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2455000000007

第7章 铀核之光两弹之魂(3)

1954年2月17日,钱三强被任命为学术秘书处秘书长。学术秘书处成立后首先抓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筹建学部。钱三强在主持学术秘书处和筹建学部工作中,积极遵循3月8日中共中央对科学院党组报告的批示精神,以中国科学院为全国科学研究中心,团结科学家,发挥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的积极性,关心与帮助他们的研究工作,为他们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1954年6月1日,中国科学院顺利举行了学部成立大会。学部的顺利成立与钱三强领导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做的大量准备工作是分不开的。

学部成立后,在制订全国科学发展规划,加强学术领导,以及团结院内外科学家,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国内科学界的重视,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钱三强为学部的建立和发展尽心尽力,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学部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文革”中,学部首当其冲,被宣告为“砸烂”单位,一切活动被迫停止,学部委员几乎无一幸免地遭到批判。

钱三强在经历“文革”磨难回到科学院工作岗位后,于1977年9月和1978年3月被任命为院党组成员和副院长,负责科学院的学术工作。在拨乱反正的千头万绪中,根据各方面的呼吁,钱三强又立即着手考虑恢复学部的工作。1978年下半年,根据中科院党组的决定,他主持起草了恢复学部活动的请示,1979年春节前夕党中央批复同意后,院党组分工,让他负责恢复学部活动的有关准备工作。

在当时条件下,恢复学部活动无异于重建学部,甚至工作更艰巨,任务更繁重。钱三强亲自组织对候选人的酝酿、评审和选举工作。对某些有特殊性或有争议的候选人,他亲自到有关学部委员家中听取意见,作情况介绍,进行协商;有的学部委员因身体不好,不能参加会议,他也一一登门通报情况,听取意见。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推荐、酝酿、协商、评审,1980年11月26日,各学部分别采用差额选举、无记名投票方式,顺利产生了选举结果,并有283人当选,学部总人数达到近400人,平均年龄从73岁下降到65岁。中国科学院学部呈现出新的活力,又重新兴旺发达起来。1990年,国务院批准了钱三强提出的中国科学院关于增选学部委员的请示,还规定增选学部委员每两年进行一次。自此,过去学部工作中许多变化不定的问题,得到明确和肯定,并开始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实践,学部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同时,也为在我国实行院士制度创造了条件。

此后的几年,年近8旬的钱三强依然频繁活动在我国科学事业的的最前线,为我国科学组织工作勤奋耕耘着。

1992年5月29日,79岁的钱三强为了参加科技界缅怀聂荣臻领导我国科技工作事迹座谈会,连夜写稿,彻夜未眠。由于疲劳和激动导致严重的心力衰竭,5月30日,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钱三强虽然离开了我们,他的英名和历史性贡献将会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

【作者点评】

在世人看来,从显微镜下清晰的裂变图象到试验场上绚丽多姿的蘑菇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原子能是个奇特而神秘的世界。早年在法国,钱三强在这个世界中驰骋了半个多世纪,他的足迹让几代中国人都铭记于心。钱三强与夫人何泽慧一起,发现了“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因此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回国后,他领导创建了中国原子能科研基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他开创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组织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研制,他的名字和中国的核事业密不可分!这位享誉世界的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技事业卓越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为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殚精竭虑,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一贯被中外人士誉为“中国的原子之父”。对于这一称号,钱三强是当之无愧的。

钱三强出生在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钱玄同以先进的民主思想和教育方式给了他一个很好的人生开端。在法国留学期间,钱三强有幸得到居里夫妇的悉心指导,年轻的他,对科学事业满腔热忱,并且在科学道路上很早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难能可贵的是,钱三强决然放弃了令人羡慕的职位和丰厚的报酬,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抱负回到了祖国。钱三强在建国初期,就加入了中国科学界艰辛创业的队伍,他不仅把自己的科学知识无私奉献了出来,还为中国科学界的组织工作做出了贡献。

钱三强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组织工作者。在原子弹研制这一浩大而繁复的工作中,钱三强能运筹帷幄地调兵遣将,适时地掌握研制进度,组织力量攻关,有着指挥家的大将风度。了解我国核发展情况的人们都清楚,在这支英才辈出的科学家队伍中,谁最能忍辱负重,胸怀全局,目光长远,起到关键性作用,公平地说,都离不开钱三强!

钱三强还甘当人梯,特别注重关心和培养青年一代科学人才的成长。钱三强30多岁时已经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实验物理学家,如果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其在该领域会更有建树。然而,为了祖国利益,回国后,他无条件地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愉快地放弃自己心爱的科研工作,以主要精力从事科学组织工作。有些人对此不甚理解,以至有些微词,认为他没有直接参加多少科研工作。钱三强对此则矢志不悔,他牢记老师伊莱娜·居里“要为科学服务,科学为人民服务”的赠言,他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做一个又红又专的科学工作者”作为自己的信条。几十年中,正是他的这种精神,促进了我国科学事业兴旺,也正是由于他牺牲个人的兴趣,积极为别人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条件,促进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科学人才成长。钱三强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人们后来不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的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钱三强一贯重视对青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每年新大学生、研究生到所里报到,他都要亲自给人家做报告,鼓励他们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他以物理学工作者熟悉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指出:“在迈向社会主义道路上,每一个人都应该出一份力,人家都推它一把,这就是红。用物理学语言来说,‘红’是一个矢量,即有确定指向的矢量,而‘专’是这一个大量的长度。仅仅方向对头,而长度太小,那么推力不大。如果长度很大,但方向不对头,甚至偏向另一边,那就是适得其反。”这就是钱三强创作的“红专矢量论”,成为当年青年科学工作者中广为流传的佳话。

正是由于钱三强等老一辈科学家坚持不懈地对青年同志鼓励、信任、教诲和起示范作用,在我国核科学技术领域中,有一大批同志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青春才华和毕生精力默默无闻地奉献给国家和人民期盼的事业,他们的名字鲜为人知,他们的业绩将永载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钱三强教授很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他说:“科学普及对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和真正体现它的社会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者分内的事,是责无旁贷的,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同时也是科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自己常常身体力行。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原子能事业,普及原子能知识,是他首先在宣讲团内试讲;1978年为了推进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党中央号召认真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又是他首先给中央领导同志讲课,他经常写一些科普文章,发表一些意见,总结他的科学思想,科学实践,系统地介绍原子核科学知识,使读者学到了许多珍贵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中得到启发。

在现代中国技术发展史上,钱三强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用执著求索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原子能事业奠定了宝贵的基础,并以自己的智慧为党中央确定“两弹一星”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他的工作精神和道德风范,成为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楷模。

1992年6月28日钱三强逝世后,周光召院长为《钱三强论文选集》撰写序言,追述他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赞誉他的高尚品德。他在序言中写道:

“钱三强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掌握全局,运筹帷幄的指点之才,他无愧于这个时代。在科学界,他是这个时代的代表,同时,他又是时代的楷模。这并不只是由于他在原子核物理上的重要发现和做出了饮誉海内外的光辉业绩,而且还因为,他全部科学生涯中贯穿着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崇高品格。熟悉钱先生的人,不会忘记他那宽阔的胸怀,勇挑重担的气魄,杰出的组织才能,甘为人梯的精神,谦逊朴实的作风,以及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高风亮节。钱先生身上,科学和道德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正是因为这样,钱三强先生才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仰慕,科学工作者的爱戴和全国人民的普遍尊敬。”

我们的功勋卓越的原子弹之父——钱三强是无愧于这个评价的!

(胡泽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