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公务员培训系列丛书)
2451100000039

第39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4)

中国幅员辽阔,改革和建设错综复杂,必然会遇到各种关系和矛盾,因而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在于能否揭示和掌握社会发展的各种规律及现代化过程中的复杂关系,进而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与战略,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同步前进。邓小平指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互为目的和手段,密不可分,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所以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就是社会发展中的两点论。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50页)这又告诉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重点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坚持两点论,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既抓重点,又照顾全面,防止顾此失彼,这就是社会全面发展的辩证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取决于客观的物质条件,而且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邓小平又揭示了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关系。他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特别强调人的现代化,强调发展教育、科学技术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认为我们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这个思想后来被明确提炼为科教兴国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思想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关系的准确把握,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对于指导全党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大关系和复杂矛盾,提供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第二,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

邓小平不只一次讲过,“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做这样的事,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讲社会主义的民主,也要讲社会主义的法制。在强调发展民主的同时,要强调教育我们的人民特别是青年要有理想,守纪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5页)这就明确阐明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稳定,进而促进物质文明与政治民主发展的作用。

稳定压倒一切,这是一条朴素的真理。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人,打着“民主”的幌子,美化资产阶级民主,鼓吹“绝对民主”,引起了社会的局部动乱,严重干扰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指出:“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抽象地空谈民主,那就必然会造成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造成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彻底破坏,造成四个现代化的彻底失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76页)“你闹资产阶级自由化,用资产阶级人权、民主那一套来搞动乱,我就坚决制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的教训,使我们更加深刻领会到邓小平所说的,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的道理。

为了确保社会稳定,就要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加强理论纪律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为了实现安定团结,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都要从各方面来努力,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党的领导,宣传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总之,要使我们的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实现社会安定团结的必要保证。

第三,一代新人茁壮成长使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培养“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内容和根本目标,也是邓小平非常关注的问题,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高瞻远瞩的思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历史条件下,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社会主义事业不致夭折,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一代又一代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素质人才。没有人,建设社会主义无从谈起;只有少数人,只有一代人,社会主义也难以为继;只有低素质的人,社会主义就会在与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社会主义方向就要发生逆转。

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四有”人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我们特有的真正优势。失去了“四有”人才,我们就失去了优势,也就失去了社会主义制度立足之地。广大青少年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同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是检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败的根本依据,也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

第四,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发展教育科学,是邓小平积极倡导的,它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新科技革命正在全球兴起。以经济和科技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国际间的重要竞争,国际间的冲突也越来越集中于经济领域、技术领域和文化领域。中国要想在21世纪赢得应有的席位,就必须从经济技术和思想文化两方面迅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的高速、持续、稳定、同步的发展。

邓小平在70年代复出后首先抓的工作就是教育和科技。他以革命家的魄力,实现了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拨乱反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极大地提高了全党对发展教育科学事业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带来了教育科学发展的春天。这一战略思想的贯彻实施,必将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提供强大的后力。

二、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存在的新问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如何估量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有“爬坡论”,也有“滑坡论”。我们应当坚持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大局中来考察,放到整个世界的大局中来考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扭转“文革”造成的严重局势。从困难中重新奋起,开始了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开辟新道路的伟大进程;经受住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际风波的严峻考验,开始了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伟大进程。这两个伟大进程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没有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性飞跃,没有全民族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没有敢闯敢试的劲头和及时总结经验的智慧,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估量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必须充分认识这个主流。必须承认,在十几年间,精神文明建设为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科学教育发展,提供优秀精神食粮,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等,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尽管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就强调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但全党对精神文明建设没有认真重视,领导工作中出现了失误,最大的失误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为纠正这种失误,从多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了积极有效的努力,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工作中,精神文明这一手比较软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群众不满意。比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困惑和动摇。尽管这些问题不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流,但如果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就会危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

从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存在问题的严重性来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紧迫性,同时我们又必须有长期性复杂性的思想准备。在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对全党同志的一个考验。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认真研究解决三个历史性课题。

第一,如何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

在处理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上,一些人确实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一是“代价论”,认为为了更快地进行经济建设,一定时期内必须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二是“自然论”,认为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上去了;三是“先后论”,认为先把物质文明搞上去精神文明才能搞好;四是“软硬论”,认为物质文明建设是硬任务,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这些错误观点是导致实践中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的认识根源。

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必须始终抓住不放。但又要看到,在聚精会神抓经济的情况下,有时很容易忽视和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从全社会角度看,目前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得好的在全国还是少数地方和单位,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总而言之,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总体上讲还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这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根本的是理论上和认识上的原因。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此外,过去我们多是孤立地从如何让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硬起来研究问题的,现在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即我们要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考核、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不仅要看领导物质文明建设的政绩和本领,而且要看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绩和本领。这一思路符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一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一过程的客观规律,我们应当沿着这条思路大胆探索,坚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第二,如何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

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制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对着许多严峻挑战。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和开拓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难得的条件。

另一方面,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市场经济承认并重视个人价值的地位,少数人可能因此个人私欲膨胀,发展为极端个人主义,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利益,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淡化甚至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市场经济鼓励人们的物质追求,少数人可能因此滑向拜金主义泥潭,为了金钱物欲,不择手段地损害他人、集体、国家利益,精神产品商品化,也使一些过去绝迹的丑恶现象重新出现;市场经济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少数人会将这一原则引入党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政务活动中,滋生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市场经济的自发价值取向,会使一些人在义与利的问题上只顾竞争、自主、效率、先富、经济效益,而不顾协作、监督、公平、扶贫、社会效益,见利忘义,甚至惟利是图;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分配形式长期共同发展,必然引起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也会诱发一部分人的利己主义、小团体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如此种种,都是需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的。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反对见利忘义、惟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为此,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坚决反对由于市场自身的负面效应带来的各种错误思想,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对于违法乱纪行为则应当通过社会主义法制予以坚决惩治。

第三,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制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