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2455000000063

第63章 老成谋国布衣斗士(2)

1920年8月22日,张澜的母亲在南充逝世。9月,张澜奔丧返南充,随后主持南充地方事业,参加地方自治活动。这时,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的张澜对北洋政府的腐败及它与人民群众的尖锐对立看得更清楚了。是年冬,张澜致书熊克武,讨论四川自治问题。12月30日,北京政府免去张澜省长职务。

1921年到1925年,张澜在家乡倡导地方自治,呼吁裁兵。1921年4月中旬,张澜被选为“川北善后会议”会长,出任南充县立中学校长并兼任端明女子中学校长,积极从事教育改革,兴办职业教育。在此期间,张澜还以南充为试点,将地方自治方略在川北率先推行。1924年,他写成《南充之实业自治》。张澜在南充自治活动中,十分重视发展地方实业。他根据南充农业的特点,大力提倡栽桑养蚕和发展缫丝业。由于张澜的大力倡导和所做的切实工作,使得当时南充各乡农民均乐于此事,栽桑养蚕之风盛极一时。1925年,张澜直接支持县中学生展开了反对军阀收取“典当捐”的斗争。

张澜主持下的南充县中学,由于其民主、进步的精神和勤奋的学风,当时吸引了川北各县的许多青年前来就学,学校先后涌现出不少优秀学生,如罗瑞卿、于江震、任白戈、贾子群、李泛山等人,以后他们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

正当张澜苦苦探索和实践着的各种政治的、经济的以及文化教育的强国富民方略之时,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击破他那为之付出艰辛努力的理想。1925年9月,督理四川军务的杨森发动了所谓“统一之战”,张澜多次呼吁停战却毫无结果,四川又陷入长时期的战乱之中,他多年苦心经营的地方自治事业毁于一旦。自此,张澜陷于深深的痛苦之中,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救国救民、改造家乡的初衷,又积极地投身于新的奋斗与思索之中。

“统一之战”失败后,12月,四川善后会议在成都召开,张澜出席了会议。1926年2月,善后会议正式决定成立国立成都大学。4月,张澜被任命为该校校长。此后,他便在成都大学校长任上全心致力于四川的高等教育,直至1931年初。

在张澜的影响和支持下,成都大学各系的学生大多组成了自己的学术团体,并出版专业学术刊物。在成都大学编辑刊印的杂志上,张澜还亲自撰写文章,引导和鼓励学生们探求真知。

1926年,四川万县发生英国军舰炮轰居民村落的“九五惨案”,张澜发动成都大学师生积极声援人民的抗议斗争。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张澜公开号召“学生对于各种主义之学说,均可尽量研究,以求真理之所在。……”1928年2月,成都军阀以“杨廷铨案”逮捕和屠杀革命学生,张澜愤而辞去成都大学校长职,因师生挽留,暂负校长职责。

1931年1月19日,张澜复任南充中学校长。1932年,张澜将县中和县立初级实业中学合并,更名为南充县职业中学,并设立农业、工业、乡村师范、普通中学各科。就在张澜返回南充的这年秋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此时,蒋介石却仍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不御外侮,积极反共,置国家民族危亡于不顾。在这种情况下,1933年4月中旬,张澜出川考察,借机结识爱国志士,联系地方势力,为反蒋抗日作准备。在上海,张澜等人拜访了著名爱国新闻工作者史量才和著名社会活动家、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在上海期间,张澜还拜访了沈钧儒、章伯钧、蒋光涌、蔡廷锴以及其他各方面人士。

过去,张澜在南充时期就与共产党有了一些接触。他不顾个人安危,多次积极支持和掩护中共在南充境内的活动,为最终与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密切合作、做共产党的诤友打下了基础。“七七事变”爆发以后,张澜先生不顾年事已高,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7月中旬,张澜与唐宗尧、邵石痴、于渊、王干青等联名发起组建“华北抗战四川民众后援会”,成立大会上,张澜被推为会长。

1938年7月,张澜去武汉出席国民参政会,得与周恩来副主席和共产党方面的参政员会晤,对党的团结抗日主张更加了解和拥护。

1939年6月,国民党制造湖南“平江惨案”,屠杀共产党人,张澜先生在重庆特园请董必武同志向各界人士报告“平江惨案”的经过,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消息,激发了广大人民的义愤。1940年3月,国民党在成都制造“抢米事件”,借此逮捕中共川康特委书记罗世文、中共川康特委负责军事工作的车耀先等人。张澜受董必武托付多方营救无效,于是写信给蒋介石,诫以勿破坏团结,动摇后方,危害国民之理。

1941年3月19日,为制止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坚持团结抗日的斗争,经国内有识之士策划,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张澜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参加民盟,经各政团的推举,于危难之际出任民盟主席。在共产党员和周恩来副主席的帮助下,他领导民盟与中国共产党配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在此期间,他经常在特园与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共商国家大事,特园也因此被董老誉为“民主之家”。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蒋介石积极准备发动内战。8月15日,民盟中央发出《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明确提出了“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同时提出十条政治主张。由于发动内战需要有准备的时间,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斗争、民主同盟的一再呼吁、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国民党被迫改用了“和平”姿态。从8月4日至8月23日,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28日,张澜与沈钧儒、黄炎培、郭沫若等前往重庆九龙坡飞机场,迎接赴重庆谈判的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下午3点37分,毛泽东的专机降落了,当乔冠华介绍大家与毛主席见面时,毛主席与他们一一握手,答谢道:“很感谢!”毛主席在人群中发现了银髯飘拂的张澜,不待乔冠华介绍,便走过去同他握手,一见如故地说:“你是张表老?你好!”张澜连忙说:“润之先生好!你奔走国事,欢迎你光临重庆!”毛主席拉住张澜的手,久久不放,说:“大热天气,你还亲自到机场来,真是不敢当,不敢当!”在历时43天的重庆谈判中,毛泽东曾亲自三往特园拜访张澜先生,并当面赞誉他“老成谋国”。

1946年1月10日,张澜与沈钧儒、黄炎培等9人代表中国民主同盟出席政治协商会议。大会共举张澜为民盟中央委员会主席。不久,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准备发动全面内战。为了制止内战,张澜领导民盟立即发动各界人士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内战运动。国民党特务攻击张澜是“共产党的应声虫”,导演诬蔑他组织的游行为丑剧,张贴反动标语,指使特务叫嚣:“法办张澜!”“打死张澜!”7月,国民党特务在昆明杀害李公朴、闻一多,张澜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成都主持追悼会,散会时,遭特务袭击致伤。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李闻惨案”和击伤张澜事件,并没有吓倒张澜这位革命老同志。11月,国民党单方面召开伪国民大会,逼迫民盟提交参加伪国大的代表名单。当时正因生病在重庆休养的张澜严辞拒绝参加伪国大,致使国民党妄图孤立共产党的阴谋彻底破产,也使民盟保持了它在政治上的纯洁性。12月,已届75岁高龄的张澜东下上海,主持宁、沪的民主运动。当这位“体格魁梧,方头大耳”,“银髯潇洒,精神饱满”的老人来到上海时,受到了上海人民的热烈欢迎。

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召开以后,国民党开始有计划、大规模地迫害和打击中国民主同盟和一切民主党派。为了打击民主同盟,国民党反动派动用了大批军队、警察、宪兵、特务,于1947年6月1日在上海、北平、天津、武汉、重庆、成都、西安等全国各大城市,对民主党派成员、民主人士和进步师生进行了大逮捕,其中民主同盟的盟员被捕者约l00多人。张澜领导民盟对国民党的所谓“总动员令”和非法逮捕盟员的法西斯行径一再进行抗议和斗争,坚决要求释放被捕盟员。1947年7月8日,张澜发表书面谈话,抨击国民党“一面和谈,一面战争、继则撇去和谈,由局部战而演成全面战……国人痛心之下,复有何言”。最后他表示,愿为民主、和平、统一而努力。10月下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布中国民主同盟为“非法团体”,应“严加取缔”。张澜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于11月7日发表声明,号召盟员继续为国家和平民主、统一团结而努力。在受到国民党特务严密监视的情况下,张澜仍然和民盟其他领导人一起,筹划了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和恢复民盟总部的活动。

1948年,张澜通过不同途径做西南地方实力派邓锡侯、刘文辉、潘文华的工作,希望他们脱离国民党反动派,为人民立新功。张澜的这些工作对于他们日后宣布起义,参加人民解放事业起了一定作用。

1949年初,蒋家王朝面临末日,要求和谈以拖延时间,妄图挽回败局。他们请张澜出面调停,张澜严辞拒绝,并劝当时准备赴任国民党重庆绥靖公署主任的张群要看清大局,最好是跟着人民走。蒋介石恼羞成怒,企图杀害张澜。这一次,张澜在周恩来的亲自关怀下及时获救。6月,党中央邀请张澜先生北上。来到北京后的次日,毛泽东亲临他下榻的北京饭店看望。9月3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张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城楼上,首都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集会和游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张澜与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留下了他人生中最为光辉的一幕。当毛主席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他一生的宿愿终于得偿!1954年,已是82岁高龄的张澜先生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955年2月9日,这位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操劳一生的民主革命斗士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83岁。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荣誉,在悼词中盛赞“张澜先生不朽”!

【作者点评】

张澜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新中国建国初期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之一。张澜先生一生经历了许多革命斗争,在重大历史关头一贯是非分明,立场坚定,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在辛亥革命前夕,他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四川保路运动;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挺身而出,在川北策划起义讨袁,有力地推动了反袁斗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他领导中国民主同盟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争取抗战的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政策。他领导民主同盟不参加也不承认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坚持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孤立了国民党反动派。

张澜一生为官,曾任四川省省长、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新中国成立时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后来又先后任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为建设新中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张澜的一生,可谓身居显位,大权在握。然而他却一贯生活俭朴,纤尘不染,终生不失“布衣”本色,被人们尊称为“布衣张澜”。他始终克勤克俭,廉洁奉公。他写有“四免一戒”作为一生行事的座右铭并以此教育子女。这“四免一戒”是: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张澜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任何时候都不失其“布衣”本色。也正因为他的一生始终保持了这种高风亮节,他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毛泽东主席的敬仰。1954年l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当众称赞张澜说,“表老啊,你的德很好,你是与日俱进啊!”

我们永远怀念这位银髯飘拂、一身布衣的“川北圣人”!

(吴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