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2455000000051

第51章 齐鲁豪气国画巨擘(2)

在任教之余,李苦禅曾在“杭州艺专”业余剧团上演的《白水滩》里扮十一郎,还在《别窑》里扮薛平贵时凭着自己的体会杜撰了一个上马的身段,竟然博得了一个满堂彩。那时他还常去西子湖畔“活武松”张英杰(盖叫天)的家中聊戏,获益匪浅。李苦禅感到,京戏是写意的戏,是高度的综合艺术,要想画好中国画,除了打好一切绘画的基础之外,最好还得懂点京戏。中国写意画早已达到了追求神韵的高度艺术境界,倘不知京戏,则很难体会到这种深邃的境界。

李苦禅在绘画之余,既喜爱武术,又喜好京剧,一进他的画室,不但有文房四宝,还有刀枪剑棍等兵器与京剧中的一些脸谱和行头。他将国画、武术和京剧三者融为一体,在艺术上互相补拙,相得益彰,最终在宣纸上大胆地表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魅力。同时,杭州西子湖畔的山光水色,孤山的朝晖暮霭,九溪十八涧的幽静,龙井寺的芳茗,虎跑泉的清泉,林处士的“梅妻”,宝┧的佛首,还有荷塘月色、苏堤嫩柳、断桥细雨,更有那令人惊心动魄的钱塘怒潮、令人感怀悲叹的岳飞坟墓……等等名胜,无不使李苦禅日后描绘于笔墨丹青之中。

在杭州艺专,李苦禅常常为学生仗义执言,有时在大街上打抱不平,有时为困难者解囊相助,他身上的一股齐鲁豪侠之气让学生们深为敬佩。一次,一群进步学生被反动当局警察抓走,李苦禅四处奔走,联络其他教授出面保释学生出狱,学生被校方开除后,他又四处托人为他们安排到北平学习,此举惹怒了校方,不久校方辞退了李苦禅。李若禅带着妻儿来到了济南,临时找了个教书作画的工作。不久又一人来到北京卖画,后入华北美专和北平美术学院任教。

1937年,北京沦陷,常有恶人上门索画,并以敲掉他的饭碗相要挟,李苦禅一怒之下,毅然辞职,隐居在家靠卖画度日。此时,在学生黄齐南的介绍下,李苦禅以著名画家身份为掩护,参与了中共领导的地下抗战活动,掩护了不少抗战义士,还以自己卖画的钱支援抗战。

1939年夏,由于叛徒告密,李苦禅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严刑拷打,李苦禅一言不发,刑讯月余,始终不屈。他在狱中高吟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日本宪兵见威逼不行,又用利诱,李苦禅仍不吃那一套。最后日寇迫于社会压力,在一天夜里悄悄地把李苦禅放了出来。李苦禅出狱后拒不接受伪职,改换方式继续援助爱国活动。

抗战胜利以后,徐悲鸿北上接收国立北平艺专,在北平找到了穷困潦倒的李苦禅,聘他为北平艺专的国画教授。李苦禅看到昔时的老师亲自寻来聘他,百感交集,即时赴校教课。从此,李苦禅的身影又活跃在北平艺专的课堂上。不久,由于他在抗战时的英勇表现,李苦禅被文化艺术界推选为由徐悲鸿发起的首届“中国美术作家协会”常任理事。

1949年解放前夕,李苦禅又与徐悲鸿等文化界人士呼吁和平解放北平,以保全古都文化遗迹与人民生命财产。

北平解放了。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李苦禅的生活出现了暂时的困难。他立即想起了当年在勤工俭学时同过学的毛泽东主席。一天,他乘着酒兴壮胆,用大草书写了一封一丈长的信给毛主席。没多日,毛主席便亲笔写信给徐悲鸿院长,要其关注李苦禅,“请考虑示知为盼”,并立即派秘书田家英前往李苦禅家看望。田秘书说:“毛主席很忙,不能来看你。今天派我来看看你,看看有什么困难。主席说,现在国家经济还很困难。不过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大家的生活都会好起来的。主席说,你的画还要画,留给子子孙孙们看。……”李苦禅激动地说:“毛主席那么忙,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啊!我自己一时有困难就去麻烦他,发信后一直后悔不已……”没多久,毛主席又派人解决了李苦禅的工作与生活上的困难问题。从此李苦禅又进了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李苦禅的家被查抄,他成了中国美术界第一位被“揪出”的“反动学术权威”。当时,已60余岁的他遭受严重的体罚和毒打,又下放到河北磁县参加农业劳动。1971年,年过70岁的李苦禅才因病回京,被指令在中央美术学院传达室看门,不久即退休居家。当时家人都在外地,伤痕累累的老人孤身一人,生活极度困难。这年,周总理指示国务院请李苦禅为宾馆、使馆作大幅国画。在为一个宾馆画的巨幅《墨竹图》上,李苦禅题词为:“未出土时便有节,待到凌云尚虚心。”寄寓了他对周恩来总理的一片敬仰与赞颂之情。之后三年内,李苦禅为国家无偿义务作画三百余件,其中多数为巨幅与大幅作品。不料在1974年,他又被“四人帮”打成“黑画家”,说他在为国际俱乐部画的一幅《荷花翠鸟图》上的八朵荷花是攻击八个样板戏,李苦禅因此遭中央美术学院大会批斗四次,并从此被勒令停止绘画,但他暗地照画不已。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李苦禅恢复名誉与教授职务,他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绘出了《红梅怒放》、《晴雪》,以抒发劫后余生的喜悦心情。

1977年,李苦禅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80年被特邀为全国政协委员,还参加了《中国花鸟画》与《苦禅画鹰》两部科教影片的拍摄工作,又一次应邀为人民大会堂绘制有史以来最大的《墨竹图》。同年,12月6日,李苦禅应邀赴香港举办“李苦禅、李燕父子书画展”,并在港讲学,载誉而归。不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李苦禅画集》问世,剧作家曹禺在为其写的序言中称:“他的画给了我们生命之感和热爱生命的感情:告诉我们人的伟大创造精神是无限的。”

1981年,李苦禅担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同年,他完成了中国写意画史上尺幅最大的花鸟画《盛夏图》(四张丈二匹)。此外,他还接受国家文化部的任务,参加教学片《苦禅写意》的拍摄工作。

1982年,李苦禅去深圳、珠海、广州和苏州等地参观游览,对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取得的初步成绩兴奋异常,在蛇口留下了“振兴中华由南启北”的题词,对国家前途充满了信心,归来后李苦禅挥笔作画出版,原定画百幅,仅画30幅即患病住院,两月始愈,继续读书练腕不已。不久,《李苦禅画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问世。

1983年,李苦禅过84岁生日时,中国美术家协会、美协北京分会与中央美术学院在北京饭店举办大型茶话会,祝贺他从事美术教育工作60年。会上,李苦禅老人感动落泪,发出了“再画二十年”的豪言壮语。这一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苦禅画鹰》。

1983年6月8日,李苦禅应邀为日本长崎孔庙书写仪门对联:“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写了两份,自感非常满意,三次叮嘱儿子李燕,将一份赠送日本长崎孔庙,一份留给祖国。这幅楹联成为李苦禅老人的绝笔。

6月10日晚,李苦禅照例临帖练腕,7时住笔,看电视新闻,看至发布廖承志讣告时,甚哀,喃喃自语良久。子夜时,李苦禅心脏病猝发,于6月11日凌晨1时逝世,享年85岁。

中国人民的美术教育家,当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李苦禅,历经风雨走过了大半个世纪,最后雄鹰折翅,从京城苍穹中坠落,齐鲁故乡的山水也为之黯然。

李苦禅逝世后一年,日本日中协会与安田美术财团在东京都东乡青儿美术馆举办了“中国大写意花鸟画巨匠李苦禅书画展”,以纪念大师逝世一周年。两个月后,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李苦禅书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李苦禅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首次个人书画展。

1985年6月11日,在李苦禅逝世两周年之日,“李苦禅纪念馆”在山东省济南市政府鼎力支持下,于济南万竹园正式开馆。馆内收藏陈列了李苦禅各个时期系列作品、手稿403件,古代文物数10件与生前部分生活、工作用品以及珍贵的历史图片。该馆原为一座明清古典庭院花园,占地1.2万平方米,其规模为世界画家纪念馆中所罕见。

李苦禅大师的英名在故乡齐鲁土地上,在中国大地上,在世界艺林中永远流芳。

【作者点评】

李苦禅是齐白石的第一位弟子,也是继齐白石之后的第一位花鸟画大师,他先学西画后转学国画,中西绘画的基本功尤其坚实。在艺术上,他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技法,把花鸟大写意画提升到笔墨雄阔、气势磅礴、独具特色的画境,自成一派风貌。

李苦禅追求艺术上的创新,同时也注意京剧艺术和国画之间的精神联系,将京剧中的写意性表演和国画中的大写意融为一体,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浓郁的中国传统艺术韵味,令人观后荡气回肠,回味无穷。而少年时期民间艺术的滋养,在他心灵深处时时触动他的创作灵感,几十年来,李苦禅自觉不自觉地将这种灵感凝于笔端,见诸画中。

出身农家的李苦禅自幼吃过很多的苦,自踏上学画之途后,他含辛茹苦,历尽艰难,甚至劫难环生,而他却是“虽九死其犹未悔”,始终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执着追求心中的目标,终于达到艺术的至高妙境。

来自齐鲁大地的李苦禅,自小就具有一种豪侠之气,又习得一身武艺,会些拳脚功夫,能舞刀剑,更平添了他一股英雄之气。他在学画、教画的生涯中,不知为多少受人欺侮之人出手,路见不平一声吼,正是他行侠仗义的写照。李苦禅常言:“字画如其人,艺术及人品之体现,人无品格,行之不远,画无品格,下笔无方。”中华民族的正气体现在他身上就成为画家的人品,体现在作品中就成为画品。

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给了他丰富的创作滋养;坎坷和艰苦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奔放奇特、笔劲墨苍的艺术风格;齐鲁大地自古传承下来的浩然正气,培养了他豪爽豁达、刚正不阿的性格。前者使他的绘画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而永远具有民族生命力;次者使他立于画林之中独树一帜而超迈前人;后者则使他屡挫屡战,最后升华为具有高尚品质的中国画师。

李苦禅一生中有少年饥寒习画的艰辛,青年蜚声京都的光荣,老年消迹画坛的遗憾,晚年重铸辉煌的喜悦,说明了大师一生不曾因外界虚荣而虚荣,因世事沉浮而沉浮,其以毕生精力献身画艺,其中该蕴藏了多少值得我们深思的做人哲理啊!

曹禺曾说“苦禅先生是雄壮之美的化身”,此语最为传神。这种美,不仅是绘画作品的美,也是画家人格和精神的美,更是齐鲁故乡人自豪的个性美,尤其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融化在一切正义人士血液中的爱国情怀和凛然正气的美。

李苦禅以他70余年的艺术生命,将这种伟大的美写在了中国文化史中,永远大放异彩!

(刘海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