队第2支队政委。
1930年12月,蒋介石纠集10万大军疯狂地扑向中央苏区,妄图一举剿灭红军。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毛泽东、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奋起还击,展开反“围剿”斗争。当时在反“围剿”的誓师会场里,贴着这样一副醒目的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这副对联形象地体现毛泽东、朱德根据当时我军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早期战略思想。第一次反“围剿”,正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范例。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年仅23岁的粟裕成功地指挥了龙冈战役,全歼敌第18师并活捉敌师长张辉瓒,共歼敌1000余人,俘敌9000多人,给蒋介石发起的第一次大“围剿”以当头沉重一击。毛泽东含笑写出《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形象地描绘了这次战斗的情景和取得胜利的重要意义。
1933年2月,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红一方面军进行了整编。粟裕担任由红10军与红31师合编成的红11军参谋长。这个时期,王明的“左”倾路线在红军中占据了领导地位。粟裕心痛地看到,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由于红军分散作战,同敌人进行硬打硬拼,结果使红军遭受巨大损失,革命面临严峻形势。1933年5月,红11军在硝石地区同敌人一个师展开激战。粟裕和政委肖劲光亲临前线指挥,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直到最后取得歼灭敌人的胜利。战斗中,粟裕的左臂中弹受伤,伤情严重,但他仍然坚持在第一线指挥作战。后来,他这条胳膊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由于他咬牙坚持不锯掉,又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成为残废。
自从临时中央迁到中央苏区,由于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者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完全排斥毛泽东对红军的正确领导,使红军在战场上节节失利。7月,粟裕所在的红7军团奉命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向闽、浙、赣、皖边开进。此行部队是担负宣传抗日和支援皖南的两大任务,但中革军委隐含的目的却是想要红7军团牵制住敌人,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减缓中央苏区的军事压力和掩护中央红军即将开始的战略转移。10月份,先遣队经过一路走一路打,到闽浙赣苏区时,只剩下3000余人了。先遣队还是被戴上了“机会主义”、“执行退却逃跑路线”的大帽子,受到王明等人的严厉批评。1934年10月10日,持续一年之久的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主力红军被迫长征。陈毅、粟裕等人奉命留在苏区,领导根据地红军和游击队开始了极其艰难的敌后三年游击战争。粟裕所在的先遣队与方志敏等率领的闽浙赣苏区红军部队会合后,合编为红10军团。不久,红10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北上,遭敌重兵伏击,抗日先遣队司令员方志敏同志在战斗中不幸被俘,粟裕因率先头部队打前站,与后续部队失去联系,得以乘隙回到根据地。1935年1月,粟裕率领怀玉山突围部队在闽浙赣根据地接到中央电示:以先遣队的突围部队组建挺进师,粟裕担任师长,刘英担任政治委员。挺进师的任务是开进浙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开辟革命根据地。粟裕决定率领挺进师经闽赣边区开往浙西南的仙霞岭山区,准备到那里创建革命根据地。由于原闽北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的叛变投敌,向敌人出卖了挺进师的行动计划,使挺进师刚一踏上福建的土地,即遭受到敌人的围攻。粟裕果断地率部反击,很快便打垮敌人的进攻。可是,挺进师唯一的一部电台却在战斗中被打坏了,使挺进师遭受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从此,挺进师就和党中央及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就是在这样异常艰难的情况下,粟裕毅然率领着挺进师,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转战在闽浙边区,在敌人老巢点燃了熊熊的革命烈火。
挺进师到浙西南迅速建立起红色根据地,使敌人深感恐慌。敌人先是纠集大批保安团对挺进师发起疯狂“进剿”,遭到失败后,蒋介石命令卫立煌、罗卓英率敌主力部队对挺进师进行大规模的“围剿”。针对敌我力量异常悬殊的情况,面对敌人的残酷“围剿”,粟裕将在井冈山时期从毛泽东、朱德那里学习和掌握的斗争经验,同现时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游而击之的战术,同敌人周旋。部队时分时合,神出鬼没,常常将敌人搞得晕头转向时,我军突然又以猛烈的火力打得敌人鬼哭狼嚎。在三年艰难困苦的敌后游击战争中,粟裕率领的挺进师不但没有被剿灭,反像滚雪球一般发展壮大起来,并建立起大片革命根据地,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敌人。
1937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强烈呼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呼声中,蒋介石被迫放下“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1938年春,粟裕奉命率部开赴皖南同其他各路新四军部队会师,加入新四军的战斗序列。粟裕所部被整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第3营,张鼎丞任第2支队司令员,粟裕任第2支队副司令员。4月底,粟裕奉命组建先遣支队,被任命为先遣支队的司令员,钟期光任政委,先期率部开赴江南敌后,执行战略侦察任务,为主力部队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创造条件。为了树立新四军的威信和坚定人民群众的团结抗日信心,粟裕决定,找日本侵略军打一仗,而且必须打一个胜仗。他的想法,得到随后率领第1支队主力开来的陈毅的全力支持。这一仗,就是卫岗伏击战。
卫岗,位于镇江以南约30里处。是镇江到句容的必经之路。粟裕通过侦察发现,在这条公路上每天都有60余辆日寇的汽车通过。卫岗一带山高林密,居高临下,是伏击敌军车队的好地点。6月底的一个雨夜,粟裕率领着一支80多人的小分队趁着夜色的掩护于拂晓赶到卫岗,埋伏在预定伏击地点。上午8点左右,随着第一辆敌车的出现,粟裕以枪为令,战士们的机枪、步枪一齐向车上的日寇射出愤怒的子弹,敌驾驶兵两眼一翻,还不知出了什么事便已一命呜呼。失去控制的车子掀翻在路基旁。这时迎面又开来三辆敌车,听到枪声,日军纷纷爬出车来,妄图纠集起来,抢占高地进行反击。粟裕率部冲出埋伏地,如猛虎下山一般压向敌寇,不一会就解决了战斗。此次伏击战,我军共击毙日军少佐土井、大尉梅泽武四郎以下共30余名;击毁汽车5辆,缴获长短枪20多枝,以及钢盔、日钞、军旗、军刀、军服、军被、食物等无数。新四军在卫岗打响第一仗的胜利,为新四军在江南开创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庆功会上,粟裕赋诗一首,以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新编新四军,先遣赴江南,卫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此后,粟裕率部转战在江南敌后抗日战场,一边广泛团结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一边积极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对敌人是找着打、遇到打,大大小小的胜仗一个接一个。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粟裕率部同日伪军作战300余次,歼敌6000多人。一时间,“粟司令”百战百胜的美名,传遍江南敌后。
不久,为了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党中央决定新四军向更加广阔的江北发展。时任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兼新四军副军长的项英却畏惧敌顽的势力,竭力阻挠新四军过江开往苏北。陈毅、粟裕等人一边同项英的错误言行作坚决斗争,一边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积极为渡江做准备。1940年7月,粟裕率领江南新四军突破敌顽的层层封锁,渡过长江,与陈毅会合。经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渡江北上的江南指挥部改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正副政委分别由刘炎、钟期光担任。陈毅和粟裕等人看到,新四军要想东进黄桥,在这块战略要地上站稳脚跟,发展苏北抗战,同韩德勤为代表的敌顽的一场决战在所难免。韩德勤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司令,手下有10万大军,是臭名昭著的反共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