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047

第47章 天才横溢英年早逝

——初唐诗人王勃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著名的诗文家。其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境开阔,独标高格,至今为人传诵。王勃只活了二十七岁,一生著述颇丰。毛泽东引用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高度评价王勃等人对初唐文学的贡献。毛泽东评点王勃

颜子则早夭矣;贾生,王佐之才,死亡年才三十三耳;王勃、卢照邻或早死,或坐废。此皆有甚高之德与智,一旦身不存,德智则随之而隳矣!

——摘自1916年12月9日毛泽东致黎锦熙信。见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第305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是去交趾路上作的,地在淮南,或在寿州,或是江都。时在上元二年,勃年应有二十三四了。他到南昌作《滕王阁诗序》说,“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据《曲礼》,是二十岁。勃死于去交趾路上的海中,《旧唐书》说年二十八,《新唐书》说二十九,在淮南、南昌作序时,应是二十四五六。《王子安集》百分之九十的诗文,都是在北方——绛州、长安、四川之梓州一带,河南之虢州作的。在南方作的只有少数几首,淮南、南昌、广州三地而已。广州较多,亦只数首。交趾一首也无,可见他并未到达交趾就翻船死在海里了。有人根据《唐摭言》、《太平广记》二书断定,在南昌作序时年十三岁,或十四岁。据他做过沛王李贤的幕僚,官“修撰”,被高宗李治勒令驱逐,因为他为诸王斗鸡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在虢州时,因犯法,被判死,遇赦得免。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骚满腹一面。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是说得对的。为文尚骈,但是唐初王勃等人独创的新骈、活骈,同六朝的旧骈、死骈,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七世纪的人物,千余年来,多数文人都是拥护初唐四杰的,反对的只有少数。以一个二十八岁的人,写了十六卷诗文作品,与王弼的哲学(主观唯心主义),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可以媲美。都是少年英发,贾谊死时三十几,王弼死时二十四。还有李贺死时二十七,夏完淳死时十七。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青年人比老年人强,贫人、贱人、被人们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发明创造,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们干的。百分之三十的中老年而有干劲的,也有发明创造。这种三七开的比例,为什么如此,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结论就是因为他们贫贱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如果党再对他们加以鼓励,不怕失败,不泼冷水,承认世界主要是他们的,那就会有很多的发明创造。我们近来全面性的四化运动(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充分地证明我的这个论断。由王勃在南昌时年龄的争论,想及一大堆,实在是想把这一大堆吐出来。一九五八年党大会上我曾吐了一次,现在又想吐,将来还要吐。

——引自毛泽东在一本《注释唐诗三百首》中,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天头上所作批注,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7—1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出版;陈华东等编的《毛泽东推荐的古诗文译注》上册第48页,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