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082

第82章 作者点评

苏轼成长于宋朝逐步衰落、危机四伏的时代,他有经世济时的政治抱负,在长期的地方官任上,曾为人民做过不少好事,如救灾、治水、减免赋税、整顿军纪等,得到人民的赞扬。苏轼的一生都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他反对过王安石的变法,也不满当朝统治阶级的政治弊端,曾多次被贬,政治上是失意的。

但在文学的“疆场”上,苏轼却是一匹脱缰的野马。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历史上所不多见的“全才”式人物。他留给后人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都收录在《东坡全集》中。

毛泽东对苏轼作品关注较多。毛泽东读到苏轼的政论文,看出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并且认为“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可见毛泽东非常赞成苏东坡研究问题、研究历史的“八面受敌”法。毛泽东又称赞苏轼的词“气势磅礴,豪迈奔放,一扫晚唐五代词家柔靡纤弱的气息”。这句话道出了苏轼在词创作上的伟大成就。毛泽东喜欢苏轼的词、文、赋。1957年7月,毛泽东将阔别近二十年的贺子珍接到庐山。举杯对月,想起了苏轼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时毛泽东的心境,不正如苏东坡词里所描述一样吗?这也正体现了作为革命家、政治家的毛泽东内在丰富的感情世界。

在我国古代散文史上,苏轼以其卓越的成就与深远的影响,取得了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并列的地位,是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而苏轼则进一步把这运动推向前发展。苏轼一贯强调革新。他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其着眼点就在韩愈的革新精神。苏轼所说的创新,首先是作品的思想内容。他主张文章要有为而作。他在再度出蜀时写的《江行唱和集》序中认为,诗文创作要像山川云兴雾起,草木的开花结果,是由内容充实郁勃而自然表现出来,不是文章的工拙问题。后来苏轼又反复强调“辞达”,认为“辞至于达,足矣,不可以有加矣”。即重视文章表达思想内容的本身作用,又注意到文学本身的美学价值,他认为要做到“辞达”,需要“求物之妙”,即追求能够表现事物特征的神妙之处。这要求作者认真观察、研究描写的对象,清楚地掌握它的特征;同时还要求作者有熟练的艺术技巧,在写作时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像他说的“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苏轼还沿着韩、欧开辟的道路,把散文化的写法扩展到许多文体里去。他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诗一般的语言抒写江山风月的清奇和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感慨,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像一首美妙的散文诗,完全摆脱了汉赋板重的句法和齐梁骈俪的作风。他的《韩斡画马赞》以散文笔法写韵文,十分别致。由于苏轼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学问,能突破前人在文章方面的种种限制,力求自由而准确地表达他所要表达的意境,创造出一种独断的文风。用他自己话来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苏轼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许多政论文都反映出他的思想主张。苏轼留下了许多政论文,如《策略》、《思治论》、《平王论》等,他的政论文从儒家政治理想出发,广引历史事实加以论证,精神上继承了贾谊、陆贽的传统,而文笔纵横恣肆,又显见《战国策》的影响。

苏轼经历了从仁宗到徽宗的五朝,平生足迹几乎遍及当时中国的重要地域,而且远至西北地区、海南儋耳。他的丰富阅历,使他的诗具有非常广阔的题材。在他的“论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的创作思想指导下,他曾写出一些反映民间疾苦、谴责官吏贪鄙、关心国家命运的作品。但他创作数量最多、影响也最大的是许多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接暌嗥妗S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首诗描绘了杭州西湖的人间佳境。苏轼的诗作中还有些哲理诗,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不同的方位可以看到山的不同面目,这本是寻常生活中的现象,诗人却引申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哲理。苏轼诗里还有部分是鉴赏评论文艺的,如《王维吴道子画》、《读孟郊诗》等,表现了他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殊作风。

苏轼的诗以他丰富的生活内容、清新畅达的语言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基本纠正了北宋许多诗人的作品浅率无味、生硬晦涩的流弊。赵翼的《瓯北诗话》评价苏轼的艺术成就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它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诗人惯用题材用词来表达,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独立发展的新的文学体裁。苏轼不光扩宽词的题材范围,在语言上他也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收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为充分表达意境,苏轼还敢于突破音律上的束缚。

苏轼开创北宋豪放词风、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是苏词浪漫主义的基调。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他的“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风,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姑娘手拿红牙板打着节拍来唱“杨柳岸,晚风残月”,而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须关西大汉弹着响亮的铜琵琶、敲着铮铮作响的铁拍板来唱《大江东去》。

苏轼现存词三百余首,内容充实,题材多样,诸如吊古、咏怀、爱情、咏物、山水、田园等等,都有名篇传世。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尤为传诵。他以雄伟壮丽的江山为背景,以吴道子作画的手法,再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雄姿英发的周瑜,英雄有用武之地,作者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苏轼的书法也是独树一帜的。被后人列为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苏轼学书时,“每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卒之学成而已。”他非常重视书法的基本功练习,他在《志林》中曾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能走的。”

苏轼还善于绘画,喜欢画竹、枯木、怪石。他的诗画一体,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誉。

苏轼一生执中持平,刚正不阿,虽屡遭贬谪,而处之泰然。他的这种政治态度引起后世正直文人的同情和钦仰。他的策论、史论成为许多科举士子摹拟的对象。他的散文和诗歌,以他才华的丰茂,笔力的纵横恣肆,博得后人的爱好。苏轼复杂的思想和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之好问、明之袁宏道、清之查慎行等,有的爱好他的诗歌,有的继承他的词派,有的学习他的议论纵横,有的追摹他小品的隽永。

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先生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对苏轼一生作出了一个全面而公允的评价:

眉山苏东坡,才调著一代,父弟皆名家,永叔殊青睐。

书法工纯青,王欧比无惭,诗词气豪放,文采亦阔慨,笔力拟青莲,香毒两边排。

青壮预政潮,风格颇不高,党王复党马,蜀社旧肆鲍。

谪居到南海,敷教储英才,诗文多佳句,风采著南台。

从来吟东坡,多偏才调看,今日重评价,分寸细剪裁。

(卜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