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029

第29章 贾谊小传

贾谊(公元前201年—前168年),洛阳人,人称贾生、贾子、贾长沙。西汉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

贾谊生逢西汉立国之初,国家政局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因而他能接受良好而系统的教育。好学上进的贾谊,十八岁便以诵诗撰文闻名郡中。当时,李斯的同乡并曾师事李斯的吴公任河南太守,闻知贾谊才学俱佳,遂将他召至门下。于是贾谊师从才华出众的吴公,获益良多。二十岁后,贾谊又就学于荀子之徒张苍,学习《左氏传》等古代典籍,才学得以进一步提高。

公元前180年,刘恒即皇帝位,即汉文帝。汉文帝颇为识才重才。即位之初,闻听河南太守吴公曾师事李斯,学识渊博,治政有方,为天下第一,于是召吴公入朝,拜为廷尉。吴公就任后,向文帝极力推荐自己的学生贾谊,文帝便召贾谊入朝,立为博士。这时贾谊年仅二十岁,是朝中最年轻的博士。在文帝政治集团的博士群体中,贾谊虽年轻却非常有主见。每当文帝问政之时,诸博士尚在思索,贾谊已应对如流,往往切中肯綮,众人皆颔首赞同,文帝甚为赏识。不到一年,贾谊便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才华横溢的贾谊,敢言善言,知无不言,性格直率。当时,西汉立朝已有二十余年,社会政局稳定,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贾谊居安思危,从加强统治的立场出发,对汉王朝二十多年的统治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提出朝廷应趁机进行改革,如修改历法、变易服色、建立法制、拟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等,并草拟了各种改革的方案,主张崇尚黄色,遵用五行生克之说等,完全改变前朝旧法。文帝对贾谊的才干甚为赏识,又想超迁他为公卿。但是,文帝的这个想法遭到一班老臣如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的激烈反对。这些大臣对文帝如此亲近和信任贾谊甚为不满,上奏文帝说,这个洛阳来的人年轻轻的就想专权,把事情搞乱了。文帝因此罢议贾谊升擢之事,并遣他出朝去当长沙王的太傅。贾谊仕途受挫,表面看来是周勃等因妒进谗,实则是贾谊性格使然。贾谊少有才名,少年得志,恃才傲物,目空一切,鄙视众大臣,对文帝也时有轻慢之词,故而招致忌恨,被贬长沙。

被贬长沙后,贾谊心绪不佳,自忖不久于世,心中悲苦无处可诉。一日来到湘水,想起屈原,认为自己的遭遇与屈子何其相似。百余年前,屈原也是由于遭谗言而被楚王放逐,投江自尽以明心迹。而今面对湘水奔流,触景生情的贾谊写下了千古名篇《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子,抒发自己被贬后的郁闷心情,感喟自己生不逢时。两年后的一天傍晚,一只猫头鹰飞进贾谊宅中,从容闲适地停歇在他座旁。贾谊见状,便行占卜,联想到自己被贬长沙已历三年,甚为伤感,遂写下《鸟赋》,藉此聊以自慰。

汉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文帝思念远在长沙的贾谊,特旨召他进京,入宫叙谈。贾谊进宫时,文帝正在未央宫前殿中享用祭肉,因对鬼神之事忽有感触,于是向贾谊询问起鬼神的本质。贾谊详细地论述了鬼神的原由和情状,文帝听得入迷,数度移动坐席靠近贾谊,听他谈论。君臣二人直谈到深夜。不久,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刘揖乃文帝幼子,深得文帝厚爱,且喜欢读书。文帝此举,当为重新信任贾谊。虽然文帝没有再对贾谊委以重任,使他难以施展政治抱负,但贾谊并未气馁,仍关注国事,勇于阐述自己的政见,多次上奏疏陈述治国安邦之策,这些奏疏即后世史家所称的《治安策》。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入朝时不幸坠马而亡。贾谊自责作为梁怀王太傅未尽职分,十分伤心,年余之后,抑郁而死,年仅33岁。

贾谊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贾子》五十八篇,赋七篇,多已失传。今传《新语》乃后人辑录贾谊著作而成。贾谊主要的政论思想和政治主张,集中反映在《治安策》和《过秦论》中。这两篇文章博采异说,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