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爱情需要策划
2451300000049

第49章 爱计心出,策划孕出传世情(5)

在暗淡无光的日子,她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希望从它们的字里行间寻找一点光明。她喜欢在花前月下散步,喜欢骑马,喜欢到乡下看日落黄昏……可现在对她来说,这一切只能是一种奢望。她把写字台移到床边,蜷曲在床头趴在桌上,凭着心中尚未泯灭的爱心,涂抹各种美丽的诗句。

她含泪写作,在如豆的灯光下,把可怜的憧憬掺和着泪水和汗水点缀在诗稿上,艰辛!动人心魂!

她在写作中自得其乐,诗集一本本地出版了,可她的生命在孤寂中却一天天地枯萎了。从15岁到39岁,这是人生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她却是在黑暗如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隧道里孤独地前行……她还要承受各种连续不断的打击--母亲被病魔和忧伤夺去生命。她的瘫痪,母亲比她更痛苦。

接着是她的二弟沙米尔在西印度群岛害黄热病死去。

她最爱的大弟弟爱德华乘坐游船遭风暴,溺死海中……她瘦弱和萎缩的身体竟承受着如此大的灾难!

勃朗宁终于敲响了她紧闭的心扉,这个比她小6岁的爱神化身,使她在漫漫黑暗中,倏然看到了一缕光明。

初次相见,便使两人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勃朗宁32岁,他没有恋爱也没有结婚,他默默无闻,却是缪斯的真实信徒,他把心中最美好的情感献给了诗。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诗人,他是怀着一片爱慕之心而来的。巴莱特小姐万分激动,一下子便把勃朗宁的模样深深地刻在脑际,她的心也随他而去。

巴莱特小姐瘦弱的身躯蜷伏在床头,但她那双黑黑的、恳切而宁静的眼睛--多么美丽!勃朗宁一见到这双眼睛,就再也抹不掉啦--这就是他的女神。

勃朗宁给她写出了一封求婚信,巴莱特小姐收到信后彻夜未眠,她心慌意乱,一遍遍将自己和他对比,年龄、身体……他俩之间的差异太大,她无法接受这爱情,这未免太自私。

第二天,巴莱特小姐悲哀而绝然地给他写了一封信:你说了不知轻重的话,要是你再来一言半语的答辩,那我就没有办法了--我就不愿和你再见面了。

她说她不愿见他了,这可把他吓坏了,年轻的诗人决定改变策略,他连忙写信赔罪,并请求退回那封信。

这场风波过后,他们除了增加写信外,勃朗宁还每周来访一次,后来便每周两次,他试图通过走进她的生活从而走进她的心。

他经常写信了解她的病情,从春到夏,勃朗宁从他的花园里采来最美的玫瑰送到巴莱特小姐的手中。她也在努力地报答他的祈愿。

几周后,她兴奋地像孩子般地写信告诉他,昨天本该给他写这封信,她却下楼去了,虽是被人抱下去的,但自己居然没有垮下来。

奇迹在一步步地发生。

勃朗宁和巴莱特小姐的通信已不再那么“拘谨”,愈来愈亲密,有一封信,他竟写上了“我是你的”,巴莱特小姐看了并不介意。此后,他写的信也更加大胆,更加热烈了,“我要的是整个儿的你,而不是这方面那方面、这点那点……此刻我敢--是的,最亲爱的,此刻我敢斗胆吻你,吻你来到我的心上,我的好人儿,瞧我这就吻啦--吻啦!”他对她的身体也更加关切,一再鼓励她要支持下去。

对于他愈来愈炽烈的爱,她不愿也不能再拒绝了,她的整个身心都装着勃朗宁,她甚至在梦呓中也在呼唤着这个名字,她后来在诗中写道:

不论是罪恶、是哀怨,是上帝的斥责死神的威逼--不管这一切人们看了掉头就走自己看了也觉厌恶,这一切都没有把你吓走亲爱的,那你教我吧,教我怎样把感激从心底说出正像你把恩惠满布……几天后,勃朗宁又突发奇招写信请巴莱特小姐惠赠一束她的头发。信发出后,他在焦虑中等待着,仅仅是几天,等待的心都快焦了。--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巴莱特小姐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他毫不犹豫地剪下头发交给她,他捧着巴莱特小姐的头发,像捧着一颗纯情的心,这就是他们的订婚信物!

爱情是一种创造,浸润在爱情之中的巴莱特小姐,又重新恢复了生命的活力。一点点地,她居然能站立起来了;一步步,她竟然不要人扶就能走到窗口了。

这年冬天伦敦的天气似乎变得非常温暖,巴莱特小姐信步走下了楼,她的亲人、医生都十分惊讶这个生命的奇迹!她的脸色也渐渐地变得鲜亮,溢满笑意。

爱情以其神奇无比的力量使巴莱特小姐站起来了!

重新走出她长卧24年的小屋,巴莱特小姐感到无比的幸福,她像一支快乐的小鸟在茂密的林中穿来飞去,眼前的一切都使她欣喜万分,如痴如醉,她贪婪地欣赏着一切,做着一切。诗的灵感也在她的心头涌动,她写下了一首首情真意切的诗,使她诗的创作进入了更高的水平。

勃朗宁正式向她提出结婚的请求,她也非常愉快地答应了,在爱情面前,她变成了另一个,敢爱敢恨。但她一直担心她的父亲,她的父亲老巴莱特是一个不近人情的老顽固,他一概反对子女恋爱、结婚。被爱情唤醒的巴莱特小姐无法忍受父亲的专制,她十分勇敢地对勃朗宁说:到时候由你决定吧,而你的决定将是我们俩共同的责任和愿望。

1846年9月12日,这一夜伊莉莎白·巴莱特彻夜未眠,在她忠实的仆人韦尔珊陪同下,悄悄遛出温波尔街家门,雇了一辆马车,来到附近的玛丽尔本教堂,勃朗宁早在那里等着她。上午十一点半,韦尔姗和勃朗宁表兄詹姆士·锡佛桑当证婚人,他俩偷偷举行了婚礼。伊莉莎白家没有一个人来参加婚礼,但他们仍然感到无比的幸福--伊莉莎白·巴莱特成了“勃朗宁夫人”。

在结婚前一天她曾给勃朗宁写信说:“到了明天这个时候,我就只有你了,就只有你爱我了--我心爱的人哪,只有你了,这犹如说,只有上帝了。祈求上帝伴在我们身边吧。”勃朗宁也这样写信给她:“我的生命落在一只小巴掌里了,请好好关照吧!”他们用圣洁真挚的心,唱出了一支最令人心颤、最令人激动和向往的爱情颂歌。他们的爱情一代代地被千万人追慕和传颂,爱情创造了奇迹,也成为人们渴望的一种境界。

婚后,勃朗宁夫妇从伦敦到巴黎,勃朗宁建议伊莉莎白将写给他的十四行情诗整理发表。伊莉莎白同意了,并采纳了他拟的题目:《葡萄牙十四行诗集》。这些诗发表后,成为人们传阅的爱情绝唱--你走吧,可我觉得从今自己也离不开你的倩影,在我孤寂的生命旅程里,再不能使唤自己的心灵,再没有从前平静的心境,温煦中我抬手便百感交集,你的一握给我留下了慰藉。

厄运天差地远把我们隔离,去留你的心合着我的心律,不论我做梦、做事都蕴含着你,一如美酒里蕴含葡萄的甜蜜。

我想为自己向上帝祷祝,嘴上却走漏了你的名字,还让他看到两颗晶莹的泪珠。

1861年6月29日,勃朗宁夫人在爱人的怀里幸福地去了。她死了,她的诗却永远活着,她和勃朗宁的爱情也将流芳百世。

六、借笔言情,沈从文穷追“黑凤”姑娘

行动是自信心的伟大缔造者,缺少行动不仅仅是畏惧的结果,而且也是畏惧的原因。采取行动也许你能获取成功,也许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它总比坐以待毙好得多。

--诺曼·文森特·皮尔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作家,他在乡土小说《边城》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湘西女子翠翠纯真稚朴的爱情画卷。而现实生活中的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师生之恋却是丝毫不逊色于它。这场马拉松式的求爱过程,沈从文以他对爱情的忠贞专一和横溢的才华赢得了张兆和的心。其爱情成功不能不归功于沈先生在求爱过程中的精心策划。

其成功之处首先在于沈先生自身定位的准确:沈从文初遇张兆和时,他已经26岁,在文学界也小有名气,但他知道自己不擅言辞,尤其是在心爱的人面前,当面倾吐爱恋之情必定失败,加上自己身为师长,因此笔谈胜于言谈的沈从文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写情书。一封接一封的情书,文笔优美,如在一封情书里把自己的生命比做“萑苇”,而爱张兆和的心比做磐石。在此攻势之下,张兆和由最初接信的反感,不知不觉中开始习惯那些起初让她脸红、生气,微嫌鲁莽的文字。并且在张兆和潜意识中,爱的种子也开始悄悄萌芽。

沈从文先生成功之处也缘于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始终把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原则:面对张兆和的沉默与退辞,沈从文一如既往地发挥自身文笔优美的优势,情书一封接一封,一写就是四年,直至张兆和从中国公学毕业,这时的沈从文在张兆和的心中分量无疑已是不轻了。此外,沈先生的火侯把握极好,注重轻重缓急,情书一写就是四年,到张兆和一毕业马上就去张家求亲。面对这样的爱情攻势,张兆和怎能不为之心动呢?

看来,在爱情策划中,明确什么是你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并予以充分显示,那么爱情堡垒也会攻无不克的。此外,爱情中的死打烂缠固不可取,但我们还是应该相信某些时候是会出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爱情神话的。

1928年,徐志摩写信给在上海的穷困潦倒的沈从文说:“还是去北京吧,北京不会因为你而米贵的。”但是沈从文并没有重返北京。经徐志摩介绍,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同意聘用沈从文为中国公学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沈从文只有小学学历,竟被聘为大学的讲师,真是一种大胆而开明的决断。

第一次登讲台之前,沈从文既兴奋又紧张。他认真备课,估计内容足够1小时使用。当时,沈从文在文学界已小有名气,因此慕名来听课的学生极多,偌大个教室座无虚席。当他走进教室,见黑压压一片人头时,心里陡然一惊。无数道期待的目光,正以自己为焦点汇聚,形成一股强大而灼热的力量,将他要说的第一句话堵在嗓子眼里。

1分钟过去了,他未能说出话来;5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不知由何说起。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竟呆呆地站了近10分钟!

开始,教室里还话声不断;5分钟后,教室里渐无声浪;10分钟时,大教室里鸦雀无声!沈从文的紧张情绪无形地传播着,一些女学生也突然为沈从文紧张起来。其中一位名叫张兆和,芳龄18,面目清秀,身段窈窕,性格文静的姑娘,见沈从文的狼狈状,竟不敢抬头再看他一眼。

沈从文终于平静下来,他好容易开口了。然而,在慌乱之中,预定1小时的授课内容,他仅用10多分钟便全部讲完了。他再度陷入窘迫。他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不知从何时起,那位在课堂上为沈从文担忧,后来被沈从文称为“黑凤”的姑娘的身影,飞进了沈从文的脑海之中,再也无法抹去。张兆和的美貌和文静,使他目弦神迷。时年沈从文26岁,早已过了一般人婚娶的年龄。可是,自从离开湘西以来,他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吃饭而不是情爱。时下,生存不再那么紧迫,他那埋藏心底的爱因张兆和的出现而重新燃烧起来,爱的潮汐来得如此猛烈,使他寝食不安,坐卧不宁。他渴望见到她。可每当他来到张兆和面前,总是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说什么好。他本想向她倾吐爱恋之情,可言谈的内容都是张兆和的话题。看他站着说话,张兆和请他坐下,他却不坐也不走。从他的神情中,张兆和隐隐感到几分蹊跷,自己反倒不安起来。

几次下来,沈从文自知自己不擅言谈,直接向张兆和表达爱慕之心,势必辞不达意,没有结果,反复斟酌之下,沈从文决定还是发挥自己笔谈胜于言谈的优势,于是在1928年的某一天,终于给张兆和写起情书来了,而且一发而不可收。1931年的一封情书中这样写道:“你是我的月亮……一年内我们可以看过无数次月亮,而且走到任何地方去,照到我们头上的,还是那个月亮……至于你,‘人事’的云翳,却阻拦到我的眼睛,我不能常常看到我的月亮!……我现在倒也没有什么痛苦了,我很安静,我似乎为爱你而活着,故只想怎么样好好的来生活。假如当真时间一晃就是十年,你那时或者还是和眼前一样,或者成了许多小孩子的母亲,我们见到时,那真是有意思的事……‘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张兆和收到沈从文的第一封情书时,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并且还有一点反感,因为当时老师给学生写情书实在希罕。可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又不敢把这事张扬出去,怕搞得满城风雨。她只得听任沈从文一封接一封给她写那没完没了的情书,却一概置之不理。

沈从文对张兆和几近疯狂,一想起她,便浑身发热作寒,痛苦异常。对于张兆和的沉默,沈从文真想跳楼,在死亡中求解脱。这样一来,校园里很快就沸沸扬扬起来,说是沈从文爱上了张兆和,张兆和却不予理睬,沈从文急得要自杀。张兆和的一位女友听说此事后对张兆和说:“你赶紧给校长讲清楚。不然,沈从文自杀了,要你负责。”张兆和也紧张起来,她带着沈从文给她的一摞情书,急忙找到胡适,怯怯地说:“你看沈先生,一个老师,他给我写信……我现在正念书,不是谈这种事的时候。”张兆和希望胡适出面制止此事。可是,当胡适听完她的陈述后,却对她说:“这也好嘛,他的文章写得蛮好,可以通通信嘛。”这样一来,她既无从拒绝沈从文的来信,又没有回应的欲望。只好抱定你写你的,我不干预,听任事态自然发展的态度来处理此事了。

然而,在张兆和眼里,沈从文的情书写得实在是好!一方面,她害怕这骤然而来的求爱,另一方面,好奇心又使她无法推开这些充满情感的文字的诱惑。她从头到尾读完每一封情书,随后轻轻吁一口气,将这些信藏进一口小箱子里去了。可是,信中那些充满爱慕,混含着忧郁的言语,沉积在她的心里。不知不觉中,她已习惯于那些起初让她脸红生气、微嫌鲁莽的文字,并且不再怕它。实际上,在她的潜意识中,爱的种子正悄悄萌芽。

张兆和的沉默与退避,对沈从文无异于一种间接的鼓励。他以乡下人的憨劲,继续着这场马拉松式的求爱过程。在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中,日子一晃就是4年。

1932年夏,张兆和从中国公学毕业,回到苏州家中。这时,沈从文正在青岛大学执教。他觉得4年来与张兆和的关系已到了有个了断的时候了。他决定亲自去苏州看望张兆和,企望能得到她的明确答复。

一天,张家门堂里来了一位客人,说从青岛来,姓沈,来看望张兆和的。可是张家没有一个人认识他。当他得知张兆和这时在公园图书馆看书时,便以为张兆和是有意躲着自己,顿时感到窘迫而羞涩。正当他进退无策之际,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出来了。经询问才知道,原来他就是沈从文。他给张兆和写过许多情书一事,对张家姐妹已不是什么秘密。于是,允和请他到家里等兆和回来。沈从文不肯,回他下榻的中央饭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