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084

第84章 陆游小传

陆游(公元1125年—公元1209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家几代都在朝廷做官。祖父、父亲都是有名的学者,为官廉洁正直,又讲气节。这些都让陆游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

陆游出生时,北宋的政治表面上还是较平静的,“宣和七年冬十月,犹是中原无事时”。但仅过了两年,到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便覆亡了。当时正担负着泽州、潞州一带军需供应任务的陆游的父亲陆宰,因被御史徐秉哲弹劾罢免了官职,并开始了全家逃难的生活:“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敛菁浞,往往经旬不炊隆!闭庵稚活,一直到陆游九岁那年,赵构在临安建都,建立南宋,陆游一家回到山阴老家才告结束。

在逃难的生活中,陆游目睹了宋王朝的腐败无能以及金人的四处蹂躏。他父亲陆宰每与友人谈及国事,常常悲愤得泣不成声,以至吃不下饭。这些都在陆游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爱国的种子已经在他的心中播下。

陆游天资聪颖,从小便喜欢读书。“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十二岁时,他就能写诗作文。十七八岁时,陆游便有了诗名。二十五岁左右,陆游结识了江西派有名的爱国大诗人曾几。陆游对他非常景仰,能拜他为师,真是欣喜若狂。曾几比陆游大四十一岁,他很欣赏这个有志气的年轻人。曾几对陆游热情帮助,认真指点,把江西派的“格高”、“字响”、“句活”以及“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等种种作诗方法传授给陆游。这是陆游诗歌创作艺术上的一次重大发展。

而陆游在感情上却隐藏着无限悲痛。陆游在二十岁的时候,与表妹唐琬结婚。唐琬既美丽,又善诗词,婚后生活十分融洽。但陆游的母亲对这位侄女非常不满意,硬是逼迫陆游与她离婚。陆游难违母命,只好从命。离婚后,唐琬再嫁赵士程。一天,唐、赵夫妇游禹迹寺的沈家花园,刚好那天陆游也来园中遣闷解愁。陆游与唐琬见面,旧情如丝,但又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陆游三杯两盏苦酒下肚,思绪如波涛翻滚,于是提笔在墙上写了一首悲痛绝伦的《钗头凤》词:

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碰掮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深刻地表达了陆游对前妻的怀念之情,同时对婚姻不能自主提出了血泪的控诉。唐琬读后,不能自已,回家后郁郁成疾,不久便病死了。这一幕悲剧,给陆游心灵造成了永不平复的创伤。直到晚年,他仍在每年的年底登禹迹寺眺望,追忆往事,怀念唐琬。他因此写了一首《沈园》: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至今读来仍觉字字句句催人泪下,不胜其悲!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二十九岁的陆游参加临安省试,被主考官陈子茂荐送为第一名。而秦桧的孙子秦埙恰巧排在陆游后面。秦桧一心想让自己的孙子状元及第,便想方设法要排斥陆游。因陆游是主战派的儿子,他本人又在试卷上大发抗战救国、恢复中原的议论,触犯了秦桧,因此秦桧公然利用职权,将陆游除名,并要办陈子茂的罪。自此,陆游一直遭到秦桧的嫉妒。幸亏不久秦桧便死去了,陆游开始赴任福建宁德主簿。从此,陆游步入仕途。

不久,陆游调任敕令所的删定官。当时,杨存中长久掌管戍守京城的禁军,陆游力陈其不当。高宗于是将他罢免。京城中有些显贵人物购买珍宝玉器献给皇帝。陆游上书说:“皇上以‘损’作为斋名,自经籍及文房四宝外,其他都摒弃不用。而那些小人不能体察皇上的意思,动不动就私自买些珍宝玉器进献,以致污损皇上的德行。”他请求高宗能严行禁绝。陆游还认为不是宗室和皇亲,即使确实有功勋,也不可随便封赏王爵。而现在有因为师傅而任殿前都指挥使,还有以太尉而主管内阁之事,混乱了朝廷的体制。他希望高宗能加以改正。陆游多次能针对时弊提出一些正确的建议,宋朝皇帝虽然没有一一加以采用,但对他还是很欣赏的。不久,又任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赵构去世,太子赵眉次唬是为孝宗。他是南宋皇帝中唯一有点恢复中原之意的统治者。孝宗比较注意选拔人才,一次他问朝廷周必大,当今谁的诗能与李白相比,周必大说:“只有陆游。”从此陆游的“小李白”名声便传开了。由于大臣的推荐,孝宗便召见了陆游。陆游在孝宗面前力陈恢复中原之志。宋孝宗认为陆游学问功底很深,很有才能,言论切实,合乎情理。便赐予他进士出身,并调任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

陆游非常感激孝宗的知遇之恩,决心兢兢业业为朝廷效力。以实现光复中原之志。因此他的建议也一针见血地针砭时弊。他首先向那些玩忽职守的官吏将帅挑战,劝孝宗予以裁撤惩罚,以树立天子权威。陆游又上书枢密院及中书门下,认为在长江以南,自吴国以来,从来没有舍弃建康而另立他都的。南宋定都临安,只是权宜之计。因为杭州形势、地势不稳固,运输粮饷也不方便。又由于靠近海路,可能会发生突然的忧患。因此他主张建都南京。但南宋君臣也没有多少人有光复之志,只愿偏隅江南以苟延残喘,因此没有得到响应。

当时朝中龙大渊、曾觌当权。陆游对枢臣张焘说:“龙大渊、曾觌招权结党,培植势力,欺骗迷惑皇上。假如现在不揭穿他,将来就不可能除去他。”张焘就以此话报告孝宗,孝宗询问这些话的由来,张焘回答是陆游所说。孝宗看到陆游竟敢诋毁他炙手可热的大臣,于是大怒,降陆游为建康府通判,后又调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

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因主战派张浚被罢黜,陆游也因力主抗金被扣上“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去官职,回到山阴老家,在穷困潦倒中闲居了四年。

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十二月,陆游被朝廷起复为夔州通判,这时陆游已经四十五岁了。他接到任命后,便沿长江西上,经过一百六十天的旅途跋涉,才到达四川。一路上,陆游饱览大江两岸的名胜,凭吊先人遗迹。后来,他把这些见闻记下来,写成《入蜀记》。但夔州三年,陆游总感觉到无所事事,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心中十分苦恼。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四川宣抚使王炎邀他去做幕僚,陆游便欣然前往。在四川,陆游担任四川宣抚使干办公事,并兼检法官。使得这个少年时代便立志杀敌,恢复中土的志士,终于能在五十岁时有机会身着戎装,戍守在大散关头。陆游十分振奋,写下了“投笔书生古来有,从军乐事世间无”的豪迈诗句。

在王炎的幕府里,陆游经常为他出谋划策。他认为要经略中原,必定要从长安开始,取长安必须从陇右开始。当务之急应该是广积粮食,教军练兵,有战事则攻,无事则守。又当时吴诺亩子吴挺掌管军队。吴挺十分骄傲任性,倾财结交士人,又经常以过失误杀人,王炎拿他也没办法。陆游请求王炎以吴沃子吴拱代吴挺掌兵。王炎认为吴拱十分懦弱而少谋略,遇敌作战必定要失败。陆游则说:“假使吴挺碰到敌人,谁能保证吴挺必胜?即使他得胜有功,那以后就更加难以驾驭了。”王炎不听。到吴挺的儿子吴曦叛变,陆游的言论才得到验证。

陆游除了替王炎出谋划策以及处理一些日常公务外,他还经常到处巡查,传达命令,指示机宜。一次在巡逻时,耳边突然传来急骤的马蹄声。陆游发现前方有一股敌人前来偷袭。陆游立即命令士兵隐蔽,待敌人走近时,伏兵便弓弩齐发,打得敌人不知所措。陆游乘势发起冲锋,追得敌人狼狈鼠窜。但陆游毕竟没有实战经验。在返回的路上迷失了方向,一连走了三天,受尽了饥寒的痛苦。虽然如此,陆游心里仍十分畅意,自己毕竟在五十岁时还能建功沙场。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出蜀。以后的十多年中,他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做过小官,却不得志。其次又多次被罢免。到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陆游调任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因为孝宗、光宗《两朝实录》以《三朝史》未修成,皇帝诏陆游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因为当时陆游已经是七十七岁高龄,便特恩准免去其上朝请安的礼节。三年以后,书成,陆游便辞官归隐。

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秋,陆游得了重病。在病床上,这个白发苍苍的老诗人想到朝廷的腐败、中原不能收复,想到人民还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无限悲愤。临终前,他没有什么别的嘱托,只是颤悠悠地拿起笔,写下了一首词《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绝笔而终。顿时,屋外狂风大作,大雨倾盆,似乎在哀悼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