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080

第80章 苏轼小传(1)

苏轼(公元1037—公元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清寒家庭,父亲苏洵早有文名。是宋代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父亲官职卑小,只当过校书郎和主簿。母亲程氏也有些文化教养,曾教他读《汉书》。母亲读到《范滂传》时,感慨叹息。苏轼说:“我如果做范滂,母亲允许吗?”母亲说:“你能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滂之母吗?”在家教和前辈的熏陶下,苏轼在少年时期就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勤奋读书的精神。

嘉潭年(公元1057年),二十一岁的苏轼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读完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后,十分惊喜,想把这位考生选择为第一等,但怀疑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所写,所以只取为第二等。后来苏轼又凭《春秋》对义得居第一等,殿试中了乙科。考试完了,苏轼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见后对旁边的梅尧臣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我当设法避开这个人,放他出一头地。”听到此话的人开始哗然不服,以后就信服了。

正当苏轼金榜题名得意时,飞书传噩耗——其母病逝。于是苏轼便回家奔丧。嘉趟哪辏ü元1059年)十一月,苏轼守丧期满,自眉州启程,穿巫峡,出四川,又马不停蹄赶往京师。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今河南伊阳)主簿。还未赴任,欧阳修认为他才识兼茂,就推荐他到秘书阁,试直言极谏科。苏轼以文义粲然的《御试制科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能列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而已。

嘉塘年(公元1061年)十一月,苏轼受任为大理评事佥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判官。到任后,苏轼立即微行出访所属各县,察访民情,查惩奸恶。第二年,苏轼又亲赴各县裁决囚犯,必一一复审已决之案,据实按验。凡新发之案,亦迅速验明事实,依法判决。

凤翔地处宋朝西北边陲,自从西夏建立后,老百姓贫困,赋役繁重。老百姓每年都要砍伐终南山的木材,编成木筏,从渭水出发转入黄河,要经历砥柱之险,然后东运京师。衙役们催逼役赋,致使许多老百姓葬身鱼腹。苏轼知道后,便重新修订了衙规,让百姓自己去选择水工,按时进退,从此役害减轻了不少。嘉贪四辏ü元1063年),仁宗崩,朝廷为修建永昭陵,又大量采伐终南山之木,时值关中大旱,渭水干涸,大木难以外运。只好让民工把木头抬出去,“千夫换一木,十步八九休”,役夫倒毙者无数。苏轼官小职微,无力阻止,只能心酸地看着,饭也吃不下去。

苏轼在凤翔四年,自然灾害频繁。三日不雨,苏轼则忧心如焚:连雨三日不晴,苏轼又心焦难寐。苏轼急老百姓之所急,忧老百姓之所忧。凡是百姓遇到灾害,他都尽其力去赈救。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苏轼还朝,判登闻院,二月诏试秘阁,入三等,得直史馆。但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五月,结发之妻、贤惠温柔的王弗病逝于京师。第二年四月,其父苏洵病卒。苏轼谢绝一切馈赠,扶柩回四川守丧。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苏轼回到朝廷。当时正值王安石做宰相。苏轼同王安石一样,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也感到不安,希望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仁宗末年,他向朝廷献制策,提出厉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主张,要求“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表现出一个要求改革的政治家的风度。然而由于他所处社会中层,不愿意过多地触犯上层的利益,同时他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的书斋生活,对当时的社会矛盾远没有王安石看得清楚。当时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力主变法,而苏轼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强调“任人”而反对变更法制。引起王安石的反感,于是让苏轼出任判官告院。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王安石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宋神宗诏两制、三馆讨论。苏轼上书表示反对。他认为求得人才的途径在于了解人才,了解人才的办法在于求其实。国家的治乱兴衰也不是因为有了科举。他又援引庆历年间修建的学校,到现在只有空名存在,认为修学校没有必要。神宗看到苏轼的奏议后,对王安石的改革也产生了疑虑,于是召见苏轼。苏轼乘机劝谏神宗:“治国之道,不怕不明,不怕不勤,不怕不果断,就只怕求治心太急,听的意见太泛,进用的人才过快过多。希望皇上能用安静来镇急躁,静待物之自来,然后适应它。”王安石知道后很不高兴,于是让苏轼为开封府推官,欲以开封府繁杂事务来围困他,让他没有时间来考虑这些事情。怎知苏轼处理政务果断、精确、敏捷,结果是名声传播得更远。

虽然有苏轼等一批大臣反对,王安石还是冲破阻力,力排众议,在神宗的支持下实行变法。不久,苏轼又上书评论新法的不利。对王安石变法的一些主要措施都加以评论。但苏轼看不到变法的积极作用,而夸大其消极因素,并提醒神宗:“朝廷的法度一旦废弛,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他希望神宗能结人心、厚风俗、存法度。王安石知道后大不快。因王安石是依靠神宗的支持才得以推行新法的,于是,苏轼上疏称赞神宗的独断专任。苏轼就此事借考试进士策问的机会,用“晋武帝靠独断平定东吴而取得胜利,后符坚用独断讨伐东晋而失败,齐桓公专任管仲而成就了霸业,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之,事情相同而成效不同”为问。王安石大怒,于是让御史谢景温弹劾苏轼。苏轼也自知在朝廷无法立足,便请求外调。

不久,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杭州自唐末五代以来,水利失修,旱涝频繁。更为患者是蝗灾,每当蝗虫自西北飞来,声乱浙江之涛,上遮日月,下掩草木。杭州人民在天灾人祸和繁重的剥削下,眼枯泪尽,到了“卖牛纳税拆屋炊”的地步。苏轼总是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减轻人民负担,组织捕蝗,发廪赈济饥民,组织人民兴修水利。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自杭州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当时王安石新政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苏轼虽反对变法,但在执政过程中还是以变通的办法去实行。司农推实手实法,不按时推行的人以违背制度论处。苏轼认为司农的决定违背制度,这是擅自制定法律。于是便没有去积极执行。没过多久,朝廷也把这个手实法取消了。密州素来盗贼猖狂,郡县之中抢劫民财,掠抢民女的很多,深为民患。苏轼派人查出首恶,予以斩处,杀一儆百,密州治安从此得到安定。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改知徐州。当时正值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溢满南清河,汇集到徐州城下,水势还在暴涨。如果不及时排泄,徐州城就将坍倒,城里的富户纷纷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户一旦出城,城里的百姓就会动摇,我和谁来共同守城?只要我在徐州,就一定不让洪水冲倒徐州城。”于是他把那些富户又赶进了城内。苏轼亲自菜到武卫营中,唤来了卒长说:“黄河水将要败坏徐州城,事态严重,虽然你们是禁军,也要请你们尽力帮助我。”卒长见太守满身泥泞,深为感动。于是带领他的士兵拿着畚箕和铁锸出去抗洪。军民齐心协力,在徐州城的东南修筑一道长堤。但暴雨仍然日夜倾泻,水已经淹到离城墙顶只有三块砖的位置。苏轼在城墙上临时搭了个棚子坐镇指挥,派官吏分段堵塞洪水,保护徐州城,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洪水退后,苏轼又请求朝廷同意征调一年中应该征发的役夫增筑了徐州城,以防止洪水的再次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