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
2455100000110

第110章 文明清白的和平将军(1)

——张治中

张治中(1890—1969年),原名本尧,字文白,1890年10月27日出生于安徽省巢县一户农民家庭,青年时曾参加清末科举考试落榜,当过学徒,后参加上海学生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曾任滇军第8旅连长、营长,1923年赴黄埔军校任职,与周恩来建立深

厚的友谊,成为该校“红色团长”。此后,张治中历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1932年,张治中主动请缨,率第5军赴上海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继而于1937年率第9集团军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痛击日寇。此后曾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委员长侍从室主任、国民党中央军委政治部部长、新疆省行营主任。解放战争期间,他三次到延安,两次代表国民党政府参加重庆、北京和平谈判,并积极协助中共和平解决新疆问题,敦促陶峙岳率部起义。毛泽东称其是“专做好事”的“和平将军”。

【毛泽东评点张治中】

过去的阶段从你发表了声明,等于过了年三十,今后还应从年初一做起。你的声明说:“国家要新生,也正在新生;人民要求新生,也正在新生。为什么我们国民党和个人独甘落后,不能新生呢?”它适应了时代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我们欢迎。

——摘自《张治中传》第206—207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

他这个人专做好事,做了许多好事!

——摘自《张治中传》第244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

1945年到重庆时承你热情接待,感激得很呢!

——摘自《毛泽东与他的友人》第175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我在重庆,知道你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第一,你把《扫荡报》改名为《和平日报》。《扫荡报》是在江西围剿我们时办的。你要改名,一定有些人很不赞成的。第二,你把康泽办的一个集中营撤销了,是做了一个好事。

——摘自《毛泽东与他的友人》第176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

——摘自《毛泽东与他的友人》第177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我们再来一次国共合作吧!……你去做彭德怀的副手,委屈了吧?你过去是西北四省的军政长官,现在是副手,委屈了吧?

——摘自《毛泽东与他的友人》第177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他青年时当过警察,取字警魄。后来警察不当了,警魄的字也不用了。遂从警字中取一“文”字,魄字中取一“白”字,故字“文白”。看来,他还是个简化汉字的创始人呢!

——摘自《毛泽东与张治中》第224页,北京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

你在《六十岁总结》中说,你对阶级斗争的观念是很模糊的,但是在今年写的《自我检查书》里怎么没有提到?你对阶级斗争还没有搞清楚吧?

——摘自《毛泽东与张治中》第192页,北京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

五月三日的信早已收到。原封不动,直至今天,打开一看,一口气读完了《六十岁总结》,感到高兴。我的高兴,不是在你的世界观方面。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距离的。高兴是在作品的气氛方面,是在使人能看到作者的心的若干点方面,是在你还有向前进取的意愿方面。我猜想,这一年多的时间内,害苦了你,一个老人遇到这样的大风浪。这种心情,我是理解的。觅暇当约大驾一谈。这几天尚不可能。祝安好!问候你的夫人和孩子们!

——摘自《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41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张治中小传】

张治中,原名本尧,字文白。1890年10月27日,张治中出生在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西乡洪家疃村一户农民家庭。张家祖上曾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但到张治中爷爷和父亲手上,家道早已一落千丈,败落不堪。其父靠种几亩地和闲暇时给别人做点篾器活挣点钱,一家人才得以勉强口。张治中是家里长子,因此,父母亲虽然度日维艰,还是送张治中进了私塾,让他跟先生寒窗苦读十年,希望儿子有朝一日应试及第,重振家业,光宗耀祖。1903年,张治中参加了一次清王朝的科举考试。落榜后,张治中发愤攻读,准备来年再考。但这时清王朝为维护其封建腐朽统治,借口顺应全国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进行了一系列“筹办新政”的假改革。其中一项即是废除科举制度,开办新学。面对关上的仕途大门,父亲决定改弦更张:他将张治中送到丰乐河镇吕德盛号百货店当了一名学徒。

对于富有远大理想的张治中来说,做一名小商人显然不是他的愿望。1907年,张治中和几位同乡远走省城安庆,看能否有机会考进一所免收学费、包吃管住的武学堂。在等待中,他过起了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先后做过富家公子陪读、门房,当过“备补兵”等。后来,在一个当警察巡长朋友的帮助下,他当了一名正式警察。任务是给扬州盐运使署大门站岗。在此期间,张治中一边发愤学习新知识,一边继续等待着进入军校的机会。辛亥革命的爆发,不但使张治中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洗礼,也为他带来了发展机遇。此时,他觉得“一个伟大的光明的日子到来了”。“当时全国各地的光复运动,如火如荼,我卷在这一个狂潮热浪的漩涡里,也变成一滴飞溅的浪花。”

1911年底,张治中前往上海参加了学生军。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但他仅任职1个月又13天,便让位于袁世凯。1月,上海学生军被调往南京,改编为临时政府陆军部入伍生团。1912年冬,在孙中山先生等人的周旋下,入伍生团的学生被收入武汉陆军军官第二预备学校学习。两年后,张治中又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尽管置身在军阀气息浓厚、各种恶习深重的氛围中,张治中却始终能洁身自好,怀着振兴家国的壮志,刻苦学习,努力进取。1916年,张治中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前夕,面对军阀混战、外国列强入侵的动荡局面,苦苦思索着个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1917年初,张治中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安徽军阀倪嗣冲的安武军中当了一名见习军官。安武军前身是袁世凯任清廷大臣时期给他担任警卫的武卫军右翼,是一支军旗上沾满辛亥革命起义将士鲜血的反革命军队。张治中置身在这支罪恶、腐败的队伍中,觉得郁闷之极,六个月的见习期还未满,他便悄然出走,经上海再到广州,找到了时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的孙中山,请求参加护法运动。经孙中山介绍,张治中加入滇军第8旅并随军开赴福建讨伐闽督军李厚基。不久,张治中严谨的军人作风和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使他受到旅长伍毓瑞的高度赏识。张治中的职位从一个挂闲职的上尉参谋,先后担任警卫队长、连长、营长。张治中带兵,从不摆长官的谱。他同士兵们同吃同住,从生活上细心关照他们,从精神上耐心教育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他们。张治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带兵方法,使他深受士兵的爱戴。不管他走到哪里,士兵们一看到这位面容文雅和气、身材高大挺拔的年轻人,都亲切地称呼他张长官。遇到敌情,张治中总是冲锋在最前线。后来,他在回忆录中曾谈到自己一生有五次历险,其中就有三次是出现在征闽战事中。

随后,张治中又随部奉孙中山之命到广东讨伐桂系军阀,结果部队反被军阀吞并。张治中几经辗转,又加入川军。历经四川各军阀混战,他死里逃生,再次来到上海。1922年春,张治中进入有“红色大学”之称的上海大学。当时,上海大学被视为“宣传共产主义的著名温床”,蔡和森、恽代英、肖楚女等共产党人都曾在上海大学执教过。1923年,应伍毓瑞之邀,张治中二下广州,来到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不久,张治中加入国民党,并进入国共两党合办的黄埔军校任职。正是在黄埔军校,张治中结识了两个对他后来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一位是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另一位是共产党人周恩来。前者,他视为中国革命的希望和领袖;后者,他们互相欣赏,无所不谈。周、张二人不但从此结下深厚的友情,也使张治中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他日后成为坚定的主和派代表影响至深。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逐步走到了国民党政治舞台的中心,夺取了党政军大权。表面上,蒋介石仍打着“新三民主义”的旗帜,但实际上,蒋介石为了实现个人的政治野心,积极培植自己的党羽,伺机而动。北伐战争期间,1927年4月,蒋介石同帝国主义相勾结,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公然背叛革命。张治中的精明强干,雄才大略,使他很快成为蒋介石的麾下虎将,蒋介石不断对他委以重任。但同时,蒋介石对思想激进,被学生戏称为“红色团长”的张治中又满腹狐疑,一再派人暗地里调查他是不是共产党或有通共的蛛丝马迹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随着蒋介石的下野,张治中去了欧美国家。经过在国外的一番游历,面对别国的蓬勃发展,对比中国的落后、动荡和分裂,使他深受震撼。他感到,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和平与发展,才能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28年秋,张治中向国民政府辞去军政厅厅长职务,坚决请求继续到军校工作。这不仅是因为他觉得办军校是自己的专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认为办教育不失为一条提高国家地位的途径。经蒋介石批准,张治中被任命为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次年,张治中升任教育长。对于张治中办军校的高水平,蒋介石是深信无疑的。从1928年到1937年,十年中,张治中共为国民政府培养了12000余名学生。其间,张治中曾奉命率兵参加过三次“讨逆”之战和两次抗击日寇之战。

两次淞沪抗战,即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和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抗战。1932年新年伊始,日海军便在上海吴淞口不断挑衅我军民,28日晚,日军公然对我上海守军发起进攻,驻上海的国民党十九路军被迫反击,“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治中面对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和妥协的投降政策,坚决主动请缨,要求率兵去上海阻击日寇侵略者。2月14日,张治中率领由87、88两师合成的第5军,兼辖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独立炮兵第1团山炮营,日夜兼程奔赴上海,与主动抗日的上海驻军19路军并肩作战。在前线,张治中作为左翼军指挥官,率领第5军防守在庙行镇、蕴藻浜南北两岸及吴淞口西等地。他抱着为国家民族殉职之心,留下遗书一封,表示:“……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仆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土……”2月22日,与日寇庙行战斗一役,日寇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张治中率领第5军全体将士奋勇抵抗,战斗打得空前惨烈。及至同敌人进行肉搏战,有的伤员不能动,就对敌人用牙咬、手抓,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我方军队以死相拼的顽强作战精神,使日寇遭受严重挫败,只得仓皇撤退。张治中赴沪抗日,取得庙行首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将士和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一·二八"淞沪抗战从1月28日持续到3月3日,历时35天。参加抗日的将士和上海人民共伤亡近30000余人。然而,这血的代价最后却被国民政府换来一纸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5月18日,张治中郁郁回到南京,继续在中央军校担任教育长。

七七事变之后,日寇全面展开其侵华的罪恶计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掀起抗日浪潮。历经“西安事变”的蒋介石,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和呼声,只得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自1936年开始,张治中秘密兼任京沪分区的负责长官。他长年往返在京沪路上,一面积极实施防御措施,一面密切注视着日寇在上海淞沪一带的行动,随时准备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正义战斗中。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本着“为至中国于死命,须以控制上海、南京为最要者”的野心,再一次在上海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面对日寇发起的疯狂攻击,驻上海的国民党军队奋起还击,痛击侵略者。上海守军分为左右两翼,分别布防线于苏州河北、南及黄埔江西、东地区。张治中作为临战受命的第9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淞沪战役的左翼阵地。早在此前的8月1日,张治中便以京沪警备司令官名义于同日先后发布《告淞沪将士书》和《告京沪区民众书》,号召大家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当勇往直前,携手共进,抗击侵略者,并表示了自己抗日之决心。战斗打响后,张治中始终穿梭在第一线,冒着敌人的炮火,从容指挥作战。有时候,由于遭遇敌人飞机轰炸,他就舍弃汽车,以自行车代步。作战中,张治中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战机,数次下达总攻命令,将被日寇占领的阵地一个个收复。正当战斗朝着有利于我方的形势发展时,南京最高统帅部却先后发来三次停战命令。在最关键时刻停止进攻,不但使国民党军失去了宝贵的攻击时间,更给日寇以喘息之机,得以调遣大军增援。张治中愤懑难抑,加上日夜为战事操劳,身体极度虚弱,以致到了行路都需要人架着走的地步。9月4日,他向蒋介石递上辞呈,请求免去其第9集团军总司令一职。9月22日,张治中怀着难以言表的沉重心情,离开了战火中的上海,回到南京。这期间,在淞沪战场上,日寇兵力已增至10万,国民党军队战术已不得不由积极攻势改为被动守势,继续同敌人艰难抗衡。最后,在侧背受敌的情况下,南京最高统帅部于11月8日下达全线撤退命令,上海沦陷,历时三个月的“八一三”淞沪抗战告终。

张治中参加和指挥的两次淞沪抗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虽然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张治中在两次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为国家、为民族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使他无愧于抗日民族英雄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