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011

第11章 孟子小传

“孟母教子”历来传为美谈,故事中的小主人公即为后世被尊奉为“亚圣”的孟子。尽管孟子的生平事略有若干存疑之处,但较之墨子都远为清晰可辨,而且历代注家蜂起。这可能与儒学自汉代以后被册封为官方理论有密切关系。

孟子,姓孟名轲,鲁国邹邑人①①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邹,古国名,今山东邹县。关于孟子的生卒年素有争议,如汉代刘向的《列女传》及赵岐的《孟子题辞》认为,孔子的孙子子思(孔)是孟子之师。《孟子外书》则说:“子思之子曰子上,轲尝学焉。”以子思、子上的年龄推算,诸说不可信。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孟子约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前后,约死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前后①①采杨伯峻说。参见杨伯峻著:《孟子译注》导言,中华书局1960年版。至于孟子的身份,则是一位隶属于“士”阶层的著名学者,“如儒家大师孟子,后车数十乘,侍从数百人,往来各国间,凭他的声名,所到国家,国君们都得馈赠黄金,供给衣食,听取孟子的议论”①①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第246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如同孔子一样,孟子一生的主要作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徒讲学,二是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据《孟子》一书记载,孟子曾到过齐、宋、鲁、滕、梁、邹等地,与众多的君王显贵打过交道,尚贤则留,非礼则去,始终保持一种不卑不亢的浩然气概。

与一般的学者不同,孟子没有明显的师承关系,“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①①见《孟子·离娄下》。所谓思、孟学派①①见《荀子·非十二子》。,以及“受业子思之门人”之说①①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均不足以表明孟子曾经受过某种专门化的严格教育。孟子的特点在于,他博览众家之学而后选择孔子的方向,并在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发挥。于是,同属于儒家阵营,孟子却比孔门弟子们作出了更为卓越的理论建树,形成了景仰、追随孔子却又别具一格的“孟学”。如果袭用“思、孟学派”之称,那么,“思、孟学派”在理论上的最重要结晶便不是《中庸》(传为子思所著),而是《孟子》。后者比前者不仅在承续孔子学说方面更为彻底、全面,而且在理论阐释方面也更为独特、深刻。有意味的是,与子思(约公元前483年—公元前402年)几乎同时的墨子建立了墨家学派,并且在理论上形成了“墨学”。孟子虽然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却相当自觉地皈依孔子,并且顺沿子思一线创立了“孟学”。

孟学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孟子》一书中。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或曰出自孟子之手①①参见〔汉〕赵岐:《孟子题辞》,〔清〕魏源:《孟子年表考》等书。宋代朱熹也持此说。;或曰系孟子与弟子们共同写就,“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司马迁语)①①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或曰孟子弟子们所著①①参见〔唐〕韩愈:《韩昌黎集·答张籍书》,〔清〕崔述:《孟子事实录》等书。本文采司马迁说。另,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及“《孟子》十一篇”。其中的“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系伪作①①赵岐:《孟子题辞》。,均已亡佚。今天所能见到的“外书四篇”是明代姚士谒撰,不足为信。今本《孟子》计有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子》的篇名是随意摘取各篇开首的字句冠于其上,均无深意可究。《孟子》的文体游刃于语录体(如《论语》)与论文体(如《荀子》)之间,散而不乱,语多机警,文风犀利明快。

孟子诞生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礼制崩坍、王权衰败、诸侯纷争、人心涣散的时代。孟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的关注与思考,声称“天下无道,以身殉道”①①见《孟子·尽心上》。;“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①①见《孟子·公孙丑下》。,体现出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以及救世精神。

如果说,墨家所代表的主要是隶属于社会下层的小生产劳动者的利益,那么“孟氏之儒”(韩非子语)所代表的主要是位居社会中层的“士”阶层的利益。这一阶层与普通劳动者截然有别,又与社会上层的权贵们殊不同道,在当时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士”阶层主要是知识者阶层,他们没有固定的财产与收入,没有固定的社会职业。于是,“士”经常摇晃于社会上、下层之间,或入仕为宦,或劳力为民,或自居清贫。在春秋战国纷乱、恶斗的氛围中,“士”阶层社会角色的不确定性异常突出。为了生存,他们关注既得利益;出于理智,他们讲求情操德性。因此,“士”阶层对经济伦理格外看重,他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孟子》一书非常突出地体现了这种认识成果,并且予以了理论上的修饰、提炼与阐释。如前所述,《孟子》系孟子与弟子们的合著。因此,它没有《墨子》“墨离为三”式的纷扰,自始至终都响彻着孟子的声音。

《孟子》是中华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形成于中华文化的初创期,积聚了丰厚、深刻、亮丽的思想基因,从一个特定角度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点形态。就泛文化效应而言,《孟子》的阐释价值早已跃出了它所标举、遵从的学派,它对历史发展、国民性铸造……都赋予了直接而宽泛的影响。在绝对的意义上,《孟子》需要不断地解读,以期更全面、更精确地把握中华文化创生、流变、展拓的内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