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116

第116章 作者点评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最早提出较完整的维新思想体系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如毛主席所说,他是一个老的改良主义学者,同时又是一位启蒙思想家,他的传世之作《盛世危言》在当时及其后的思想界、学术界乃至政治、经济各界,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康有为、梁启超等戊戌维新派,到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这些为寻求救国真理而奋斗的先进人物无不受其影响。究其根源,则在于郑观应与康、梁、孙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一样,都是爱国主义者,都在探索着富强救国的道路。虽然在认识上、在观念上、在选取的道路上,他们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之处,那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毋庸讳言,郑观应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本人拥有封建功名,他最亲密的朋友盛宣怀是统治官僚中的一员干将,这决定了他的思想局限性,决定了他不可能突破君主立宪的改良思想体系。认清这一点,我们也就能理解他极力维护清朝统治、反对革命的种种言行。郑观应的大半生都投入到经济活动之中,他有着杰出的经营才能,却未独自开设一个工厂。他的经济实践更多地是在探索经营之道,实践他自己所提出的实业救国的主张。与他落伍的政治思想上不同,他为谋求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而进行的探索,始终都是有价值的,即使对于改革开放的今天,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和积极的意义。

——晚清资产阶级改良家康有为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年轻时研究西学,曾赴京公车上书,要求变法。曾授学于“万木草堂”,其著述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变法时,他被皇帝任命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与谭嗣同等积极襄助改良政务。变法失败后,他东渡日本,远赴加拿大等国,晚年矢志保皇。毛泽东对其功过有褒有贬,但仍认为他“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毛泽东评点康有为

如言自修,吾举两人闻君。其一康有为。康尝言:吾四十岁以前,学遍中国学问;四十年后,又吸收西国学问之精华。其一梁启超。梁固早慧,观其自述,亦是先业词章,后治各科。盖文学为百学之原,吾前言诗赋无用,实失言也。足下有志于此乎?来日之中国,艰难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言救济。以就深山幽泉,读古坟籍,以建基础,效康氏、梁任公之所为,然后下山而涉其新。

——摘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早期文稿》第7页—8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出版。

[在长沙]这个时候,我也听人谈到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纲领。当时全国正处于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我是如此激动,以至于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可是这个政见却有些糊涂。我还没有放弃我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钦佩。我并不清楚孙中山和他们之间的区别。所以我在文章里鼓吹必须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担任新政府的总统,由康有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

——摘自《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第17-18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三。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

——摘自《毛泽东早期文稿》第85页。

我在师范学校上学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指《新青年》杂志,笔者注]了。我当时非常佩服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有一段时期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成为我的楷模。我早已抛弃康、梁二人了。

——摘自《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第30-3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06页、1408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