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
2454800000038

第38章 盖世韬路千古功名(1)

盖世韬路千古功名——蜀汉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人。其先祖是秦末陈胜、吴广麾下的著名将领葛婴。早年,诸葛亮家运多蹇,父母早亡,他喜欢读书,尤喜读古代各类经史典籍、兵法策论,且能举一反三,其谋略总要高人一筹。后来,他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拜为军师。在辅佐刘备三分天下的过程中,诸葛亮展现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杰出才能,也有用人失当、痛失街亭的错误。最后竟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南)。毛泽东对诸葛亮的卓越才干推崇备至

【毛泽东评点蜀汉丞相诸葛亮】

初战亮亲自临阵。

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

——摘自毛泽东读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七十二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92页)。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摘自毛泽东读姚鼐《古文辞类纂》中《项籍》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06页)。

赤壁之战,程普四十多岁,周瑜二十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帅印。孔明二十七岁成名,也未当过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嘛,也是个新干部嘛!赤壁之战以前无名义,之后才当军师中郎将。古时候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胆提拔?

——引自《社会科学论坛》1995年第1期。

有真必有假,虚夸古已有之。赤壁之战,曹营号称八十三万人马,其实只有二三十万,又不熟水性,败在孙权手下,不单是因为孔明借东风。

——引自吴冷西的《忆毛主席》第109页,新华出版社1995年出版。

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而已。

——引自《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8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一个领导,一个被领导。

——引自《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82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

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引自萧心力的《巡视大江南北的毛泽东》第38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从前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

——见1939年11月15日出版的《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号。

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当孙权数次讨荆州时,诸葛亮总是一再推诿软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派了根本不执行“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赵云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诸葛亮也上表谏止说:“臣亮等窃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损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于地上,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决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引自忻中的《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见《党史文汇》1994年第9期。

【诸葛亮传】

隆中卧龙雄视天下隆中是湖北襄阳城西20里外的一个小山村,这里依山傍水,山峦叠翠,蜿蜒东去的汉水从它身旁静静地流过。山上古木参天,鸟啼蝉鸣,整个山村犹如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公元198年,年方17岁的诸葛亮因环境变化,叔父已死,生活陷于困境,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带着小弟诸葛均来到隆中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自己动手盖了几间茅屋,从此隐居起来。

古襄阳是荆州州治所在地。东汉末年,坐镇荆州、割据自守的是当时颇有名士声誉的刘表。

当时,中原的曹操、袁绍、袁术、公孙瓒、陶谦等割据势力连年相互混战,使中原之地一直战祸不断。与中原相比较,位于南部的荆州之地就显得平静安宁多了。刘表为荆州牧,握有治理一方之大权,他礼贤下士,喜欢结交天下名人学士,在中原战乱中为逃避战祸而南下的贤士名达进入荆州境内,皆受到刘表的礼遇。如来自么(今河南禹县)的司马徽,来自沔阳(今勉县东南刘村集)的黄承彦等,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也是因其为刘表的朋友而受到款待。当初诸葛玄带着自己的家室及诸葛亮姐弟离开家乡南下豫章郡(今江西南昌)时,本是应朋友袁术之邀去任太守,谁知到任不久,朝廷又另派了一名豫章太守赴任。这位太守带着一支兵马杀奔豫章而来。诸葛玄见大事不好,只得又带着全家西奔投荆州刘表而来,就这样,诸葛亮也就辗转来到了襄阳。当时襄阳云集了众多名士,如庞德公、庞统、石广元、徐庶、崔州平等,这使诸葛亮如鱼得水,有机会与这些名流谈古论今,纵论天下。不幸的是,诸葛玄两年后病逝于襄阳,这使诸葛亮突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他的两个姐姐虽然相继出嫁,但还有一个弟弟要他抚养,为此,他曾打算带着弟弟回山东老家去,不料他的一批朋友却竭力劝阻和挽留,经过一番考虑,诸葛亮打消了回山东的念头,决定远离这喧嚣的城市。于是,他毅然离开襄阳城,来到了城西的隆中,像当时的名士庞德公一样隐居于山林之中,躬耕自食,静观天下之变。

在隆中的几年,是年轻的诸葛亮超群智慧的积累期,也是他静观天下之变而在思想上逐渐成熟起来的时期。在幽静的环境中,他日日下田耕种,余暇则于草屋中掩门读书,抱膝长吟,毫无拘束、自然淳朴的山林生活倒也使他悠然自得,乐得与这田园野趣朝夕相随。时而有朋友来了,则相聚茅舍,纵论天下,恰如一条卧龙要腾空而去;时而兴致来了,则盘足抚琴,让琴声带着情思随那山风林涛飘向远方。当然,青年诸葛亮也曾有过拜师学艺的经历,他曾拜识过另一位隐居于汝南(今河南平舆西北)灵山的隐士,名酆玖。为求真学,诸葛亮诚心诚意为其干了一年的杂活,最后终于打动了这位世外高人,传艺于他,给他一本书,而这本书正好是诸葛亮想学的用兵布阵、治国安邦之书。诸葛亮接到此书后在一百天里对此书仔细研读,细心揣摩,终于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了。可以说,诸葛亮后来在各类战争中运用深不可测的谋略,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早年的这段阅历。

公元207年,诸葛亮已26岁了,在隆中已隐居了9年。由于他智慧聪颖,才学过人,虽隐居山林才名却传播开来。当时,在中原群雄征战中,有一位颇有雄心壮志、但一时还不得志的人叫刘备(公元161年-223年),因在中原被逐,也南奔荆州投刘表而来。处于乱世之秋的刘备,追溯起来确为“汉景帝中山靖王胜之后”,是“帝室之胄”。但到了刘备这一代,因父亲早逝,他只落得靠卖鞋、织席维持生计。他不爱读书,却喜欢结交社会上的豪侠志士。早年,他因参加镇压黄巾军农民起义(公元184年)有功而走上仕途,但官运不佳。他想在这乱世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却苦于无立足之地盘。他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等,都因各种变故而相继离开了。最后,他像一条丧家之犬从中原逃到了荆州刘表处,只求有个安身之所。刘表一向善待贤士,况且刘备与他乃同宗兄弟,他更是以善待之。刘表其人,善意多于恶意,而刘备其人,利己多于利人。当然,刘备较之当时其他一些割据诸侯来说,也有他的长处。他为人宽厚,尤其对比他地位低的人更是如此。他秉性少言,一般忧喜皆不表现出来,但内心却有自己的执著追求,而且坚贞不二。投奔刘表后,他仍心系天下,渴望有朝一日东山再起,与天下英雄一争高低。为此,在襄阳这块相对僻静之地,他开始广交贤士,招徕人才,以为自己日后争夺天下之用。由于诸葛亮在当时襄阳名士中已有很高的名声,且常自比管仲、乐毅,因此他虽隐居隆中,但在人们心目中,其智慧和能力不可限量,一旦这条卧龙腾空而起,天下将要为之改变。正因其声名震耳,刘备也就很快从司马徽、徐庶等士人那里打听到了诸葛亮的才名,并不惜在军务繁忙中带关羽、张飞二将躬身三顾茅庐,欲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共谋大业。前两次登门求教诸葛亮皆不得见,刘备并未因此而放弃求贤之诚意,又第三次再度登门。刘备对还未谋面的诸葛亮如此谦恭,致使身居山野的诸葛亮十分感动。为此,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谒诸葛亮时,诸葛亮真诚地以礼相待,向刘备说出了自己的思考和主张,这就是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虽隐匿山野,然而他未出茅庐却尽知天下。他对刘备进言说:“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地盘跨州连郡的不可胜数。曹操和袁绍相比,名声低,人马少,结果他反而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其原因并非苍天使然,而在于人的智谋。今曹操拥有百万人马,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很难与他争锋的。孙权占据了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固,民心归附,且有一批贤人才士为他效劳。因此只能与他联合而不能去图谋攻取。而荆州之地,北依汉水、沔水,南达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堪称用武之地,但它的主人难以守住,这大概是上天特意留给将军的,将军是否有意接纳呢?另外,荆州西面的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是一个天府之国,昔日汉高祖刘邦正凭借此地而成就了帝业。

然而,益州牧刘璋懦弱无能,有才智的人都渴望有一个贤明的主子。将军既然是皇帝之后裔,且信义又闻于四海,能广交天下英雄豪杰,思贤若渴,如果能占有荆、益二州,固守险要,西边与诸戎和好,南面安抚夷越等各民族,到时就可命一上将统率荆州军队北上夺取宛城、洛阳,而将军则可亲率益州军兵北出秦川。到那个时候,天下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来迎接将军呢?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了。”诸葛亮的一席话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混乱复杂的天下政局,使刘备茅塞顿开,眼前呈现出一幅三分天下的蓝图。于是,刘备喜出望外,拜诸葛亮为军师,上马同回军中。

《隆中对》是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对时局所作的精辟分析的杰作,体现了他洞若观火、善于驾驭全局的胸怀。刘备求贤若渴,采纳了他的计谋,并从此以诸葛亮为辅佐,踏上了建立蜀国、三分天下的征途。

游说江东智借荆州诸葛亮因刘备真诚相请而同意出山辅助他共谋大业。这时,刘备屯兵新野(今属河南),手下不过几千兵卒,势单力薄,寄人篱下。诸葛亮一到新野,就以清查隐户为由,一下扩大了征兵数额,使刘备军队猛增数万人。在博望坡,他火烧曹军,初出茅庐即显示出他那过人的智慧、用兵诡秘的军事才华。

公元208年,曹操打败袁绍、基本平定北方后,继而统兵20万南下荆州,这使原本相对平静的江南一带顿起战火。在此紧要关头,荆州牧刘表突然病死,其子刘琮继任荆州牧。面对强敌压境,畏敌如虎的刘琮不战而举城投降,这使屯兵新野的刘备十分危急,只得弃城南撤。他先欲奔江陵(今湖北荆州市),然而当刘备南撤时,新野及沿途百姓愿跟随者竟达10万之众,这使得刘备行军非常迟缓。鉴于形势紧迫,有人劝刘备加快行军速度,但刘备不忍心抛弃这些愿跟随他的百姓。当走至当阳(今湖北当阳)长坂时,刘备终于被曹军追上了,冲杀之中,刘备只带着诸葛亮、张飞等数十骑逃脱,最后逃至夏口(今湖北汉口),不久转移到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屯驻下来。

刘备败走,曹操抢占了江陵。由于曹操此时率军已大破刘备和刘琮军,占领了荆州全境,因此,刘备对曹操来说似乎已不足为虑了。于是曹操把作战的矛头转向了割据东吴的孙权,并积极进行东进的准备。这样一来,孙权开始面临着生死的选择。

曹操威逼东吴,这恰好给屯兵樊口、生存于魏、吴的夹缝之中的刘备和诸葛亮带来联吴抗曹的最有利的时机。诸葛亮审时度势,决定亲自赶赴东吴游说孙权共同抗击曹军。其时,孙权也有联合刘备抗击曹操之意。在此之前,孙权曾派鲁肃以吊唁刘表为名去与刘备联络,但是鉴于曹操势力过于强大,刘备新败,曹军更是士气高昂,准备一举夺下江东,此时此刻,孙权就不得不仔细掂量,或战或和,或协力抗曹,或俯首称臣,这使他犹豫不决,一时难作决断。另外,他手下的大臣和将军们也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派主战,一派主和,这使孙权更加左右为难。正在此时,诸葛亮只身乘船来到东吴,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见到了孙权,使其坚定了联合抗曹的最后决心。那一日上午,诸葛亮朝见孙权,他机警过人,用激将法对孙权道:“今曹操在平定汉北之后,乘胜南取荆州,威震四海,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故刘公遁逃到江夏。请将军根据自己的力量考虑一下:若能以江东人马与曹操抗衡,不如趁早和他决裂;如不能抵抗,何不卸甲弃兵,北面称臣?今将军表面上臣服曹操,而内心犹豫不决,事情危急不能决断,大祸不日就要临头了!”诸葛亮的一席话,确有数落孙权欲卸甲投降之意,这无疑刺伤了孙权的自尊心,他即刻反问:“如果像你说的那样,那么刘公怎么不投降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